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讽喻诗还是爱情诗有谁知道?

作者&投稿:撒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讽喻诗还是爱情诗有谁知道?~

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在当时妇孺皆知,传诵海内外,而且直至今天,在学习唐代诗歌时。对《长恨歌》主旨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而争论的要点就是《长恨歌》是一篇讽刺之作,还是一篇对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颂吟。
  要分析这篇文章首先要认识到我们与作者所处时代的差异,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对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心态做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消解作品的历史偏见,独得自己的见解。那么,让我们先分析一下这篇诗歌的创作缘由吧。在与白居易同一时代的史学家和传奇作家陈鸿曾写过一部《长恨歌传》,而在这部书的最后部分提到了有关白居易作《长恨歌》的一些事情。陈鸿告诉我们《长恨歌》是白居易应唐人王质夫的要求作的。是要白居易用他“深于诗,多于情”的禀赋“为歌之”、“润色之”,使这一“希代之事”能够保持长久。而王质夫属白氏作诗的目的是有“警戒”意味的。在《长恨歌传》后文也提到了“怨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的目的。所以,这就是白氏为诗的“动机”,但并不能称之为“主题”。
  紧接着又出现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疑问,在白居易完成《长恨歌》一诗后,为何请陈鸿为之作传呢?众所周知,《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写作手法和感情基调有很大的不同,陈鸿纯叙事性的方法和客观冷静的视角使他本人更易抽身于男女欢爱之外,更易直抵“鉴训为本”的目的。既然如此,不妨说白居易要陈鸿为他的“诗”作传,是出于某种“弥补”和“填充”或是“润色”的目的。索性说明白,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的“忘我”使其忽略了本人与“诗中事”的距离,以致最终作品主题与原始动机发生偏差。当他意识到这点时,诗作已成,无可更改。他利用陈鸿史家的长处为诗作“传”,弥补了这个他自己认为是问题的“问题”。
  因为,一直以来,人们是为诗中优美的文辞和韵律所陶醉,更为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缠绵悱恻、“忠贞不渝”的“爱情”所倾倒。人们认为,《长恨歌》的主旨就在于歌颂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长恨歌》甚至被视为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当然,诗人在诗作成之后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就有了后来陈鸿所作的《长恨歌传》。
  那么,尽管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白居易《长恨歌》的写作初衷与作品的实际主题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即是说《长恨歌》的主题早已偏离了即定的“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但是,关于本诗的讽喻说自古一直流传至今,而它的爱情诗说是近代才大量出现的。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长恨歌》本身说起。在本诗的第一节,可以说诗人还是很清醒的,此时他并未忘记其写作动机,所以就有了“汉皇重色思倾国”等句。在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中,“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作了如下旁批:“七字一篇总纲。思倾国,果倾国也。欲而得之,何恨之有。”其中对李杨之恋及其导致的结果充满了否定和批评。他的“思倾国”为总纲正是持“讽喻诗”的论点。而讽喻说者也一直持这种论点。再者,在古代封建社会,从当时的道德立场和社会立场上,多数人是不会提出爱情说的,更不可能支持这一论点。所以,这首诗的真正主旨就湮没在了滚滚的历史红尘之中。
  然而,所要批驳的是,但就全诗的叙事结构来看,这个“首句为纲”的说法是立不住的。按陈婉俊的理解,“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意思是说,由于重色轻朝政,最后连国运都给葬送了,这难道还不值得警戒吗?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他才会发出“思倾国,果倾国也”的喟叹。“倾国”之于他是“葬送国运”的弥天大罪,非得讽喻匡正不可。但若是让我们考察一下诗句的逻辑联系和典故来源,便会发现更合理,更恰当的诠释:首先,“汉皇重色思倾国”不是一句完整的诗,它与紧接下来的“御宇多年求不得”存在内在的,构成整体的联系。仅仅半句话堪为全诗之“纲”,恐怕是真的玄了点儿。在这里,“汉皇”是春秋笔法,借汉武帝写唐玄宗。一提起“武帝之恋”,便会立即想起有关李夫人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所以说,“倾国”在这里化作了亭亭玉立、绝世而存的美女形象,“思倾国”正是“怀佳人兮不能忘”的情结。“御宇多年求不得”的正是这样的“倾国美女”。开头两句十四个字,仅仅是“爱”的开端,而并非什么“倾覆天下”的绝笔。既然是这样,“思倾国”的讽喻说便不能成立了。
  既然明确了《长恨歌》不是讽喻诗,也同时认清了《长恨歌》创作动机与实际主题的偏差,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区分的是另两个重要的概念,《长恨歌》写的是爱情,但不能说它的主题就是纯粹的“爱情”本身。
  从全诗的结构分析,前三十句是“醒时同交欢”的朝朝暮暮情景,爱之深切是浮出字面的。写安史之乱西逃蜀中过程的仅仅有短短四句,可见“政治教化”在本诗中并不占有重要位置。写马嵬兵变,贵妃之死的有八句,极尽无能为力、血尽泪垂的悲恸。然而写贵妃死后,朝思暮想,睹物忆人,海上仙山故事却占了大半部分的篇幅。所以说,尽管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仍然不可将其主题简单地界定为一个“爱”字,因为描写现世爱情的篇幅委实不多,更多的是繁华散尽后的绵绵相思和悠悠长恨,悲壮而冷漠。
  我们似乎还应有所注意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叙事的“立场”发生了自然的转移。起初,作者站在第三者旁观的角度上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是旁观的。然而这样和谐的叙事立场却随着后来的惊世变乱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种种的心灵体验和感受,包括后面“海上仙山”的故事,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说明,诗人已不是再用第三者的叙事立场来向读者们讲述一个爱情的故事,而是置身其中,把自我的心路体验和感受用“玄宗独白”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这种现象在作品中如此明显的出现究竟是不是一种反常的现象?诗人为何会把自身感受与玄宗心境贴合得那样自然?这是否说明诗人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融入到玄宗这个角色之中呢?
  其实,在这其中还另有隐情。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白居易集》中有一首创作长恨歌五年之前(即贞元十六年)的诗歌颇值得关注:
  寒闺夜
  夜半衾绸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这种诗在白居易的一生里都是很少见到的。脂粉气和闺怨气极浓。历代选本对该诗的评注也都是含糊其词。不禁又联想起传说中白居易青年时期与徐州女子湘灵的爱情悲剧。其实,这种跨越世俗之恋,从它的一开始便注定了悲剧的孽根。玄宗与贵妃的爱情,不也是一样吗?所以,正是这样复杂和矛盾的心灵痛苦,一方面是对贵妃身世命运的不平,一面又是融入了玄宗强烈的思念与感伤,便生成了《长恨歌》的主题。
  至此,我们已经比较彻底地分析了《长恨歌》的种种。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并不能简单的把这首诗归结为讽喻诗或者是爱情诗,它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由于诗人的特殊经历
  和特殊心情,也由于它的写作动机与文章本身的不同一而造就的特殊的成功的失败之作。也许,就诗歌而言,就是一篇千古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在当时妇孺皆知,传诵海内外,而且直至今天,在学习唐代诗歌时。对《长恨歌》主旨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而争论的要点就是《长恨歌》是一篇讽刺之作,还是一篇对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颂吟。
  要分析这篇文章首先要认识到我们与作者所处时代的差异,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对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心态做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消解作品的历史偏见,独得自己的见解。那么,让我们先分析一下这篇诗歌的创作缘由吧。在与白居易同一时代的史学家和传奇作家陈鸿曾写过一部《长恨歌传》,而在这部书的最后部分提到了有关白居易作《长恨歌》的一些事情。陈鸿告诉我们《长恨歌》是白居易应唐人王质夫的要求作的。是要白居易用他“深于诗,多于情”的禀赋“为歌之”、“润色之”,使这一“希代之事”能够保持长久。而王质夫属白氏作诗的目的是有“警戒”意味的。在《长恨歌传》后文也提到了“怨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的目的。所以,这就是白氏为诗的“动机”,但并不能称之为“主题”。
  紧接着又出现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疑问,在白居易完成《长恨歌》一诗后,为何请陈鸿为之作传呢?众所周知,《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写作手法和感情基调有很大的不同,陈鸿纯叙事性的方法和客观冷静的视角使他本人更易抽身于男女欢爱之外,更易直抵“鉴训为本”的目的。既然如此,不妨说白居易要陈鸿为他的“诗”作传,是出于某种“弥补”和“填充”或是“润色”的目的。索性说明白,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的“忘我”使其忽略了本人与“诗中事”的距离,以致最终作品主题与原始动机发生偏差。当他意识到这点时,诗作已成,无可更改。他利用陈鸿史家的长处为诗作“传”,弥补了这个他自己认为是问题的“问题”。
  因为,一直以来,人们是为诗中优美的文辞和韵律所陶醉,更为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缠绵悱恻、“忠贞不渝”的“爱情”所倾倒。人们认为,《长恨歌》的主旨就在于歌颂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长恨歌》甚至被视为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当然,诗人在诗作成之后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就有了后来陈鸿所作的《长恨歌传》。
  那么,尽管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白居易《长恨歌》的写作初衷与作品的实际主题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即是说《长恨歌》的主题早已偏离了即定的“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但是,关于本诗的讽喻说自古一直流传至今,而它的爱情诗说是近代才大量出现的。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长恨歌》本身说起。在本诗的第一节,可以说诗人还是很清醒的,此时他并未忘记其写作动机,所以就有了“汉皇重色思倾国”等句。在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中,“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作了如下旁批:“七字一篇总纲。思倾国,果倾国也。欲而得之,何恨之有。”其中对李杨之恋及其导致的结果充满了否定和批评。他的“思倾国”为总纲正是持“讽喻诗”的论点。而讽喻说者也一直持这种论点。再者,在古代封建社会,从当时的道德立场和社会立场上,多数人是不会提出爱情说的,更不可能支持这一论点。所以,这首诗的真正主旨就湮没在了滚滚的历史红尘之中。
  然而,所要批驳的是,但就全诗的叙事结构来看,这个“首句为纲”的说法是立不住的。按陈婉俊的理解,“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意思是说,由于重色轻朝政,最后连国运都给葬送了,这难道还不值得警戒吗?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他才会发出“思倾国,果倾国也”的喟叹。“倾国”之于他是“葬送国运”的弥天大罪,非得讽喻匡正不可。但若是让我们考察一下诗句的逻辑联系和典故来源,便会发现更合理,更恰当的诠释:首先,“汉皇重色思倾国”不是一句完整的诗,它与紧接下来的“御宇多年求不得”存在内在的,构成整体的联系。仅仅半句话堪为全诗之“纲”,恐怕是真的玄了点儿。在这里,“汉皇”是春秋笔法,借汉武帝写唐玄宗。一提起“武帝之恋”,便会立即想起有关李夫人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所以说,“倾国”在这里化作了亭亭玉立、绝世而存的美女形象,“思倾国”正是“怀佳人兮不能忘”的情结。“御宇多年求不得”的正是这样的“倾国美女”。开头两句十四个字,仅仅是“爱”的开端,而并非什么“倾覆天下”的绝笔。既然是这样,“思倾国”的讽喻说便不能成立了。
  既然明确了《长恨歌》不是讽喻诗,也同时认清了《长恨歌》创作动机与实际主题的偏差,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区分的是另两个重要的概念,《长恨歌》写的是爱情,但不能说它的主题就是纯粹的“爱情”本身。
  从全诗的结构分析,前三十句是“醒时同交欢”的朝朝暮暮情景,爱之深切是浮出字面的。写安史之乱西逃蜀中过程的仅仅有短短四句,可见“政治教化”在本诗中并不占有重要位置。写马嵬兵变,贵妃之死的有八句,极尽无能为力、血尽泪垂的悲恸。然而写贵妃死后,朝思暮想,睹物忆人,海上仙山故事却占了大半部分的篇幅。所以说,尽管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仍然不可将其主题简单地界定为一个“爱”字,因为描写现世爱情的篇幅委实不多,更多的是繁华散尽后的绵绵相思和悠悠长恨,悲壮而冷漠。
  我们似乎还应有所注意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叙事的“立场”发生了自然的转移。起初,作者站在第三者旁观的角度上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是旁观的。然而这样和谐的叙事立场却随着后来的惊世变乱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种种的心灵体验和感受,包括后面“海上仙山”的故事,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说明,诗人已不是再用第三者的叙事立场来向读者们讲述一个爱情的故事,而是置身其中,把自我的心路体验和感受用“玄宗独白”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这种现象在作品中如此明显的出现究竟是不是一种反常的现象?诗人为何会把自身感受与玄宗心境贴合得那样自然?这是否说明诗人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融入到玄宗这个角色之中呢?
  其实,在这其中还另有隐情。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白居易集》中有一首创作长恨歌五年之前(即贞元十六年)的诗歌颇值得关注:
  寒闺夜
  夜半衾绸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这种诗在白居易的一生里都是很少见到的。脂粉气和闺怨气极浓。历代选本对该诗的评注也都是含糊其词。不禁又联想起传说中白居易青年时期与徐州女子湘灵的爱情悲剧。其实,这种跨越世俗之恋,从它的一开始便注定了悲剧的孽根。玄宗与贵妃的爱情,不也是一样吗?所以,正是这样复杂和矛盾的心灵痛苦,一方面是对贵妃身世命运的不平,一面又是融入了玄宗强烈的思念与感伤,便生成了《长恨歌》的主题。
  至此,我们已经比较彻底地分析了《长恨歌》的种种。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并不能简单的把这首诗归结为讽喻诗或者是爱情诗,它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由于诗人的特殊经历
  和特殊心情,也由于它的写作动机与文章本身的不同一而造就的特殊的成功的失败之作。也许,就诗歌而言,就是一篇千古的“长恨歌”。

爱情诗,其中又带有讽喻的意味

我个人认为是爱情诗


“上穷碧落下黄泉”是什么意思?
碧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ì luò,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这里泛指天上。黄泉,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亦是九狱九泉之一。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中也有相近说法。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指的是什么?
“回眸一笑百媚生”用来形容杨贵妃(其名:杨玉环)的回头一笑,千种万种风情和她的美都表现在笑容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句诗出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长恨歌》里白居易对杨玉环美貌的形容,当时的皇帝李隆基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貌而耽误了国家的朝政,从而导致了国家的衰亡。《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的全诗和赏析是什么?
④长恨歌: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冬,时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道古论今,言及唐玄宗之溺于声色及杨贵妃之恃宠贵幸,终于酿成马嵬之变,不胜感慨,乃据王质夫之建议作成此诗。陈鸿并为之作《长恨歌传》,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这四句是说,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是写给谁的呢?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02.再来捋一下时间条线 白居...

白朴的《》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
是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他把《长恨歌》编入感伤类而非讽谕类,在《与元九书》中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都表明作者本人认为《长恨歌》是爱情之作。陈鸿《长恨歌传》谈到白居易此诗的写作缘起:“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地近马嵬坡。鸿与王质夫家...

碧落黄泉出自哪首诗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是什么意思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意思是: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

大唐为什么没人举报白居易的《长恨歌》?
此外,唐朝的文化比较开明, 容纳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化,所以才不会有人举报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长恨歌》的内容并不是讽刺统治者的,而是描写现实的。我们都知道白居易是李白的忠实追随者,白居易后来在一直探究李白的历史。长乐宴上发生的一切对白居易来说都充满着好奇,可是无奈,白居易毕竟是比李白晚...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长恨的内涵是什么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即男女私情。《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

奉新县13347535108: 白居易的长恨歌大家觉得是爱情诗还是讽喻诗 -
艾顾解郁: 属于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奉新县13347535108: 《长恨歌》属于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哪一种? -
艾顾解郁:[答案] 讽喻诗

奉新县13347535108: 关于白居易诗歌的两个问题1.《琵琶行》的序言中说是六百一十二言,但为何是616个字?2.《长恨歌》应属于爱情说还是讽喻说, -
艾顾解郁:[答案] 第一个,我也没有算过,这个就不是很清楚了. 个人感觉,长恨歌应该是爱情说!开篇说的是对杨贵妃的宠爱,中间说的是不得不杀杨贵妃,这里强调出了杀杨贵妃的无奈!尾篇说的,杨贵妃死后,帝王对她的思念!《长恨歌》这个恨字,应该是由...

奉新县13347535108: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讽喻诗还是爱情诗?为什么?列出论据! -
艾顾解郁: 一,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

奉新县13347535108: 关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讽喻诗还是爱情诗有谁知道? -
艾顾解郁: 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在当时妇孺皆知,传诵海内外,而且直至今天,在学习唐代诗歌时.对《长恨歌》主旨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而争论的要点就是《长...

奉新县13347535108: 李白的长恨歌是讽刺诗还是爱情诗还是双题材 -
艾顾解郁: 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两人的爱情,还对杨贵妃死后的故事进行了精彩的想象.中间夹杂了一些通过细节和场景的描写,来阐述安史之乱等事件,也包含了批判的意思.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些无不包含作者的讽刺与批判.但是诗中对二人的描写、尤其是天旋地转回龙驭后,对唐明皇的动作心理描写,又让人相信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真挚、伟大、浪漫.或许“只恨生在帝王家”吧.忽闻海上有仙山之后,成仙的杨贵妃上场,坐着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全无妖媚蛊惑之感,而是充满了清冷、幽怨、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更是成为千古名句.综上,确实有讽刺批判的成份.但个人认为主题还是爱情.

奉新县13347535108: 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淫,有人以为是歌颂爱情,有人以为是双重主题. -
艾顾解郁: 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淫,有人以为是歌颂爱情,有人以为是双重主题.《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淫,有...

奉新县13347535108: 《长恨歌》属于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哪一种? -
艾顾解郁: 讽喻诗

奉新县13347535108: 《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哪三种观点? -
艾顾解郁: 4.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哪三种观点?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讽喻说,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唐明皇贪色误国;2.爱情说,认为该诗的主题是歌颂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3.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前半部分是讽喻,后半部分是歌颂爱情.5.《长恨歌》塑造了一个具有什么样性格的杨贵妃?杨贵妃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杨贵妃死后,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仙境中的杨贵妃.她高雅端庄,寂寞悲伤,殷勤迎接汉家使者,对唐玄宗一往情深,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忠于爱情的化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