甲午战争后列强放弃瓜分中国,是列强“仁慈”还是中国尚能一搏

作者&投稿:景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午战争后列强放弃强行瓜分中国,是列强“仁慈”了吗~

当然不是,在教科书上也写到,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什么没有被强行瓜分呢?中国人民的反抗是一部分,列强之间的矛盾又是一个原因。看看中国近代,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就知道狼是不会对羊仁慈的。

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原文在这里
甲午战争后在列强中盛行着所谓的“中国灭亡观”,他们认为中国事实上已经灭亡了,可以轻易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国家或区域,然后按照各国在华业已形成的“势力范围”分别进行统治。然而,这种局面最终没有形成,是列强“仁慈”还是中国尚能一搏?
  ━━━━━━━━━━━━━━━━━
  列强侵略中国,
  选择了渐进的过程
  ━━━━━━━━━━━━━━━━━
  ▼
  中世纪以后国与国战争的集中爆发地开始主要在欧洲,继传统强国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等先后崛起,伴随着每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都有一场或数场战争,相比较而言,东方的亚洲还算平静, 从7世纪开始,中国除了按“历史周期率”,大约每过二、三百年来一次改朝换代外,还没有感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真正威胁。
  改变来自19纪世纪初,这时中国的国力正在衰弱,而欧洲列强的争霸格局也初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争夺进入到新的阶段, 一边是蠢蠢欲动的猎人,一边是尚无知觉的猎物,一场围猎活动便围绕尚未被殖民化的中国展开了。
  中国在当时有4亿多人口,是英国的20多倍,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30%以上,不容任何一个国家轻视,中国还有80多万常备军队,数量列世界第一,用直接征服的办法对付中国,想必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也都有所忌惮。所以,继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之后兴致冲冲来到中国的英国, 一开始派来的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东印度公司的商船。
  工业制造和对外贸易是英国征服世界的最有力武器,在世界的其它角落素来所向披靡。但来到中国却感到了力不从心,中国的茶叶是英国人所必需的生活物资,每年都要大量进口,而英国的机制品和毛纺织品却在自给自足惯了的中国难以打开市场。
  维护英镑的强势地位是英国全球争霸的重要一环,控制金银出口是保持英镑坚挺的最重要途径,为此英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 但在对华货易严重逆差的情况下,大不列颠只能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一船又一船运往东方。
  如果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那么经济就是政治的先导,在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展开全面较量之前,最初也会以贸易战的形式展开。为改变贸易上的被动,英国人拿出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他们坚称这纯粹是经济问题,并且避免以国家的形式出面,但这些根本无法改变鸦片贸易在道德上的亏欠,于是双方围绕着禁烟与反禁烟展开了近距离的交锋。
  大清国战败了,但也许出于自知之明,英国此时仍不敢过于贪婪,除了战争赔款和割让香港岛,他们更看中的是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关税的便利,他们仍然认为只要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仍有足够的信心先从经济上征服这个国家。
  但过了几年,他们发现成效并不大,中国太大也太古老了,有很多东西是外人不容易搞清楚的,在英国的倡导下,法、美国、俄等急欲扩大在华利益的欧美国家纷纷提出“修约”, 经过反复的外交交锋,最终仍由舰炮说了算,于是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有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新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不平等条约就像绳索,每签订一份,就如同在大清国庞大躯体上套了一根,欧美国家发起了“屠龙”之战,却不想让这条龙速死,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接连爆发了1853年的贝拉尔起义、1856年的奥德起义和1857年的民族大起义,英国殖民者从中进行了反思,在寻找着新的殖民模式,在中国这里他们或许相信,不用消灭它的政权,不用替代它的政府直接对其人民进行统治, 只要在经济上完成对它的彻底控制,就能控制起这个国家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这个国家长久的统治。
  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的炮舰在天津大沽口一带不断扬言要进攻北京、火烧紫禁城,而在上海城外却出动军队与清军合作,用枪炮共同对准试图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军。欧美列强要是的长远的利益,他们知道自己连印度都统治不好, 直接统治中国只能势得其反,所以需要一个弱势却不倒的清政府。
  甲午战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为保住岌岌可危的地位,全盘接受了列强的讹诈,外国军队进驻北京及周边地区后,慈禧太后以及她所领导的政权在军事、政治以及经济上就被列强牢牢地控制住,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代表4亿多中国人民, 而蜕变为列强在中国实施统治的代理人,至此中国被列强彻底“套牢”了。
  
  ━━━━━━━━━━━━━━━━━
  经济上的分割比领土分裂更彻底
  ━━━━━━━━━━━━━━━━━
  ▼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西方殖民主义贪婪本性造成的,那就忽视了历史悲剧内在的一面;如果说这这一切是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这几任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等人奉行投降主义、昏庸无能造成的,那也没有完全了解历史。
  事实上,除同治皇帝在位时年幼不说,其它几个人大体上都是“排外”的,至少做过精神上的“强硬派”。道光皇帝十几次下诏禁烟、两次对外宣战;咸丰皇帝对列强一向反感,嘴上比前任还强硬,也多次表示不惜一战;光绪皇帝虽然大部分时间并不掌权,但在有限的空间里也力主富国强兵,希望国家走向富强,摆脱列强的控制;至于慈禧太后,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她的形象偏于负面,但她也不能算一个彻底的投降主义者,她曾下令向11个列强同时宣战。
  当时中国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几最高领导人身上,如何那样就太简单了。中国的问题复杂得多,复杂到谁也拿它没办法。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归纳出很多。 有人说,当西方列强已气势汹汹地从19世纪杀过来时中国还停留在16世纪,其实16世纪恐怕都是高估,说中国仍停留在10世纪之前也大体没错。
  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制度以来,2000多年中虽然其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改造,但核心并没有多少改变,这种体制在政治上强调君王至上和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强调重农轻商,用这种模式汉朝轻松统治了410年,唐朝290年,宋朝320年,明朝276年,在统治者看来稳定是它的优点。
  清朝建立后延用的也是这样一套制度体系,治理国家的手段与汉朝、唐朝虽有一些区别,但实质性差别不大,从财政体制上说,它延续了农业国家的税收办法,建立了土地税为主体的税赋体系,收多少、支多少都有一套完整的办法,如果天下无事或事情不大,它都能运转下去,周而复始。但当一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出现时,如何去应对,单从经济层面考虑都会成为一件棘手的问题,这一点在晚清体现得十分突出。
  晚清政府没有公共财政的概念,是一个“小政府”的框架,从农业上收一些税,拿出一大半去养它的常备军,剩下的发发官员薪俸、供皇室支出、搞搞救灾也就没有了,财政调节经济的功能、投入基础建设的功能、强化国防的功能基本体现不到,国家虽大、政府却很小,鸦片战争轻松被打败,国家财政准备不足、缺乏动员能力是要害。
  近代经济不仅以工业化为先导,而且更重视政府的财政职能,更注重发展对外贸易,同时开始重视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金融建设上晚清政府几乎交了一张白卷:长期没有金融方面的法规、没有中央银行,甚至长期没有一家本国资本开办的商业银行,尝试着发行纸币却失败了,而坐视20来家国外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且到处流通;缺乏金融的支撑洋务运动成了一个“烂尾工程”。这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反过来又作用于整个经济和军事,作用于政治,使中国身上的绳索套得更紧了。
  
  ━━━━━━━━━━━━━━━━━
  为什么几次“解套”的努力都失败了
  ━━━━━━━━━━━━━━━━━
  ▼
  中国人从来不甘于被压迫和奴役,当然不会失去抗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无数中国人试图自救、试图奋发自强的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一群农民发起的自救运动,他们的矛头虽然对准的是无能的满清政府,但他们的动机是让4亿多中国人摆脱内外的压迫和剥削,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所做的可以看作是一次“解套”行动。与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一样,太平军打出了平均土地的口号,并立即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让它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就实现与清政府的南北对峙。
  但是,与以往历代不同的是此时的中外形势都发生着巨变,中国社会的阶层不再是原来简单的以农业人口为绝对主体,各种新阶层的兴起产生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多元,一个简单的土地改革口号外加披着宗教外衣的政治主张,无法调动起全社会各个阶层,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一场革命中,太平军前期风卷残云,之后却锐气渐消,根本之处就在这里。
  并且,以往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太平军还要面对西方列强, 西方势力经过精准的算计,认为站在清政府一边才是他们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尽管他们与清政府是对手,但还是选择支持它,在内外夹击之下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是“体制外”的抗争,“体制内”的精英们随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也试图为中国“解套”。这场运动表面红红火火,其实有太多的短板,最根本的在指导思想上, 一个“中体西用”道出了洋务派左右逢源的心态,也道出了他们境况的恓惶:不敢冒政治上的风险,却又想顺利推进他们的近代化,由此得来的支持必须是有限的和附加了条件的。
  这种从思想到体制、机制都充满矛盾和缺陷的运动,遇到关键环节就容易露出破绽。低效、缺乏创新是对洋务运动的总体评价,依靠这场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经济运动,中国还难以从列强的绳索下挣脱。
  虽然失败已是常事,但甲午战争还是把国人打懵了,因为对手是日本,不久前这个国家还不如自己,现在却与列强平起平坐,也有资格向中国的躯体上套上它们抛出的绳索。
  这场巨变又引发了中国的变法运动,与其说它是日本明治维新在中国的翻版,不如说是一群思想上实在迫不及待的知识分子,在进行的一场注定无法成功的“模仿秀”,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不具备发起一场明治维新的内外部条件,这其中有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原因,也有列强的因素,欧美列强可以容忍日本的崛起,却不会坐视中国把身上的绳索挣开,因为这些绳索是列强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才一根根套上去的。
  ━━━━━━━━━━━━━━━━━
  不能让“国亡而人种在”的悲剧重演
  ━━━━━━━━━━━━━━━━━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揭开那段痛苦的伤疤,一定是为了有所收获,回顾近代以来被殖民的历史,在我们的内心里不仅有激愤和忧伤,更要有冷静的思考。
  尽管那段往事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很多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有些人、有些话仿佛时常来到我们的眼前和耳边,我们甚至不能保证以往的屈辱今后绝不会重演,当重新遇到类似的挑战,我们也无法预知自己会不会做得比我们的前人更好。
  晚清的中国尽管内在里无比空虚和脆弱,但仍不是一个小国,当英国人第一次用炮舰让清政府臣服时,所提出的条件还是有限的,不是那时的殖民者尚有仁慈,而是如果那时就把中国逼到悬崖边,从最高统治者到民众只能选择一战的话,结果仍难预料。
  清政府内部称《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以为恶梦就此开始也能从此了结,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恶魔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盖不上了,后面的事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套在身上的绳索被列强有步骤地逐渐收紧,直到最后被完全“套牢”。
  历史的启示是, 涉及国家利益和原则的“吃亏”没有大小、多少之分,除了反抗没有别的选择。忍让和妥协无法换来民族的尊严,一个被彻底“套牢”的中国即使躯壳仍在,国家也已经灭亡了,就像一名侵略者说的那样,最终让中国人成为另一个犹太民族,“国亡而人种在”。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来让你去反思,你只能一边思考一边奋力前行。前进的道路从来都是坎坷的,路虽然宽阔,你却无法一个人独行,你的身边有朋友也聚集着对手,更多时候,正是因为对手的存在你才会变得更强大。对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有人说它是一只睡狮,一旦惊醒将让世界震惊,问题是,这一觉终究还是不能睡得太久太久,不能让对手以为你其实真的已经死去!

都要瓜分你了,会仁慈吗?我记得李连杰精武英雄里有一段对话,恒贴切,中国是一头大象,列强是一群蚂蚁,大象在沉睡时,蚂蚁可以捞点好处,一旦大象苏醒,就算是再强壮的蚂蚁也没有胜利的可能。所以不是列强不想吞,而是吞不下。


甲午战争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

为什么在清朝的时候,我们会遭受外国列强的欺压呢?
清朝末年武器落后,跟西方列强的武器根本没有可比性,落后先进的国家太多了,还以为处在冷兵器时代,以人多取胜,殊不知别人早就换上了长枪大炮了,这种打仗就是压倒性的,根本没有优势可言,就算有民间高手相助,也改变不了武器上的劣势。清朝末年国家腐朽无能,八旗军队软弱无力,整日饮酒作乐,斗蛐...

国不恤民、民不知国!清朝对列强作战时,民众的哪些行为是教训?_百度...
提到第1次鸦片战争,人们常常会用英勇抗敌这样的例子来形容,其实跟大家想象的并不一样,因为这个时候民众都是在向英军售卖一些瓜果和蔬菜,并没有警惕的意思,也没有反抗的一些迹象,最后看到英军的一些无法无天的作为,才开始反抗更多的邻里乡情才意识到,民族意识这个时候才斗争起来,其实跟清政府之间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把大量土地集中在个别国家手里,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扩大领土,就只有牺牲别人,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这是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朗茨·...

我国近代所遭受的不平等条约
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领教了欧洲列强的武力。但清政府不会料到,很快中国竟然受到得中华文明千年滋润的邻邦日本的侵略威胁。这就是甲午战争。四、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 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开始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日本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执行所谓“大陆政策”。甲午...

1900年慈禧同时和十一个列强国家宣战,为什么她要做这样愚蠢的决定...
它只是与洋人的战争成为既定事实后,面向全国军民发出的一个战争总动员令,是慈禧在处理义和团事件中众多上谕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它是对内的,而不是递交给某个或者多个外国,宣布与对方进入战争状态的宣战书——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根本起不了宣战的作用。你可以参考网页链接 ...

蓟县19786988249: 甲午战争后,为什么西方列强反而同情日本 -
孛的奈康: 说到底都是利益.甲午战争结束后俄、德、法三国还武力威胁日本,逼日本放弃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的要求——“所谓三国干涉还辽”.西方列强中明显站在日本一边的是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扶植日本以对抗沙俄在远东的扩张.

蓟县19786988249: 八年级上册历史一二单元知识点 -
孛的奈康: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走私:(1)背景: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2)危害: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加重百姓负担;摧残国人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2.林则徐禁烟:(1)措施:在广州...

蓟县19786988249: 辛丑条约 引起瓜分狂潮但又没有割地是什么意思? -
孛的奈康: 1.不是辛丑条约引起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引起的瓜分狂潮. 2.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外强中干被列强看穿了,于是群起而瓜分中国. 3.主要有英、德、日、俄、法五国. 4.瓜分方法:这些国家在中国割地、占领租借地、租界,划分势力范围. 5.中国土地远没有被瓜分完,但精华地区和边疆都是列强的势力范围,在势力范围里列强拥有种种特权. 6.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原因:英美要遏制俄、日的扩张野心,俄日妥协.

蓟县19786988249: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概括指出列强侵华进程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
孛的奈康:[答案] (一)格局演变:(1)19世纪初期清朝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率先侵入中国,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侵略优势.俄、法、美、日、德也相继侵入,它们一面勾结加深对华侵略,...

蓟县19786988249: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在侵华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句话对还是不对? -
孛的奈康: 对吧,应该

蓟县19786988249: 甲午战争之后是什么? -
孛的奈康: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

蓟县19786988249: 外国列强事如何侵略中国的?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拜托各位大神 -
孛的奈康:[答案] 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斗争的?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