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会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来

作者&投稿:尚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来?解释引用的这两句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把铺水中,记成在水中了。诗句的意思:一片最后的夕阳照在江水上,荡漾的江水有暗色有红色。后两句是: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珍珠月似弓。
借诗抒情,两种景物有相关联,让作者产生想象联想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把铺水中,记成在水中了。诗句的意思:一片最后的夕阳照在江水上,荡漾的江水有暗色有红色。后两句是: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暮江吟(1)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2) 半江瑟瑟半江红。(3) 可怜九月初三夜,(4) 露似真珠月似弓。(5)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4]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珍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其三,《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珍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珍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作者对家乡的思想之情油然而生了。


白居不息是什么意思?
白居不息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休息,不放弃,不停止。它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下》:“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低也,百僚待诏,白居不息者。”意思是说:勤奋学习的人居于次等之上,而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停息,是考试及格后,还能持续努力的最高境界。白...

凤歌的完全资料!!!
在一家临江的茶楼落座,凤歌说了一点感想,“我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人,不善于观察生活。写武侠小说原是为了娱乐,没想到会成功。从自己想写,变成为合同必须写,这两年我真正感到有些疲累。”白帝城边一介书痴 图书馆里的守望者 对于这个生在三峡长在三峡的青年才子,重庆人并不太了解。 凤歌的家靠近老城的码头,下一百...

有哪些流传千古的梗
1、长安米贵白居不易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

...荒淫误国的典型,理应受到大家的谴责,可为什么白居
从感情角度来看,他们俩是真心相爱的。。。只不过是因为所在位置的缘故,才造成了最后的安史之乱。。。

古人为什么要用纸糊窗?刮风下雨纸不会坏吗?是不是有什么玄机?
汉唐时纸这东西有点奢侈,"洛阳纸贵,白居不易。"那时老百姓哪有窗户纸糊?明清纸张才变得很普通,千家万户终于幸福地糊上了窗纸。 早期达官贵人糊窗用的是轻质丝织品,所谓纱窗,轻盈,透光透气都好,很上档次。老百姓只穿的起葛麻粗布,糊什么窗? 还有更好的琉璃窗,美观奢华,透光性更好,伸头往里看,朦朦胧胧,...

福楼拜简介
福楼拜的最后一部小说《布法与白居谢》差一章没有完成,它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姐妹篇。主要描写1848年革命在法国外省引起的反响。布法和白居谢是两个抄写员,白居谢得到巨额遗产后,便同他的莫逆之交布法到乡下定居,两人对农业、化学、地质学、史学、文学等加以研究,然后又逐一摒弃。1848年2月革命消息传到乡间...

上冢宰许公书文言文翻译
君子则只有不断修身养道,并以此来规范行为,统摄言论,而不会降格以求。子贡啊,你不努力修养道德,却只想着取悦于当世,你的志向也太渺小了吧!”如此看来,一个未做官的读书人,尚且不可随俗,更何况身居要职,总理百官,治理天下的当权者呢?否则,又怎能成为众臣群官中的中流砥柱,天下百姓的希望所在呢?当今天下,...

孙少述交友文言文翻译
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8. 文言文《鲍君》的翻译 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

文言文陈万年戒子翻译
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8. 文言文《宗定伯》翻译 《宗定伯》...

唐才子白居易文言文
当初,他曾和元稹两人相互应和作诗,因此人们称他们"元白";元稹死了以后,又和刘禹锡齐名,被称为"刘白".他出生七个月即能打开书来看,虽然不会讲话,却能用手指指认"之""无"两字,即使成百遍地测试他也会不出错.九岁即谙熟音律.他精于文章,大概是天赋使然.后来敏中做了宰相,为白居易请求谥号,官府赐他"文"....

开福区15011397495: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来 -
尔竿美天: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

开福区15011397495: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白居易的 暮江吟 中的诗句来? -
尔竿美天: 赞成lz的说法,诗中境界是写的初秋清凉晚景,但是上文好像不怎么看得出来这样的感觉,个人觉得此处疑有附会之嫌

开福区15011397495: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来?解释引用的这两句诗. -
尔竿美天: 叫朋

开福区15011397495: 语文短文题 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内容. -
尔竿美天: 1、描绘夕阳西下、海天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色,抒发作者的赞叹之情. 2、因为作者完全沉醉于眼前所见之景,景色迷人美好,感慨万千,不由得联想到白居易的名句. 诗句的意思: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是一半翡翠如玉一半娇红如染. (先由景再联系人,一般都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开福区15011397495: 《暮江吟》的原因 -
尔竿美天: 《暮江吟》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开福区15011397495: 白居易为什么要写《暮江吟》. -
尔竿美天: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开福区15011397495: 《暮江吟》抒发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急急急,快告诉我,谢谢了 -
尔竿美天: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开福区15011397495: 白居易的《暮江吟》中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
尔竿美天: 1、可怜里是“可爱,惹人怜爱,喜欢”的意思,诗人觉得这样的景色十分招人喜欢. 2、原文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简析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

开福区15011397495: 暮江吟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
尔竿美天: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

开福区15011397495: 暮江吟这首古诗描写了什么? -
尔竿美天: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