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谚中学到了什么

作者&投稿:封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学过的农谚有哪些~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等等。

从古代谚语中学修辞
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语言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是俗语的一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 中,有很多记载,特别是在元、明、清时代的戏曲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见于古代典籍中的谚语,到现在 还大多活在人们的口头上。因为它们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所以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 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谚语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相似的事物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根据本体和喻体关 系的不同,这些谚语中的比喻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谚语采用借喻的形式,只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如: 1、比如一边有财有势,那趋财慕势的多只向一边去。这便是俗语叫做“一帆风”,又叫做“鹁鸽子旺边 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O) 鹁鸽(即家鸽)喜欢在人烟兴旺的地方栖息。比喻人大多趋财慕势,往兴旺发达的地方去。语含贬 义。 2、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 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 腰还粗呢!”(《红楼梦》六回) 比喻富贵人家再艰难,也比普通百姓强。 3、百姓既没有钱粮交纳,又被官府鞭笞逼勒,禁受不过,三三两两,逃入山间,相聚为盗。“蛇无头 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此人姓范名汝为。(《警世通言》卷一二) 比喻群体中没有首领,就成不了大事。
[二]谚语采用暗喻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构成本体和喻体。如: 1、王夫人道:“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孩儿,泼出去的水,叫我能怎样呢?” 《红 ( 楼梦》八一回) 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父母想管也管不了。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什么趣 儿。(《红楼梦》一一回) 指人的祸福(多指灾祸),像风云一样难以预测,说来就来。 3、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事靠着 何人?(《警世通言》卷二二) 养育儿女是为了年老时有人赡养,就像蓄积粮食为了饥荒之年不至于挨饿一样。

1

[三]谚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作某事物的喻体,后一部分是对这一事物的状态、性质等进行补充、 说明或描述。如: 1、古人说的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帅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西游 记》八六回) 比喻已经插手某事,就脱不了干系,爽性干到底。 2、好汉,休说这话,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水 浒全传》八回) 处在别人家的低矮的房檐下面,不敢不低头走路。比喻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不得不受些委屈。 3、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 不发耳。”(《三国演义》三二回) 箭已经搭在弓弦之上,不能不射出去。比喻情况紧急身不由己。 4、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人家夫妻好端端的,拆散了是为甚么来?(清· 随缘下士《林兰 香》) 指流言蜚语就像龙泉宝剑一样,能置人于死地,而又杀人不见血。

比喻“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古老的一种修辞格,也是人类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着的修辞格”。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420 页)所以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谚语中比 较常见。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的古代谚语描绘事物具体生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鲜明。

二、对偶 对偶,是一种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的修辞手法。它又分为正 对和反对。

[一]正对。正对就是出句和对句意思相同或相近。如: 1、俗语有云:“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你当初有钱是个财主,人自然趋奉你;今日无钱,是个 穷鬼,便不礼你,又何怪哉!(《醒世恒言》卷三七) 指世态炎凉。有钱有势时,会有人巴结;一旦失势无钱,便遭人冷遇。 2、常言道:“事有凑巧,物有偶然。”(《醒世恒言》卷三六) 指事物有偶然性和巧合性。 3、长儿是个小厮家,眼孔浅,见了这钱,不觉贪心又起;况且再旺抵死缠住,只得又攧。谁知风无 常顺,兵无常胜。这番头又轮到再旺了。(《醒世恒言》卷三四) 风不可能经常是顺的,军队也不能永远打胜仗。常指事情不能总是一帆风顺的。

2

4.前两遍石桥全无湿气,今番雨后难行也。若是三尺四尺,不多步儿也还好处,这三丈多长哩!下 面不测深渊,可是取笑得的……却不道风急雨至,人急智生。(《平妖传》一 O 回) 风刮得急了,雨就会到来;人到了危机的时候,往往会突然想出应付的办法来。

[二]反对。反对就是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正好相反或相对。如: 1、蒋爷走到哪里,他追到哪里。蒋爷一想,不敢和他交手,净跑也是无益于事。常言一句说的 好:逢强智取,遇弱活擒。忽然想出一个主意来。(清· 石玉昆《小五义》一一 O 回) 碰到强大的对手,用智谋战胜他;遇到弱小的对手,要用实力去活捉他。指对待不同的对象要采取 不同的方法去对付。 2、只因艾虎给的银两恰恰与锦笺救了急儿,所以他深深感激,时刻在念。俗话说得好:“宁给饥人一 口,不送富人一斗。”是再不错的。(《三侠五义》一 OO 回) 宁可给饥饿的人一口饭,也不要给富人一斗粮食。指救人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3、常言:“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你两个已是见过话,只顾使性儿到几时。(《金瓶 梅词话》七六回) 甜言美语,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使人感到温暖;恶意伤人的话,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会使人感到 心寒。指人说话要讲究,不要恶语伤人。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同比喻一样最深入人心的一种修辞格”。(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6 年版,第 435 页)因此,它也同比喻一样,在古代谚语中较为常见。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不但使 谚语在结构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增强,而且在内容上更加概括、凝练和集中。

三、夸张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而又使人感到合理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一]扩大夸张。扩大夸张就是将事物尽量向多、长、高、大、快、强等方面夸大。如: 1、我不如你有担待。你做中堂的是宰相肚里好撑船。我生来就是这个脾气不好。(《官场现行记》 二七回) 指人胸襟宽阔、度量大,能够容忍和宽恕别人。 2、古人有言:“至诚金石为开。”到了成亲之后,女儿仗着一片血诚,或者可以感格得过来,也未可 定。(清· 吴趼人《恨海》一0回) 诚心诚意能感动一切,甚至连金石也会为之裂开。 3、古人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当初贫困之日,低门扳高,求之不得;如今掘藏发迹了, 反嫌好道歉起来。(《警世通言》卷二五) 指人贪心不足。 3

4、虽蒙老兄拔救,但他寡妇人家的女儿,当不得外人谈论,俗说“舌头底下压杀人”,老兄高明 之士,求详察。(明· 李清《梼杌闲评》一一回) 指流言蜚语能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缩小夸张。缩小夸张就是尽量将事物向少、短、低、小、慢、弱等方面缩小。如: 1、我常说:“酒肉兄弟千个有,急难之时一个无”,除非你我兄弟可称知己。俗言说得不错:“万两黄 金易得,一个知心也难求。”(《济公传》一二六回) 指很难找到知心的人。 2、“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张郃虽有罪,乃魏王所深爱者也,不可便诛。(《三国演义》七 0 回) 一千名士兵容易招募,一个好将领却很难寻找。意思是说将才难得。 3、伯华在家,终日孝顺力田,家道颇是温厚,奉养无缺。果是:万两黄金未为贵,一家安乐值钱多。 (明· 周揖《西湖二集》卷六) 指一家人能安乐和睦过日子,比拥有万两黄金都可贵。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事物形象进行渲染,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突出,引起人 们更为丰富的想象。

四、排比 排比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列在一起,来 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强调被描写的事物,使之更加突出。如: 1、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有,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 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么?(《水浒全传》二十六回) 比喻处理事情、审理案件要注重证据。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 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 修权》) 作一年的计划,最好是种植粮食;作十年的计划,最好是种植树木;作长远的终身计划,最好是培 养人才。 3、自古有几般: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鲁达心慌抢路,正不知投那里去的 是。(《水浒全传》三回) 指人处困境时,急于满足临时需要而无法选择。

排比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谚语中使用它能够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但是,因为谚语 要求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而排比句一般字数较多,句式较长,这和谚语的特点不太适应,所以古代谚语 中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较少。 4

五、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手法。如: 1、“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好个爱八哥儿,在外头什么人不见,偏来了就有人冲 了。”(《红楼梦》六九回) 比喻彼此不相干的人或事,不会互相妨碍。 2、罢哟,你不用打趣我了,老鸹也别笑话猪黑,你为什么因为婚姻不遂作践了自己的身子?…… 这会子还敢笑话人来了。(《续红楼梦》二一回) 比喻彼此都有缺点、毛病,谁也不用笑话谁。 3、安老爷冷笑道:“他有多大的学力福命,敢说这等话!”安太太道:“这可就叫做小马儿乍行嫌路 窄了!”(《儿女英雄传》三三回) 比喻刚出道的少年,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这世界没有他发挥才能的地方。 4、走在边山,三爷有点自负。智爷说:“三哥,别把话说满了。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设若咱们走 在树林,有个闷棍手抽后就是一棍,你敢准说躲闪的开吗?(清· 石玉昆〈〈小五义〉〉九九回) 比喻本领再高强的人也会有疏忽、懈怠的时候。

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谚语能使人对它所表达的内容产生鲜明的印象,从而引起共鸣。

六、对比 对比,就是把相对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比较的修辞手法。如: 1、卜诚道:“郭先生,自古?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这是我们养他的不是了!”(《儒林外 史》二二回) 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一斗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帮助贪得无厌的人一石米,他会与你反目成仇。 一般指帮助人要看清对象。 2、常言道: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既张木匠的儿子恁般聪明俊秀,何不与他说,承继 一个,岂不是无子而有子。(《醒世恒言》卷二 O) 比喻刻意做的事情往往办不成,而无意做的事情反倒意外地成功了。 3、君子千言有一失,小人千言有一当。他不知是我,若知是我,怎么敢骂我,不和你一般见识。 (元· 关汉卿《鲁斋郎》一折) 指君子说话多了也可能有失言而不当的地方;小人说的话也可能有得当的地方。 4、俗语有两句道得好:“命若穷,握得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化作布。”总来只听掌命司颠 之倒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迷信的人认为,穷与富是命中注定的。

5

谚语中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就是为了使其语言更加鲜明。上面的四个例子中,“恩人”与“仇人”、“有 意”与“无意”、“君子”与“小人”、“穷”与“富”,分别为四对反义词,对比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文报》(高二版)769、770、771、772 期)


大自然的语言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在中学好像学个地理,什么空气对流,刮风才下雨
在我国中原一带(黄河流域)刮东风下雨。有农谚:东风下雨西风晴。看云飘移的方向也可判定下不下雨:云往东雨无踪(不下);云往西马踩泥(下);云往南雨飘船(下);云往北晒干坯(不下)。看动物和昆虫的行动以及自然景象也可判定下不下雨: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水缸出汗蛤蟆叫…...

初二年级语文期末必做考试题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

说明文的顺序有哪些?怎样辨别?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

谁能告诉我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意义和由来?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怎样写议论文和说明文?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

500字的说明性文章!急急急急急急急!!!
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①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飞机相比,贴切生动,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例③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 赞同4 2010-10-16 11:20 热心网友 最佳答案长沙湖风景雄奇秀丽,深幽险峻,游人到此,莫不留恋忘返...

文章结尾说清明节带结我的生命感悟越来越深刻而绵长……请问清明节带给...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清明节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受教育,使我更感受到了烈士的精神力量,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重担。我一定要牢记历史,永远记住革命先辈的教诲,在人生宝贵的中学时光里,历炼心志、修养品质、拓展胸怀、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个能够传递历史火炬,发扬传统精神的新时代优秀青少年,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对祖国、对人...

这段短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麻烦各位帮忙找出来,并且找出具体例子。有没...
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

牡丹区13415538149: 从农谚能感受到什么
栾详忆复: 气候和物候的变化

牡丹区13415538149: 学习农谚有什么好?你认为中学生了解农谚,学习农谚有什么好处
栾详忆复: 可以增加知识素养,了解大自然的奥妙.

牡丹区13415538149: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 -
栾详忆复:[答案] 1.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2.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举例子、作比较. 4不能去掉.“左右”表示花期延迟时间不能确定是十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牡丹区13415538149: 农谚及其意思 -
栾详忆复: 1、五月十三下一阵,家家打个黄谷囤.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如果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秋天谷子就会大丰收,谷子多的都没地方储存了,家家户户需要建新的谷囤. 2、六月十三龙盘道,哪方下雨哪方涝.农历六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

牡丹区13415538149: 农谚及其物候知识 -
栾详忆复: 农谚及物候知识: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蚂蚁搬家,大雨哗哗.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捞.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

牡丹区13415538149: 写写农谚,从中感受劳动者的智慧 -
栾详忆复: 经典农谚精选10句:1)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进行打场连.2) 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3) 大雪冬至十二月,总结全年好经验.4) 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5)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6) 云雾山中出名茶,姜韭应栽瓜棚下.7) 豌豆大蒜不出九,种蒜出九长独头.8) 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9)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10) 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

牡丹区13415538149: 关于农谚有什么? -
栾详忆复: 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等等.

牡丹区13415538149: 农谚,含有道理的谚语,有关学习的谚语各三条 -
栾详忆复: 农谚: “秧好半年稻”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 含有道理的谚语: “骤雨易止,细雨缠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有关学习的谚语: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牡丹区13415538149: 除了诗词外,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也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试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
栾详忆复: 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