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不过如此》有感

作者&投稿:可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少之时》一文中,作者指出“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对这样的观点我很是认同。

        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谁都不会质疑的,但是灵敏的感觉,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其实我也常常对此有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做完一件“大事”会一点感觉都没有,叫他写点什么,却只能说出“就那样啊,没什么好说的”这样一句话,你想通过“采访他”去写点什么的,最后也只能作罢。相对而言,对身边的人事物我常常想说点什么,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在人前太爱表达想法了,对什么都想插一嘴似乎不太好,于是我常常向电脑倾诉我满溢的感觉。

        我自认为这“灵敏的感觉”的获得,跟孩童时期的家庭有关系,正如作者所说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需要有充满家庭的爱情以及美丽的自然环境,小孩子总会有身边事物充满好奇,爱问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那时候父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不轻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我想这“灵敏的感觉”是不会丢失的。

        对作者的童年,我特别羡慕,“靠近自然——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虽然上小学以前,我也在农村长大,但是父母是做生意的,没有多余的时间与闲心与我们过“农家生活”,甚至家里都没怎么种农作物。

        “家里一口井,屋后有一个菜园,每天早晨八时,父亲必摇铃召集儿女们于此,各人派定古诗诵读,父亲自为教师”、“各人都分配一份家庭劳作”,洗衣、做饭、浇灌菜蔬,这是何等让人向往的家庭式田园生活,还有古诗作伴。

        很遗憾,在我们这一代,生长在农村的80后,也基本上不怎么干过农活。曾经一个同是农村长大的同事,看我用手在土里翻弄绿植,竟大为感叹:“太佩服你了,你不觉得恶心吗?”我奇怪地问她,你不是农村长大的吗?怎么会觉得恶心?她说,她确实是农村长大的,但是她没干过农活。这话不只她一个这么跟我说过,农活太苦太累了,很多父母不让孩子碰,希望孩子长大可以不用干这样的活。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给予,对孩子最好的应该是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体会其中的苦与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亲近自然,培养孩子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亲切与感恩之情。我们吃穿用度,哪一个不是大自然的惠赠?哪一个不是从土壤里冒出来的?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从不会觉得土是恶心的,只有利不利于生长之分。

        在《我的图书馆》一文中,作者与姚颖女士一致认为应该以“使书籍任其所在”的方法安置家中藏书。我一直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书房里都是自己所爱之书,因为一直未能如愿,所以我从未想过我的书应该怎样排放,我想我必定也如作者所崇尚的那样随意,但这种随意也必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会被人摇头叹息,只是估计我做不到作者的豁达,不去理会这种充满看法的眼光。

        曾经,自认为挺爱收拾的我也多次被邻居不厌其烦地嫌弃家居脏、乱、差,我一度反驳她,不是我们家不整洁,而是你们家太整洁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她不管对老公还是对一岁多的孩子都严格要求,用了东西必须放回原位,因此她家里装修、格局跟我们家一样,但是看起来跟皇宫一样豪华,但是这种豪华付出太大了,我并不想要。

        我崇尚简单,而简单必定随意,因此我觉得书籍也不应该紧紧局限于书柜,因为它不是用来摆设的,它是为我所用的。下班回家,累得躺在沙发上不想动的时候,随手可以翻阅一下昨晚放在沙发上的书;一个人吃饭时,饭桌上随手一本书可以让我翻翻;睡前难以入眠时,床头随手可得一本散文。于我而言,诸如此类的随意给生活带来了多少惬意。因此大可不必把书籍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在书柜上。如此说来,是不是书房、书柜都显得多余了呢?不是的,书看完了可以放到书柜上,等想要“温故而知新”的时候再拿出来随意地翻阅。

        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与束缚,偶尔率性而为,让生活多一份随意,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关于“幸福”,作者在《灵与肉》中的一个观点“鬼魂或天使没有肉体,真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刑罚”,让我顿然觉得自己生而为人并拥有一个健康的肉体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可以感受饥饿并享受食物,我可以聆听声音并能够唱歌,我还可以嗅到清晨的空气,我还可以感受清泉的冷感......从来没有想过鬼魂或者天使没有肉体,能不能感觉到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如果缺失了某一种感官功能,会是怎样的感受,因此也从来没有想到“看到一条清冽的流水,而有脚可以伸下去享受一种愉快的冷感”是一种幸福,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的一切太习以为常了,因此内心并没有“感恩”的情愫来对待“拥有”,因此才会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寻寻觅觅,不过是为了幸福的生活,只是“幸福”过于模糊,看不见、摸不着, 所以人们追着追着就忘记了所为何事,以至于最终由“工作为了生活”变成“生活为了工作”。《工作的动物》中说“世间的万物都在悠闲地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是的,人类文明让人类有了更高的物质、精神追求,也让人类的生活、工作变得更繁琐、更累。

        富足的物质似乎可以带来快乐,但是物质满足了,精神需求更高了,于是快乐不起来了。“啊,乡间住宅,这是他们的救星,这么一来,人们在乡间劳作,希望到都市去,在都市赚到足量的金钱,可以再回到乡间去隐居”,兜兜转转之后才发现自己所要的幸福其实早就在眼前,只是因为“想要更多”而忽视了。

        作者在《悠闲生活的崇尚》中说“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地生活。有钱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则一直铭记于心的短文。

        一个到乡村垂钓的富人看到一个年轻人天天不务正业地在江边钓鱼,看他的穿着打扮应该生活不太富裕,所以他就劝他说:“为什么你不到外面找份工作,努力赚钱呢?”年轻人说:“然后呢?”“然后你就可以在城里买房买车,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呢?”富人略有迟疑地说:“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悠闲地到乡下钓鱼!”“我现在就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何必大费周折呢?”

        为什么这则故事如此地让我印象深刻呢?因为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在这个世界走一遭,最终要有所交代的是自己。不管我们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一生拥有怎样的财富与荣耀,一个人来,一个人走,什么都带不走。因此,我认为人的一生最主要的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到离去的那一天不会有遗憾。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以为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就是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寻寻觅觅,追寻到了才知道不过如此。

        人活着的第一要务是让自己过得自由而快乐,生活确实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也不是万能的。在追求金钱的途中,我们要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多想想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
如今我已年逾不惑,可是我仍然是迷惑丛生,常常思考关于人生之问题。在经历了许许多多之后,或喜怒,或哀惧,或戚郁、或迷惘,或爱恨……种种之情,矛盾纠结,于胸中连绵起伏,每每烦恼杂交之时,便去读书寻求解脱,到底人生是什么?到底人生为什么?忽然我在书架上发现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不过如此”到底是怎样?

“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是什么意思?
作者:梁实秋先生 《人生不过如此》里面的一篇文章,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文中提到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说他在胜利与和平之中统治全国约50年,财富与荣誉,权力与享受,呼之即来,人世间的福祉,从来就不缺乏。在这种境况下,他自己计算,他一生中纯粹的真正幸福快乐的日子总共仅有14天。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人生只要适意就好
人生,不就是男人,女人,老人,儿童,礼义廉耻,谦让节俭,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快乐时大声笑,悲伤时恣意哭,卸下所有假面的防备,让自己适意就好。凡事不强求,遇事不惊慌,始终记得,可以有发现美的眼睛,也可以有畅意人生的决心。因为,此生,不过如此而已。【无戒365天写作挑战训练营 第70天...

人生不过如此的写作手法
生命中:该来的迟早回来,该走的迟早要走,正如人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不会带走一丝云彩……人生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亦或是一段美丽伤感的言情小说;又像一部漫长而又短暂的连续剧;最终,小说也好,故事也好,都会谢幕!这也许就是人生吧,它的结局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唯有关注它的过程是...

人生不过如此下一句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人生不过如此的经典语录是:1、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2、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读后感(一):一叶扁舟,泛舟撒网山水间 拿到《人生不过如此而已》,很是喜欢,淡蓝色的封页,是天空的颜色,远山隐藏在云雾中,波光粼粼的...

《人生不过如此》txt全集下载
人生不过如此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在孔子的《论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人的一生很短暂,只不过这么短短的几十年,每个人都因该有自己的理想,去奋斗。不管前面的路...

什么是怀疑人生?
原句:人生不过如此:什么意思 《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著)》是2007年3月1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语堂。该书主要讲述了林语堂以人生游历者的身份的思想与生活所得的经验。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句子
1.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就算再艰难,也有雨过天晴的一刻;总有一个人在你身陷谷底的时候,拉你起来往前奔 2. 我站在那里,看着你对我笑,忽然觉得人生百年,不过如此;沧海桑田,寥寥之间。3. 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4. 人生不过如此,无论你多努力,也...

人生不过如此作者简介
体现了其在全球文坛的崇高地位。1976年,林语堂在港逝世,但他留下的文学遗产和思想影响,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读者与学者。林语堂的一生,正如他所提倡的“人生不过如此”,充满了对知识的探索、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的作品与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方市19387128502: 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六百字 -
刀巩佳倍: 作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里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坦诚来说,老师...

东方市19387128502: 《人生不过如此》有感...急求 -
刀巩佳倍: 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要无愧自己.

东方市19387128502: 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怎么样?主要讲什么? -
刀巩佳倍: 简介 · · · · · ·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

东方市19387128502: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心灵感悟 -
刀巩佳倍: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篇一 孔子说“四十不惑”.如今我已年逾不惑,可是我仍然是迷惑丛生,常常思考关于人生之问题.在经历了许许多多之后,或喜怒,或哀惧,或戚郁、或迷惘,或爱恨……种种之情,矛盾纠结,于胸中连绵起伏,...

东方市19387128502: 人生不过如此写的怎么样 -
刀巩佳倍: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

东方市19387128502: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
刀巩佳倍:[答案]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有点胆战心惊的看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此生未完成》读后感.胆怯是因为怕从书中看到太多... 对医棍骗子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宽容.一个多么好的女子,有着优秀的学历、满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人生不过如此,读...

东方市19387128502: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
刀巩佳倍: 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李国平校长的日志里读到有关《此生未完成》的简介,不禁被书的作者于娟所感动,于是当从校长手中接过为同事们推荐的《此生未完成》这本书时,我便捧书夜读,在于娟那灵动的文字里感动她的无畏施精神.因为知道...

东方市19387128502: 谁能告诉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写的是什么?
刀巩佳倍: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东方市19387128502: 关于读《 》有感的作文 -
刀巩佳倍: 读了《》之后,我感觉到我和文章中的主人翁一样,内心充满了《》.每当遇到困难,我的心里总会浮现出《》的文字,文章中的主人翁的内心其实不仅仅《》,是很《》,我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面对世间的种种,人们总会有《》的时候,但《》是打不倒我们的,只要我们坚信,胜利总会在前方的不远处等着我们.我也希望,正面对着《》的人们,不要灰心,不要丧气,我们是最后的胜利者.

东方市19387128502: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写作时间和背景? -
刀巩佳倍: 语堂先生的散文,是他一贯的人生哲学范.具体写作时间不太清楚.写作背景窃以为是当时社会有太多所谓的“哲学”,林语堂先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吧.应该没有什么特殊的时间背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