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融合有什么差异?

作者&投稿:刁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但存在哪些明显差异?~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存在的明显差异有:汉化程度的不同、军事核心的强弱、社会风俗的不同、政治理念冲突等。

魏晋南北朝
1.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民族是指由共同通用语言、共同生活区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联系起来的群体。经过四百多年,原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文明区,逐渐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了中原,后来,这也成了汉族文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十六国与北朝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的“先贤世胄”制订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均田令使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

由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也由于大批中原农民、士人在动乱中南渡,南北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南方与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采取“抚”的政策,即“南抚夷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出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

三国时期,吴国境内还散居着一些越族人,他们在南方山区过着农耕生活,孙吴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他们和汉族人共同开发南方。由于长期民族融合,他们与汉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已很少有差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尤其是今天江浙地区接纳南渡移民最多,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很多中原人口南下定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特别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昌盛。这为汉族政权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边疆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进文化,主动和唐朝政府发展关系,如松赞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证。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朗,积极采用如直接管辖、册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展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民族在融合上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在汉族融入的地位上、民族融合的途径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上。

(一)汉族融入地位的差异

北方地区,从东汉末期开始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高潮,此后愈演愈烈,西晋政权瓦解后,内迁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这些政权虽然根据其汉化程度之不同或多或少地重用一批汉族士人,但由于民族隔阂的广泛存在,少数民族一般要控制政柄,不会轻易委政于汉人,汉化程度较差的民族更是如此,汉族整体上处于被统治地位。而南方六朝政权一直是汉族王朝,因此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处于绝对的主动,可以说南方民族融合属于先进民族融化落后民族。南方部分少数民族为了躲避汉族政权的骚扰,向更为深险之处迁徙,与汉族基本隔绝,所以南方民族融合反而不如北方彻底。

(二)民族融合的途径的差异

北方地区,自从东汉开始就有部分少数民族内迁,汉末魏晋时期,内迁者更多,以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比较稳定的民族地区界限已完全打破。这便利了各族的接触,有利于民族融合,但仅此还不足以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南方则不同。南方少数民族拘束于崇山峻岭之中,进化较慢,直到南朝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凝聚力较差。

(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差异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般兴起于寒冷、干旱的漠北,他们一般过着迁移不定的游牧生活,其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必然存在巨大差异,加之北方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少数民族容易形成一股股强大势力,所以彼此冲突较多且较烈;而南方少数民族基本上从事农耕,过着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其与汉族经济活动基本相同,同为农耕民族,且南方地貌复杂多变,崇山峻岭、江川湖泊纵横交错,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南方少数民族往往被切割成一个个的独立单元,难以联合构造成一个强大势力集团,因此其与汉族的冲突相对缓和。



在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受到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北魏由鲜卑人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统治的开始。在此期间,北魏试图同化南方汉族人口,并将北方文化、语言和习俗强加于南方。这导致了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北部和南部地区变得更加明显和分离,一体化进程出现了衰退。南晋由汉人统治,并保存了南方文化和传统,而北方则由非汉族统治,并传播了北方文化。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再次分裂,南方王朝由汉族人统治,北方王朝由非汉族人统治。北方王朝继续试图同化南方人口,而南方王朝抵制这种同化,并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的融合是一个缓慢而不平衡的过程,其特点是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政治冲突和经济差异。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不论北方还是南方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但南北民族融合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就南北汉族地位差异进行简要分析。由于我国汉族(包括前身华夏族)无论人口数量还是文明程度都高于少数民族,所以我国民族融合的主流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之中,而汉族本身也正是依靠不断吸纳少数民族成分而壮大。汉族作为民族融合的母体,其地位之差异对民族融合的过程与结果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北方地区,从东汉末期开始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高潮,此后愈演愈烈,西晋政权瓦解后,内迁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这些政权虽然根据其汉化程度之不同或多或少地重用一批汉族士人,如后赵之张宾、前秦之王猛、后秦之尹纬等,但由于民族隔阂的广泛存在,少数民族一般要控制政柄,不会轻易委政于汉人,汉化程度较差的民族更是如此。北宋刘攽曾指出,北魏“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汉族整体上处于被统治地位。

而内迁少数民族即便汉化程度很高的氐、羌,其整体上仍落后于汉族,因此该时期的北方民族融合属于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一范畴。少数民族虽然在社会客观规律的支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汉化的道路,但由于其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便出现北魏孝文帝式的开明君主,汉化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重重阻力,孝文帝就曾深叹“诚知不易”。汉化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还会出现逆转。如孝文帝南迁以后,在中原大兴汉化,而与此同时,留在北方边镇的各族民众却出现了鲜卑化趋势。如高欢本渤海修人,其祖父因犯法被发配边镇,“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以怀朔镇军人为核心建立的东魏北齐在中原大行鲜卑化,学说鲜卑话一度成为时尚。《颜氏家训·教子篇》云:“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由于少数民族处于统治地位,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尽力施加其影响,其风俗习惯等必然会大量注入汉族体内,所以北方民族大融合后的新汉族显得胡气十足,唐代诗人元镇《法曲》描写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嘴罢长萧索。胡音胡骑成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以至有人惊叹“长安胡化极盛一时”。

南方则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一直是汉族王朝,因此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处于绝对的主动,可以说南方民族融合属于先进民族融化落后民族。汉族政权往往通过开疆拓土,将深险之中的少数民族纳入政府的州郡体系,将其编户化,从而使其融入汉族,所以南方民族融合往往比较顺利,一般不会出现逆转,并且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被统治地位,其社会风俗习惯等虽然也会对汉族有所影响。

但相对有限,加之由于北方大批汉人的南下,所以南方民族融合后形成的新汉族仍然较多在保存了汉晋时期北方汉族之文化传统,而“蛮气”则显得不足。《隋书》卷31《地理志下》说扬州“旧风”是“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战而贵诈。”而“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大都是被动融入汉族,汉族政权在融合过程中多采取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所以南方部分少数民族为了躲避汉族政权的骚扰,向更为深险之处迁徙,与汉族基本隔绝,所以南方民族融合反而不如北方彻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但南北民族融合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汉族地位之差异,这种差异决定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决定民族融合后所形成的新汉族的不同面貌。六朝民族大融合给南方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南方的统一,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南方各民族的一体化进程,为六朝以后南方社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汉族融入地位的差异。简单来说,北方地区由于民族隔阂的广泛存在,少数民族一般要控制政柄,不会轻易委政于汉人,汉化程度较差的民族更是如此,汉族整体上处于被统治地位。而南方六朝政权一直是汉族王朝,因此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
2、民族融合的途径的差异。北方地区自东汉开始就有部分少数民族内迁,汉末魏晋时期内迁者更多。而南方少数民族拘束于崇山峻岭之中,进化较慢,直到南朝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凝聚力较差。
3、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差异。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般兴起于寒冷、干旱的漠北,他们一般过着迁移不定的游牧生活,其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必然存在巨大差异,加之北方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少数民族容易形成一股股强大势力,所以彼此冲突较多且较烈;而南方少数民族基本上从事农耕,过着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其与汉族经济活动基本相同,同为农耕民族,且南方地貌复杂多变,崇山峻岭、江川湖泊纵横交错,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南方少数民族往往被切割成一个个的独立单元,难以联合构造成一个强大势力集团,因此其与汉族的冲突相对缓和。

一是民族融合的母体汉族地位不同;二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程度不同;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着南,北民族融合的规模与速度,也决定着民族融合后所形成的新汉族的不同面貌,这是决定南人与北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
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

三国两晋南朝北朝时期人口南迁的原因和三个方向
而南方则不同了,经过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南方很少被战争波及,同时南方风气奢靡,大多贪图享受,所以总体经济形势比北方好得多,自然引得大量北方人民南下淘金。 3.南方大部分时间上是汉族儒家上所认可的正统皇家。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都是一些胡人互相厮杀,而南方则是南晋偏于一方,虽然南晋国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北方人口南迁与南方人口逐渐融和 经济文化风俗的交融 江南经济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任命南迁,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北方氏族的大量涌入南方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今后几百年间南方的原住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 统治阶级觉得自己在南方的通知很理所当然 而富庶的南方足够负担起上层阶级的奢侈享受 所以南方政权一般都是不思进取 ...

南北朝南北实力的消长:刘宋北伐惨败的后果
而魏军也伤亡惨重,元气大伤,但相对南朝刘宋而言,北强南弱的态势没有得到改变。此后的整个南朝,都没有超过北方的,最后是北方的隋灭掉南方的陈,实现的中国的统一。 总结:在刘宋前后或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实力的消长,最重要的依据就是经济实力。而当时的经济中心仍在中原地区,那时候才真正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魏晋南北朝哪些政权统一了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包括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和北周。1、曹魏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之后用七年时间平定河北,收抚南匈奴,攻灭乌桓,统一北方。2、西晋 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

南北朝和魏晋哪一个悠久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 此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特点?
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打下了基础。五、佛教盛行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三次统一分别是怎样完成的?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三次统一分别是:439年,鲜卑拓跋部的拓跋珪灭掉了后燕、后秦、西凉等政权,建立了北魏,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局面。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国相互争斗,直到550年,东魏被高欢的儿子高洋所灭,建立了北齐。557年,西魏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所灭,建立了北周。这样,北方又...

魏晋南北朝指的是什么时期?
魏晋南北朝主要分三个阶段,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两晋(265年-420年)与南北朝(4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到589年。1、曹魏:公元220年到265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共历五帝、46年。2、蜀汉:公元221年到263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

宛城区195365479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
宗怡止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迁徙: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这种民族迁徙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 友好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宛城区195365479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的成果有哪些?请举例(三个) -
宗怡止咳:[答案] 1、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逐渐消失,他们和汉族相互融合成为了一家人.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让鲜卑族人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设立汉法等(这儿分分开就不止三个的)3、精神生活,少数民族对音乐、民歌的影响尤为明显.隋...

宛城区195365479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
宗怡止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变革,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其主要特点如下:1、政治上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少数民族和胡族相互混居,不同民族之间建立起许多婚姻联姻关系,政治上也出现...

宛城区19536547920: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内容 -
宗怡止咳: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主要是由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的,加快了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搭者.内容有使用汉语、汉字、改汉姓、易服饰,孝文帝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更是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森乎文化.各民族在较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借鉴中,增进了彼此的知春薯了解、友谊与互信.

宛城区195365479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族融合 -
宗怡止咳: 1、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逐渐消失,他们和汉族相互融合成为了一家人.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让鲜卑族人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设立汉法等(这儿分分开就不止三个的) 3、精神生活,少数民族对音乐、民歌的影响尤为明显.隋唐时期的燕乐和西凉乐,绝大部分源自北朝的胡汉混合乐.(如果说《敕勒歌》是胡歌汉译,是游牧生活的写照的话,《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却是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产生的中原妇女的形象.)

宛城区195365479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统治者的改革[ ] -
宗怡止咳:[选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宛城区195365479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民族大融合的现象? -
宗怡止咳: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各个民族出现空前在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

宛城区19536547920: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 -
宗怡止咳:[答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

宛城区19536547920: 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融合的两个例子* - * -
宗怡止咳:[答案] 服饰;南方服饰受到北方影响,如南朝乐队穿北方的紧口的褶皱服.北方的贵族穿着南方士族的博衣宽带的服饰,打扮也南方化. 饮食:北方的面食(烤烙饼、馅饼)传入到南方,南方的酿酒、豆制品制作、菜肴烹饪术传入北方.

宛城区195365479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基本介绍是什么?
宗怡止咳: 但是,从魏、晋、特别是南北朝之后,由于受到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影响,中原地区的乐舞文化传统,从“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时的鲜卑、羯、匈奴,唐代的突厥、高丽、新罗、回纥,辽、金、元时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族进入中原,成为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