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远交近攻的秦国,为何要参与五国伐齐?

作者&投稿:长沙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国伐齐,除了燕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获得了好处呢?~

在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对于五国伐齐来说,也被称之为乐毅伐齐。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此战,五国联军和齐国主力在济西一带爆发了决战,结果齐国大军溃败。济西之战取得胜利之后,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燕昭王去世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久攻不下,却中田单的火牛阵,兵败被杀。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齐国成功复国,不过,乐毅毕竟从齐国城池获得了不可计数的珍宝,这些资源都被运送到了燕国。所以,在五国伐齐之战中,燕国自然是收获颇丰的。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除了燕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获得了好处?
一、赵国
首先,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行动。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五国伐齐前,齐国和秦国曾有联手攻打赵国的打算。现在,齐国在五国伐齐后走向衰落,显然是一件对赵国有利的事情,也即赵国不需要将注意力用在防备齐国上,从而可以专心和秦国相抗衡。


并且,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山东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因此,在五国伐齐之战中,赵国还趁势攻占了齐国北部的部分疆域,这显然有助于增强赵国的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赵国自然也是五国伐齐的赢家之一。
二、魏国和韩国
其次,就魏国和韩国来说,因为实力相对较弱,在五国伐齐期间,韩国和魏国主要是出兵帮助燕国击败齐国,而没能在此期间攻占齐国的疆域。不过,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五国伐齐的话,那么,魏国和韩国的压力,无疑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在远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国不断蚕食魏国和韩国的疆域。另一方面,齐国在吞并宋国后,韩国和魏国自然是首当其冲,很可能成为齐国下一个进攻目标。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五国伐齐之战中,魏国和韩国没能获得实质的好处,不过,能够解决掉齐国这一重要威胁,显然有助于延长这两个诸侯国的存在时间。


进一步来说,如果秦国和齐国两强并立的格局保持下去的话,那么,秦国和齐国很可能会联手瓜分魏国和韩国。所以,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好处,不过,魏国和韩国还是毫不犹豫的派兵交给乐毅来指挥。
三、楚国
楚顷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楚顷襄王与秦、赵、魏、韩、燕等国共同攻打齐国,夺取淮北。在五国伐齐之战中,燕国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齐湣王逃亡。淖齿奉楚顷襄王之命率军救齐,被齐湣王任命为齐国相国。后来杀了齐湣王,欲与燕国共分齐地,最后被齐国人王孙贾所杀。不过,对于楚国来说,还是成功从齐国手中夺回了淮北之地。也即淮北之地原先是楚国的疆域,但是,齐湣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向南打败了楚国,夺走了楚国的淮北之地。

自战国初期魏国最先称霸以来,战国的格局几经变化,秦国真正占据优势是在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后,在此之前魏楚两国已经衰败,乐毅率五国伐齐使得齐国实力一落千丈,加上齐国受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影响不再参与六国合纵攻秦,所以真正堪与秦国一战的就只剩下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幅提升的赵国。

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国人,廉颇和李牧是赵国人,大体上来说白起和廉颇大部分时候处于同一时期,王翦和李牧处于同一时期,按理说他们之间应该有过多次交锋才对,然而史料中并未提到白起和廉颇交过手,唯一有机会交手的长平之战因为赵孝成王的临阵换帅也错过了,战国四大名将唯一的一场对手戏是王翦和李牧在秦赵井陉之战中的巅峰对决,那么此次交锋双方胜负如何?

秦国自长平之战击溃赵国后实力一骑绝尘,特别是前241年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发动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却被吕不韦各个击破之后,秦国统一的趋势其实已经不可逆转;前238年秦王嬴政在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集团之后,在李斯、尉缭子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灭六国策略,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和赵国。

前236年,秦国兵分两路发动灭赵之战,一路由王翦率军攻占阏与、撩阳,一路由将军桓齮、杨端和率军攻占邺、安阳(因为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完全占有韩国上党地区,所以秦国可以从多个方向攻击赵国,而王翦正是从上党出兵东击赵国),生死存亡之际,赵王只能让李牧率镇守北疆轻易不会调动的北方兵团南下,李牧先后在肥之战和番吴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当然李牧这两次大胜的对手并非是王翦。

前230年秦国灭韩,前229年赵国遭遇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乘此机会秦国再次兵分两路发动灭赵之战:一路由王翦东出上党,一路由杨端和北上河内准备夹击邯郸,李牧率主力在井陉挡住王翦,战国四大名将唯一的一次巅峰之战就这样爆发了,《战国策》对秦灭赵的记载如下: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夺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大破赵,杀赵军,虏赵王迁及其将颜最,遂灭赵。”

虽然正史中并没有两人交锋的具体记载,但是李牧在实力远不如王翦,军心不稳的不利情形下筑垒固守挡住了王翦大军数个月之久,让王翦前进不得只能出下策以离间之计使得赵王换下李牧,由此可见李牧是略胜王翦一筹的;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防守的一方是王翦,而进攻的一方是李牧的话,王翦未必会比李牧做得更好。
秦赵井陉之战,对于王翦和李牧来说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决战,王翦在占据优势的情形下不能战而胜之,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其实已经是胜负已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时代,春秋战国为人们带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大国纷争。天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阴阳家,纵横家,墨家等等相继出山,加入到这大争之世中。七国争霸,最终的结局是秦国胜出,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强大帝国——大秦帝国。

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其实自商鞅变法逐渐强大之后,秦国就坚持东出,参与到这大争之世中来,而与此同时秦国的强大实力也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恐慌,于是他们经常会选择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即合纵。而为破解这项杀招秦国则提出连横,之后在范雎入主秦国后,又正式提出了远交近攻战略。

《战国策.秦策三》记载:“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不过虽说正式提出时间比较晚,但实际上自秦惠文王继位之后,秦国就一直贯彻着“远交近攻”这个战略,“远交近攻”其实就是纵横家张仪连横策略的一种衍生理念罢了。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战国策》记载:(张仪)说道要瓦解六国联盟,应该“举赵亡韩,臣荆(楚)、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而从“连横事一强”加上举赵亡韩、亲齐燕都可以看出这就是实打实的远交近攻,范雎只是将其更详尽化罢了。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就会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秦国早就提出了联齐的远交近攻战略,也确实和齐国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关系,齐、秦两国甚至都一度分别尊称对方为东帝、西帝了。那为何两国关系极好,秦昭襄王为何后来还会选择参与到五国伐齐中去呢?

一、宋国为导火索,秦国可借刀杀人,削弱强敌

秦国有商鞅变法,齐国有老底子加邹忌改革,这两个国家都靠着变法以及与魏国的战争而正式崛起成为当时天下一等一的强国——齐秦两国的实力当时在天下五国之上,所以齐秦两国也就成为了兼并路上的最强劲的对手。

齐秦两国遥遥相望,中间隔着赵韩魏楚等几个国家,秦国根本无力对齐国进行征讨。但是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都有削弱对方的意思,只要能够有机会的话。

而在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之后,秦国终于是找准了机会削弱齐国。

——这宋国是夹在齐国与韩赵魏三国中间的一个国家,尽管实力已经不如这战国七雄,但是占据中原富饶地带仍旧不容小觑,并且宋国作为赵韩魏与齐国的缓冲带,使得几个国家保持了稳定,因此谁也不敢对其轻易下手,然而齐国却盲目自大的出兵拿下了宋国。

而在拿下宋国后,韩赵魏三国依靠着宋国所建立起来的和平被彻底的打破。而且齐国实力大增,一跃成为了所有国家中最强,甚至是打破了整个战国格局平衡,如果给齐国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的话,其实力甚至会在秦国之上。

这样一档子事下来,其实齐国就已经得罪了四个国家了。

而在此之前,齐国趁着燕国“子之之乱”,乘机出兵干涉燕国内政,把燕国搞的一团糟,差点使得燕国亡国,因此燕国与齐国之间早就有着很深的仇恨,它甚至是与齐国关系最差的一个国家,是齐国灭宋之后下一个吞并的目标。

而在得罪诸多国家的同时,由于齐国的外交政策实施的不到位,相当的傲慢,这就让各国对齐国都相当敌视,想要报仇雪恨。

于是,燕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率先提出了多国联合伐齐的战略。

而当燕王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很显然是正中了秦昭襄王的下怀——毕竟秦国本来与齐国并列,但是吞并宋国之后的齐国,已成为最强大的王国,这显然不符合秦国吞并天下的心思。

尽管秦国的大体战略是远交近攻,但是所谓的远交也是要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远交战略当初施行最终是为了利益,但如今有更大、更为直接的利益站在面前的时候,这个战略也就可以选择暂时放弃了。

二、多国伐齐,不可避免,乘机加入百利无一害

齐国吞并宋国这是一个导火索,激起了多年以来各国对齐国的愤怒,多国伐齐事件是必不可免会发生的。

并且,在燕昭王继位之后,励精图治,燕国也逐渐的发展了起来,而燕国与齐国的世仇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危,燕国对于联合攻齐的战略做了很大的准备以及计划。

除此之外,因为地形等原因,齐国不像秦国一样,有着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函谷关这样的地方把守,齐国因为地形的原因,多是平原,于是假如多国联合,合兵一起,攻齐没难度。

各国有着共同目标、被不易分割,加上准备充足,好攻打,伐齐的战略几乎没有可能会失败。

因此,伐齐的事情是必不可免的,于是秦国不如加到里面,五国伐齐,秦国也可以因此分一杯羹。

而且当时的秦国是芈太后,魏冉等人把持朝政,魏冉一心想要齐国最大的商业城市陶邑为自己的封地,而在秦国攻齐的决策中,权臣魏冉自然也会出力支持。

齐免于天下之兵,其雠君必深。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齐破晋强,秦王畏晋之强也,必重君以取晋。——《战国策.秦三.谓穰侯》

并且在此之前,齐国曾经让苏秦为相,联合多国,进攻秦国,甚至攻入了秦国的函谷关,使得秦国最终不得不割地求和。

因此,无论何种理由,秦国都有出兵的借口。

三、表面上吃亏,实际上得利,秦国成伐齐最大赢家

于是,尽管这件事情是由燕国最早提出来的,但是真正的推动者却是秦国。

秦“已得安邑一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秦昭王宣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燕策二》

当时秦国充当主力,给所有国家下了一颗定心丸,他们不用担心秦国在背后捅刀子。

而且古往今来,所有的联盟莫不是因为人心不齐而导致联盟溃散,然而这次秦国充当了联盟的推动者,甚至是盟主。

除此之外,秦国在这次战役中宣称:“于齐国的征战中不与其余国家进行争夺战利品”。甚至出兵出力最多,得利却最少。

于是,在秦国的带领下,其余各国纷纷战意高昂,参与到了瓜分齐国的这场盛宴中来。

因此则有了后来的:“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在五国伐齐事件中,秦国只得到了齐国的陶邑作为了魏冉的封地,相比于其他各国,燕国掠夺了齐国上百年的财富,赵韩魏得到了大片的土地,甚至是隔岸观火的楚国也借机乘火打劫捞了不少好处,但秦国反而得利最少。

然而从未来形式上而言,秦国却是得利最多的。

——经过五国伐齐,齐国一下子彻底沦为了二流国家,尽管后来田单复国,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秦国在未来的争霸路上少了一个最大对手,这对于秦国而言,不是单单拿这次土地可以相提并论的。战国由原来的秦齐两国并立,变成了秦国的一枝独秀。

秦国自此在后来的兼并各国的战争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这就是秦国的战略远见,所以说秦能够灭六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总结

总的来说,秦国对于东方六国大体是施行“远交近攻”战略没错,然而这个远交近攻具体施行下来,却是要根据形势而进行改变的。

秦国实际上并无完全固定的合作对象,合作的对象是谁终究只是考虑利益罢了。秦国参与攻秦,长远来看得利最大,显然是正确思路。

而且此时攻齐虽说实际上由秦推动,但真正的主导者依旧还是燕国,主要主持者则是韩赵魏,而瓜分主要齐国利益的也还是他们这些国家,当时的秦国所得甚至比不上乘火打劫的楚国。

因此,这样一对比,在齐国看来,秦国反而是仇恨不太深的那个,此后继续实行“远交近攻”,交好齐国,也依旧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费些口舌罢了。



因为当时的齐国是和秦国一样强大的,所以秦国才会参与进去,利用他们的力量削弱齐国。

因为自己不参加齐国也是会被瓜分的,倒不如趁此机会去捞一点好处,所以参加。

因为当时齐国很强。秦国参与五国伐齐,可以帮助其他几个国家打败齐国,使自己少一个竞争对手。


远交近攻的典故的来历
远交近攻是谁提出来的?“远交近攻”是兵法“三十六计”中的其中一计。是秦国的宰相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的策略,建议秦国将地理位置离的最近的韩、魏两国作为秦国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距离稍远的齐等国保持良好的联盟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没有其他的顾虑。这个策略使得秦国能够兼并六国,实现了秦国的大...

远交近攻历史典故
同时,范雎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即宣太后芈八子),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

黄歇、范雎与远交近攻,制订秦国后期发展战略的,知道为何不是秦人吗...
战国中后段、秦昭襄王执政后期,秦国改变了以往四面出击的打法,暂时搁置、拉拢距离较远的齐、燕以及拥有广阔纵深的楚国,重点打击、蚕食家门口的三晋(韩、赵、魏),这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直至嬴政时期,秦国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如愿吞并六国。众所周知,上述战略...

成语典故_远交近攻是秦昭王统一六国时的外交和军事策略
“远交近攻”的策略正是他们谈话时的精华所在。范雎先是向秦昭王列举了秦国在军事上所拥有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却并不能转化成实际的利益,紧接着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提出全力进攻秦国的邻国韩、魏两国,放弃本来想要攻打的齐国。并且与远方的齐国等国进行联盟。秦昭王其实也有想过...

一兴一亡,浅析大秦与北宋的“远交近攻”战略是什么?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北宋的“远交近攻”彻底暴露出自己孱弱的军事实力,激起了金国的欲望,金国灭辽两年后,北宋也灰飞烟灭了。最后,反思两国运用相同战略,命运却大相径庭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两国实力的差异。秦国对于东方六国,自身实力绝对占优,无论揍谁,那都是想揍就揍;而北宋,无...

魏冉失势,范雎入秦,秦国“远交近攻”的第一战为何遭遇惨败?
这时候魏冉正贪心的公器私用,想要用秦国之兵扩大自己的封地,还差点让大将白起深陷险地,刚来到秦国的范雎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机会,他主动上书秦昭襄王阐明利弊,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结交齐国,攻打紧邻秦国的韩魏。昭襄王大为赞同,起用范雎为客卿,并且谴责穰侯,渐渐的疏远了他。之后,范雎...

秦昭王:灭义渠、败韩魏,采用“远交近攻”、彻底除掉东周政权
为了引起秦昭王的注意,他毛遂自荐,向秦昭王展现了自己的才能,终于得到了重用。秦昭王非常愿意听取范雎的意见, 因为他具有很强的军事战略头脑和远见卓识。朝中大臣提出攻打齐国的建议,范雎向秦昭王质问为何要放任邻近的国家不管,偏要劳心劳力地对付远处的国家,并创造性地提出" 远交近攻 "的策略,秦昭王...

秦朝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的原因。
秦昭王三十八年,范雎避难,由魏国到秦国。秦昭王知道他贤能,以上宾之礼,向他长跪而三问计。当时,秦国欲统一天下。范雎分析了秦王对外政策的失误,给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战国时,七雄争霸。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逐渐国力强盛。秦昭王开始图谋并吞六国,但却实行的近交远攻,准备联合并越过韩魏诸国...

战国四大谋士是谁?
战国四大谋士:一、范雎:1、范雎也叫范且,或者误作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2、远交近攻: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同时范雎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的人,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

秦昭襄王时期能够削弱其他六国,是因为任用谁远交近攻?
除此之外,范睢还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利用强大的秦国迫使韩魏两个国家向他称臣,再利用魏韩去要挟强大的赵国和楚国。秦魏韩联合在一起,那么楚国和赵国就会屈服。一旦他们屈服,再去要挟齐国。等到他们都迫于秦国强大实力,到时候一个个出兵消灭指日可待!这个方针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秦灭六国为什么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
芷骆复方: 秦灭六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是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并被接受的,远的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使之不与之为敌,不会帮助秦国近攻的国家,为秦国军事上减轻负担,比如离秦国最远的齐国与之交好,齐王建统治四十年不参与其它五国对秦国的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为什么秦国首先选择攻打韩国?这个决策的理由是什么? -
芷骆复方: 韩赵魏三国离秦都很近,但韩国比赵国力弱,比魏国易攻,赵有军40万以上,秦赵长平之战是秦统一六国中遇到的数一数二规模的战役,秦魏大梁之战,秦引水淹大梁城,数月才攻克. 所以,决策的理由不是远交近攻,而是柿子拣软的捏.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秦朝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的原因. -
芷骆复方: "远交近攻"是三十六计第四套混战计中的一个,在三十六计中总排序为廿三.起源就是有关秦国的故事,看看就知道了.《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六国一共发动了几次反秦
芷骆复方: 五次进入战国中期,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引起了其他... 这回,他们通过远交近攻的政策,分化瓦解关外六国之间的关系.主动与楚国示好,...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秦国为什能统一六国?
芷骆复方: 1.长平之战:时间过程结果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分析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六国 -
芷骆复方: 国之所以统一,一是地利,秦国位于西部,自从收服了巴蜀这块富饶的地方之后便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而且跟东方六国之间的函古关易守难攻;二是东方六国一天到晚你争我斗,并没有齐心合力抗秦,看着秦国坐大;三是人才问题,东方六国都不乏人才,可惜不会用,最遗憾的莫过于赵国的廉颇、魏国的魏无忌,相比之下,秦国的李斯、王翦可是人尽其才了. 商鞅变法也是秦国人才政策的必然结果.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
芷骆复方: 商鞅变法前361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魏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范雎出谋“远交近攻”,昭王以为然,定为国策.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战国时期的5国为什么会被秦国给一举歼灭了
芷骆复方: 因为秦国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打不到的用金钱美女来交,打得到的就慢慢依靠自己的实力蚕食他..六国的君主大都短视,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7328189896: 六国论赏析 -
芷骆复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