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木堡之战详情

作者&投稿:平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土木堡战役”详情。~

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赶上来,把明军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背景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号称瓦剌。也先继承瓦刺王位后,同明朝就开始发生磨擦。明朝的王振,本来也想讨好也先,但由于贸易方面的磨擦,激化了双方本就不协调的关系,战争终于爆发了。 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跟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点赏赐,也先谎报了贸易的人数。这件事给王振知道了,便说也先欺骗朝廷,单方面削了价,只给也先五分之二的钱, 还下令礼部不给来贸易的人吃饭。也先本就找不到发兵的理由,现在终于有了口实。他立即发兵攻打山西的大同,打得明朝的守军节节败退,紧急军情很快传到了北京。 明王朝本来已经派了驸马都尉井源率兵四万去增援大同了,但是王振却还想扩大这次冲突。他的家乡就在大同附近,只怕瓦剌人侵占了自己在家乡的田庄,又想趁这个机会,到家乡人面前抖威风,顺便建立奇功,巩固自己的地位,便竭力劝明英宗御驾亲征。 虽说这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已经二十三岁了,但他依然像当年小王子时候一样,什么事都听王振这位“先生”的。要知道,英宗小的时候,就这位王振先生是他的朋友,他觉得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这位王先生了。王振说要亲征,并说瓦刺人不堪一击,他立即信以为真,下令三天后立即出征。朝中官员听到圣旨,吓得在午门外跪了一大片,都说御驾亲征不是儿戏,三个月能不能准备好还成问题,要英宗收回成命。可是,这位似乎永远长不大的皇帝只信王振的,根本不管大臣们的建议,一意孤行地要按原来的命令行事。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五十万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出发了。出发前只把北京交给弟弟朱祁钰留守,也不管敌情如何,也不商量作战方略,连后勤保障都没安排好,简直把亲征当作小孩子玩游戏一般。 当然,后果大家都知道了,英宗在土木堡被俘,王振被愤怒的部将锤杀..... 经过 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瓦剌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 [1] [2] 率2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李贤之《天顺日录》:“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李贤,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正统中迁考功郎中,改文选。正统十四年“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英宗复位,命贤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自此,李贤“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对明代中期政治的改良颇为有力。李贤不仅亲历土木其事,而且还以一位以国事为重的官员的面貌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在英宗亲征之前曾与同僚一起劝说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章留驾; 在行军途中,又与一些御史谋划击杀王振,制止亲征,使英宗安全返回北京。在李贤对土木之变的观察中,这种热忱的历事者的背景所具有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结局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十余万,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 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正统十四年秋,明军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土木镇)大败于瓦剌,英宗被俘,导致严重的军事危机,这已是广为人知的事实。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这次战役的记载颇多歧异与疑点,尚需条梳史料以澄清事实;明军参战人数、瓦剌军行进路线、明军回军策略以及明边镇在土木之战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仍需探讨;以此为例,并可初步认识明代中期京营、边镇的规模和有关明代前中期史实记载的可信程度。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449年8月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明英宗也被俘。

第一 明朝那时出征的已经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三大营,是北方的主力,剩下的地方部队大部分已经处于作战状态。所以土木堡之变后北方已无强兵。 第二、出征的决定仓促,大部分是在王振的影响下做出的决定。 第三、兵败后要集结大量部队北上是需要时间的。 还有, 当时明朝周围能够有兵打仗的都在北方了 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 至于兵的数量,要知道 面积越大 需要守卫的地方就越多,一分摊,能够即时抽调的就少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敌人实力外加经济状况。实际上也先的军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比不上三大营,失败的结果全部责任归于王振。 ps 不在路上设伏一是因为兵力不足二是因为皇帝被俘虏后京城群龙无首三是因为地形

你说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也只不过是虚数,其实没有那么多。打仗最重要的不是人多,而是战斗力,这其中包括士兵的数量,训练情况,武器装备,意志能力,以及是否齐心的听从上级调遣。主帅的运筹帷幄和后方的补给。再说那么昏庸的皇帝和大臣,有多少兵有什么用,50万大军全歼不算,连皇帝都被生擒,千古第一啊

当时勤王的部队已经在赶往京城了,数万到数十万的部队调动可不是小事,要集结,准备粮草兵器、战马、钱。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慢,战争准备要很长时间。相反,瓦剌军骑马,机动力强,不用准备粮草,靠掠夺和牛肉干,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绕过去,用现在的军事术语说法就是穿插机动,所以很快就来到北京城下。

是皇帝昏庸,如果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几万就可以搞定!

主要是王振乱权,英宗昏庸!
而且明军的战斗力弱,瓦剌骑兵以一当十.
50W明军中了埋伏基本被横扫了.

军队的多少还在其次.
况且当时明朝的军队都在地方,调兵很难,
远水也解不了近火.

而当时守卫紫禁城的也就几万残兵,防守都还凑合,更别提出城伏击!
所幸有于谦这样的英雄压阵,紫禁城才逃过一劫!


大明的耻辱--土木堡之战
大明的耻辱--土木堡之战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 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

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之变被俘虏,为什么能平安归来?期间发生什么了吗...
阵亡的还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驸马都尉井源、襄城伯李珍、平乡伯陈怀、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等等,这些都是武将功臣出身的将领,其中张辅都七十多岁了,是明成祖时期的功臣,一直到明英宗时期,而明英宗作为皇帝,被俘虏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明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土木堡之战明军覆没的全过程。

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
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

“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人?“土木堡之变”意味着什么?
在土木堡战役的时候,据说明军有50万人,但是具体的人数,还有待证实。这场战役最后失败了,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意味着江山不稳,江山易主。土木堡战役是明朝时期非常有名的一场战争,在公元1449年的时候,瓦剌也先向明朝边境发动了进攻,明朝接连败战,战报传到朝廷上的时候,满朝...

土木堡之变初期双方如何迎战
土木堡之变初期双方如何迎战 猫儿庄之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七月,也先召集诸部,兵分四路进攻明朝边境。脱脱不花以兀良哈攻辽东,阿剌知院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围赤城,又遣别骑攻甘州。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参将吴浩于猫儿庄(今山西阳高县北一带)迎战瓦剌,迅即兵败战死...

土木堡之变死了哪些名将,土木堡战死的名将
土木堡之变中尽力多场战役,大同右参将吴浩、大同总督宋瑛、总兵官朱冕、辽东镇静堡守将赵忠、肃州卫都指挥胡麒来、指挥阎震、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专权宦官王振、明军大将朱勇、薛绶;英国公张辅、平乡伯陈怀、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66名大臣...

二十万大军,竟都解衣待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土木堡战役败的如此惨烈...
仓促的集结部队,从宣布亲征到上路,只用了两天的时间,粮草编制都没有准备好,一路上纪律涣散,根本没有打仗的样子,怎么能打过训练有素的蒙古军?还有,明军号称20万精锐,其实有很大水分。土木堡之变前,先后发生西南麓川土司叛乱,福建叛乱,这几次平叛历时几年,明军损失严重。

战前是第一猛将,战后被怀疑私通蒙古,杨洪在土木堡发生了什么?_百度...
一方面杨洪在战前分析军情有误,夸大了自己的军队力量;一方面杨洪谎报军情,隐瞒战败事实,使明英宗误判了宣府镇的实力,导致土木堡之变。当时的宣府其实兵力较弱,但是杨洪却号称自己有4万的兵力和各种兵器,但是在土木堡之变中却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作为战前是第一猛将,土木堡之变的失败他有不...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是如何回到大明当上太上皇的?
杨善面对也先的嘲讽,回答的不卑不亢,同时为了迷惑也先,故意说当时土木堡之战,大明只是派出的杂牌军队,真正的军队在南方,所以才会任由一个太监(王振)掌管军队,这样才打了败战的,现在的正规军回来了,解决完太上皇的事情之后,双方在派出精锐部队,还可以再来较量一下。随后的过程中,杨善侃侃而谈,...

土木堡之变明军究竟损失了多少人?
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而清人自谷应泰以下均不提“私属”,径作“官军五十万”乃至“五十余万”, 数字之差,语意全非。刘定之在《否泰录》末说道:“...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两万瓦剌大败明朝50万大军的详情请大家帮忙一下
墨响复方: 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突遭瓦剌军围攻,全军溃败的作战. 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败退漠北,明太祖朱...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土木堡之变是如何发生的?好,多.
墨响复方: 明朝正统十四年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赶上来,把明军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明朝土木堡之变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墨响复方: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瓦剌军俘虏的事件.正统年间( 1436 - 1449),明朝北部的蒙古族瓦剌部崛起,统一蒙古各部,时常南下攻掠.正统十四年(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土木堡之战是怎么爆发的?
墨响复方: 明成祖从他侄儿朱允坟手里夺得了帝位,怕大臣不服他的管制,便特别信任身边的宦... 明军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的时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谏英宗趁天没黑,...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土木堡之变明军究竟损失了多少人? -
墨响复方: 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二十万.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土木堡之变 -
墨响复方: 起因是明朝与蒙古双方谈崩了.蒙古以为能和亲,明朝不承认,贡马价格又被砍80%.蒙古派四路军队入侵,第一战守将战死,第二战全军覆没,太监王振劝皇帝亲征.大臣反对,无效.王振与皇帝带55万人,让弟弟郕王守京师.行军一个月后,前方来报又有战败,于是王振班师.在回京的路上,王振带的皇帝绕道王振的老家.又过半个月,蒙古军追至.救援的全军覆没,王振到达土木堡,跟城仅有二十来里,却说辎重未到,下令就地扎营.在没有饮水的情况下过了两天,全军被俘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北京保卫战双方投入兵力
墨响复方: 明军人数在20-22万.瓦剌军队大概在5-8万人左右.京师保卫战或称北京保卫战是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土木堡的惨败的简介是怎样的?
墨响复方: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8499816537: 明朝土木堡之变 当时的情况是怎样?
墨响复方: 当政皇帝明英宗朱祈镇之弟(即后来的明景帝)朱祈钰受益 主变者当首推宦官王振,是他力主明英宗御驾亲征并为显示自己的显赫力主明英宗走了遇袭的那条路线. 当时正值大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瓦剌交战.明英宗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主力袭击并围困,最终被瓦剌所掳并带回了北方草原! 3分钟打那么多字,严重BS 明史要有记载的话就可以搜索出答案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