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学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投稿:山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蒙学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蒙以养正。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第二、德教为先。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第三、习惯养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第四、环境濡染。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认为“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陈宏谋《养正遗规》)
传统蒙养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首先,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蒙养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当然也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熏陶,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其次,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此外,在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更要言传身教并施,注重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激励孩子。再次,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当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力度,注意将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以身立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学校教育解决了,但这一观点的实质也是强调德育环境问题,它启发我们要注意教育的多主体性,以更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蒙学之蒙,出自《周易·蒙》: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卦亨通,是通顺地行进在时序和中道上。不是我去求蒙昧的儿童,而是蒙昧的儿童来求我。所以现在所说“启蒙”,无非就是让人去除蒙昧了。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另外蒙学也指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

扩展资料:

蒙学重要课本
《三字经》
相传为宋王应麟所编(一说宋末区适子所撰),经明、 清陆续补充,至清初的本子为 1140字。全书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
《三字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全用三言,开三言韵语蒙书的先例,且句法灵活,语言通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 。
《千家诗》
有多种体裁和版本,最早的是南宋刘克庄编选的诗集,总名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克庄号“后村居士”,故《千家诗》又称《后村千家诗》,共22卷。
后来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比较广泛的有署名为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署名为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前者为五绝和五律,后者是七绝和七律。
后来又把两种《千家诗》合而为一,成为五七律绝的《千家诗》,流传不衰。
《千家诗》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杜牧的《清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名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学课本

  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蒙以养正。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第二、德教为先。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第三、习惯养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第四、环境濡染。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认为“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陈宏谋《养正遗规》) 传统蒙养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首先,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蒙养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当然也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熏陶,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其次,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此外,在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更要言传身教并施,注重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激励孩子。再次,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当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力度,注意将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以身立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学校教育解决了,但这一观点的实质也是强调德育环境问题,它启发我们要注意教育的多主体性,以更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你觉得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有什么优缺点? 面对当下的国学热,你觉得幼儿...
缺点就是封建思想和偏重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中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特点,我们主要从编撰者、编撰内容、编撰形式和选字种类及数量进行分析。就编撰者的身份而言,很多政治家、学者都是教材的编写者。如李斯、赵高、胡毋敬、史游、李长、周兴嗣等都是当时朝廷的重臣,司马相如、朱熹、王应麟、王筠、蒲松龄等都是...

根据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轨迹,以下哪一项是中国"早期教育
根据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轨迹,蒙学是中国“早期教育”。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常识教育篇。

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吗?
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十七世纪初,这种学校逐渐增多,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相继成立。教授学童识字的“小学”,古代也叫“蒙学”,包括教育阶段及教育场所两种含义。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3、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蒙学的中国古文学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至于“四书五经”等等,那是“大学”了,起码也是“中学”。经、史、子、集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

小学语文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蒙学课本》 我国最早具有语文教学性质的材料是 ,它是语文教材的雏形。 甲骨卜辞 二、名词解释《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记录和传闻整理而成。《论语》全书基本采用问答体裁,分二十章。其中,蕴含的教育方面的思想是《论语》艺术的精华之所在。《论语》记载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

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基本信息
《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是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初版图书,发行于2010年9月1日。该书以平装形式呈现,共包含566页的内容,旨在为中国读者提供丰富的蒙学教育资源。全书采用中文撰写,开本规格为16开,方便阅读和收藏。其独特的ISBN号为7511304818和9787511304810,便于读者在图书市场中识别和查找。此外,本书...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有哪些主要的类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作?
周朝时以六书,指的是汉字的会意,象形等,秦汉以来则陆续出现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他实在是忘了,

蒙学的国语词典蒙学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蒙学的国语词典是: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如:「县里有二所顶好的蒙学,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自个的小孩能够入学。」。蒙学的国语词典是: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如:「县里有二所顶好的蒙学,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自个的小孩能够入学。」。拼音是:méngxué。注音是:ㄇㄥ_ㄒㄩㄝ_。结构...

急就章属于中国蒙学教材吗
急就章的字体特点:《急就章》由西汉元帝时期的史游所编,从汉至唐,一直是在社会流传的重要识字教材,对于汉语发展和书法艺术具有重大影响,今世现存的《急就章》以章草本最多。章草书作为汉代的重要字体,对于隶书、楷书、行书以及今草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从战国到魏晋,章草书在文字史上的作用...

水城县18451707780: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什么时代? -
爰要山海:[答案] 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那时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礼崩乐坏.由“学在... 蒙学始于汉代,至宋日益完备,元、明、清又有所发展.中国古代重视教材建设,蒙养教材按其内容可分为五类:一是综合各...

水城县18451707780: “蒙学是什么意思?蒙学”是什么意思?
爰要山海: 所谓蒙学,指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古代殷实之家的儿童一般会 在4岁左右开始读私塾,称之为“开蒙”.学习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 衣帽整洁、洒扫应对、文明礼貌之类.二是读背一些蒙学书籍,主要就是 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弟子规》等.同时,在蒙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等经典书目,为 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 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掌握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 日常生活习惯,了解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基本文化常识及 生活常识.蒙学阶段一般在4〜12岁之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阶段.

水城县18451707780: 为何古代将幼儿教育称为“蒙学”?
爰要山海: 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相并列.《易经•蒙卦》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水城县18451707780: 古代拜师发蒙是几岁
爰要山海: 在清朝末期,民国的时候,小孩一般也满七周岁的时候就要进入私塾读书.发蒙指的... 蒙学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名称,也是传统教育里面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蒙学...

水城县18451707780: 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
爰要山海: 我国古代对童蒙教育十分重视,许多教育家主张“养正于蒙”.《周易》蒙卦的彖辞中就有“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记载,成为以后家教和蒙学的指南.历代教育家都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最具代表性的蒙学教材有“三、百、千、千”(即《三...

水城县18451707780: 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
爰要山海: 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具有下列特点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

水城县18451707780: 百家姓是怎么形成的》?
爰要山海: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水城县18451707780: 百家姓是怎样由来的? -
爰要山海: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

水城县18451707780: 试述汉代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 -
爰要山海: 汉代教育思想粗略的可以概括为三点一、 儒家教育为教育的主流.西汉初年采用以“清静无为”为主要特征的黄老学说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汉武帝时,采用经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学...

水城县18451707780: 为什么说人无横财不富 -
爰要山海: 人无横财不富这句话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里所说的“横财”并不是指不义之财的意思,而是指自己除了本职工作以外的一份收入,就类似于现在咱们比较流行的兼职的说法,比如我们平常做着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工作,那么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结核自己的工作技能,去赚一些外快. 所以,这句出自于《增广贤文》经典语句即便是拿到今天来说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虽然说我们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都提高了不少,但是想真正的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收入以外,还要有一定的额外收入来源,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日子才会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富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