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诗人对政治理想方面有什么体现?(个人特点、人生理想、等等方面说明)

作者&投稿:莱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室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写的,距离现在巳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了。这首诗又叫《别东鲁诸公》。当时李白正要离开山东,到南方的吴越去游历。在这以前,李白曾经在长安做官。在那里,他不仅亲眼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而且因为自已不感趋奉权贵,道到了权臣和宦官的排挤。离开长安以后,李白心中充满苦闷,因此他就寄情于求仙访道,想用这个办法来追求解脱。但是,李白并没有在丑题的现实面前低头,相反,他那种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更加昂扬了起来。《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正是抒发了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
他认为世间万事都不过象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固然要看到作者思想的消极方面,更要滑到作者恩想的基本方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威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抗争。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和奢望,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象他自己所说: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不愉快呢!这首诗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来源:人民教育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参考资料: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11.aspx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杰出代表,其傲岸之风骨、洒脱之态度一直受到后人激赏。长期以来,分析家们将其代表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归为游仙诗,诗歌主旨几成公论,即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决绝。这种提法值得商榷,笔者以为诗的主旨并非惯常所言的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而是表达官场历险、济世理想幻灭后的失落与彷徨。寻仙访道,归隐山林只不过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外壳,曲折反映诗人济世理想幻灭后的失落与彷徨才是其内核。
天宝三载(744)三月,上疏请还山,玄宗赐金放还。天宝五载(746)卧病东鲁。他在东鲁等了一段时间,唐玄宗没有召他再去长安,他十分失望苦闷,打算先漫游名山大川。于是告别东鲁诸公,写有《梦游天姥吟留别》。
即便是在流落东鲁时期内,他仍然念念不忘长安,希望能有重回朝廷的机会。他的诗句有云:“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长安宫阙成了诗人心中解不开的结,不能忘怀的梦。这梦便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得到了再现。
这首诗有两个层次。诗的表层记叙了一个游天姥山的梦。天姥山,属道教第16福地,以天神叫“姆妈”知名。晋朝前人迹罕至,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李白并没有到过天姥山,所有关于天姥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而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是对 “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表层为虚,深层是实,在解读时宜将两个层次对应起来,以此把握诗人面对事物时,哪怕是虚拟的事物,流露在外或深藏其间的思想感情,这也是直寻的表达效果。
诗的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这正好对应了李白早年的政治理想。他尽力渲染天姥山的神秘,可望而不可及,暗示他在进入长安之前,对政治理想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当机会骤然降临,他胸中的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相继吟出的四个句子极力描摹天姥山之雄奇高伟。他的个性和生命力在这里彻底地张扬起来,几乎是无限地向外扩张到笔下的山水中。这就是李白的山水。景与情在诗中形成了互相呼应,融为一体。诗人的写景并非是对天姥山的逼真描绘,而是随兴所至,泼洒而出的是人格化和理想化的图景。
当诗人乘兴“因梦”而往,“一夜飞度镜湖月”,他清俊飘逸的风采突现目前,“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态尽显。从诗句的背后看对应的李白,恰如天宝元年秋的他,进入长安,跻身在最高统治集团,立侍于天子身边,心理亢奋不已,有“身登青云梯”的欣幸,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飘飘然了。然而,好景不长,李白很快便发现了自己在宫廷的地位,离“辅弼”君王,治理天下的目标相差太远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身处朝廷,竟然也不知路在何方。怀抱满腔报国的热情,却很快就陷入了“迷花倚石忽己暝”的险恶处境。奸臣们有着“虎咆龙吟”的淫威,控制朝政,紊乱朝纲,淆乱国事,使山林颤栗,使峰峦惊骇。李白被这黑暗的现实给惊醒了,此时,声随情转,情随声出,四言句自笔端涌出,情景、节奏突然趋于紧张、急迫。而在展现洞天中的幻境时,不仅形象直接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一变而为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丘峦崩摧”、“列缺霹雳”,至此,他完全抛开了对朝廷的幻想。他的理想和追求发生了裂变。然而,诗人的思想境界在经历了对最高统治集团的病变透视之后,却骤然升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在震耳欲聋的内宇宙的轰鸣中,人生的追求,真理的探索,打开了新的疆域——李白终于彻悟了!“日月照耀金银台”,正是李白大彻大悟之后的精神感受,是他对十多年来盲目的政治理想追求的彻底否定。追随诗人酣畅淋漓地融情于景的梦幻之旅,穿过惝恍杳冥、闪幻可骇的诗境,我们也跟着进出于李白式归趣难求、怅惘悲苦的心灵困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注〕①《秋下荆门》。②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这首诗是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在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做。诗中构思奇特,语言夸张,句式多变,表现了

?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李贺的《梦天》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_百度...
李贺《梦天》开篇就很压抑(天色阴沉,景象凄冷),梦中逢着仙女体现现实中渴望知己,梦中的平和宁静反衬现实中的苦闷失意。天上俯视大地,陆地海洋沧桑变化折射人生的短促与渺小,以上种种困扰诗人的心灵,让他的心那样沉重苦闷。这首诗是李贺沉重压抑的苦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谁的作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意境雄伟,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梦游天姥吟留别解析
此诗的艺术特点,显示了李白不只是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同时也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在神采飞扬和昂头天外的豪迈诗篇里,李白同样是注重修辞炼句和章法结构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足以说明这方面的特点。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意象有哪些?
有人认为这首诗反映了李白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浅表的理解。我们必须透过这看似消极的字面,深刻理解其蕴含的积极意义。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唐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

李白《梦游天老吟留别》的赏析
赏析《梦游天老吟留别》关键词:四美、两难 内容提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意境雄伟、变化莫测,读来昂扬振奋、潇洒出尘,其间又包孕几多人生的失意与深沉。读此文章可从“四美”入手,把握其“结构清晰、情感复杂、意境奇幻、音韵和谐”之美。学习诗人创作时将“心情与梦境、志向与现实完美结合”...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梦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解析 摘 要: 本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照李白天宝初年的生活经历,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什么体裁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体裁是古体诗。古体诗也称作古风,全诗长短不齐,格律自由。古体诗有“歌”、“行”、“吟”三种载体,《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吟”这种载体。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诗仙的情怀?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3、李白的《梦游天姥...

李白寻白鹿访天姥是什么故事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1]【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天台一万八千丈...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什么体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体裁是古体诗。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

樊城区19453038377: 李白 《梦游天老吟留别》的赏析 -
巴饼磷霉: 赏析《梦游天老吟留别》关键词:四美、两难内容提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意境雄伟、变化莫测,读来昂扬振奋、潇洒出尘,其间又包孕几多人生的失意与深沉.读此文章可从“四美”入手,把握其“结构清晰、情感复杂、意境奇...

樊城区19453038377: 赏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的写作特色 -
巴饼磷霉:[答案]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

樊城区19453038377: 结合李白的《蜀道难》、《登金陵凤凰台》、《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李白的个性及诗歌特点 -
巴饼磷霉: 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在于《僵尸世界大战》只是用特效的堆砌单一的塑造了一个好莱坞英雄

樊城区19453038377: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
巴饼磷霉: 1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2写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和梦游的路线.仿佛在...

樊城区19453038377: 试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是什么? -
巴饼磷霉: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诗的主题就是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全诗可体会到诗人心灵深处的强烈矛盾,但又不得不压抑着.最后还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表现了诗人不畏权贵、不愿...

樊城区19453038377: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记述了哪些事?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如题 谢谢了 -
巴饼磷霉: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

樊城区19453038377: 赏析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
巴饼磷霉: 此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

樊城区19453038377: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语言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
巴饼磷霉: 诗歌一开始就以瀛洲仙山为楔子和陪衬,令人对天姥产生亲近和向往之情.接着,诗人又以极度夸张的语言描写了天姥的奇岸伟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通过如此的夸张状写,从而就使天...

樊城区19453038377: 梦游天姥吟留别内容、表现手法急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表现手法
巴饼磷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首先就反映在题目上.该诗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由两层意思或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梦游天姥”,一是“留别”,这两个内容通过...

樊城区19453038377: 《梦游天姥吟留别》深层意蕴 -
巴饼磷霉: 了解其诗须先了解其所在的时代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