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灭亡,历时l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

作者&投稿:兴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至清朝时被废除了,简要说明被废除的原因。~

哦?我在百度找到


摘要: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鼻祖终止于清光绪(1905)年,实行了一千多年,对政治和社会形态在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择,所以有机会在上层社会中,政治权力的各级官员。在1000年的科举制,不断改变,发展,但在隋唐,已基本上是无定形的,探索隋唐的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发展,其内容的理解,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打开背景的受试者被录取的原型

随之前建立的南北朝时期,各种政权的官员来实现多魏晋以来九官人。 “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在公元220年通过了董事会的民间尚书陈群的建议。位于全国蒋介石,县成立一个小蒋介石,同时选择一些有经验的中央官员,因此,也被称为“九 - 级系统的大,小中正。蒋介石评估的国家负责对人才的每一枪三方面的产品一样,祖先,分为9个评价举的结果是:在上,中上,上,下,中,上,中,中低下,下,在有关情况下。①结果评出,蒋介石是大蒋宋美龄,的蒋凯,蒋介石是斯图尔特验证,和然后选择由董事会民间尚书。贵族族长的力量,因为东晋日益庞大的贵族当地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积极的,几乎所有的贵族子女在人才测评中引用的“非贫困家庭高档和低档潜在的家庭情况,”九品官人法彻底沦为贵族族长工具发展自己的力量。
a>
北周景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戬代周皇帝,改国穗,黄建元开放,长安,被称为文帝。隋文帝上任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他是很清楚的弊病的九 - 级系统,并开始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开皇三年(583年),他被正式颁布一项法令,以停止那些“操作负责织女,并带走了天上的”枪中正评估力量举的人才力量来改变,使各国,各岁贡士三人。隋开皇28年(598),隋文帝赵明北京官员五品以上资源管理器“中,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的经济二次科举人(2)”选择人员的权力,成为一个高级官僚阶级,但由于缺乏这种监督和管理这些高级官僚不可避免地遵循徒劳的事情,操作起来相当多的问题,并因此有再次改革。文帝从那时起,他们的儿子死亡,隋炀帝杨辜肮宝座。因为隋炀帝三年(607)在4月,晁温忤的东西的名字,以孝悌听到诚实的美德,正义可以刷鞋,强毅正直的执法宪法确实不挠,学业优秀敏,文才美丽的值得可以跳过膂力晓庄十科举。因为五年(609年),颁布一项法令,朱军,学术通,人才天才一致的,超越的伦·布朗晓庄中立的官方秦沉,值得公共事务的合理行为;完整性,不避免强烈的御四个科举③“

几次科举在这个时候,虽然只有法院偶尔给定一个名称,但后来的科举制度。根据第14届中国杜通电”卷皇帝扬明经,进士,司II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真正的原型。明经进士考试的政策问题。询问有关时事,政府,司法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学者流行歌星的政策,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内容还是比较少的,法院仅用于人才在选择法院及时作出贡献,所以科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还不够大。

二,唐代的科举制度逐渐成熟

极其残暴的统治,隋朝隋炀帝杨广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37年后蜂拥波的起义推翻。到了唐代,后成立南征。唐王朝建立,以吸收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小型和中型的地主阶级,一旦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唐武德四年,重新设定学者,进士两科。和祖武4月11日,四年敕州州长学士和丁白明静和学者,施军,靳师命合理的身体,为农村“任命的县检查,重复,采取等,在每年10月,的对象致敬2015年10月,国家公明超过43人,六学者,钧石的39人,进士30。“因此,唐高祖武德四年,决定恢复隋明静,学者,学者集科,工,武德五年,该科收治的正式开幕。武德九年(626)6月4日的第二个儿子李渊李世民发动兵变,杀死了他的弟弟,哥哥建成元吉,挟持李渊,立为太子,史称“宣武”的力量,它的立场门事件不久,李渊李世民禅让的皇帝,史称唐太宗精图志,到唐代,系统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改革,科举制度已逐渐成熟起来。_ ^ \ T

(一)帝国
官员和学者,自唐代以来,私学教育的不断繁荣,培养了一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主要来源贞观后,只有国家有超过8000名学生④州立大学的学生,在帝国主义势力,因为他们是在学术界各级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到尚书省参加科举,它被称为“健康行为;自学成才,然后派遣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投票通过了考试。与当地的敬意后,被送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贡。唐代的”乡龚犯科的要求较严格的要求,不得参与,只有商人或工人不得参加,应该是说,更开明的⑤“学生,这两个男人的乡镇贡献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来源。
(b)条的主要内容是科举考试内容

唐代举行了两次科举点经常引用的系统。经常移动是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考试,此举是临时由皇帝颁布一项法令,公务员考试举行。经常引用系统举选拔人才不同的目的,这是非常不同的考试内容,考生来源,经常被引用的检测方法,其长期,固定性的优势,成为帝国最重要的部分。本文讨论了在这里最经常被引用。经常引用的主要对象:学者,明进士,明法,明治明运营商,三个历史的历史,开元典礼道教,小伙子。


学者家庭需要的政策理论五个国家的政治策略问题。针对选择一个宏观的全球意识的高级人才,考生需要高度从没有建议,建议国家执行,甚至惩罚,这样,以后参加中考很小的数目,高宗被停止,此后也状态名称。

这个词科的目的是明假的,旨在在司法人员的选择熟悉的书法,文字的专业知识,在人才的选择;法,明算子的目的到选择精通算术的数学天赋,比科举考试和更多的世界不屑的人,并不重要。

历史选择精通“史记”,“后汉书“,”后汉书“一个人才三个历史选择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全面人才的三本书的书;开元礼,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修制定“大唐开元礼“50卷的考试,道教重大考验的男孩起重岁以下的儿童熟悉一部经书,”孝经“,”I“,”庄子“列子道家经典,考试的内容, “论语”。以上几种经常举行,因此,在帝国的地位是不很重要的。
因此,明经,进士,两个科目的帝国成为两个最重要的主题。增加两个科目审判战略隋,唐的主要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到时可加缓刑历史书,2002年(680),高宗调露到时可加试验的测试贴贴明天,2002年(681),加上永隆增加出租车测试的文章。唐玄宗天宝(742-756)年:明经尝试之前,你贴的,时间尝试景毅,最后的测试策略;学者第一次尝试将其粘贴,分试验诗赋,最后的审判策略。此时明经,进士两科强调,明晶“的贴纸,由墨西哥正义”的诗赋进士沉重的。

明天的所谓“来自”的意思是指一个把书一合的两端,中间留出一排,并在这条线的三个词纸糊的,允许考生填充,称为粘贴有点类似今天的填空。墨义“是考试的经文和注释,早期口服后容易被欺骗,而不是笔试名为”墨义,这种方法是相对机械考官的问题往往会发现一些罕见的句子候选人也发现了这个规律,考官的问题,因此将集中在押题,但根本没有注意和理解书的本义。
尝试制作,审查员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考生做答,就像今天的作文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考试的最佳人选能够脱颖而出,在此办公。
成进士,除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策略,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诗和富。唐高宗永隆于2002年,论文和当场要求考生,主要是指以谚语,实用的风格,表,等明,后逐渐转变为专门测试诗赋。
>唐一代,诗风大盛,各种达官贵人,作家和诗人量身定制的,是否科学探险赋予诗诗引以为傲,也有自己的科举考试分数的影响很大,有些候选人已成为不少诗的题目,参加考试之前,往往自己的工作,一些名人交付,期望能够让他们帮助,并投卷。鉴江候选人朱清宇,最有名的例子是最近的试验的曙光休息和崇拜舅姑妆之前的第一个“张水”,“新娘室昨晚停蜡烛的罢工低声气味丈夫画眉深浅时髦的没有?”这有点张姬沓诗,非常高兴,也酬金一首诗,流行音乐明星, “越女新妆暴露了自己的心,知道明亮的思索你的人齐湾是不够的,灵歌是价值万金! “朱清宇这首诗得出的学者。当然,朱清宇幸运的或小的,种投资额的后门,使得一些头面人物,迫使经常干扰的公务员考试,所以没有人能够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而一些有才华的考生名落孙山。的伟大诗人杜牧科举,提出了自己的名作“阿房宫赋考官大加赞赏,也有其他人推荐的,但因为前几个事先安排,杜牧屈居第一个五

(三)明经两科学者获得达维登科
明静强调死记硬背,相对容易获得的一些最关键的内容因此,金石是难以诗,金石经常出现要远远高于明静金。 “儒林外史可能成千上万的人获得的第一个明天通过112倍,是第一一的两个”⑥学者之一,在那些很少有,每次最多到30,更重要的是金石也很困难考试,可以得到学者们一般都是真正的人才的智慧,很多人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而不能获得的。所以有“三十老明经,年龄小于学者说,27岁的大诗人。金石,诗词协会云:慈恩塔下题名,17间最少年,喜欢他不到而立之年的帝国更是寥寥无几。
>考生参加国家人事部(即后来的礼部)主持在检查中,基本上即使是在高中的时候,吴电源开集在2月份开始的第一年(689),“在洛杉矶城市殿上,数日方政策问题的贡献的人。 “⑦已下令在民事复试糊掉的黑暗的测试,尽管系统在两种方式在唐代董事会的名称,但仍然是开放的宋代”成功的候选人“,”粘贴“的先河。

结果将公布在这个时候,为候选人的人永远不会在世界上是有名的,有许多宴会活动的参与,如:闻喜宴,曲江宴个月灯法院发挥宴,雁塔题名,新施的儿子和相互结交达官贵人,为方便起见,深化关系的职业生涯,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当然,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很快就会成为“公家人”,甚至要经过选举后审“的人事部,有资格获得正式的”选考的石河试验“,意思是由合资格的选举试验,可以起飞的麻布,穿上长袍,离开了平民球队的官员行列的礼仪和材料转让人事部部,然后由选举试验,并说,“断测试,由于相关的测试时间一般在春季它也被作为“弹簧脱落”,“关测试”的考试内容:身体,词,书,承包,具体以考察考生的物理外观的话,楷书,批准文件四个要素。四都是合格的,可以授予官员,“注意官方”,那么所有的成功的候选人在公共授予后的“唱的官员。通过“关考试的考生一般办公室授出八至九个位置都不会太高。如果任何候选人在”当选试验“,”断测试“不通过或没有参加”测试“,然后有两条道路,一个是请人推荐,推荐的任某官后当地地方政府做一段时间后,助手,然后拼的是推荐的头面人物。中晚唐不同的行政区域,第二个现象是相对的常见的。

三,隋唐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发展的意义

有人说,英皇贞观看到新科进士列队从侧门出来,很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我足够的男人! “在他看来,科举制度是一种手段,其成效卓越的世界。事实上,在隋唐科举制度的成熟,将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进程,但也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特质的价值取向。

(一)以来的科举制度到中国的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的主要来源的实现了一千多年,有一个深刻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一个关键的数字中会对许多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来的行列施人参加的远征许多政治家产生重大影响,军事战略家,作家,历史学家,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跻身上流社会中作出自己的贡献的基础。,刘宴裴读唐陆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他们是进士出身,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的代表,生下了他们的土壤是科举制度,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正在形成的科学体系。

(二)科举制度
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施子在本质上是“美丽的女人”,“黄金屋”,许多学者的学习生活是财富和荣誉在科举考试中,从早期的年龄,花挣扎中考绞肉机。石是在帝国的儿子,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僚机构,成为执政的皇权的附庸,成为统治的工具由于胜利后的喜悦,当然,也落地的痛苦。淘汰率98%,大多数人都无法踏上职业生涯的空间施展才华,很多人老男孩出生的学者周到老的学者,自己是一个一生致力于“八股”,专门用于科举考试。应该说,科举制度的存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体现不屈戏剧性的可以探索世界,公正和诚信,廉洁不同质量,从的科举制度根源。

(三)落后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组成部分,,为子孙后代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趋势_
持续下降的封建制度,它的翅膀下,主持科举制度的负面因素继续证明这一点。宋代的科举制度只是部分改善由隋唐代,最重要的是建立的科举制度范式的三个考试“;科举制度本质上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原因一直是下降,明,清两个代表的科举制度是开始僵化,写“八股”正在努力研究这使得大量的阅读,根本不知道天下大事,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这样的官僚科举制度大大折扣。科举制度成为工具拘留知识分子认为摧残人才。

成熟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几百年以后的四个结论
科举制度,隋,唐,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文化,奉献了大量的官僚和文人丰富和提高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最终到达顶部前的繁荣。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不断下降的封建制度,在家里的各种力量和国外的,不稳定的影响,清代的规则,逐渐走向科举制度的破坏,已经无法改革,打破连同封建制向厄运

①唐都通典“卷十四6O5 @ 4
②”隋书高Cho记“_!
③ “册府龟”卷六45贡菊1部?
④灵勉隋,唐书“P180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Ar0y =
⑤钱中国古代政治利弊的P55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一版@ ^ EX
来⑥唐都第15届“通典卷fC2p的)?
⑦唐都”通关密码“卷五。v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考试选官制度持续达1300年,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国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总结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长期形成的稳定的运行机制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考试管理和人才选拔提供借鉴。鉴于科举制度的重要地位,它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近代以来已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对汉魏以来选官制度嬗递的考察中,以考试为线索,得出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南北朝时期科举制萌芽的表现及原因。第二章“科举制度演变的外部条件与内在机制”则分别从内外两方面探讨了科举制的演变规律,指出科举制度的变革既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关联,也受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教育内外部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第三章“科举制度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从科举制度的政治性质出发,探讨了科举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第四章“科举制度与独尊儒术的封建文化”从纵的角度探讨了科举制度与独尊儒术的封建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和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第五章“科举制度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从科目设置、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组织、周期与时间、考试机构、科场规范、考试范本——八股文和试帖诗等方面论述了科举制度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走向规范化与程式化的历程。第六章 “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论述了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二者之间的矛盾,历代统治者都试图通过改革加以调和,直到明清时期官学沦为科举的附庸,完全被科举支配。第七章“科举制度与私学教育”则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私学通过科举制度被纳入了国家人才库;科举考试内容与私学教育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其中的相异之处显示了私学存在的意义;科举的触角伸到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蒙学教育也不例外,其出现、发展和兴盛无不打上了科举的烙印。第八章 “科举制度与社会风气”是书中考察较深入、分析较透彻的一部分,论述了科举制下的社会风气,包括士庶关系、等级特权意识、婚姻家庭关系、读书风气、学风和文风等的变化。第九章“改科举、废科举和兴学堂”从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的冲突入手,叙述了近代西学冲击下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此消彼长及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的历程。第十章“科举制度总的评价”针对对科举制度是非功罪评价不一的三个焦点问题,即科举制度是否真正体现了公平和公正、科举制度对中国学风的影响及其是否能选拔出合适的人才展开论述,阐明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并对当前围绕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展开的争论进行了评述。
积累了极为可观的学术成果(详请参见何忠礼1905年9月2日,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光绪皇帝下诏废止。但科举的影响并未从此消失,对它的是非得失,许多评论失之偏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如何评价它呢?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方官或世家豪族向上级以至中央政府推荐人才,被推荐的往往是世家子弟。推荐的标准是门第高贵,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把人才分为九等进行品评,但主要根据仍是家庭出身,道德、文章、才干都是次要的。主持品评的大小中正也都是世家豪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因此从东晋到南北朝,北方的崔、卢、王、谢,南方的朱、张、顾、陆,这些名门大族高踞政府的要津,连皇帝老子也要退让他们三分,这种门阀政治造成贵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堵塞了平民百姓中优秀人才的晋身之路。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开科取士,“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素之家的子弟也能由读书科举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做官权利的局面,国家选拔人才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一个人中了举人、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也鼓励了十个人、一百个人勤奋读书,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是有好处的。唐和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逐步完备的时期,当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就有科举制度的一份功劳。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者起先不懂得科举的作用,后来有所认识,也加以恢复使用。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自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很了解实行科举有利于巩固他的统治,即位之后很快开科取士。清朝统治者也是这样。

经世致用含华咀英

从整个封建社会来说,读书人不敢谈经世致用的时间是不长的,因此,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科举考试,也大都不是脱离实际的。
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的那一科,考试题目有五百八十六字之多,最后几句说:“天变至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荷泽未靖,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题目毫不隐讳地指出了国家的严重情况,要士子们出谋划策,化解危机。
清光绪壬寅科(1902年)福建乡试(考举人),主考官是闽浙总督许应骙。这次出了三个题目:《汉唐宋开国用人论》、《勾践焦思尝胆论》、《子贡使外国论》。第一个题目评论历史,有古为今用的意义。第二个题目很有现实意义,当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中国一败涂地,惨遭割地赔款的屈辱,提倡发扬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誓雪国耻,这和形势结合得多么紧密。第三个题目很有趣,也很高明。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善于理财会做生意的,汉朝为什么不能派像子贡这样的人到匈奴做生意,进行经济交流使双方都有利,求得边境的长期安宁。接下来的会试(考进士),因为北京的贡院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还没有修好,便改在开封举行。大总裁盛宣怀出了个题目《论铁路收归国有》。这是当时的热门话题,后来还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之一。
中国的科举,历来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的。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是讲经世致用的。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论语》,如果《论语》没有经世致用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说法。儒家学说是经过不断改造的,每次改造都与当时的思想政治相联系,因此说儒家学说和经世致用脱节,是片面的。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不敢评论时政,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一旦文网松懈,情况就变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的呼声高入云霄,因而出现了像龚自珍、魏源这样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思想家。

选拔精英机制完善

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旷世奇才,都没有考中进士,因而有人认为科举并不公正。其实,在我国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目的是让读书人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分配他们做各级官吏,实现学而优则仕原则的精英选拔机制。
首先,科举的录取率很低,除恩科而外,正科三年一次,每省乡试只取一二百人,全国的会试取三百多人,绝大多数人是要落榜的,这样的录取率,怎能做到像唐太宗所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其次,有人兴趣在于走“终南捷径”,不愿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科举的路。第三,科举选拔的是做官的人才,不是培养诗人。当然,诗人文学家符合科举选拔人才条件的,也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以外,其他七人全是进士出身。总的来说,科举一般是公正的,但不可能完全公正。
科举从隋唐起直到清末,实行一千多年,各种制度都比较完善。比如进入考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搜身而外,用具(笔墨砚)也要检查,带进去的午餐干粮都要切开来看看,要夹带进入号房是很难的。收买考官也不容易,每次考试,一位主考三四位同考,只要遇到一个刚正不阿不要钱的,把你揭发出去,就要被判重罪。而且考试的文章是要公布的,称为“闱墨”,还要刊刻印书,卖给参加考试的人做范文。《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就是干这个行当的。文章不太像样,拿不出手,刊刻出来更会惹祸。朝廷对科场作弊都用重典,被处以极刑的屡见不鲜。咸丰年间大学士柏俊就因科场作弊被腰斩。鲁迅的前辈也因涉及科场案弄得倾家荡产,身陷囹圄。因此除偶尔有人铤而走险外,人们大都不敢以身试法,考试作弊的现象实属少见。
科举考中的状元以及进士、举人等,在社会上大都是一时俊彦,颇能干出一番事业。清朝260多年中,举行殿试112次,中状元的有112人,其中出了不少人才。比如乾隆庚辰科状元毕沅,除官至湖广总督而外,经、史、文字学、金石学造诣都很深,并且主持编纂《续资治通鉴》220卷。咸丰丙辰状元翁同龢,官至军机大臣、尚书,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帝师,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戊戌变法时坚决支持光绪皇帝,以致被慈禧太后革职,其胆识为时人称赞和景仰。毛泽东说过,谈到中国的现代工业,不能忘记四个人。这四个人中有一个叫张謇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奠基者之一,此人就是光绪甲午科的状元。中状元也有靠运气的,光绪癸卯科殿试时,适值慈禧太后70大寿,进士王寿彭名字吉利(古代传说中彭祖寿高八百岁),因而中状元。乾隆甲辰、丁未、庚戌三科,屈居榜眼的王鸣盛、孙星衍、洪亮吉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学问家,而状元则不太出色,有人讥讽考官有眼无珠,说三个状元都是撞上了大运,但这毕竟是少数。
其实,科举中最大的不公正是对生员的出身有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上辈或本人要过饭,可以参加科举并中状元,如宋朝的吕蒙正和明朝的范际昌;可是有的职业却被视为“贱业”,如剃头的和唱戏的,子孙不能参加科考,这是毫无道理的规定,是科举制度中严重的不公正。

废除科举兴利除弊

科举制度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唐宋时代,限制还没有那么多。明清以后,解释儒家经典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清两朝还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为八股文,这种死板僵化的文体,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更为严重,这两项颇为世人所诟病。
科举制度最致命的弱点,是清朝中后期它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一部分官僚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了一些新式企业,如招商局、电报局等。这些企业是要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的,出身于科举的举人秀才对这些东西十分陌生,无法胜任工作。西方的学校正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它们有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门学科齐全,这显然比我们的科举制度优越。如果我们还是八股取士、策论取士,新的人才从何而来?再说,西学东渐之后,各门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知识分子茫然无知,还在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国的有识之士抨击科举,提出“废科举,兴学堂”,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不仅是一种主张,而且已付诸实践。1895年,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前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后来各省也陆续创办了新式学堂。在这种情况下,1905年正式废止科举,由学校取而代之,就是顺理成章、势所必然的了。至此,科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法律史博士生沈大明:中国的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利与弊
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其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总之,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官僚体制的稳定中的延续,也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曲折中的发展。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746699.html?fr=qrl3
回答者:84204604 - 江湖大侠 八级 5-29 13:19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 “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D


科举制是哪一年被废除的
科举制是1905年被废除的。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出自哪个朝代
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2、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3、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

指出科举制从隋朝到明朝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隋文帝时科举制度萌芽,隋炀帝时正式设置科举制,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制,并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

科举制度从什么朝代开始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1、隋文帝杨坚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隋朝大业元年(605)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从此我国科举制度开始实施。隋朝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绵延了1300年。2、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为了选拔人才,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指出科举制从隋朝到明朝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由充满活力逐步趋向呆板僵化。科举制自隋朝创立,经历了发展、衰落和灭亡几个阶段,并促进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598年,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总管、刺史,以志性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荐举人才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隋炀帝时又创设进士科,这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唐朝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什么时候正式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度的变化:1、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唐朝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唐高宗...

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哪年被废除?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主回答】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

隋朝的科举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隋朝的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

新北区18638112604: 简要叙述隋、唐科举制度的诞生、形成与完善过程 -
郑京西乐:[答案] 1、诞生和形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直到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2、完善.①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使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

新北区18638112604: 科举制是如何创立,完善,及废除的? -
郑京西乐:[答案]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试时对策)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大大扩大了国子学的规模,进士科的第一名称...

新北区18638112604: 隋唐时期科举制是如何诞生与完善的?科举制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如何评?
郑京西乐: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新北区18638112604: 科举的诞生,完善,结束的历史时期 -
郑京西乐: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科举制创立于隋文帝时期,武举创力于武则天时期),完善于唐朝唐玄宗时期,废除于清朝光绪年间(即1905年).(不知以上内容是否能回答您的疑问呢)

新北区18638112604: 科举制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涉及到隋唐的五位皇帝.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科举制,请你完成下表阶段关键人物主要贡献形成(隋朝)完善(唐朝)阶段 关键人... -
郑京西乐:[答案] 形成——隋朝: 隋文帝 开始实行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当时主要的考试有明经、明法、明算等. 隋炀帝 创立进士科,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形成.完善——唐朝: 唐太宗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

新北区18638112604: 科举制的开创时间 -
郑京西乐:[答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

新北区18638112604: 隋唐宋三代科举制的发展 -
郑京西乐: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新北区18638112604: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
郑京西乐: 1,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朝时科举制诞生阶段. 3,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 ,4,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5,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到了唐朝时科举制完善阶段.

新北区18638112604: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 -
郑京西乐: 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成立 唐——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女皇武则天又设“武举”“殿试” 唐玄宗进一步完善 明、清——实行“八股取仕” 以上是科举制变化 要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新北区18638112604: 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唐朝又是如何完善的 -
郑京西乐:[答案] 在隋朝以前,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荐举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奉行“九品 科举考试制度 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品评士人、选拔官吏时,强调士庶之分和门第高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