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修平的中国禅学思想史

作者&投稿:泷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最新的,有答案。。。~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思想形成期。商代、西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②思想发展期。汉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③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⑤思想转型期。晚清
  ⑥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以后。
  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从“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道论出发,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主要体现在《老子》五十七章的四句话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无为的申说,也是无为主张的具体化。“好静”是针对统治者蹂躏骚扰百姓而发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政事繁苛残暴而发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贪婪糜烂的生活而发的。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为政能够实行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地去完善,社会就归于纯朴和安定了。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政若水,少私寡欲
  2)不尚贤,使民不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4)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
  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3.简述商鞅富国强兵的农战思想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耕”与“战”,只要抓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富国强兵。他说:“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决定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商鞅主张把“农战”作为基本的国策加以实施,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为了贯彻“农战”这一基本国策,商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择其要者有:
  1)奖励耕织。他提出“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即勤于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还规定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粮食的人,可以取得相应的官爵。
  2)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打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行为。如规定富人不得农业劳动力大兴土木;对脱离农业生产的游手好闲者收为官府奴婢;取消商店、旅店;不准自由迁徙。
  3)利用税收调节杠杆,保护农业生产。商鞅认为粮价便宜伤农,钱重则富商,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主张对商人征收重税,即“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外内》)。
  实行这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利于农战,但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起来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变法改革主张和农战思想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4.简述荀子的尊君爱民思想
  在君与民的政治互动关系的探讨上,荀子也有他自己的新见解。
  首先,他探讨了君与民究竟谁为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春秋以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民为君;一是君为民。荀子持后一种看法。他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基于此,在君与民的政治互动关系上,荀子提出了他的新思想——君民舟水论。他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王制》)这种君民舟水论,到唐朝已经被李世民魏征等人总结成了一套很成熟的治国经验,并已成为聪明统治者的一种共识。
  其次,对如何君与民的关系,荀子提出君主必须“爱民”、“利民”,把人民作为治国的重点因素来考虑。他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君道》)荀子给当政者指点的很清楚,你就是为了你自己的位子也得爱民,而不能胡作非为。
  再次,荀子告诫了君主,还总怕民犯上作乱,危机到君主的位子,就又回过头来告诫民一定要“尊君”。他说:“天子者,执位至尊,无敌于天下。”(《正论》)又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二能长久者。”(《致士》)
  可见他的尊君爱民论,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主义。但这是一种开明专制论,尤其是当战国之时,封建君主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荀子这些理论,就是为将要出现的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进行理论准备的。所以,如果说在治国方略上,孔孟提出的更多的是宏观原则性意见的话,那么,荀子则更侧重实际操作性的设计。因此,务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荀子思想的突出特征。
  总之,荀子“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还可以说集了百家的大成,……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融会贯通了。”(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他的思想体系规模宏大,就其政治思想来说,有许多闪光之处,也有许多消极、矛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把社会等级秩序绝对化,把“少事长,贱事贵”(《仲尼》)看作是天下之通义,“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剥削阶级德立场十分明显,企图把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绝对化,看不到变化。二是大讲什么“君道”驭下之术和“臣道”“持宠处位”之术等政治权术,“货与帝王家”的意味越来越浓。所以,荀子既可说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使儒学媚俗邀宠走向犬儒哲学的始作俑者。他把孔子神圣纯洁的儒学原旨,变成了操作性的工具手段。三是他兼采百家是其优点,同时也导致了缺点。他的思想体系非常驳杂,充满许多矛盾。
  5.简述韩非的君利中心论
  关于君主、国家、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孟子从性善和仁政学说出发,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主张尊君爱民。而韩非则站在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立场,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要以君利为中心。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韩非说:“国者,君之车也。”(《外储说右下》)在理论上,韩非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体现着国家的利益。
  在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上,虽然韩非也说过君主霸天下离不开臣下的辅佐,但在君主与臣下的利益谁重要的问题上,韩非则坚决主张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转移,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他说:“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外储说右下》)而为人臣的则必须“无有二心,……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以上尽制之。”(《有度》)也就是说,臣下必须一心一意,以服从为天职,只做听话的工具。
  在君主与民的关系上,韩非认为民众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六反》)民对君的用处就是为君出力和卖命。能够作到这两条的有如下六种类型,即“赴险殉诚,死节之民;寡闻从令,全法之民;力作而食,生利之民;嘉厚纯粹,整谷之民;重命畏事,尊上之民;挫贼遏奸,明上之民,”(《六反》)除此六种,其他都要给以惩罚。对那些视君主若草芥,不愿为君主供职者,格杀无论。
  总之,臣下和民众,一切要以君主为中心,只有对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些思想比民贵说是一种极大的反动,这种君利高于一切的主张,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
  6.简述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极端君主专制论
  在韩非之前的法家,慎到贵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而韩非从君利中心论出发,兼取三家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的极端君主专制的理论体系。
  关于“法”,韩非下定义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定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难三》)从这个定义来看法的基本特征,一是必须公开颁布,使全体百姓知晓,这是守法的前提;二是法设在官府,并以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成文法;三是法律的统治对象是民众。韩非认为法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手段,而推行法的关键在于君主掌握刑、赏二柄。他说:“明主之所以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为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二柄》)
  在实践中,韩非提出实行法制的具体原则有:法不阿贵,即执行法律要公正;法一而固即法律要统一,不能随意解释;提出“法不信则君行危”(《有度》)即法要信,法律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术”,韩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明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定法》)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南面之术,类似阴险狡诈之权术,不述也。
  关于“势”,即君主的地位、权力和威势。韩非认为君主所以能为君,就是由于有势,离开了势,就不成为君。所以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时时刻刻防止为臣下所制。因此,势对君主对“势”只能独擅。除此以外,还要:禁止臣下结党营私;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人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
  总之,韩非的“君利中心论”和“法、术、势”理论都是围绕加强君主专制而展开的,为中国走向极权道路起了极大的助恶作用。但这些主张在当时对于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7.简述董仲舒君权至上论的内容与实质
  理论的出发点是君权天授论。他认为君主字权力来自于天,天以天下授天子,君主根据天的意志统治天下,只有君主才是社会最高的政治权威。
  董仲舒认为,宇宇宙间的根本法则是一,因而专制政治的基本格局也应该是大—统,臣子应该尊君,在思想方面应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论证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同时,他也强调君主应该遵循天的法则治国,如果君主滥用权力,天就要降灾异谴告君主。
  其君权至上理论的实质:用天的神性论证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至上性,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
  8.简述董仲舒的德治主张
  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治,他认为天之道以阳为主,阴为辅,阳为德,阴为刑,因此为政治困任德不任刑。德治的基本内容有:
  1)行教化,在中央、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的仁义道德教化民众。
  2)省徭役,薄赋敛,减轻人民负担。
  3)限民名田,限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以缓和社会矛盾。
  4) 轻刑罚,以德治教化为主,以刑为辅,但并不是不要刑罚。
  9.简述李世民、魏征的民本思想
  1)李世民、魏征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深刻认识到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君主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拥戴,迟早将被民众遗弃。因而,在政治上李世民、魏征主张从民之欲,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于民,宽缓刑政,以仁义治国。李世民、魏征的民本思想,对于唐初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如何统治民众,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所以,民本思想并没有在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如何认识李世民、魏征谏议理论的实质
  李世民、魏征在政治上主张广开言路,求谏纳谏,认为能否求谏纳谏是明君与暗君的根本区别,兼听则明,偏借则暗,求谏纳谏的前提是君主要有自知之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集思广益是君主的责任。另一方面,臣下也负有极言直谏的义务。君臣之间能够进谏、纳谏的基本条件是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主对待臣下尽礼,臣下事君尽忠。
  李世民、魏征的谏议理论对于贞观时期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谅谏理论是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君主求谏纳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长治天下,从而实现对民众的牢固统治。李世民、魏征强调臣下极言直谏的前提是臣下对于君主无条件地尽忠,而是否纳谏、求谏,在根本上决定于君主的意志。
  3)李世民、魏征求贤任贤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李世民、魏征认为,为政治国的关键在于得人,而为政能否得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统治者有无求贤心理,善不善于求贤。选拔人才的原则主要有三点:第一,不避亲疏,唯才是举,第二,量才授官,用得其人,第三,用人务求精而不求多。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道德品行为主。
  求贤任贤思想的意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人治,每一代王朝政治是否开明,政治秩序能否安定,用人是关键,求贤任贤思想恰好抓住了这一关键。贞观时期统治集团励精图治,君臣义均一体,与李世民魏征的求贤任贤思想是分不开的。
  10.简述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都达到成熟阶段。相应的,政治思想进入综合、深化阶段,走向成熟。表现在:
  1)儒学复兴。经王通和贞观统治集团的努力,儒学由衰落走向复兴,重获主导地位。
  2)当朝君主、大臣如李世民、韩愈等积极探讨为君之道,治国之术,使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3)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做了总结。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11.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是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墨子对这种状况很不满。他认为,不少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原因就是当权者不能做到任贤使能。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
  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
  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墨子解释说: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墨子认为,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12.简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晋代政治混乱、战乱不已,社会矛盾激化,弊端丛生。鲍敬言提出了无君思想,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批判。
  鲍敬言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存在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君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繁重的赋役成为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统治者还以刑罚来治理民众,既增加了民众的痛苦,也不能根本消除罪恶,反而使社会更加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战争,使人民深受其害。君主制建立在对人的压迫和奴役之上,违背了人的自由本性。因而是不合理的。
  鲍敬言对于比较开明,能约束自己贪欲的君主,也表示反对。因为此前本来就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战争。所以,明君不如无君。返回到无君的社会就是鲍敬言的政治向往,他的思想是对君主政治的否定和批判。
  13.简述韩愈的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愈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性三品说。韩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性是善的,中等的人性可善可恶,下等的人性只是恶,上等人性的特点是愈学愈明,下等人性则是畏威而寡罪,只能由上等人统治下等人,君主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
  韩愈认为君主是受命于天的圣人,在没有君主以前,人民与禽兽无别,没有自治能力,后来,出现了圣人,教会了人民衣食住行等一切技能,制定了礼乐刑政,君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治民的政策上,韩众主张实行愚民政策。韩愈的君主专制理论,适应了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需要。
  14.简述柳宗元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主张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一直是汉魏以来思想家论争的主题。柳宗元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作《封建化》,论证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
  1)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是由原始部落向统一国家进化的过渡性政体,并不是圣人之决,分封制决定于当时落后的历史条件。
  2) 西周实行分封制,显然有过一段时间的政治稳定,但是,西周灭亡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分裂一样,也是由分封制造成的。秦汉以来的历史证明,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3) 针对当时藩镇割据的现状,柳宗元指出,藩镇割据的原因不在于郡县制,而在于骄兵悍将,绝对不能废除郡县制。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柳宗元主张把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各专题史中最能体现智慧、最具社会行为影响力的一门史学。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可以直面各历史时期最直接、最真实、最基础的历史事实和矛盾。在古代,中国法律思想与政治思想基本是合一的,因为在人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各种政治主张即等同于法律。我国的法律思想经历了夏商周的神权法思想,之后到春秋战国后,经历了由“礼治—法治—礼法结合”的融合发展过程。这门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即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通过各时期的法律代表人物阐述了各自社会阶层、集团的政治主张、利益诉求。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从“法律”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分析阶级斗争。比之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对诸多历史人物有更深更独特的了解,比如说韩愈,可能大多数人都只知其是文学造诣,但不知其法律思想贡献。学习法律思想史,同样能继承和理解诸多社会思想,如我们传统的儒、法、墨等思想,他们的产生、发展、融合的过程其实是他们各自代表的阶层、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政治主张的斗争与妥协的结果。儒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末落贵族,其政治思想温和保守,不着意改革,不苛刑法治。法家的创始人可追朔到管仲,他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所处奴隶社会末,为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具有强力性。墨家是小农工代表,提出的主张是维护下层人民的利益,表达的是平民主张。从法和律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历史动荡期的思想最为丰富和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和清末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国家各种思想纷呈的原因,“百家争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产生。这些思想,都是在历史紧要关头,先祖们对社会进程进行引领和把航的探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我们理解法律为政治服务,法律为经济服务,法律在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有助于我们认识思想的承接发展,制度的更替扬弃。学习法律思想史,对我们今天今天的法治建设有借鉴作用,对我们个人的综合素质有提升作用。这是一门思想和智慧大餐,专供有品味、有内涵、有素质、有兴趣的人享用。
  简单回复,不当见谅。

第一章 中国禅学思想之源
第一节 印度禅及其初传
第二节 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数之学
第三节 支娄迦谶所传的大乘禅学
第二章 禅学在中土的展开
第一节 依教修心与禅智双运
第二节 禅观与空观
第三节 真空妙有与禅观
第四节 中土禅风之初成
第三章 从禅学到禅宗
第一节 达摩祖师西来意
第二节 达摩禅之渐传
第三节 禅学向禅宗的过渡
第四节 东山法门与禅宗初创
第四章 禅宗的分化
第一节 四祖下旁出的牛头禅
第二节 五祖门下的分头弘化
第三节 南北宗对立的形成
第五章 神秀北宗禅
第一节 神秀生平与北宗资料
第二节 神秀北宗的禅法
第三节 北宗的传法世系
第六章 惠能南宗禅
第一节 惠能与《坛经》
第二节 融摄空有的禅学理论
第三节 顿悟心性的解脱修行观
第四节 惠能禅与传统思想文化
第七章 曹溪门徒与超佛祖师禅
第一节 曹溪门徒
第二节 荷泽神会系
第三节 南岳怀让系
第四节 青原行思系
第八章 越祖分灯与五家宗风
第一节 沩仰宗
第二节 临济宗
第三节 曹洞宗
第四节 云门宗
第五节 法眼宗
第九章 禅宗的演进与禅学的新特点
第一节 宋代禅学之特点
第二节 禅宗诸家之演进
第三节 士大夫参禅与“文字禅”
第十章 中国禅学思想的衰微
第一节 元明清帝王与禅
第二节 临济宗的持续发展
第三节 曹洞宗的勉强维持
第四节 禅门的颓败与禅学的没落




“禅学”是什么意思?他是指人还是佛教道理?
这是对以往禅学思想的最大变革。反映慧能禅学思想的《坛经》成为中国禅学的最重要著作。由于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为禅宗六祖,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成为佛教中势力最大、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一二传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

我国的禅宗的思想!对现代的佛教的影响!
五祖并开示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之后,六祖为避人争夺衣□,在猎人队中隐藏、保存了十五年,才削发为僧,开东山法门,高唱见性成佛的顿悟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体系,并发扬光大,历久不衰。六祖的禅法是以直指、直示为特点,把见性、悟性作为禅的生命...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内容简介
作者将禅宗的历史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这种划分方式使得人们对禅宗的理解超越了宗派的界限,而是深入到各个时期的具体发展动态。通过这种方式,读者不仅能了解到禅宗各个宗派的概况,更能理解禅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和特性。因此,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

中国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学,像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神话和传奇,因此禅的开展,也自然和释迦牟尼佛发生...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目录
引言 禅思想史研究注重文献考证与评估,通过内在理路与外在走向的描述,探讨禅学的演变历程。第一部分:达摩到弘忍的时代 6至7世纪,禅学在南北地域有所分化,达摩一系从北向南传播,东山法门与禅宗逐渐崛起。南北文化的交融推动禅思想的确立,印度禅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第二章,7世纪末8世纪初的禅宗...

什么是禅学?
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

中国禅宗通史内容简介
这部由中国学者编撰的唯一一部禅宗通史,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涵盖了从印度禅学到清代禅宗的演变历史。它以深入剖析禅宗的不同思潮、派别、经典文献和重要人物为主线,展示了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等多元思想体系的交融互动过程。书中详尽记录了禅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介绍
书中将中国禅学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准备时代、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烂熟时代(前期)、烂熟时代(后期)以及衰落时代。在准备时代,从东汉桓帝至梁武帝时期,禅法初显端倪,出现了强调神通与禅净兼修的两种修持方式,鸠摩罗什的空宗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纯禅时代以达磨传入的禅法为主,强调不摒弃教理,务实...

禅与心理分析
究其本义,也正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也正是禅学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一种西方心理学的表达。 荣格在临去世前的几周,所阅读的最后一本书,便是关于中国禅学的书,其中有关于虚云大师的生平事迹。或许是120年兢兢业业率性印心的生平感染了荣格,也许是虚云大师:“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佛教伦理与中国禅学内容提要
佛教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旨在揭示佛教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轨迹,通过鉴别文献和文物的真实价值,挖掘其内在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探寻因果律。这样,我们能更深入理解佛法的实质,以及其如何随时间、地域的变化而适应。理解佛法的过去,承袭其核心理念,作为我们信仰和实践的基石,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佛教...

云城区18440182474: 求几本好看的禅学文,可以让人静下心的那种,谢谢了 -
掌送伤科: 禅与文化 季羡林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2 禅学指归 胡适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心海禅舟:宋明心学与禅学研究 赵伟著 人民出版社 5 禅学经济:节约才能拯救世界和自己 (英)罗伯特·万·德·威尔(Robert Van de Weyer)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6 禅宗公案妙语录 黄河涛编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7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 黄河涛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8 中国禅学思想史 洪修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禅宗哲学象征 吴言生著 中华书局 10 禅宗思想渊源 吴言生著 中华书局 11 禅宗诗歌境界 吴言生著 中华书局

云城区18440182474: 佛教名宗中哪个不是中国而是日本的宗派 -
掌送伤科: 禅宗

云城区18440182474: 佛教哲学研究生专业哪个大学最好 -
掌送伤科: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赖永海教授、洪修平教授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很深.

云城区18440182474: 大爱无疆,大道无垠 什么意思啊 -
掌送伤科: 意思是:最大的爱是没有边界的,最大的道士没有尽头的. 出处、:《大道无垠:品悟》 大爱无疆: 释义:最高级的爱、顶级的爱是没有疆界的,适用于任何方面、任何种类,不管什么人都能感受得到,类似于西方所说的“博爱”. 大道无垠...

云城区18440182474: 南大在世的哲学名师 -
掌送伤科: 南大的哲学系是很强滴~~~ 牛人也是很多滴~~~~ 下面给你推荐几个吧:顾 肃 张异宾 洪修平 张建军 徐小跃

云城区18440182474: 已经出版了的关于佛诗的书介绍.里面的内容最好是和一花一世界这种差不多的. -
掌送伤科: 1、《禅偈百则》张勇、洪修平著,中华书局2008年7月出版;2、《佛诗三百首》洪丕谟 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3、《护生画集》里面有很多的佛诗,如“人不害物,物不惊扰.犹如明月,众星围绕”;4、台湾的林清玄写了很多的散文诗,如《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