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左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释义: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作者:王阳明

创作年代:明

出处:《王阳明全集》

原文: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翻译:忽然在半夜突然顿悟格物致知的要旨,朦朦胧胧中好像有人在说话,情不自禁欢呼跳跃起来,身边的奴仆都十分惊讶。这时才明白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自己心中有支撑自己的理义,就不外求于他人。

王阳明思想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在龙场期间,王阳明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等学说,史称龙场悟道。

“莫向外求”出自哪里?
佛早就断言:有求皆苦。又说:无求品自高。心无外物,等同虚无。莫向外求理解是:专修佛法,不向外道去“求”。佛教认为,从生命的源头上来说,一切都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就圆满的,无须向外追求,自心中本来就具足一切法。“莫向外求”还出自一句名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出处:...

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生于1506年,其时34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啥意思?
意思是“所谓圣人,就是自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不需要求助于别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

有求皆苦
《中庸》:正己而不求与人,则无怨。意思是人要端正自己,不要苛求别人,就没有烦恼。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本自具足,无需外求:人所要追求的一切,都来源于人的内心,只有...

1508年,王阳明龙场所悟的道,到底是什么道?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根基。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是当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九死一生的生活环境中苦苦思索得到的。我的心学笔记第一篇就是关于心即理(详见《读王阳明,请相信,人生是一场修行》),这里不再赘述。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么意思呢?又是圣人,又是道,又是性。头疼?换成现在人...

本自具足反求诸己是什么意思
本自具足反求诸己的意思是:自给自足。近代儒家圣人王阳明35岁左右的时候,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提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观点...

解读“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提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紧接一个问题产生了,那就如何成为圣人?他在总结古人智慧基础之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空想和盲动,不仅是明朝的社会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长期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病,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要让世人把心中的良知和自身的行动统一...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八个字。表面来看,这八个字是果。因, 就是他悟透了格物知致。格物致知之宗旨,直白而言就是王阳明在格物致知进行了重新解释后,而得出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结论。每个人身上都有个解决问题的法宝,他能解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所以我们不需要向心...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王阳明“龙场...
A 试题分析:本题为区分度题。B出自朱熹;C出自程颢;D出自陆九渊;A为王阳明所言。B、C、D 都是对“客体”的研究或者体悟。只有A 是“自省”。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陆王心学的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

云城区19172924787: 何为圣人,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什么意思? -
勇孔双黄: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意思是“所谓圣人,就是自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不需要求助于别人.”

云城区19172924787: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王阳明“龙场悟道”,以下符合王阳明所悟的“道 -
勇孔双黄: A 试题分析:本题为区分度题.B出自朱熹;C出自程颢;D出自陆九渊;A为王阳明所言.B、C、D 都是对“客体”的研究或者体悟.只有A 是“自省”.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陆王心学的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宋明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注重气节、使命感和责任感.宋明理学虽然扼杀了人性,但是对培养民族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云城区19172924787: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 -
勇孔双黄:[选项]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云城区19172924787: 龙场悟道什么梗 -
勇孔双黄: 龙场悟道是一个来源于明朝心学家王阳明的典故.1506年,王阳明因触怒权臣刘瑾,被贬谪至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在谪居期间,他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被称为“龙场悟道”.现在,“龙场悟道”常用于形容在监狱中反思自我,领悟人生道理的情景.

云城区19172924787: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勇孔双黄: B 试题分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ACD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陆王心学的寻求理的方法.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是维护封建统治和束缚人们的思想的工具.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云城区19172924787: 龙场顿悟的历史记载 -
勇孔双黄: 王阳明年谱(1508年)记载了王阳明龙场顿悟的经过: 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岁,在贵阳. 春,至龙场.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 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

云城区19172924787: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是什么意思 -
勇孔双黄: 忽然领悟到了格物致知的要旨,圣人之道,自己本性就足够了,不用向外探求

云城区19172924787: 龙场悟道”的故事是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说明王阳明领悟到... -
勇孔双黄:[选项] A. 发明本心 B. 圣人托梦 C. 格物致知 D. 知行合一

云城区19172924787: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 -
勇孔双黄:[选项] A. 程颢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云城区19172924787: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王阳明“龙场悟道”.以下符合王阳明所悟的“道”的是 -
勇孔双黄:[选项] A.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B.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C.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 D. “人之求知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