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特点,请举例加以阐述?

作者&投稿:万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国维对苏轼的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分析这一评价的理论意蕴,谈谈体会!~

苏轼和辛弃疾虽同属豪放词派,但二者风格不同,苏轼的词多心胸旷达,乐观积极,故曰“旷”,辛弃疾的词多表达自己的报国壮志却往往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故曰“豪”

词人的创作与其生活和性格紧密联系,词人的生活状况及性格特征无不在词作上留下痕迹;同时,创作的方法和手段也影响了词人情感的彰露和表达。故词风亦不一致。苏、辛两大词人虽被后人同归列入“豪放派”,然仔细究察,两人词风实有相异之处,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旷达,辛词豪放。

无论如何,苏轼与辛弃疾都是中国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一流大诗人,他们的诗歌,旷达的也好,豪放的也好,抒情的也好,都为中国的诗坛增添异彩。有人说他们都属于“豪放”一派,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前人这样说是因为看到了两人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纵才使气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当然也有人认为所谓的“豪放派”并不存在,于是关于“婉约”“豪放”的争论喋喋不休,直到现在也没有辩论出个结果来。其实,这种“婉约”、“豪放”的划分无非是人们根据诗人的大致特点加以划分,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论词时的方便,因此,“婉约”也好,“豪放”也罢,不过是个粗略的分法,并不是说苏轼和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他们的诗歌就完全是同一类型的,都是那种完全大开大合江河直下一泻千里的,这种看法就完全丧失科学性,如同将人简单的划分为“好人”和“坏人”,“好人”就一定是浓眉大眼,“坏人”则一定是獐头鼠目,这样就未免太过粗疏了,苏辛二人除了共性之外,由于性格、环境、经历、历史背景等种种的不差异造成了他们在诗歌上的差异,苏轼是豪放中带着豁达,辛弃疾在豪放中带着种种百转千折的愁苦,因此苏轼自是苏轼,稼轩自是稼轩。都说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此言不虚也,可以说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和国家的不幸,使得诗人心中有无数难浇之块垒,不吐,则郁闷之气结于五内,总要找一个可以宣泄的渠道,于是他们心中想说的话就凭借着诗兴汩汩而出,其势不可阻挡。如果苏轼不是生在积贫积弱的时代,他就不会一心想要革故鼎新,如果他没有这种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话,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冲突矛盾,那么以苏轼的才华,稳稳地当他的大学士,闲来写一些风花雪月的小词陶冶一下性情就不会有什么怀才不遇的失落、颠沛流离的辛苦,当然也就不会开“豪放词”之端,最多也就是范仲淹的“穷塞主”之词罢了。辛弃疾更是如此,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家仇国恨压在心上,他也不会有什么壮志难酬的苦闷,当然,也就不会有气魄如此之雄大的辛词了。万幸的是,他们前后呼应,彼此之间并不孤单,由于苏轼早于稼轩,因此他承担了开源的历史任务,而稼轩则起到了承流的作用,苏轼变温婉的晏欧词儿女之词为士大夫词,辛弃疾更是用他那慷慨豪迈的感情谱写出一曲曲英雄的壮歌,分工虽有不同,但是在他们的共同的努力下,扩大了词境,抬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他们的贡献同样巨大,难分轩轾。

仅供参考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北宋词人,皆可抚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稼轩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题记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以诗为词、雅逸豪放之新风气、高旷开朗的风格,一扫晚唐以来绮艳柔靡的积习,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强有力的继承和发展,但对后世的影响极深。苏轼的豪放词风直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才得到了继承,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苏轼在《定风波》中,一开始以惊破“穿林打叶”之音起调,从而显示出来袭风雨气势之凶,而词人却是“竹仗芒鞋”、呼啸而来,表现了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为“莫听”、何妨”的反衬,更是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展示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从而把情感上的冲动归入内心深处的平静。  但是,辛弃疾则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抗金爱国是辛词主题的一条红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的主题正是词人感慨“无人会”岁月的流逝,国势飘摇,词人渴望恢复中原而不得志的悲愤与无奈。辛词之旷达,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苏辛并称,然两人决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象之高,辛不逮苏远矣。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念奴娇·赤壁怀古》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二字,写出了古代战场的遗址如在目前。“西边”一词,点明方位,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人道是”三字,借人们的传说加以证实,深化“怀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亲切。“三国周郎赤壁”,由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是上、下片转折的枢纽。“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所描写的雄伟江山的总括评价。“一时多少豪杰”,虽赞颂周郎,但包括讴歌历代的无数英雄在内。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辛弃疾】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里的东坡指的是苏东坡,是宋朝著名的大诗人,稼轩指的是辛弃疾,苏轼的诗歌,比如《水调歌头》往往会营造出非常大的意境,而辛弃疾的诗歌都是非常豪放的,也是非常洒脱的,气势磅礴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旷在貌》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旷在貌》经典解读 白石旷在貌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都是对人生的洒脱。都是面对人生态度的乐观和旷达。王国维说苏轼的旷达在骨子,在神;而姜夔的旷达在面子,在貌。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苏轼有哪些旷达词谈苏轼的旷达
苏轼的人生观很复杂,他有着儒道释各家思想,而且他不但兼收并蓄,并能融会贯通。但苏轼的人生观也很独特。而“旷达”则是他人生观中不可忽视的精神气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轼评价最多的就是“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人间...

苏东坡诗句为什么旷?稼轩诗句为什么这么豪
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作为生活丰富、思想复杂、才华卓越,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苏轼的悼亡词...

苏轼 辛弃疾词风异同
一、表达情感不同 1、苏轼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2、而辛弃疾的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二、创作手法不同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首先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对雄伟江山的赞美和对英雄...

我眼中的“稼轩之词”
二者又有所不同,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相对来说,感觉苏轼更洒脱,他也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更多的,苏词有份洒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

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2、...

有关苏轼的诗词讲解
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旷达情怀。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的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作品中很充分很显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4.相关资料 这首词写途中遇雨一件小事。写的虽然是极平常的生活细节,...

苏东坡三次被贬,一生洒脱旷达
60多岁的老臣被贬至蛮荒之地,可苏轼的达观让他活了下来,反倒熬死宋哲宗。最终苏轼得以离开海南。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一生浩然之气长存,豪放又旷达。王国维评价,“东坡之旷在于神”。林语堂说,“苏轼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顺境时,读苏轼的诗词...

结合苏轼其人其文阐述(释)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
”辛之当行处,周济所谓“沈著痛快”者,正在于他能真契于儒学精神,这是苏轼缺乏的。但苏之自在处,辛弃疾也只能偶然一至,在此难与苏轼一争短长。此是何境地呢?周济所谓:“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9?王国维的概括更为精炼:“东坡之词旷。”?10?叶嘉莹先生则称之“超旷”,并分析...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相似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两个杰出代表,自来论豪放派词风,都以苏、辛并称。金代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两家词风,有着一脉相承之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又...

肇州县19528029083: 怎样理解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特点,请举例加以阐述? -
鬱食银杏: 这里的东坡指的是苏东坡,是宋朝著名的大诗人,稼轩指的是辛弃疾,苏轼的诗歌,比如《水调歌头》往往会营造出非常大的意境,而辛弃疾的诗歌都是非常豪放的,也是非常洒脱的,气势磅礴

肇州县19528029083: 王国维对苏轼的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分析这一评价的理论意蕴 -
鬱食银杏:[答案] 苏轼和辛弃疾虽同属豪放词派,但二者风格不同,苏轼的词多心胸旷达,乐观积极,故曰“旷”,辛弃疾的词多表达自己的报国壮志却往往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故曰“豪”.

肇州县19528029083: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含义及所包含的蕴意 -
鬱食银杏:[答案] 苏轼的词意境广阔,辛弃疾的词气势豪迈,如果没有两位词人的胸襟而勉强学习他们的词,就好比东施效仿西施得病捂胸口,更加显得丑陋! 此文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语句 捧心二字来自“西子捧心”的典故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

肇州县19528029083: 苏词和辛词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啊? -
鬱食银杏:[答案] 相同点:两人同时豪放派宋词的最卓越代表人物. 不同点:“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1.苏轼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②词贡献:他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将之由儿女艳科扩大为咏史、说理、怀古、谈玄、感时、伤事、山水、田园、身...

肇州县19528029083: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试分析这句话的理论意蕴. -
鬱食银杏: 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有自己的特点:到了辛弃疾手中、不可一世的气派,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从而把情感上的冲动归入内心深处的平静,更是显...

肇州县19528029083: 阅读下面一则,《人间词话》,回答问题.“东坡之词旷①,稼轩之词豪②.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1)写出“旷”和“豪”的意义... -
鬱食银杏:[答案] (1)①“旷”( 旷达或超旷 )②“豪”(豪迈或豪放);(东施效颦 )(3分) (2)词作家本身的内在修养决定词的境界.苏词之所以好,在于超旷的胸襟,辛词之所以好,在于豪放的气度.这说明,要创作好的文艺作品,必须先提升作家的精神境界. 略

肇州县19528029083: 辛弃疾和苏轼的词的比较(结合作品分析) -
鬱食银杏: 在文学史上,苏辛同属词的豪放派,但又具有不同的风格.主要区别是,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

肇州县19528029083: 王国维为什么称苏东坡之词为“旷” -
鬱食银杏: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旷者,空阔而开朗也.苏轼作为宋代豪放词的首倡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其词之旷远,之磅礴,如金石之声,为百家之绝.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大多心胸旷达,乐观积极,因此,王国维“东坡之词旷”的评价,真是一字中的,十分精准.

肇州县19528029083: 解释“东坡之旷,稼轩之豪”的含义
鬱食银杏: 苏东坡的旷达,辛稼轩的豪放

肇州县19528029083: 请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观. -
鬱食银杏: 王国维曾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两人虽同是豪放,但是豪得不尽相同.苏轼表现出来的是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而辛弃疾则是有着旷世的悲情,好像滔滔江水也不够承载他满腔的悲愤! 在对待人生问题上,苏轼比较开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