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滨的敦煌曾经历了什么?

作者&投稿:闾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敦煌经历千年为何现在还有千年“沙泉共生”的奇迹?~

敦煌正坐落在这一片苍茫之间。北侧是马鬃山和戈壁滩,南侧是祁连山;西侧是库姆塔格沙漠,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快赶上一个半北京那么大;东边不远则是中国第三大的巴丹吉林沙漠。

而鸣沙山,就位于东西两个沙漠间的过渡地带,距离敦煌市仅仅只有5公里,时刻标示着这座城市的大漠气质。前凉张骏曾改敦煌郡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县为呜沙县,皆由鸣沙山的名。故《水经注》云:“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鸣沙山在敦煌市内就可清晰看到。“沙岭晴鸣”是敦煌八景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评选的前3名沙漠都是巨型沙漠的腹地,作为第4名的鸣沙山更适合感受沙漠共通的气质。

不多见的纯白“雪漠”。雪一般因为量少及风的作用,很难完全覆盖沙漠,常只有斑驳的景象。
这里有“沙漠必备”新月形沙丘。当风吹向沙丘时,在近地面处遭受阻挡,风速减小,气流堆积,而沙丘顶部风速大,气压小,这就会产生沿沙丘向上的爬升气流;沙丘也会把风“劈开”,造成绕流,背风面不均匀的气压更会造成涡流,在单向风长期的作用下,沙丘就会成为新月形,仿佛张开怀抱,顺风而奔。
新月形沙丘两面不对称,迎风面较缓,坡度10°-20°,背风面较陡,坡度30°-35°,两翼顺风向延伸。图中骆驼上方的沙丘就为新月形。
这里也有“沙中贵族”金字塔形沙丘。它形成条件苛刻,在世界沙海中只占到8%左右,还是最为高大的类型之一。在敦煌,南北多被山阻挡,狭长的东西向是季风的通道,春夏季盛行偏东风,秋冬季盛行偏西风。
而鸣沙山,由于南侧祁连山与东侧三危山对气流的影响,加之自身内部还因地形起伏有局部环流,可以出现夹角约呈120°的三个风向,而且输沙强度近乎相等!如此“你添砖,我加瓦,他造梁”,数座高度上百米的沙山拔地而起。
月牙泉边就有金字塔形沙丘,可谓“天选之地”。金字塔形沙丘一般分布在山前地带;相比新月形沙丘更加稳定,不易移动。
鸣沙山名字的由来,就是这里的沙子“会唱歌”。沙粒中的主要成分——石英被溶蚀,可以形成鳞片状、蜂窝状结构;“在世间的磕磕碰碰”也会形成碟形、三角形、锅形等凹坑,它们构成了“自身共鸣箱”。高大的沙丘、复杂的地形、常年存在的地下水还会催生“蒸汽共鸣箱”、“壑谷共鸣箱”、“干湿沙层共鸣箱”。沙子一经摩擦,声音就会被放大,或如战鼓雷音,或如管弦胡乐。

鸣沙山的沙也并不只有浅黄色,而是红、黄、绿、白、黑五色,交融而绚烂。它们仿佛时刻在说:这里是敦煌。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莫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干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l00年的历史中,莫高窟的石窟在10多个朝代的众多统治者手中不断修缮、添 新,也不断倾塌、毁损。总体来说,经历了冰下几个阶段。(1) 初期。十六国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诞生期。
公元366年,前凉的乐傅 和尚在鸣沙山崖面上揭开了莫高窟艺术的第一页。这一时期的石窟内容以弥勒菩萨、禅定佛、说法佛为主要遗像。 它们沉思俯视,奉悯下界,很具有时代特征。北魏时期是石 窟艺术的大发展时期。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河西地区,并设置敦煌镇。这一 时期的主要窟型是有人字坡顶和中心塔柱的“塔庙”(或叫“支提”)窟,壁画内容除本生故事外,多以千佛为主要题材。西魏灭<之后,北周统治敦煌20余年,其统治者宇 文氏尊经重儒,宇文邕还曾经念佛,这使得敦煌的石窟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现存北周时期的洞窟内容丰富,描写细腻,人物渲艺术手法多样,在技巧上充满探索精神, 为丰富石窟艺术的表达能力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 鼎盛期。隋朝的两个皇帝隋文帝、隋炀帝都十分信佛,把佛教尊为国教。
隋 文帝杨坚还诏令全国凡破坏佛像者均以“恶论”,从而增加了石窟造像的威严,也使 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唐贞观十六年(646),翟思远一家修造的今编第220窟建成,这是 莫高窟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武则天时期,由于她笃信佛教,再加上不断对西域用兵,从上到下为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t会基础,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从神 龙元年(705 )到建中二年(781)是盛唐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为了维持西 北地区的安定,唐朝大大加强了河西的保卫力量,仅玉门、安西、敦煌三地就屯兵1。45 万人。当时的将军、都护、军使出兵西域,都带着许多文士、诗人、歌童、舞女、医人、星相术士、画匠、织工等各类随军服务人员。
于是,内地的新画风、新技法在莫高 窟有了直接的体现。 莫高窟的中唐时期称为吐蕃时代。吐蕃时代壁画塑像在精致细腻方 面是盛唐艺术的发展,笔墨精湛,线描造型的准确、生动都应是唐代艺术向深度发展所 取得的成就。
晚唐开凿的莫高窟石窟现存60个,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较吐蕃时代有一些差 异。首先,出现了大幅的《劳度叉斗圣变》,这是沙州民众推翻吐蕃统治的喜悦心情的直接反映。 其次,《维摩诘经变》中吐蕃赞普的形象从壁画中消失。
再次,经变中以汉 族世家豪族的夫人子女代替了蕃装人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 衰落期。五代时期莫高窟的艺术风格是晚唐的继续。五代的壁画比较粗旷, 特别重视笔、墨、色彩的结合效果,所谓“焦墨其中略施微染”的画法被广泛应用。
西 夏在莫高窟的早期做法是改修前代洞窟,其画风受甘州和西州回鹘画风影响较大,壁画 218上的人物造型和装饰纹样,与伯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十分相像。
元朝统治者也笃信佛教,当时全国比较流行萨迦派的金刚乘。因此,莫高窟现存的元朝石窟几乎都属于风格迥异的金刚乘藏密画派。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后,封闭了甘肃酒泉西面的嘉峪关,繁荣 近1200年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宣告结束。

沙漠之滨的敦煌的经历:
1900年,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莫高窟打扫卫生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件密室,打开之后惊讶的发现里面堆满了帛画,刺绣,经卷,佛教典籍占据90%,其余的10%就是四书五经,官方私人的文集,户口账本地契,总量有五万多卷!里面还有各种文字文献,这个王道士就想,赶紧上报朝廷,当时慈溪也没有在意,当地官员也没有重视,只是命名道士看管这些文物。直到1907年一个外国冒险家斯坦因带领团队来到这里,原本准备到敦煌勘探地形的,得知“藏宝库”的存在,并且想办法进入宝库,顺利拿走了近万件宝物!
斯坦因走后十个月的时间,事件被扩散,被更多的人知道,法国一个人叫伯希和,汉语水平很高,他前来和王道士沟通好,限制3个星期翻阅了剩下的四万卷书,挑选七千多卷带到巴黎,之后声名大噪,成为著名的汉研究学者。经过斯坦因和伯希和一闹,清有关部门才派人将剩下的文物运往北京。
随后俄国,日本也来了,最后来的是美国人,文物不剩什么了,就对壁画下手了,很多的壁画被整体用胶水带走!现在看关于敦煌的文物很多流传在国外,有人说英国的最多,法国的最精,俄国的最杂,日本的最隐秘,而留在中国的最乱!

敦煌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有多么久远,难以深究。不过,从敦煌至玉门火烧沟一带出土的石、陶、铜器可以看出,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在党河和疏勒河流域就已闪烁着游牧民族原始文明的火花。商周时期,西北古老的游牧民族“允戎”和”氏羌”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岩画,成为我们了解敦煌古老历史的一把钥匙。先秦时期,月氏和乌孙民族先后游牧徙居于敦煌。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月氏族以“控弦十万”之强大部落,称雄河西,将邻邦乌孙驱逐异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惜好景不长。西汉初年(前203至前176年),另一更为强悍的匈奴民族从漠北高原入侵河西,大月氏接连受挫,且战且退,十年之后便逃到大夏故地(今阿姆河南)苟延残喘。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成为河西走廊的主人。

 汉武帝消灭匈奴,统一河西后,才真正揭开了敦煌辉煌文化史的第一页。为彻底扫除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和侵扰,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嵌形战略”,于公元前139年派遣大将张骞开始了艰难的“凿空”之举,首次沟通了向来闭绝的西方各国,并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公元前127年卫青的漠北之战和前121年霍去病的河西之战,给匈奴以致命的打击。霍去病统一河西后,汉武帝设立了河西四郡,并修筑了东起永登罗成滩,西到罗布泊楼兰古城的烽燧亭障,开通了丝绸之路。敦煌的阳关和玉门关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两个边塞“耳目”。酒泉郡设立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当时敦煌属酒泉郡管辖。武帝元鼎六年(前11且年),赵破奴调集酒泉、张掖等郡人工,合力在党河西岸修筑了敦煌边塞城池,并筑外围的土河、塞城及水利枢纽马圈口堰(今黑山咀附近)。(汉书·地理志)载:“敦煌郡,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分酒泉置”,敦煌郡当时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取名敦煌,含“盛大辉煌”之意。(汉书·地理志》注释:“敦,大也;煌,盛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西汉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使敦煌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使其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战火烽起。从公元317至437年,敦煌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北凉等割据政权统辖。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北凉敦煌太守李高拥兵自立西凉国,定都敦煌。405年迁都至酒泉。421年,北凉灭西凉,复占据敦煌。439年,北魏统一河酉,敦煌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再度繁荣,佛教兴盛。557年,敦煌郡归西魏宇文觉建立的北周政权管辖,下设呜沙县,以城南有鸣沙山而得名。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争霸中原,战火四起中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至相对稳定的河西地区避难,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随着汉魏时期佛教从敦煌传入并在这里空前兴盛,敦煌成为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和传往内地的重要窗口。据石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名为乐尊的僧人经过甘肃敦煌,发现山上金光闪耀,如万佛现身,于是在这里首开石窟供佛,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敦煌艺术。


隋文帝收复河西,平定南方割据后将一批南朝贵族部族远迁至此,使南北文化在敦煌交汇融合。唐太宗李世民为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一举铲除西突厥。敦煌同唐帝国一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异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 壁画和塑像都达到艺术巅峰。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统治河西地区长达70多年。莫高窟中唐洞窟中因此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吐蕃文经卷。


后来党项族兴起称霸河西建立西夏王朝,敦煌保持着不输中原的民物富庶。统治者崇信佛教,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很大发展,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公元13世纪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为元朝所管辖。元朝远征西域,必经敦煌,这里屯兵驻扎,屯垦农兵遍布敦煌创造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加上元朝统治者也信奉佛教,朝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


没有人会想到明朝嘉靖时期,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嘉峪关被关,敦煌再无从前的繁荣之景,直到1900年居住在莫高窟的王道士打扫洞窟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4万余件文物。王道士并未及时上报官府,而此时的清政府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无暇顾及,也无人识得这些珍贵文物的价值。


而国外的“探险队”和学者闻讯而来,一批批以低价从王道士手中骗取莫高窟内珍贵的艺术品,导致大批国宝散于世界各地。一个腐败政权昏庸到极点之时,没有心力保护自己的文化精髓,最终,中国的学者只能面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处境,忍辱负重地在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奋起直追。

人生百年很长,敦煌千年很短,乐尊可能不会想到他的一个举动引领了一千年。而珍宝外流,散尽他乡,给莫高窟和中国的文物保护划上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

西汉初年,匈奴占领河西地区频繁入侵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战匈奴,成功取得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重地,自此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朝版图。汉武帝为了巩固抗击匈奴的成果,并发挥它连接西域广阔地区的独特优势,先后在这里设置四郡,而敦煌就是其中之一。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敦煌成为进入西域最后的边关重镇,出敦煌向北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向南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它连接着自此分途的南北两线。往来的商贾、驻军使敦煌辉煌了一千余年,最为直观的体现便是莫高窟的形成。莫高窟和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集洞窑建筑、彩塑、绘画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宝库。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争霸中原,战火四起中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至相对稳定的河西地区避难,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随着汉魏时期佛教从敦煌传入并在这里空前兴盛,敦煌成为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和传往内地的重要窗口。据石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名为乐尊的僧人经过甘肃敦煌,发现山上金光闪耀,如万佛现身,于是在这里首开石窟供佛,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敦煌艺术。


隋文帝收复河西,平定南方割据后将一批南朝贵族部族远迁至此,使南北文化在敦煌交汇融合。唐太宗李世民为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一举铲除西突厥。敦煌同唐帝国一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异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 壁画和塑像都达到艺术巅峰。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统治河西地区长达70多年。莫高窟中唐洞窟中因此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吐蕃文经卷。


后来党项族兴起称霸河西建立西夏王朝,敦煌保持着不输中原的民物富庶。统治者崇信佛教,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很大发展,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公元13世纪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为元朝所管辖。元朝远征西域,必经敦煌,这里屯兵驻扎,屯垦农兵遍布敦煌创造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加上元朝统治者也信奉佛教,朝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


没有人会想到明朝嘉靖时期,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嘉峪关被关,敦煌再无从前的繁荣之景,直到1900年居住在莫高窟的王道士打扫洞窟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4万余件文物。王道士并未及时上报官府,而此时的清政府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无暇顾及。
而国外的“探险队”和学者闻讯而来,一批批以低价从王道士手中骗取莫高窟内珍贵的艺术品,导致大批国宝散于世界各地。一个腐败政权昏庸到极点之时,没有心力保护自己的文化精髓,最终,中国的学者只能面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处境,忍辱负重地在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奋起直追。


敦煌莫高窟是如何发现的呢?
从莫高窟开凿时间可以看出它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是见证了数个历史朝代更替,更经过不断的改善和扩建,是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更让后世人们知道它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向人们展现了中国经历的历史。莫高窟开凿最早的是谁 中国甘肃省的敦煌市虽然现在只是个西北的边陲小城,但它曾经却...

敦煌莫高窟观后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河畔,始建于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敦煌莫高窟观后感,欢迎阅读。敦煌莫高窟观后感一 8月2日早上,我们一行人坐车来到莫高窟,游人真多呀,我们等了好长时间才买到票。进去之后,导游...

说一下敦煌的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敦煌地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常年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空气中的水分就少,而且壁画的 颜料采自矿物原料所以敦煌文物可以保持千百年不坏。

莫高窟有哪些故事传说?
壁画虽经历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但仍色彩鲜艳、线描清晰。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有飞天、伎乐、...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僔者行至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盟发开凿之心,...樊锦诗曾经想过:为家为孩子,应该离开敦煌。然而敦煌对于她已经是一块磁石,很难割舍了。一句舍不得,...

有哪些你去敦煌旅行时的有趣经历可以分享?
我并没有实际的旅行经历。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关于敦煌旅行的有趣故事和建议。1. 沙漠之夜:在敦煌,你可以选择住在鸣沙山脚下的帐篷里,体验一次真正的沙漠之夜。晚上,你可以躺在帐篷里,听着沙子在风中摩擦的声音,仿佛置身于外星球。如果你足够勇敢,还可以参加一场沙漠越野车冒险。2. 莫高窟:...

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的敦煌莫高窟有那些保护措施?
▲蒙难的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在经历了千百年漫长岁月后,石窟和壁画彩塑在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15世纪以后,明朝 *** 封闭了嘉峪关,敦煌遂成为荒芜之地,莫高窟也随之被弃而人迹罕至,很少有人维护.19世纪末,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

敦煌莫高窟的传说有哪些?
敦煌莫高窟的传说: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敦煌十大未解之谜
2、敦煌文献的发现 敦煌莫高窟内曾经发现了大量的文献、经典和文物,其中包括《大唐西域记》等重要文献。这些文献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和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3、敦煌文献的保存 敦煌莫高窟内的文献保存得相当完整,而且有些文献的保存状态非常好,令人难以置信。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文献保存技术和保存...

敦煌莫高窟的资料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

敦煌是怎么来的?
说起来这个月氏也是生活在中国的民族之一,他们的势力非常的强大,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在西域众多国家中属于非常强大的一个。月氏曾经击败它的邻国乌孙,占领了乌孙的土地,杀了乌孙王难兜靡,他儿子列骄靡逃匈奴。正是这一举动导致了月氏后来的迁移。月氏内部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

黄岩区15245042479: 敦煌莫高窟经历千年还保存完好的原因是什么 -
臾宝积大: 敦煌莫高窟虽经历千年,但地处沙漠干旱气候区,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千陪,尤其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沙漠腹地,这样自然和人为的损毁条件少了许多.当地人自古也都诼信佛教,这一艺术瑰宝才得以保存至今.实在是国之大幸.

黄岩区15245042479: 为什么称敦煌是沙漠里的一个小小绿洲 -
臾宝积大: 您好,我是旅游包车姜师傅,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希望对您有一点帮助!

黄岩区15245042479: 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 -
臾宝积大: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

黄岩区15245042479: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
臾宝积大: 《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本生故事画,表现“舍己救人”为题材的作品,在壁画上占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

黄岩区15245042479: 莫高窟的内容 -
臾宝积大: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沙漠中,是我国珍贵的民族 历史遗产,而且是世界艺术画廊中的瑰宝.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正式把它定为全人类著名文化历史遗迹. 公元3世纪左右,莫高窟的造像艺术工程已经开始,目的在于塑...

黄岩区15245042479: 敦煌是沙漠绿洲吗 -
臾宝积大: 是的.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飞天艺术的故乡、佛教艺术的殿堂,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

黄岩区15245042479: 敦煌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
臾宝积大: 敦煌在甘肃省酒泉市的敦煌市,甘肃省西北部,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敦煌概况,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艺术宝藏之一.敦煌县在今甘肃省西北,在...

黄岩区15245042479: 敦煌是什么意思? -
臾宝积大: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