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归纳~

作者&投稿:人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包括问题的那种,要答案。急急急急急急!!!~

一.童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癞.虾蟆: 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观之.( ) (3)为之.怡然称快( )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原因是什么?
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 是以: 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3)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 C.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 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才)
2..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恒.(经常)不一见 相顾.(看)惊疑 B.始悟为.(成为)山市 以.(用)亿万计 C.惟.(只有)危楼一座 则明.(明显)渐少 D.或凭.(凭借)或立 与世无别.(差别)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4.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
5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 A.空间顺序 B.游踪顺序 C.时间顺序 D.逻辑顺序
6.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________________,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句话:
9.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为什么? 答
10.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1
1.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四.《伤仲永》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A.父异.焉 ( ) B.稍稍宾客..其父 ( ) C.父利.其然也 ( )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E.邑人奇.之 ( )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5..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归纳回答。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六、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 ,此书为西汉淮南王 编著。成语“ ”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⑷此独以跛之故(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 (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

省略 倒装

童趣

1、字音字形

    (见图)

2、解释词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唳--鸟鸣。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壑--山沟或大水坑。

《论语》十则

补充字词注音和注释

  1."论语"的"论"字,只在说《论语》这本书时念"lún "。 

  2."不亦说乎?",说:读yuè,是"悦"的通假字,意思是"高兴"、"愉快"。

  3. "朋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在古代汉语中,"朋"指"同为一师的学生","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在课文中,"朋友"泛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4."可以为师矣",以:介词,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之",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为:动词,作为。

  5."知"字本字念"zhì ",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在古汉语中还同"智"相通。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前四个"知"为动词,当"知道" 讲,后一个"知"则同"智",作"聪明智慧"讲 。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知"为动词,当"懂得"讲。

  6."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谓之:称他。"之",代孔文子。

  7."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即"以是",可译为"因此"。"是",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8."何有于我哉?",何有:即"有何",有什么,有哪样。于:介词,对于。

  9."必有我师焉",焉:兼词,相当"于之""于此",在这里面,在这几人中。

成语解释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3.学而不厌--学习永不满足。

  4.诲人不倦--教导人有耐心不知厌倦。

山市

1、 字音字形 (见图)

 

2、 词语解释

青冥--深远

飞甍--屋檐

睥睨--指城墙山呈现的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时间或空间上延续不断

窗扉--窗户

倏忽--突然

市肆--店铺

3、 通假字

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 字音字形 (见图)

 

2、 古汉语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

3、 重点词语

骤--急。

拟--相比。

差--差不多。

内急--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

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你买《跟我学语文》不就行了
实在不行,你拿上作业本去书店抄好了

http://www.pep.com.cn/
里面有

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方出神方: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上册: 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唐―― 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答、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答、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答、“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答、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聪明。这里是“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6、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陈太丘与友期出处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国刘义庆编撰。依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达。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自己先走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不在家?”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简直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想拉住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就走入家门。

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不在。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去:离开。
引:拉。
顾:回头看。

重点词句解释

○1 过中不至(到 )
○2 相委而去( 丢下 )
○3 讲论文义(讲解 )(诗文 )
○4 去后乃至( 才 )( 到 )
○5 俄而雪骤( 不久,一会儿 )(紧,密 )
○6 太丘舍去(放弃,即不再等候)(离开,就走了)
○7 与友期行(约定)(同行)
○8 下车引之(牵,拉)
○9 入门不顾(进入自己家门连头都不回) 。
○10 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11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独自走了。
○1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己的家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有哪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有:《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汇总大全
背诵目录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峨眉山月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江南逢李龟年》《夜上受降城闻笛》《诫子书》《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原文 1、观沧海 作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
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接近,都体现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三是风格上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该词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有哪些课文?(包括古诗)
1.在山的那边 2.走一步,再走一步 3.蝉 4.贝壳 5.紫藤萝瀑布 6.童趣(文言文)第二单元 6.理想 7.行道树 8.第一次真好 9.人生寓言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1.春 12.济南的冬天 13.夏感 14.秋天 15.古代诗歌四首 第四单元 16.化石吟 17.看云识天气 18.绿色蝈蝈 19.月亮上的足迹 2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所有古诗
一、《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在川上,曰:‘逝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词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

求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中的所有古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如下: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选自《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

安居区14733158361: 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归纳~ -
祁滕孚来: 童趣 1、字音字形(见图) 2、解释词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唳--鸟鸣.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壑--山...

安居区14733158361: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书上的所有文言文 -
祁滕孚来: 第五课:《童趣》 作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

安居区14733158361: 求初中人教版语文书上的所有文言文 -
祁滕孚来: ----------七年级上册:---------- 1.童趣(沈复) 2.《论语》十则 3.古代诗歌五首 ①、《观沧海》(曹操) ②、《次北固山下》(王湾) ③、《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④、《西江月》 (辛弃疾) ⑤、《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山市(蒲松龄...

安居区14733158361: 初一上册的文言文有哪些??求解答 -
祁滕孚来:人教版的有《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河中石兽》《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安居区14733158361: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大全 -
祁滕孚来:[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

安居区1473315836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
祁滕孚来: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

安居区14733158361: 人教版七上至八下共有哪些文言文和古诗词? -
祁滕孚来:[答案] 七上:古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古诗——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秋思、龟虽寿、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

安居区14733158361: 急求!!人教版初一到初二的语文所有文言文古诗 -
祁滕孚来: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

安居区1473315836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有多少;都在哪几课? -
祁滕孚来:[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安居区14733158361: 人教版7年级上册古文名篇有哪些
祁滕孚来:第05课:童趣 第10课:《论语》十则 第14课:秋天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第20课:山市 第24课:诗两首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