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南迁的时候是怎么搬运的呢?

作者&投稿:慕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评价《国宝奇旅》中的文物南迁,都用了哪些交通方式迁移文物?~

《国宝奇旅》在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播出,这部根据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改编的电视剧,由金马影帝刘烨和袁姗姗主演,与以往抗日电视剧不同的是,这部《国宝奇旅》讲述的是,日军在鲸吞东北后,又开始对华北虎视眈眈,爱国之士为了保卫故宫文物,而展开的故宫文物南迁行动,可是故宫文物南迁之行,并不顺利,日寇抢夺,土匪阻拦,贪官惦记。

中华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沉淀出了非常多的文化瑰宝,而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以来都被外国匪徒惦记着。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抢掠,可谓是无恶不作。对当时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执行了惨无人道的掠夺,无数的奇珍异宝流失海外,无数的珍贵文物被迫流离他乡。

日军在占领东北后,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猖狂的日军被不可能会就此收手。因此东北沦陷后,当务之急是把故宫的大批文物迁移到安全的地方。

可是数量如此巨大的故宫文物,应该迁往哪里,文物易散不易聚,故宫的文物都是经历了很多个朝代,很多代人的辛苦努力才有今天的规模。

文物是先辈留下来的东西,很多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短则几百年,长则几千年。文物本就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大规模的搬迁行动,势必是对文物的一种损害。

在文物搬迁当时,还是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数胡适和鲁迅,认为日军已经占领东北,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让日军的铁骑再向前一步。

两害相全取其轻,在每一场战争面前,没有任何人有绝对的把握,如果北平沦陷,故宫的文物势必会成为日军唾手可得的宝物。因此和文物南迁对文物造成的轻微损害比起来,故宫文物南迁之事势在必行。

为了保卫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测试了很多文物的包装和运送方式,因为文物种类太多,不同种类的文物需要不同的包装入箱方式。为了文物能够安全的运出北平抵达上海,工作者们加班加点的测试各种包装填料。

从北平到上海,路途遥远,有漕运和航运和路运三种方式。

漕运分为河运和海运,由于文物众多,漕运较为颠簸,而且走漕运湿度较大,很多文物需要较为干燥的环境保存,此方案不可行。

当时政府的飞机数量较少,而且缺少体积较大的运输机,航运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航运方案也不可行。

剩下的就剩下路运了,路运有货车和火车两种方案,货车长途行驶,路过颠簸路段,文物容易破损,而且由于货车承载量的限制,需要很多辆货车才能搬运大批文物,多辆离散的货车容易遭遇土匪的抢劫,因此最后选择了铁路运送的方案。

相比之下铁路运送,几乎不存在上面的受潮和颠簸问题,铁路较为平稳,而且容量大,适合装载数量众多的文物和护卫军人。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抗战,那么文物南迁就是全民的护送。在这百万件文物长达16年时间、上万公里路程的转移中,所到之处,地方政府竭尽所能配合护送。
2010年6月2日,海峡两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襄盛举,合璧展出分散300多年的元代名家画作《富春山居图》。

此图由黄公望完成于1350年,几经辗转后开篇被焚,剩余部分化作两卷,分别是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前半卷《剩山图》和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后半卷《无用师卷》。那么,本藏于北京故宫的《无用师卷》是如何流落到台北的呢?一切还要从抗战时期故宫南迁说起。

故宫是今人对明清两代时的紫禁城的称呼,,里面的文物都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收集来的,主要分布在宋朝到清朝这段时间。1911年,清朝灭亡,这些文物由前清皇室继续保管。1924年,前清皇室被赶出紫禁城,文物均收归国有,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负责管理。

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文物装箱
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华北形势危急。出于对这些珍贵文物被日本人抢走的担心,国民政府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作出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晚,北平开始全城戒严。故宫博物院的南迁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运往火车站,几十辆板车在军队护送下缓缓前进。
此次南迁文物分为5批,共13427箱零64包,其中包括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另外还有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四库全书》、《陀罗尼经》五代刻本等。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大迁徙就此拉开帷幕。此后的15年间,近百万件故宫文物历经艰难险阻,行程达数万公里,先是由北京经上海运至南京,后又辗转运到四川、贵州等地,抗战结束后,这些文物再次运回南京,在世界文物保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兵荒马乱的背景下,要保护一个人都十分困难,况且这是一万多箱文物。刚开始南迁文物的保护工作并没有一个详细计划来指导实施,只能根据当时环境随机应变。文物经过长沙、汉中、成都、重庆等地时,每离开一地,那个地方就会遭到敌机轰炸。时间紧迫气氛令人窒息,护送押运者经常来不及休息,就要考虑下一步转移到哪里。
据参与过文物南迁的一位工作人员后来回忆:万里迁移的路上遭遇很多突发状况,土匪拦截、半路翻车、敌机轰炸,大家的神经一直都是紧绷着。有一天在快到郑州的时候,大家正在休整,便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但值得庆幸的是,文物全都安然无恙。
途径湖南的时候,护送人员打算将一批文物暂存在岳麓山上的湖南大学图书馆,随即觉得战局不妙,日军可能会接踵而至,最终还是决定立即转移。半个月后,日军轰炸长沙,将湖南大学图书馆夷为平地。大家听到这一消息,纷纷说道:“国宝有灵,炸不到,摔不碎。”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抗战,那么文物南迁就是全民的护送。在这百万件文物长达16年时间、上万公里路程的大迁徙中,所到之处,地方政府竭尽所能配合护送。连故宫工作人员都感慨到,如果光靠他们自己,这些文物很可能连北京城都出不了。

在抗战时期,中国文物工作者并没有忘记博物馆传播文化价值的使命,他们一边护送文物安全转移,一边挑选精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护送人员挑选出700多件文物赴英国展览,引起西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轰动。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再无超出此次的大规模出展。在此期间,这些南迁文物还曾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阳等地举办展览,每到一地,均反响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在重庆展览期间,文物保护者出于日机时常轰炸的考虑,在展览说明书后面加上这样的字眼:“如遇敌机空袭,大家依次撤退。”在人类历史上,这样别具一格的展览说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整个文物南迁过程中,大雪封路、汽车翻倒、船只遇险等种种困难不一而足,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文物工作者们还进行了晾晒处理、校对勘正及科学研究,加上数度远赴英国和苏联举行展览,但期间文物几乎没有损伤或者毁坏的现象,更没有因遭受盗抢和工作失误而遗失。这里面除了幸运的成分之外,文物管理的完备严密,文物装箱的巧妙科学,也是功不可没的。
南迁文物在贵州安顺、四川乐山和峨眉山等地“避难”达七八年之久,日本宣布投降后,又陆续集中到重庆,于1947年回到南京。

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到1949年以后文物陆续北返(1950年从南京运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运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20年来辗转上万公里,播迁10余省,百万余件文物无一损毁,故宫文物南迁,确实是一场文物的大逃难,保留了中华民族的瑰宝。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火车、汽车、轮船,是分开几条路线进行分批运送的

1933年2月4日深夜,吴瀛和很多故宫人一样留在紫禁城中,守候着数千箱国宝,等候离京的命令。5日凌晨,故宫午门口荷枪实弹、戒备森严,2000余箱故宫国宝在这一天秘密离京……  离家的时候,妻子问,“去哪儿呀?”他摇摇头说不知道。不仅仅是身为院长秘书的他不知道,在当时没有一个故宫人能说清自己和国宝的最终去向和命运。  

历时16年,历经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被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传奇之行”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拉开序幕……  西上南下到上海 展转等候让人焦前门火车站内,押运官吴瀛逐一巡视装载文物的18节车厢,那里全部是故宫的珍贵文献、书画还有档案珍本,每件东西都价值连城,何况还有贵为无价之宝的全套《四库全书》。

所以,车窗外有张学良的马队在等候,列车开启,马队将随车驰聚,警戒护卫。身负第一批文物的押运重任的押运官吴瀛以及相关押运人员、监视员、宪兵100名和故宫警卫,另乘三节客车随行。文物的行进完全是秘密的,沿途有各地方军队保护。车顶四周架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车内人员和衣而卧。除特别快车外,其余列车都要让道给文物列车先行。重要关口,车内熄灯。   

集聚在午门前预备南迁的故宫文物  为避开天津,以防遭遇日军袭击,转移路线为:平汉线转陇海路再转津浦线,绕道南下。列车到达浦口站的时候,大家才发现2000余箱国宝根本没有符合条件的合适存放地点,国宝只能留在火车上!所有押运人员都知道火车上的条件不可以长时间存放文物,何况是加倍娇贵的古籍善本、书画文献!

吴瀛的情绪简直低落到了冰点,他深知有太多的人在争夺文物迁移、存储的权利,为的是从中渔利。真正关心国宝的人无力去争夺,他们只能呆在火车上,等、等、等!等一切的协商、争夺尘埃落定。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0多天,常有当地人对这列久久停靠的火车小声谈论,后来就成了放肆的讥笑,有一句话是“抬着棺材找坟地”,吴瀛听了很多次了,每次只能无奈地摇头。  

初到上海才容身 纷争又起到南京当国宝终于被获准存放于上海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及四川路业广公司内时,吴瀛已经说不清他的感觉是喜是忧了,国宝终于有了存放地按理是该高兴的,可是那里隶属法租界,实在有辱国宝尊严。国宝有了安身之所,北京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随之成立。

此后3月21日、4月5日、4月27日、5月22日共4批文物,先后运抵上海,总共5批合计19557箱。接下来要做的是把国宝重新编号、入册:古物馆文物编号“沪”,图书馆文物编号“上”,文献馆文物编号“寓”,秘书处文物编号“公”。“沪上寓公”的统称实在不好听,但不管怎样,国宝有了暂时的安宁。

转运途中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却开始了。数月前,国民党元老张继与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为国宝去向而引发的分歧,如今已演化为激烈的矛盾,矛盾并非仅仅是二人之间的。张继的后台是汪精卫,易培基的后台是吴稚晖、李石曾等国民党正宗。

两边都搬出后台来压阵,二人之争几乎成为两派之争。1934年,张继夫妇串通最高法院指控易培基私占故宫宝物,同时以妨害秘密罪控告吴瀛,院长易培基被迫引咎辞职。同年1月24日,新院长马衡正式开始主持上海方面工作。不久,吴瀛被迫离开了工作10年的故宫博物院,携全家黯然南下武昌。

3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沪上寓公”迁往南京,有了暂时的“家”。然而,有了安身之所的国宝,舒适并未享受太久。不足一年时间,因“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告急,南迁国宝此后再分南、中、北三路向大后方迁移,开始了它们更加颠沛流离的生活。

重庆渡口颠沛流离 劫后余生欲还北平各路迁徙中,当时的陪都重庆一站最具传奇性。说起那段历史,从事文物研究30多年的市博物馆文管处主任胡昌健仍然感慨不已。胡昌健介绍,1938年5月22日,历时5个多月迁徙的文物由汉口秘密进入重庆,运抵重庆文物9000余箱,多为字画。仓库要找隐蔽性好的、结实的,最终文物存放点有三处。

第一处是川康洋行二楼仓库,即今天的渝中区打铜街邮局大楼,这在当时是很好的建筑。第二处在南岸狮子山的安达森洋行仓库,当时共租用了4个仓库,存放了近4000箱文物。安达森是瑞典人,他的仓库高大结实。第三处是吉时洋行仓库,位于南岸王家沱。  

当第一批700多箱文物运抵临江门码头时,码头搬运工人将文物箱子先搬到临时租用的江边一栋简易的木结构“合记”仓库二楼,因箱子多、重量大,只听“轰”的一声,楼板被压垮了,有两个箱子被砸坏。当时,押运员吓得汗都出来了,急忙开箱检查,里面装的是两件明代白瓷爵,其中一只白瓷爵被折断一只腿,另一件完好。1939年4月,日机开始断断续续轰炸重庆。必须尽快将国宝撤离重庆。  

1947年,漂泊多年命运坎坷的故宫国宝汇集于重庆向家坡,最后等待装车回南京。  车离开黔江后,为避让另一辆车而再次翻倒,车摔坏了,“石鼓”却仍完好。国宝离京时,故宫人曾为如何包扎装箱而大伤脑筋,最终还是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了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文物包、捆、填的包装方法。

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方钉箱盖,贴封条。故宫人特意买来许多普通瓷器反复作实验,确定无一损坏,才开始用这样的程序装箱。整个南迁历时10余年,数十万件国宝历经波折,但受损者极少。从重庆回南京,全程3000多公里,这批文物经公路、水路共走了56天,终于安全抵达南京。     

故宫南迁运走的文物包括了9000余幅书画,7000余件瓷器,铜器、铜镜、铜印共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除了耳熟能详的大家作品之外,还包括了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录、起居注等。故宫文物,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各个主要门类,都是不可复制的传世珍宝。  

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统计,日军侵华期间,中国文物损失惨重,惟故宫文物损失甚微,这场堪称旷世传奇的文物南迁中,故宫人及文物所经各地的人们都为保全国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当为史册铭记。颠沛流离,分散于安顺、峨眉、乐山的故宫国宝于1946年先后被集中到重庆,后全数运回南京,准备回归北平。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运文物中的2972箱被运至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951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南京库房,划归南京博物院所有。  

当然,国宝南迁并不止上述的这些,其中的艰辛和风险也不是我们后人可以想象的。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统计,中国文物损失惨重,唯独故宫文物损失较少,以至于这些国宝历经十余年的时间,历经波折,最终完好无损的回归北平。



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火车、汽车、轮船,是分开几条路线进行分批运送的。

故宫专门定制了一批长三尺,高宽各一尺半的厚实木箱。尽管时间紧迫,但装箱工作一丝不苟、极为繁复。为了给南迁文物提供一个防震防摔、绝对安全的“移动仓库”。

故宫职工专门从琉璃厂的古玩商店学来文物装箱的窍门,还把从景德镇运到宫中原封未动的瓷器箱打开,只见每10只碗用草绳紧紧捆成一束,每束之间用谷壳隔开,整箱瓷器无任何松动,把箱子从城墙上扔下,里面的瓷器毫发未伤。

故宫人博采众长,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稳准隔紧”,比如瓷盘边缘包棉花,磁盘相叠用绳子扎紧,再用纸把整叠瓷盘包起,每叠之间用棉花和稻草防震。对于书画等纸质文物,还要包上油纸,以免雨水浸湿。青铜器专家吴玉璋包装的铜器箱,哪样东西摆哪里像是经过计算似的,上海开箱检查之后次序打乱,就很难再装回去。

为保证一路上“人不离物,物不离人”,南迁文物虽有政府军队护运,但均配有故宫工作人员全程押送。从一地运到另一地,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都有文字记录。

故宫人用“对签子”的办法保证文物数量准确。一支签子对应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签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达。文物存放成都时,故宫博物院理事李济和院长马衡前去视察,他们在册中随便圈了两号,5分钟不到,两箱文物就从几千箱中提出来了,管理之高效可见一斑。



文物南迁的时候文物通过火车、汽车、轮船运输,是分开几条路线进行分批运送的。

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

2月5日夜,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神武门广场起运。至5月15日运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

其中,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国的档案史料等。

还有《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当时国内发现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五代刻本,国内最古老的石刻“岐阳石鼓”。故宫人打包就花了半年,文物包装至少有四层:纸、棉花、稻草、木箱……保证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



分成三路搬运。

1937 年,国民政府已做出了迁都重庆的决定,留在南京的这些文物,也随即踏上了二次迁移的征程。当时的迁移,分成了三路:

第一路:南京-汉口-长沙-贵阳-安顺。

第二路:南京-汉口-宜昌-重庆-宜宾-乐山安古镇。

第三路:南京-徐州-郑州-西安-宝鸡-汉中-峨眉。

尽管当时政府也调用了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但这次的迁移,依旧是最艰苦的一次。途中,文物的护送队伍遭遇日军飞机轰炸,土匪骚扰,汽车故障,道路泥泞等,三条线路均遭受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但是,在押运人员一路的严密甚至拼死保护下,文物基本一件也没有丢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你指的应该是抗战故宫文物南迁吧。

1933年2月至5月,故宫、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宫1.3万余箱)从北平运抵上海。1936年底南京朝天宫库房建成后,文物被运抵首都南京。[1]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文物,分三路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万里西行,运抵四川,直至抗战后被运回南京。南迁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代的宫廷收藏,堪称国宝,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著名的《快雪时晴帖》和在这批货物中质量最重的十个石鼓等。在15年里,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然而上百万件文物中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火车、汽车、轮船,是分开几条路线进行分批运送的。


动物为何要迁徙?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动物迁徙的原因有:繁殖、寻找食物、自然灾害。部分候鸟因季节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迁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线的周期性迁移,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哺乳动物也因季节、繁殖和觅食等原因做周期性迁移,如北方驯鹿冬季南迁至针叶林带,春季则返回食物...

克罗马农人时期中国东部的冰川活动与哺乳动物迁徙有怎样的关系?
徐钦琦的研究显示,中国东部在第四纪至少发生了四次重要的哺乳动物南迁。第一次南迁约在140万年前,标志是喜暖的山西轴鹿、水鹿等消失,象征着降温。第二次南迁发生在90万年前,大熊猫等喜暖动物的消失反映了更严重的寒冷气候。第三次南迁在28万年前,北方动物如居氏巨河狸等进入长江以南,表明降温...

中国文物保存到位的例子
曾经参与过文物南迁的工作人员回忆道:“一路上什么都遇到过,土匪、翻车、日军轰炸压力特别大。有一天,快到郑州,大家正在休整,日军飞机突然来了。当时,我身体不太好,根本跑不动,眼看着躲不过炮弹了,一个工友过来,背起我就跑,幸运的是这场轰炸没有对文物造成伤害。”在湖南时,护运人员本想...

东方白鹤南迁时踩中铁夹,动物保护组织应该怎样减少类似的威胁?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的环境保护。毕竟只有我们跟野生动物和谐共存,才能够实现自然的平衡,因此很多的动物保护组织对于一些迁移性动物非常的关注。但是最近东方白鹤在南迁的时候踩中了铁夹,导致他们意外受伤,这则消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保护动物呢...

1933年1月31日,故宫文物准备外迁时,受到()为首的抗议
1933年1月,日军攻入山海关,华北告急,平津情况十分危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担心一旦日军占领北平,故宫文物会有被毁或被劫的危险,于是决定选择精品文物迁往南方保存,国民政府批准了这一计划。但此事一开始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周肇祥为首的一些人极力反对文物南迁。他认为大敌当前,古物运出北京,...

非洲高原动物南迁是什么季节
是非洲北半球的旱季,对南半球的非洲来说是雨季.因为,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非洲形成了独特的热带草原气候.而南半球的雨季和北半球的旱季是随着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移形成的,南半球是雨季,雨季适合草类的生长,自然南半球的河流水量也多.所以,非洲高原的动物都南迁 ...

非洲大草原上动物向北迁,向南迁是在什么季节
北半球夏季,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是雨季,水草丰美,动物往北迁,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南部热带草原气候是雨季,动物往南迁。

南移西进东进故宫的“一宫两院”是怎么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1925年在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了故宫博物院。后来由于抗日战争和内战,故宫的许多精英文物迁到了台湾省,形成了“一宫两院”的格局。向南移动:避免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东北,平金局势岌岌可危。故宫博物院未雨绸缪,挑选重要文物打包,准备南迁。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2月5日深夜...

哪些动物要南迁
鸟类的迁徙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周期性地发生,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人们按鸟类迁徙活动的有无把鸟类分为候鸟和留鸟。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如麻雀、喜鹊等。候鸟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被称为夏候鸟,如家燕、杜鹃等;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

颐和园南迁文物迁到哪 什么时间为什么
颐和园南迁文物展时间:2015年12月28日-2016年2月28日 颐和园南迁文物展地点:北京颐和园内徳和园扮戏楼 颐和园南迁文物展介绍:颐和园12月28日起举办“颐和园南迁文物展”,在未来两个月时间内,向公众展示园藏。参与文物南迁的73件珍贵文物精品与档案史料。据悉,此次展览中的近30件文物是60多年来...

沧源佤族自治县19878364436: 如图是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对文物南迁背景说明正确的是() ①1933年起,故宫文物开始分批运往上海 ②1936年故宫文物运往南京... -
晁君德依:[选项] A.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进逼华北 B. 武汉会战迟滞日军进攻,保证故宫文物安全 C. 淮海战役开始,文物运输工作困难重重 D. 北平和谈破裂,国民党军队败退,文物运至台湾

沧源佤族自治县19878364436: 为什么北京故宫的文物要搬往台北故宫 -
晁君德依: 是因为蒋介石当年去台湾顺便带上的吧- 三十七年(1948)秋,国共战争形势逆转,故宫和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博筹备处决定挑选文物精品运往台湾.该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军载运驶离南京,抵达基隆.次年,第二批文...

沧源佤族自治县19878364436: 要有关故宫的作文400来字 -
晁君德依: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我特别想了解古代宫殿的建筑,也想知道古代帝王们的生活环境. 金秋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妈妈和我来...

沧源佤族自治县19878364436: 台北故宫有哪些历史沿革?
晁君德依: 故宫博物院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选择重要文物南迁.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

沧源佤族自治县1987836443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的相比,谁的文物价值更高???
晁君德依: 郑欣淼(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两岸故宫藏品,比起来哪家的多?... 二、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迁后,北平故宫本院所留文物相当多...

沧源佤族自治县19878364436: 求故宫的历史与发展
晁君德依: *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 *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

沧源佤族自治县19878364436: 台北故宫的文物是不是比北京故宫好 -
晁君德依: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多,有100多万件,台北的有近70万件.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对北京故宫文物藏品状况不很清楚,有人以为好东西都到了台湾,有的甚至说:“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这显然是误解.当然,文物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