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金编辑生涯为例,阐述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投稿:战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编辑应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的关系,是经常影响编辑工作进程的重要因素。能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关系到编辑工作的成果和质量。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作者是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精神生产第一线上的劳动者。没有作者不断提供各种作品,编辑劳动就会成为“无米之炊”。一个出版单位能够提供多少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所提供的作品。因此,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编辑是离不开作者的,必须认真依靠作者。当然,作者也离不开编辑。作者个人劳动的产品要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变成社会产品;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作者的劳动产品就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我们是中国编辑》一文说:“我们是作者的知音。了解作者才能帮助作者,懂得作品才能加工作品。作者是作品的创作者,我们是作品的组织者、发现者、加工者。在把优秀作品转化为优秀出版物的过程中,我们是作者最亲密、最忠实的伙伴。”[刘呆.我们是中国编辑.中国编辑,2002(1)]这实际上是对“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的具体解释。我国老一辈的许多编辑家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而要通过编辑与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建立。作者撰写稿件,是为了读者的需要;编辑向作者组织稿件并把稿件制作成出版物传播,也是为了读者的需要。双方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了这一个共同目标而互助合作。编辑与作者在合作过程中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相异的主张,产生某些分歧或矛盾。譬如,对作品的看法或评价不同,相互的工作风格、交际方式不相适应,等等。如果双方都能从“一切为了读者”这个共同目标出发,同志式互助合作关系就有坚实的基础,就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互助合作也容易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而获得双方满意的结果。为了维护编辑与作者之间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要牢固树立作者观念,尊重作者的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向作者全面地介绍读者的意见和要求,善于以读者代表的身份向作者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努力与作者一起建立“一切为了读者”的共同目标;尊重作者的劳动,在坚持公正原则的前提下,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严格按质量标准取舍稿件,对各种作者一视同仁;经常向作者学习,热情为作者服务;与作者产生分歧时,要及时交换意见,平等协商讨论,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编辑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的劳动价值的实现者。没有读者的需要和接受,作者与编辑的劳动就没有服务的目标和创新的动力,不可能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为读者服务,实际上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是中国编辑》一文说:“我们是读者的知己。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读者的正当需求是对我们的无声命令。满足读者的正当需求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读者的正当需求竭诚服务,是我们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编辑与读者之间应有的关系。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以满足读者的正当需求为基础的。因而,编辑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是:一方面要了解读者、适应读者,一切从读者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又要引导读者、提高读者。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前提,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损害读者的利益。读者总是希望用比较低廉的价格买到比较优秀的出版物。如果编辑能够本着热诚为读者服务的方针不断为读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出版物,读者与编辑的关系自然就比较和谐、协调;如果编辑一味追求高额利润而不顾及读者的购买能力,甚至把质劣价高的出版物推向读者,就会使读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如果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把含有精神毒素的出版物塞给读者,更是对读者的坑害。读者一旦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少买或不买出版物。有的出版单位产品积压、经营困难,甚至难以生存,常常是这一原因造成的。可见,损害读者利益的行为最终也会损害出版者的利益,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编辑只有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位置,才能正确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把“为读者服务”作为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并非意味着消极地迎合读者的各种需求。编辑应该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对读者需求作具体分析,自觉抵制某些读者追求低级趣味的不健康需求,即使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指责也决不放弃原则。因为这关系到读者身心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进步。编辑必须始终坚持既为读者服务、又对读者负责的原则,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读物提供给读者,而不去迎合某些读者不健康的需求。三、编辑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作者与读者之间难免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矛盾。因为作者多是分散的个体,他们进行写作常常是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来介绍和阐述个人的认识成果,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很难完全了解并切合读者的需要。读者又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又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更不可能统一地向作者提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不断地从各方面调节作者与读者的矛盾,对编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或者说,编辑就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中介。矛盾关系中的中介总是处于矛盾双方的中间,经常与矛盾双方有着双向互动的联系,而本身却并不是任何一方的派生物。所以,它有可能避免两极的某些局限,吸收两极的许多长处,从而形成自己的某种优势。编辑就是这样,既离不开作者和读者,又有与他们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从而形成了比作者更了解读者需求、比读者更熟悉作者特点的职业优势。为了充分地发挥桥梁、中介作用,编辑要不断了解和研究读者需求,并据此策划优秀的选题;同时也要不断向作者介绍读者的需求,向作者组织读者迫切需要的作品,并为作者出谋划策,协助作者创作出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能引导、提高读者的作品。

读者与作者是一种不稳定的合作关系,作者为了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需要运用信息来使读者了解进度并且等待。由于读者很容易选择是否阅读(不确定性),所以这种合作关系也随之不确定,当作者的写作活动带动了受体--也就是读者,那么二者的合作关系就能较为平稳的发展。总的来说,而二者就是一种合作关系,没有作者的作品读者无所谓存在,而没有读者的作者则是失败的作者,相辅相成,合作并驱。

  试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张毅颖

  摘要: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在书籍编辑过程中,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书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实现书籍刊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关键字:编辑、作者、读者、书籍、著作活动、编辑加工
  0引言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籍刊物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籍刊物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编写的,编辑组织加工书稿以满足读者的需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到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的对象。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书籍刊物是向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书籍刊物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根据书籍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籍刊物。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籍;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
  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的机会;若否定你,你就成为不了社会承认的作家。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和图书市场信息,时制订和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同时,编辑人员对书籍作品的客观审视有助于纠正作者主观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对书稿造成的缺陷,而他们从社会舆论和法律向上对书稿的评价能使作者的创作更合理合法,更有价值。
  当然另一方面,编辑的工作也离不开作者。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没有加工的对象--作者所提供的书稿,编辑就不可能加工出一本可供读者阅读的书籍。除了上述的工作外,编辑还要根据出书的方针、宗旨和编辑构想,主动地设计选题,制订选题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出版书籍作品。因此,编辑的合理计划和理想追求只有建立在合适的作者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2)作者为主,编辑为辅
  作者和编辑对书籍产生的作用大小并不相同。作者起主导决定作用。书籍的风格与特色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个性,只有优秀的作者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书籍。
  书的灵魂只能由作者赋予,而不可能是任何高明的编辑来塑造。在书稿的创作和编辑过程中,作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编辑不能代替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作品中去,不能改变作者的写作风格。编辑的任务在于发现作者,正确判断作者提供的书稿价值和发挥作者的潜能和创作的潜力。编辑应该从作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提供的书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修改方案,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计划和完善作品。
  同样,作者也无法替代编辑的组织整理作用。任何作者都不能保证其作品的严谨性。只有借助编辑独到的见解、丰富的阅历、准确把握社会的尺度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才能避免疏漏缺失。编辑人员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对书籍出版的规划设计和组织活动方面。另外,编辑人员的编辑构思和选题设计还可以补充、完善作者的写作构思。有的作品正是作者直接根据编辑的构思和设计而创作出来的。编辑还可以组织作者来完成他所制订的编辑出版规划,完成出书任务。
  3)编辑和作者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一条纽带。两者共同为满足读者需要服务,共同为提高书籍质量、繁荣出版事业服务,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共同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
  共同的目标使编辑和作者之间发生了互助合作关系。编辑要无私地关心、支持和协助作者的创作,要对作者的写作计划和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积极的建议,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作者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编辑还要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鉴赏力对作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尽可能挖掘作者的写作潜能,使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才能能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作者也应该关心出版社的工作,积极主动地向编辑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书籍出版工作进行得更好,使书籍的出版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2读者的概念
  读者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意义上,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既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又是出版物的购买者。书籍与读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书籍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不断产生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书籍刊物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书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书籍的读者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读者所构成的。编辑只有真正地了解读者,才能生产出满足他们的书籍。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读者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年龄差异:分为儿童读者、少年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等。
  2.按职业不同:分为干部读者、教师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战士读者、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等。
  3.按地域不同: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沿海读者、内地读者、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等。
  4.按文化层次:分为专家学者读者、高层次读者、中等层次读者和低层次读者等。
  5.按购买、阅读行为角度:分为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计划读者和市场读者等。
  3编者和读者的关系
  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的活动形式是"读者一编辑一作者"。这个结构告诉我们读者的需要决定了作者的写书和编辑的编书。书籍的需求制约着书籍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读者不需要的书刊很难有出版的机会,站稳书籍市场。
  在编辑活动中,读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不可小视。
  1)编辑工作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
  书籍的制造者是作者,书籍的加工者是编辑,而书籍的消费者是读者。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书籍的生产与消费两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读者需要是书籍出版的前提,也是书籍编辑工作的前提。读者首先提出了阅读的需求,作者为此写作,编辑为之加工整理。读者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书刊后,又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再一次地引起了写作和编辑活动。以此类推,读者需求的发展促进了写作和编辑加工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在书籍编辑工作中读者的作用贯穿始终。读者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编辑的选题其实是按照读者需要为依据的,因为只有读者需要的选题才真正具有出版价值,才能够拥有市场。
  编辑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读者需求物色组织合适的作者,完成特定的创作任务。对书稿的审读、整理和加工不但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而且还要顾及读者的阅读口味、兴趣和接受能力。编辑的选题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要由来自读者的反馈信息来检验。所以,编辑要随时留意这种重要的市场信息,从而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出版计划。
  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读者需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没有读者--编辑的服务对象,编辑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读者传播和创造新的文化知识
  读者对书籍的需要体现了文化的某一方面。读者通过书籍获得许多文化知识,同时他们又把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以多种形式传播。我们一直把书籍叫做"精神食粮"或者"精神补品",因为书籍具有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审美愉悦、陶冶情操和娱乐消遣等社会功能。
  在书籍被读者阅读前,上述的功能就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被利用。然而一旦它们被使用、被接受后,这些巨大的潜能立即发挥出来。读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并且立即作为能动的因素,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不同的读者对书籍作品有不同的见解。因为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源于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
  书籍作品首先要接受编辑部和评论家的选择和评价,然后接受读者和观众的选择和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成功,是否能被读者所接受,取决与作品本身的性质和水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可接受性。
  另外,作者在创作时,编者在加工时,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而且要为读者留有充分的思索、想象和发挥创造的余地。写作、编辑和阅读是美好的行为活动,它是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是交流相互意见和建议的最好方式。
  3)读者决定编辑的内容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籍是一种特殊的物。它既是商品,又属于精神食粮的范畴。所以它也必须同做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它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编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对书籍的推广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两个利益的双丰收。
  书籍的需求量呈现金字塔型。品位高、有价值的书籍因为其内容较深奥,不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只适合高文化层次的读者,颇有些"阳春白雪"的味道。而与此相对应的大量平庸的、低品位的书籍,较通俗,由于符合大众的欣赏能力,往往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编辑必须掌握此现象,才能把握生产书籍的宏观策略,以免造成书籍的浪费现象。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书籍的出版应该优先考虑社会效益。
  4)读者是书籍质量的权威评定者
  作者通常对自己所创作的书稿作品都赋予积极的评价,其目的无非想出版发行。但书稿是否真正达到出版的要求,并不是参照作者的叙述,而取决于编辑。编辑不采用,这份作品就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出版。若被编辑部采用,并不意味着该作品的质量就高。衡量书籍质量好坏的尺度就是读者的选择和评论家的评论。一般,评论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准确的判断力,能对书籍的质量和价值作出较客观、较公正的评判。评论家的意见往往能影响读者对书籍的印象。例如,某著名评论家对某本书进行了较高的评价,肯定了这本书的质量。读者接受了评论家对该书的肯定,那么就会向其周围的人介绍这本书,从而起到了传播书籍的作用,扩大了书籍的流通范围。
  但在实际生活中,评论家们的意见往往相左,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只有读者购买、阅读后产生的反馈信息才能真正准确地评判书籍的质量和价值。读者成为书籍最权威、最终的评定者。
  5)准确处理编辑和读者的关系
  在认识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后,我们编辑应做到适应读者、尊重读者、引导读者。
  适应读者应该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处处为读者着想,也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编辑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做好选题,并尽可能在书籍中提供充分完善的信息、材料和解答。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书籍的装帧式样、开本大小和定价等因素也要适应读者的购买能力,以免读者因为价格太高或者装帧设计太差等原因而放弃购买。
  尊重读者体现在编辑和作者把读者作为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象来对待。不能居高临下,强迫读者接受书籍作品中所阐述的观点,而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编辑人员应该努力地编辑出版质量好、层次高的书籍来引导作者。因为一本好书能吸引读者,影响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和欣赏品位。这样,读者队伍的规模就不断扩大,读者层次就不断提高。
  4结束语
  在书籍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编辑、作者和读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读者,不会有作者和编辑;同样,没有作者和编辑,也不会有读者。读者对作者、编辑产生影响,作者和编辑也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作者创造书稿,编辑通过编辑出版的书籍,不仅可以影响和提高读者,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读者群。读者的需求又促使作者和编辑去创造出更多的书籍。我们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繁荣出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首先建议你了解巴金的编辑思想,可以看这篇文章。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305081.htm

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一, 从社会精神活动中的情况看,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这两者关系的中介。
作者和读者实际是一对矛盾, 编辑是这对矛盾的中介。编辑作为中介, 就是在两者矛盾中发挥办调作用和净化作用。
二, 从编辑本身的情况看, 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这两种关系, 是编辑最基本的社会联系。
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制约着编辑工作, 从而形成一条原则, 即团结作者对满足读
者的需要服务。编辑对作者的团结和合作, 与对读者的服务, 这两方面不可偏废. 不过, 为读者服务毕竟是最终目的。团结作者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 它作为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几乎影响编辑工作的所有方面。违背这个原则, 编辑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仅就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再谈三个和关的间题。
一, 在社会分工中形成的合作关系。
二, 为了读者是合作的基础。
三, 编辑的知人善用和一视同仁。
关于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有必要再进一步谈几个问题。
一, 为读者服务是最终目的。
二, 编辑听命于读者的需要。
三, 读者的信任取决于读物的质量。

参考自《论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刘光裕

试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张毅颖

  摘要: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在书籍编辑过程中,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书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实现书籍刊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关键字:编辑、作者、读者、书籍、著作活动、编辑加工
  0引言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籍刊物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籍刊物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编写的,编辑组织加工书稿以满足读者的需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到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的对象。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书籍刊物是向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书籍刊物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根据书籍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籍刊物。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籍;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
  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的机会;若否定你,你就成为不了社会承认的作家。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和图书市场信息,时制订和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同时,编辑人员对书籍作品的客观审视有助于纠正作者主观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对书稿造成的缺陷,而他们从社会舆论和法律向上对书稿的评价能使作者的创作更合理合法,更有价值。
  当然另一方面,编辑的工作也离不开作者。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没有加工的对象--作者所提供的书稿,编辑就不可能加工出一本可供读者阅读的书籍。除了上述的工作外,编辑还要根据出书的方针、宗旨和编辑构想,主动地设计选题,制订选题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出版书籍作品。因此,编辑的合理计划和理想追求只有建立在合适的作者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2)作者为主,编辑为辅
  作者和编辑对书籍产生的作用大小并不相同。作者起主导决定作用。书籍的风格与特色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个性,只有优秀的作者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书籍。
  书的灵魂只能由作者赋予,而不可能是任何高明的编辑来塑造。在书稿的创作和编辑过程中,作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编辑不能代替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作品中去,不能改变作者的写作风格。编辑的任务在于发现作者,正确判断作者提供的书稿价值和发挥作者的潜能和创作的潜力。编辑应该从作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提供的书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修改方案,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计划和完善作品。
  同样,作者也无法替代编辑的组织整理作用。任何作者都不能保证其作品的严谨性。只有借助编辑独到的见解、丰富的阅历、准确把握社会的尺度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才能避免疏漏缺失。编辑人员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对书籍出版的规划设计和组织活动方面。另外,编辑人员的编辑构思和选题设计还可以补充、完善作者的写作构思。有的作品正是作者直接根据编辑的构思和设计而创作出来的。编辑还可以组织作者来完成他所制订的编辑出版规划,完成出书任务。
  3)编辑和作者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一条纽带。两者共同为满足读者需要服务,共同为提高书籍质量、繁荣出版事业服务,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共同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
  共同的目标使编辑和作者之间发生了互助合作关系。编辑要无私地关心、支持和协助作者的创作,要对作者的写作计划和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积极的建议,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作者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编辑还要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鉴赏力对作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尽可能挖掘作者的写作潜能,使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才能能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作者也应该关心出版社的工作,积极主动地向编辑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书籍出版工作进行得更好,使书籍的出版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2读者的概念
  读者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意义上,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既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又是出版物的购买者。书籍与读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书籍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不断产生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书籍刊物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书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书籍的读者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读者所构成的。编辑只有真正地了解读者,才能生产出满足他们的书籍。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读者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年龄差异:分为儿童读者、少年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等。
  2.按职业不同:分为干部读者、教师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战士读者、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等。
  3.按地域不同: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沿海读者、内地读者、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等。
  4.按文化层次:分为专家学者读者、高层次读者、中等层次读者和低层次读者等。
  5.按购买、阅读行为角度:分为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计划读者和市场读者等。
  3编者和读者的关系
  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的活动形式是"读者一编辑一作者"。这个结构告诉我们读者的需要决定了作者的写书和编辑的编书。书籍的需求制约着书籍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读者不需要的书刊很难有出版的机会,站稳书籍市场。
  在编辑活动中,读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不可小视。
  1)编辑工作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
  书籍的制造者是作者,书籍的加工者是编辑,而书籍的消费者是读者。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书籍的生产与消费两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读者需要是书籍出版的前提,也是书籍编辑工作的前提。读者首先提出了阅读的需求,作者为此写作,编辑为之加工整理。读者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书刊后,又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再一次地引起了写作和编辑活动。以此类推,读者需求的发展促进了写作和编辑加工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在书籍编辑工作中读者的作用贯穿始终。读者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编辑的选题其实是按照读者需要为依据的,因为只有读者需要的选题才真正具有出版价值,才能够拥有市场。
  编辑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读者需求物色组织合适的作者,完成特定的创作任务。对书稿的审读、整理和加工不但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而且还要顾及读者的阅读口味、兴趣和接受能力。编辑的选题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要由来自读者的反馈信息来检验。所以,编辑要随时留意这种重要的市场信息,从而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出版计划。
  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读者需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没有读者--编辑的服务对象,编辑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读者传播和创造新的文化知识
  读者对书籍的需要体现了文化的某一方面。读者通过书籍获得许多文化知识,同时他们又把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以多种形式传播。我们一直把书籍叫做"精神食粮"或者"精神补品",因为书籍具有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审美愉悦、陶冶情操和娱乐消遣等社会功能。
  在书籍被读者阅读前,上述的功能就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被利用。然而一旦它们被使用、被接受后,这些巨大的潜能立即发挥出来。读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并且立即作为能动的因素,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不同的读者对书籍作品有不同的见解。因为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源于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
  书籍作品首先要接受编辑部和评论家的选择和评价,然后接受读者和观众的选择和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成功,是否能被读者所接受,取决与作品本身的性质和水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可接受性。
  另外,作者在创作时,编者在加工时,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而且要为读者留有充分的思索、想象和发挥创造的余地。写作、编辑和阅读是美好的行为活动,它是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是交流相互意见和建议的最好方式。
  3)读者决定编辑的内容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籍是一种特殊的物。它既是商品,又属于精神食粮的范畴。所以它也必须同做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它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编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对书籍的推广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两个利益的双丰收。
  书籍的需求量呈现金字塔型。品位高、有价值的书籍因为其内容较深奥,不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只适合高文化层次的读者,颇有些"阳春白雪"的味道。而与此相对应的大量平庸的、低品位的书籍,较通俗,由于符合大众的欣赏能力,往往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编辑必须掌握此现象,才能把握生产书籍的宏观策略,以免造成书籍的浪费现象。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书籍的出版应该优先考虑社会效益。
  4)读者是书籍质量的权威评定者
  作者通常对自己所创作的书稿作品都赋予积极的评价,其目的无非想出版发行。但书稿是否真正达到出版的要求,并不是参照作者的叙述,而取决于编辑。编辑不采用,这份作品就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出版。若被编辑部采用,并不意味着该作品的质量就高。衡量书籍质量好坏的尺度就是读者的选择和评论家的评论。一般,评论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准确的判断力,能对书籍的质量和价值作出较客观、较公正的评判。评论家的意见往往能影响读者对书籍的印象。例如,某著名评论家对某本书进行了较高的评价,肯定了这本书的质量。读者接受了评论家对该书的肯定,那么就会向其周围的人介绍这本书,从而起到了传播书籍的作用,扩大了书籍的流通范围。
  但在实际生活中,评论家们的意见往往相左,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只有读者购买、阅读后产生的反馈信息才能真正准确地评判书籍的质量和价值。读者成为书籍最权威、最终的评定者。
  5)准确处理编辑和读者的关系
  在认识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后,我们编辑应做到适应读者、尊重读者、引导读者。
  适应读者应该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处处为读者着想,也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编辑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做好选题,并尽可能在书籍中提供充分完善的信息、材料和解答。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书籍的装帧式样、开本大小和定价等因素也要适应读者的购买能力,以免读者因为价格太高或者装帧设计太差等原因而放弃购买。
  尊重读者体现在编辑和作者把读者作为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象来对待。不能居高临下,强迫读者接受书籍作品中所阐述的观点,而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编辑人员应该努力地编辑出版质量好、层次高的书籍来引导作者。因为一本好书能吸引读者,影响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和欣赏品位。这样,读者队伍的规模就不断扩大,读者层次就不断提高。
  4结束语
  在书籍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编辑、作者和读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读者,不会有作者和编辑;同样,没有作者和编辑,也不会有读者。读者对作者、编辑产生影响,作者和编辑也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作者创造书稿,编辑通过编辑出版的书籍,不仅可以影响和提高读者,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读者群。读者的需求又促使作者和编辑去创造出更多的书籍。我们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繁荣出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g


介绍一下巴金的生平趣事,谢谢.
1949年7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同志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浅谈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论文
接下来笔者就以这部作品为例,来探讨后期小说的深刻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变异。 二、《寒夜》的多重意蕴 《寒夜》文字并不多,但内涵非常丰富。是社会批判、文化冲突、人性探索与人生思考的合一,现实、文化与人性、人生的三位一体。 1、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寒夜”就是阴郁...

巴金是个怎样的人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人物经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

我亲历的巴金往事作者简介
吴泰昌,出生于1938年的安徽省当涂县,1955年在学术的殿堂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本科阶段他于1960年毕业,随后在文艺理论领域继续深造,于1964年取得了研究生学位。他的职业生涯主要围绕文艺报刊编辑展开,曾在1984年至1998年间担任《文艺报》的副总编和编审,直至成为报社的顾问。自1992年起,...

巴金的资料
1949年6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

巴金生平
巴金幼时,一次帮家里的轿夫老周烧火做饭,老周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巴金晚年对记者说:“我几百万字的作品,还不及老周的八个字。” 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1999年,...

巴金的资料(简介)
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的人生经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

巴金生平简介50字以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是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什么是巴金真正开始自己最熟悉领域的创作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作品风格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清镇市17660047072: 巴金为什么把作者和读者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并说“工作的时候我一直记住这两种人”?从职业道德角度,你怎样理解巴金这句话的含义? -
酆韩奥美: 因为作者的工作是写出美好的文章给人们欣赏,而巴金自己写作时就背负这要写出对人们有的东西,以告诫自己要努力.而巴金写出好的东西给读者,让读者享受他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看他的文章,他就更改写出好作品,所以,他在写作是总是想着这两种人,来激励自己努力写作.

清镇市17660047072: 简析巴金前后期小说创作的不同 -
酆韩奥美: 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艺术风格转变的时间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标志是《憩园》、《寒夜》等小说的问世.巴金早期的作品,如《家》、《春》、《秋》、《灭亡》、《新生》等小说,在批判旧制度的同时,由于个人出身的影响,寄托了一些不合实际的同情与幻想,总体来说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审视的力度稍嫌不足.但是,当他的《憩园》、《寒夜》等作品问世后,我们觉得巴金作品中那种早期的激情正逐渐变为对人生的冷峻思考,在这种思考当中我们看到了巴金思想的成熟,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旧社会进行着无情的、理性的批判和对渺小生命的正视与关怀.

清镇市17660047072: 巴金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
酆韩奥美: 1、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始终处在缓慢的演变和发展之中,以《灭亡》和《寒夜》作为两极标志,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2、早期是1929年《灭亡》发表至1941年《还魂草》发表之前,是其创作的情感爆发期,此期创作,...

清镇市17660047072: 巴金的资料与作品简介 -
酆韩奥美: 李尧棠(1904~2005),笔名巴金,字芾甘.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

清镇市17660047072: 巴金是怎么作家 -
酆韩奥美: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清镇市17660047072: 巴金与其他作家的风格对比 -
酆韩奥美: 我觉得巴金的行文充满饱满的生命力,用语大多色彩强烈,有极强的冲击力,足以震撼人心.但是他的早期小说(包括家春秋这类被视为名著的)不够精美圆熟,也就是说不能让人推敲细读,细读会发现很多矛盾和不通之处(但那也比现在的网...

清镇市17660047072: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
酆韩奥美: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

清镇市17660047072: 作者巴金的资料? -
酆韩奥美: 巴金(1904~2006),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

清镇市17660047072: 简述巴金在文学上的成就有哪些 -
酆韩奥美: 巴金被称为中国的卢梭,中国现代文学巨匠.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他生前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写下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萌芽》《寒夜》《随想录》《死去的阳光》《新生》《砂丁》……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为后人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清镇市17660047072: 巴金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
酆韩奥美: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饶棠,字芾甘.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中篇小说:《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死亡》《死去的太阳》《砂丁》《萌芽》《新生》《利娜》《憩园》《第四病室》.短篇小说:《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雷》《还魂草》《小人小事》《猪与鸡》《李大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