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选官制度

作者&投稿:集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时期有怎样的选官制度?~

战国时,由于贵族骄淫矜夸,根本不足任事,臣的贤与不贤、能与不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一些国君终于打破贵庶界限,从庶民中举用人才。随着社会生彦方式的变更,世官制度趋于崩溃。当时各国激烈竞争,都想开辟土地、消灭他国,所以对举用贤才十分重视。那些举荐得人的国家,便能迅速繁荣强大起来。

两周官吏选拔制度,春秋以前主要是世袭制,即“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缘关系,世代做官,国君不得随意任免。战国时期,逐渐实行客卿制,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
春秋战国简介: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选官制度的变化: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继从世卿世禄制过渡到官僚制,官僚制度是建立在“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人身依附和雇佣关系的基础上的,君主运用礼法、刑德、赏罚、爵禄和诛杀来控制群臣,群臣在名分上虽然还是按等级划分,还是拥有不同特权的大小贵族,但他们已经不再是以贵族身份来行使权力,而是以君主臣仆的资格来进行治理,因此,必须对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某些变革。

(一)官吏选拔制度

  世卿制逐渐衰微,官僚制兴起,使官吏选拔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这两种制度的交替衔接是经过相当长的演变过程的。世卿选官制度在很长时期内很大程度上还是被保存下来,只是处在逐步彼削弱被取代的过程中。例如,在战国后期,鲁仲连劝燕将投降齐国时说:“裂地定封,富比陶(穰侯)、卫(商君),世世称孤寡,与齐永存”。可见,在当时世袭制度依然存在,虽然已经有许多人被剥夺了世袭特权,但这种特权毕竟还是当时官僚追求的目标,世袭者在某种程度上还享有优先被选拔的待遇,但已经不是出任公职的唯一资格了。在保留这些旧制的同时,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选拔官吏的方法,比较主要的有荐举、学校、游说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不同的选官途径。

  荐举之法有其初步兴起以至被普遍采用的过程。齐桓公时鲍叔牙推荐管仲,秦穆公时公孙枝推荐百里奚,还是作为一种个别的特殊情况,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作为国家治理的“三本”,以德、功、能作为推荐的标准,但这也仅仅是在理论上的初步探索,战国中期以后,鉴于被荐举任官的人多能称职,这种荐举才渐成为制度,规定朝中大臣和郡县主要长官应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并实行荐举连坐。

  学校在西周时就已经成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途径,许多没有继承权的“士”,通过官学取得任官资格。春秋战国时期则在官学的基础上发展起许多私学,私学子弟凭才能也可以入仕,孔子弟子3000,许多人到各国为官,有的还受到重用。但毕竟私学不能直接入仕,弟子们还是主要凭自己的才能游说自荐。孔门大弟子子贡,曾游说各国,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学到的知识,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政治影响,“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亦得到童用。这种上书游说的自荐,成为非宗法性的士显名建业、实现抱负的可行捷径,以至在战国时游说纵横之士遍布天下,其中被擢为大臣、声名卓著的有荀况、商鞅、张仪、苏秦、李斯等人。这些士的能量很大,“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引起许多国君的重视,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士争凑燕”。使“燕国殷富”。各国“设官职,陈爵禄,而土自至”。士是以自己的才能和取得的业绩博取到重用的,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以功授官。因为“功”比较容易看到,以此为标准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功在军事上最好表现,各国多以军功提拔人才为将领。至秦商秧变法后,更明确规定了军功入仕制度。

  在官僚制度中还有世官的遗存,主要体现在荫及子孙方面。在云梦秦简中有“葆子”这一名词,奏简整理小组认为与汉代的“任子”一样,虽然目前尚有争议,但从秦简中所见爵位世袭和《史记》所载“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王翦之子责、孙离也因家世为官的情况来看,这种荫子制度应是比较普遍的。

(二)等级和俸禄

  世卿世禄等级制度在春秋时期仍然存在,“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根据等级裂土分封,按级别高低分别享有不同政治特权和物质待遇,并且世袭罔替。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当时也开始形成新的官僚等级制度。

  官僚等级制度源于世卿世禄制,但又有所不同。充当官吏的虽然还是大大小小的贵族,但已经不是世袭,他们“不是以贵族的身份行使治理,而是以国王的仆役的资格行使治理”。在这种君主臣仆的特殊雇佣关系下,“官僚或官吏,就不是对国家或人民负责,而只是对国王负责。国王的语言,变为他们的法律,国王的好恶,决定他们的命运”,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除了不能世袭之外,还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上下沉浮,而且享受报酬的形式也不再以土地作为标准,而是改以实物作为支付的手段。当时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了这种实物主要是粮食,因此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是以粮食多少来划分的,列国计量单位主要有石、盆、钟、担、斗、斛等,以不同的重量来划分等级,如秦、燕等国有五十石、百石、三百石、五百石、六百石等级差。在以粮食作为俸禄支付的同时,对一些功高位重的人还要增加土地(食邑)的租税收入(即封君制度,除部分封君的食邑可以世袭以外,大部分在离职以后要收回)和一定数目的货币,如年俸黄金百镒、十镒、百金、千金等。有关这些粮食和货币支付的等级、数额、级差等均已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

(三)考课和奖惩

  天下政务纷繁,由大小官吏分级分职处理,君主则高踞于上而驾驭操纵之,为了对下实行有效控制,“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于是逐渐建立和健全了考课和奖惩制度。“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当时实行的年终考评制度,也称为“上计”,即群臣在年终时,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务,诸如垦田赋税、刑罚治安、武器装备、财政支出、户籍数日、属吏治状以及监狱在押人犯等情况,写在木卷上汇编成簿册,称为“计簿”。从秋天开始,基层官吏开始向上级官吏送交簿册,接受考核。成绩优者,上级官长给予褒桨;成绩劣者,收回官印并施行杖责。然后,上级官长再将各基层的簿册整理汇编成册,并将所属官吏政绩优劣和赏罚意见也编人册内上报,以供君主审核并实行奖惩。一般地方郡一级长官和中央卿一级长官是簿册的最终汇集者,由他们直接呈送给君主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作为“百官之长”的“相”来协助进行。在考核中区别优劣,优者奖赏金银、增加食邑以至升迁官职;劣者降免职务,甚至施行处分直到刑罚。随着考课制度的完善,有时也给有过失的官员以将功补过的机会,所谓“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即根据三次考课的平均成绩进行赏罚,以示审慎。

  以后在上计过程中,又增加了主要长官应向君主推荐人才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级别规定可以推荐的人数,其目的是为了及时选拔和使用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有用之才。这是因为君主认为主官们对自己的属吏应有具体的了解,其推荐意见具有较大的可信性。为使推荐者认真负责和保证被荐举人才名符其实,后来还普遍推行推荐者与被推荐者有连坐关系的做法,“保任其人不称者与同罪”。可见,当时的上计制度已经粗具规模,包括考课、奖惩、人事升黜任免、人才推荐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定期沟通上下政务的比较固定的办法。

(四)封君和赐爵制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世卿世禄制的封君和赐爵制。例如,晋文公重耳,“赏从之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赵简子赵秧也曾以“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奖励将士,激发各阶层人士奋发立功。战国时,仅食租税的封君制得以确立,据统计,战国时的封君有101人,其中秦22人,齐4人,楚18人,赵26人,魏19人,韩7人,燕5人。从上述封君得封的原因来看,主要是“臣之能谋励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立名者,割壤而封”。当时的封君虽然以功勋为主,但“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这说明以宗亲姻亲关系而跻入封君之列的亦不在少数,两者是并存的。

  赐爵制在战国时已经普遍实行,集大成者是秦商秧变法后实行的“二十等爵制”,也称为“军功爵制”,主要是用来奖励军功,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等级制度,用以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和扩大统治基础。爵制还和官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爵可以为官,官爵基本一致,并享有本爵所规定享有的政治和经济权益。兹列秦赐爵制如下:

  1.公士言有爵命,异于士卒,为国君列士,有爵之步卒。
  2.上造言有成命于上,乘兵车(一说为步卒)。
  3.簪袅以组带饰马,御驷马者。
  4.不更不豫更卒之事,主一车为车右。
  5.大夫列位从大夫,主一车,属36人,在车左。
  6.官大夫加官示尊,领车马。
  7.公大夫加公示尊,领行伍兵。
  8.公乘得乘公家之车。
  9.五大夫有大夫之尊,可为官长、将率,有税邑300家。
  10.左庶长为众列之长。
  11.右庶长
  12.左更主领更卒,部其役使。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主上造之士。
  16.大上造有赐邑300家,赐税300家。
  17.驷车庶长乘驷马之车而为众长。
  18.大庶长更尊,为大将军。将庶人、更卒。
  19.关内侯有侯号,无国邑而后京师。
  20.列侯一为彻侯,其爵位上通于天子,有国邑。
  为了保证赐爵制的顺利实行,秦国还设有管理爵制的专门机构——主爵中尉

春秋时期基本是举荐和直接任命。像公族(天子、诸侯的本家、家臣之类的)就是直接任命为官,如百里奚和孟明视;举荐的话需要一定的名声、关系,比如管仲和鲍叔牙。
战国时期则增加了自荐、招募形式,比如毛遂自荐,商鞅就属于招募。
不管是哪种形式,都需要获得主君的认可。


战国的布衣将相为什么是最多的,战国选官方式是什么样的?
多元化的选官制度 多元化的选官制度,对布衣入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西周实行世卿制度,也就是世袭世官制度,布衣之层根本就无法挤入管理阶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了应付当时极为复杂的战争环境,不得不对原来的选官制度进行变革;此时,多种选官制度应运而生,例如“军功制”、“三选制”、“荐举...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选拔官员的制度
4、科举制 自隋朝到清朝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鉴于以上的种种选拔制度都有弊端,同时,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官的权力收回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可惜的是科举制还没建立完善机制,隋朝就灭亡了。5、察举征辟制 所谓察举,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为应对土地实际情况的变化,各国便都进行了改革,便有了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楚国的量入修赋……战国时期,各国都通过变法彻底废除了井田制。此外,工商食官制度也开始瓦解,出现了独立的手工业者和独立商人。政治上,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在选官制度上,世卿世禄制被废除,官员的...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整体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君权削弱相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选官制度。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期间 中央采取世卿世禄制度,主要分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地方上主要是内外服制度后期采取分封制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除此之外,整个王家在六朝时代,入朝为官的多达161人,宰相和大将军的数量加起来达到了108人。陈郡谢氏是当时唯一能够与王氏比肩的大家族,赢得淝水之战的谢安,就是出自于谢家。这个所谓的选官制度,也只不过是门阀士族手中扶持世家子弟的工具罢了。东晋谢安 经历了五胡乱华,终于迎来了一个大一统的...

中国古代史上的选官方式变化
2、战国时期,逐渐实行客卿制,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官制度,推行符合新兴封建国家统治要求的新的选官制度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

除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古代都有哪些选拔官员的制度?
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哪些,它们又有什么利弊?
而那些出生较好的皇室子弟,即使不是那么的努力,也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生活。察举制,是由高层推荐低层,但这种制度往往存在片面性。而且那些有钱人,买通贵族子弟,举荐自己,就很可能获得一份好的职位,所以这有很大的不公平性。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普及的。要先选出很多个中正官,继而由这些人对...

从“选官制度”的起源说起,聊聊先秦选官制度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时期,为了增强军队战斗力,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于官位,即军功爵制,打破了依据血缘标准选官,军功越大爵位越高,授官的范围扩大,有利于社会平民阶层入仕,方法得...

辽宁省13883519379: 先秦时期选官制度 -
通显夫坦:[答案]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产生较早,漫长的先秦时期是各种制度包括选官制度孕育、发展的时代.先秦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先秦时期至少有六种选官制度:选举制、学仕制、军功制、客卿制、考核制、世...

辽宁省1388351937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
通显夫坦:[答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西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辽宁省13883519379: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实行了怎样的选官制度,主要原因是什么 -
通显夫坦:[答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实行了军功爵的选官制度,主要原因是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激烈,封建地主阶级需要鼓励军功来巩固统治.

辽宁省13883519379: 中国古代官制和地方官制有哪些其概况如何?(名称,职能,演变,作用?) -
通显夫坦:[答案]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

辽宁省13883519379: 隋朝之前各朝代都采取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 -
通显夫坦:[答案] 最主要的就是从汉武帝开始实行的察举制,期中孝廉最为重要的一科,然后是九品中正制,下面是介绍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

辽宁省13883519379: 春秋战国时代如何选拔官吏?谢谢! -
通显夫坦: 推荐,自荐,考试到汉朝海选才出现,不过仍以推荐为主

辽宁省13883519379: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那些,它的发展有什么的意义?谢谢 -
通显夫坦: 大致有春秋的“世卿世禄”制度.战国的“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制,秦朝的军功制度.汉代的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制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辽宁省13883519379: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都是怎样被选拔和任用的呢? -
通显夫坦: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选拔人才制度是军功爵制度,以军功作为选官标准.因为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动荡时期,各诸侯纷纷变法图强,以应对未来的争霸战争,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军功作为依据的选才制度.中国最早的...

辽宁省13883519379: 先秦的选官制是什么 -
通显夫坦: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氏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尤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证,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辽宁省13883519379: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越详细越好. -
通显夫坦: 一、 中国古代人才选举机制的发展历程 1. 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