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有几种解释

作者&投稿:司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的“之”有几种意思~

强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现在通用的释义具体如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
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物主代词“它(它们)”,或“一件事,几件事,这(那)件事”;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这些,那,那些”;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1)结构助词,
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无义,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④无义,用于倒置的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可译为“得”,用于谓语动词与补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音节助词,
①无义,用于动词后,表示声音的延长,音节的补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无义,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间的延长,舒缓语气;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动词,
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强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现在通用的释义具体如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
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物主代词“它(它们)”,或“一件事,几件事,这(那)件事”;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这些,那,那些”;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1)结构助词,
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无义,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④无义,用于倒置的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可译为“得”,用于谓语动词与补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音节助词,
①无义,用于动词后,表示声音的延长,音节的补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无义,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间的延长,舒缓语气;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动词,
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共有八种解释:
⑴ 、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有时可译可是不译。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 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水中、陆上各种的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不必译出。 例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成焉。(列子《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时间长了,面前这只狼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的很。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呢?
注:动词“有”,宾语“陋”,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例如:
①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背叛反对他。
②彼竭我盈,鼓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他们的勇气已耗尽,而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告之于帝。(列子《愚公移山》)——就把移山这件事报告给天帝。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③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晏子春秋》)——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文的同义词有哪些?
文艺,文武,文理,文章,文坛,文献,文教,文才,文本,文档,文革,文莱,文雅,文苑,文选,文摘,文胸,文件,文体,文凭,文饰,文具,文明,文中,文史,文思,文治,文学,文法,文字,文宗,文官,文风,文书,文联,文娱,作文,英文,中文,俄文,文库,语文,论...

文可以组什么词语
语文、作文、文本、课文、文化、文坛、文件、文字、缀文、碑文、榜文、人文、杂文、文身、檄文、文辞、注文、韵文、下文、具文、文稿、文竹、序文、呈文、雄文、原文、行文、文责、文气、明文、今文、文体、文豪、西文、发文、文人、文句、华文、文笔、文言 虚文、天文、梵文、征...

文组词有哪些
文艺,文武,文理,文章,文坛,文献,文教,文才,文本,文档,文革,文莱,文雅,文苑,文选,文摘,文胸,文件,文体,文凭,文饰,文具,文明,文中,文史,文思,文治,文学,文法,文字,文宗,文官,文风,文书,文联,文娱,作文,英文,中文,俄文,文库,语文,论...

带“文”字的诗句有哪些?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译文: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轻风拂过水面,白苹花渐渐衰残,凉月...

关于文的词语有哪些?
关于文的词语有哪些,太多了,例如:作文、文化、语文、课文、文本、文字、文件、文坛、碑文、榜文、缀文、杂文、檄文、文身、文学、文具、文人、征文、中文、文物、文竹、论文、文科、文员、文献、文档、文玩、梵文、文凭、文庙、文蛤、祭文、斯文、文体、骈文、文笔、华文、文盲、...

“文”的艺术字
“文”的艺术字

带文的诗句有哪些?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译文: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轻风拂过水面,白苹花渐渐衰残,凉月...

含有文的诗句
1.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2.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3.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4. 周从后稷至文武,积德累功世勤苦。——白居易《八骏图》5. 别...

痠文指什么?
第一字同“衍”扩展B unicode:275E0 [ 衍文 ] yǎn-wén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乃逸”二字衍文。——王念孙《读书杂记》

中国汉字里有哪些是带有“文”字的
斒、娴、坟、刘、齐、吝 、虔、斋、雯、妏 、紊、炆 、芠、玟 、忟、忞、珳、鼤 、蚉、斑、斐、斌、蚊、纹、汶

武宣县17622133139: 在古文中 “之” 有几解 -
攸德车前: 代词 助词(多是结构助词) 的 去

武宣县17622133139: 八上语文古文所有"之"的意思 -
攸德车前: 1、忘路之远近.之,的. 2、渔人甚异之.之,此.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的. 4、具答之.之,他们. 5、处处志之.之,它们. 6、闻之.之,这些. 7、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的. 9、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之,的. 10、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之,宾语提前标志. 1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的. 12、何陋之有?之,宾语提前标志. 13、春冬之时.之,的. 14、山川之美.之,的.

武宣县17622133139: 文言文中的之用法和解释一共有多少?要怎么判断?如题 -
攸德车前:[答案] —————————— “之”的所有用法: ——————————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

武宣县17622133139: 古文中“之”有几个意思?
攸德车前: 两个“之”都没有意义,都是为了取独.“要离之刺庆忌也”“聂政之刺韩傀也”“专诸之刺王僚也”这里面的“之”没有“到”的意思,只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古文中“之”的意思很多:◎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虚用,无所指:久而久~.◎往,到:“吾欲~南海”.

武宣县17622133139: 古文"之"有几种解释? -
攸德车前: 之 字 的 用法 共7种 1.动词(去,往) 用法:(1)之+地点名词 (2)何+之 例句:吾欲之南海 2.代词(代替宾语) 用法:(1)动词+之 (2)介词+之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结构助词(的) 用法:(1)名词+之+名词 (2)形容词+之+名词 (...

武宣县17622133139: 古文"之"有几种解释 -
攸德车前: ①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

武宣县17622133139: 文言文中"之"到底有几种意思? -
攸德车前: 知道就好,没必要记住....文言文重在理解大意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

武宣县17622133139: 文言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
攸德车前: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

武宣县17622133139: 文言虚词:之的意思有哪几种 -
攸德车前: 1.姓. 2.指示事物的所在. 之子于归. 3.第三人称. 爱之. 4.往. 先生将何之? 5.到. 之死靡他. 6. 语助词.用於句首、句中或句尾,皆无意义.

武宣县17622133139: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 -
攸德车前: 之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