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的本来面目

作者&投稿:之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三国历史源远流长,但唯独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为什么?我以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三国历史的特殊魅力。三国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只有半个多世纪,比较集中;从政治格局来看,是三足鼎立,三者之间互相牵制,很富有戏剧色彩;从人物方面看,又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且三国的君主都可称明主,手下网罗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从事功方面看,三国都是打着正统或维护正统的旗号,谋求剪除异已,实现新的统一。在很短的时间里,集中了这样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等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也是罗贯中要选取三国这一历史时段来创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历史时段,如楚汉战争、隋末唐初的战乱、元末明初的战乱、明末清初的战乱等相对而言,都没有三国这样在多面具有典型性。
二是与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加剧和理学家们尊刘抑曹密切相关。三国历史故事,西晋时已出现空城计等传说,南朝《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个。据记载,貂蝉的故事,北宋时已出现。而且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由于南宋是一个偏安政权,人们强烈呼唤正统秩序。朱熹编纂《通鉴纲目》时,尊崇类似南宋的刘蜀为正统,加上两宋理学家们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升华和强化,这些反过来又必然会影响民间文学的价值认定。宋元时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说书人,在民族矛盾的影响下,浸透了忧国忧民的心情,他们对历史故事加工后,“史”的成分在淡化,“艺术”的成分在增加,从而宣讲的主旨逐渐在英雄传奇中,大力渲染正统观和忠孝仁义。最早的三国话本元代《全相三国志评话》,虽只“粗具规模”,但其主题思想倾向已同罗氏《三国演义》接近。这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加工,无疑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三是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互相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犹如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如前所述,在宋元时尊刘抑曹的正统观一经确立以及儒家思想强化后,说书人已经可以撇开历史的真实,完全按照儒家的正统观和伦理标准来塑造三国人物了。刘备逐渐成为仁的化身,诸葛亮成为忠和智的代表,关羽成为义的化身,曹操则被丑化为残忍和谲诈的奸雄。《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遵循这样一个模式来塑造三国人物的。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想了解三国历史本来面目的人也是先读《三国演义》而后去翻《三国志》的。这一现象表明,他们是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看的,只是在怀疑、好奇之后,才去读《三国志》,探寻三国历史的真面目。同时,我们还有理由认为,《三国演义》有““三国”的历史之根,而三国历史又有“演义”加以渲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动,使彼此都逐渐超出了它本来的能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历史魅力和艺术魅力。
四是封建政权的支持和宣扬。明清两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除加强君主专制外,企图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来维护统治。以关羽为例。关羽由人向神的转化,始于两宋之交,当时宋王朝岌岌可危,希望有像关羽这样“大义大勇”的神来保护它。北宋末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关羽成为拯救民生劫难之神。明清两代对关羽的推崇达到极点。明政府封关羽为“武庙”的主神,与“文庙”的孔子相对应。清顺治时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以后屡加晋封。同时关羽显灵保卫明、清王朝的神话不断出现,而且见于诏书之中。在封建王朝的提倡下,关羽“庙祀遍天下”。显然,政府的支持作用,更巩固和强化了人们对三国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

我认为三国历史中周瑜成功人士的典范。
周瑜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兴平二年 195年 21岁 孙策受袁术之命平定江东;周瑜带兵粮到历阳支助孙策,一同作战,攻下横江、当利(此两处均为军事要地,乃大功也),击退刘繇,进入曲阿。
建安三年 198年 24岁 孙策获封吴侯、讨逆将军。周瑜到居巢县赴任,趁机东渡回吴,加入孙策旗下。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周瑜建威中郎将。
建安四年 199年 25岁 袁术病逝。孙策授周瑜中护军,虚领江夏太守(江夏郡尚在黄祖手中)。周瑜助孙策攻破皖城,夺得庐江郡。
建安五年 200年 26岁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从巴丘回吴,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周瑜向孙权举荐鲁肃。
建安七年 202年 28岁 曹操下书令孙权送嗣子入朝当人质(此时孙权无子,欲送为人质者疑为孙策之子),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周瑜反对,遂不送质。
建安十一年 206年 32岁 周瑜与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首领,俘获万余人。
建安十二年 207年 33岁 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邓龙送吴。
建安十三年 208年 34岁 孙权再次征讨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黄祖战死。同年,孙权命周瑜为左都督,带兵与刘备共同抗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 209年 35岁 曹操留曹仁、徐晃等驻守江陵。周瑜在南郡与曹仁对峙一年后,曹仁败退。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建安十五年 210年 36岁 周瑜进京见孙权,请求发兵取蜀,孙权同意。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于巴陵巴丘。孙权素服举哀。鲁肃代周瑜领兵。程普代领南郡太守。

本人觉得周瑜最具代表性!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胡适、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从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再加上毛泽东本人对曹操的个人喜好,新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引援《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张翼德:正史的张飞字益德,并非演义里的翼德。 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名兵器:名兵器如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倚天剑等为虚构,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张飞鞭督邮:为刘备所为,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鞭打督邮。 曹操献七星刀:虚构故事,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未遂,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潜逃回乡里。 陈宫捉放曹:陈宫在191年开始跟随曹操,不是陈宫捉放曹操,应是另有其人。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实上只有十一路地方军参与董卓讨伐战,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广陵太守张超,而孙坚和曹操因官职问题而不在名列之中。陶谦当时有参加,贡献粮草金钱等,但未出兵。公孙瓒亦有参与连署,但当时正在对付乌桓而未出兵;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马腾与韩遂当时虽尚未接受招安,但亦不支持董卓(朝廷);青州刺史焦和虽曾起兵,因为青州黄巾复起,所以没有参与会盟,不久病死;荆州刺史王睿本来也有起兵,因为和孙坚有私怨,被其逼死。另外还有陈王刘宠与陈国相骆俊、河南尹朱隽反对董卓而起兵。 关羽温酒斩华雄:华雄为孙坚所杀,而且被枭首。 三英战吕布:虚构剧情,吕布被孙坚击退。 连环计:《三国志》尚未记戴貂蝉之名,但吕布确与董卓侍婢有染。 貂蝉: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文学作品中的貂蝉,乃是宋、金、元民间艺人、戏剧家、小说家创造出来的。 孙坚之死:不是在攻城时死去,是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岘山。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关羽与女性:传曹操与刘备联军围吕布于下邳,关羽曾求曹操赐吕布手下秦宜禄之妻杜氏给他。 刘皇叔刘备: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刘备的地位,把他塑造为继承汉室正统的君主,而为刘备编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谱,排一排刘备就变成了皇叔,而这个称号正是刘备用来对抗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宝。史实上,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没有按朝廷的规定献纳酎金,而失去侯爵资格,后来又经历战乱及政治纷争,早已家世式微,族谱不明,只知刘备是汉室之胄,辈份不得而知。 徐州诛车冑:刘备所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非有“土山约三事”。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 诛文丑:文丑死于曹军乱军之中。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而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并非被于吉吓死。[2] 于颐和园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壁画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 。 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没留下任何计策。 古城斩蔡阳:刘备所为。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火烧博望:刘备所为,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长板坡七进七出: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 糜夫人跳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麋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 。 怒吼长坂桥:该是张飞先断桥再大哮,曹操等人并未到场。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舌战群儒:虽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但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出使,一为节使,二为游说。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之前游说周瑜不成。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战,况且曹植当时未作《铜雀台赋》,所谓曹操欲占东吴二乔之事乃民间传闻,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乔)。”虽是千古绝句,但其后半句来源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一句,事实上《三国志》里全文记载了《铜雀台赋》,却根本没有这两句,纯系后人伪托之作。可见唐朝已有此传。 草船借箭:并无此事,相似事件发生在孙权于濡须坞之战。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 华容道:刘备确实曾发兵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赤壁之战:火烧曹船发生在乌林。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之一,并没有男欢女爱的色彩,也没有后来的孙夫人投江。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无采用周瑜之美人计。 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虽记载了周瑜对同仁恢廓理智的作风,但周瑜也数度暗地里阴算刘备。 三气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但周瑜一次密谋危害刘备时,曾为诸葛亮看穿。 周瑜之死: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 吊周瑜: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马超兴兵:正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令到马腾遇害。 割须弃袍:战况确实很激烈,曹操也有败仗。败走时军心溃散、诸将皆惶惧,十分落魄;但官史无载割须弃袍。 许褚裸衣战马超:没有记载,马超甚至被许褚瞪得不敢动。 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五虎大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五虎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之蜀之五虎。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胡班可能指蜀将吴班。 关羽单刀会:鲁肃、关羽的一场官式会宴,鲁肃令东吴诸将手持单刀,往赴关羽所设的宴会。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水淹七军: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趁水势挟水军引兵大破名将于禁,擒斩庞德并率军急攻。 关羽麦城拒降:历史上并未记戴明确拒降,而《江表传》有关羽以伪降谋突围之机的记戴。 擒关羽:并非潘璋,而是他的部将马忠。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吕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关平: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于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关索:只出现于野史中。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于234年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主要情况雷同。 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所谓八阵是为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及蛇蟠阵,每个阵形都由三十二队士兵所组成。 晋朝干宝的《晋记》以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亦有记载。但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中有说过“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而鄂焕、祝融、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后出师表》:多认为是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魏军并非司马懿统领。 空城计:街亭战败后,魏军并未对蜀军进行追击。诸葛亮只是曾把西县的民众与粮草迁移而已。且当时魏军主将也非司马懿。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空城计的记载,但在日本的三方原之战中曾上演真实的空城计。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于洛阳。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诸葛亮用兵: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于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陕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城的浑称 七星灯续命:虚构剧情。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汉将军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蜀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相争失败、兵败被杀。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边,把陈仓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历史事件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 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 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 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 毌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1月 司马懿杀曹爽一伙。 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 司马懿亡。 252年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亡,孙亮继位。 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 姜维攻魏狄道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9月 司马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 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 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奸臣,竟然也有这么多贡献
《封神演义》中将两人演义成谄谀的文臣,实际是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二人皆是武将,且勇冠三军。所谓谄谀,其实也分角度,在一个角度看是谄谀,在一个角度就是诤谏。父子二人是忠于纣王的,反对纣王的人,自然就说他二人是奸臣了。武王伐纣时,纣王正在对东南夷用兵,主力部队都在东南夷前线,猝然发生...

如何最快速的理解欧洲历史?
有时候历史偷偷埋下了种子,天知道多少年后才会发芽,而一旦发了芽就变成了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随机和必然的相伴相生。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播种与发芽,最终才扎根于欧洲大陆的。中世纪,国王为了节省持有军队的成本,将土地分封给重要...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也就无从谈起。决不能否定革命、肯定改良,张扬抽象人性,必须维护历史本来面目,拒斥歪曲历史真相...

历史上真是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的?
他出使江东,成功与东吴缔结友好盟约,消除了刘备政权东部的隐患,为政局的稳定以及蜀汉政权的建立谋求到了一个较好的政治环境。在征战中,诸葛亮常常承担着巩固后方的重任,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政务处理方面过人的能力。然而从三国历史的大局来看,蜀汉是一个战败之国,许多战略上的失误与战术上的败笔,...

我国历史上未解之谜有哪些?
我是历史沧澜,这个问题,有点说来话长,因为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不可能一一说完。而且每个人的看法和见解都会不同,在这里,先简单说一个我认为很神秘,很重要的,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山海经》到底是是完全志怪的神话故事,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地理著作。现在大...

一些关于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战后60余年,围绕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日本与亚洲周边国家的矛盾冲突不断。但通过对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我觉得虽然右翼势力的嚣张影响着一些人的历史观,可是更有一些正直而善良的人们在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懈地努力着。正如长野县历史馆的网页上所写的那样:“历史为何物?我们能说它与我们无关、它仅仅是过去的记忆、...

历史高手请进
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从时间上考察,在长达12个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教权与君权孰强孰弱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斗争中呈现出互有消长的马鞍型;从空间上考察,教权与君权的关系在西欧各国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情况各异,甚至截然不同。 时间是非常公正的历史老人,它会把一切如实地披露出来。西欧中世纪教权与君权的...

中日两国共同研究历史其意义在哪
“共同研究历史问题”,毫无疑问是中日关系的重大突破,他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在于中日两国共同回到对历史的认同中来,消除各说各有理的历史误会,使中日关系真正长期稳定正常化,就在于中日两国真正实现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伟大目标。以史为鉴的许多道理是相通的,中日“共同研究历史问题”...

陈独秀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等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出于本国利益考虑,把一切责任推向陈独秀,把一切错误也推给陈独秀。既然如此,则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因陈独秀长期受到批判而延续下来的关于“大革命失败”的错误认识,随着今天对陈独秀功过是非的正确评价,也应该矫正过来,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即不能将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归于陈独秀...

我们是怎么知道历史的?那些曾经究竟是对的还是我们领悟错了的呢?
当年太史公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险些失传。根据他本人的遗嘱,《史记》要被藏之深山老林,隔上几世几代能不能被人发现,听天由命。可是他的女婿将书妥善保存,后来公诸于众,因此后人看得到《史记》。这是我们的幸运,还看得到这本两千年前的书。但是历史上的书籍大多数都没能像《史记》这样幸运。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三国演义的评价1000字 -
乐正饼香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三国演义》都是真的吗?为何?
乐正饼香草: 《三国演义》不是真的三国历史,它罗贯中先生根据历史素材改编而来,大概也有三四分真实性吧.就连最接进三国历史的《三国志》也是晋朝史学家陈寿先生,从“蜀传...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三国演义》的可信度高么? -
乐正饼香草: 很遗憾,《三国演义》只是演义.作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在文学性上是成功的,但是离历史事实相差甚远. 1、事件:总体脉络是符合历史的,但具体事情出于情节需要有增有减,甚至杜撰;基调就是尊刘抑曹,比如过五关斩六将、借...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三国演义你最喜欢谁?对他的评价? -
乐正饼香草: 曹操 虽然主要是评介蜀吴人物,但还是要简单提一下曹操. 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还是个在文学史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仅从这一点看,刘备、孙权似乎有所不如. 曹操的形象在民间之所以白脸小丑出现,很大程度是拜《三国演义》所赐.在强调正统的时代,曹操以残忍手段对待汉献帝(主要是软禁,加上根除献帝身边的反曹势力毫不手软,如对献帝的皇后)受到后代文人的指责不可避免,但到今天,曹操统一北方的实力在当时无人能敌. 应该说,从郭老首替曹操写翻案文章后,曹操的成就在学术界基本已经得到肯定,所以不再多展开.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如何正确的评价曹操 -
乐正饼香草: 纵观历史风去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和具有争议.在很长一个时期,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其实人们说的曹操只是文学作品中...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三国里的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 -
乐正饼香草: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大部分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人同,事不同,三国演义捏造了许多假的事件.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啊,借东风啊,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啊,草船借箭啊.都是虚构出来的,或则别人发生的事情用在诸葛亮上.总之,三国志才是真正的三国历史.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比较? -
乐正饼香草: 这么说吧:小说中有将曹操扭曲的倾向,比如说曹操善计谋,小说上说他奸诈,而这正是聪明的表现.在一些正典中就充分的赞扬了曹操善于用人等等品德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谁有易中天教授的“大江东去”的全文,请发出来. -
乐正饼香草: 展开全部易中天: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三国演义的鉴赏文章 -
乐正饼香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段熟悉的旋律,它就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从小,《三国演义》就是我们需要熟读的一部小说,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然而历史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有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比如,人们认为周瑜气量狭窄,蒋干在赤壁之战时候到周营去盗书等都不符合历史,诸葛亮的空城计更是子虚乌有.三国确实是令人神往的,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那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阿鲁科尔沁旗15934062690: 三国演义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
乐正饼香草: 三国演义是虚构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