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迁都是要迁去何处迁都后北魏统治者

作者&投稿:赏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回答)~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客观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也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当然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

 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其汉化的关键环节。孝文帝为何急于迁都呢?究其原因,首在汉化。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以来,一直定都平城,尽管其间因为饥荒等原因,有人提出过迁都的动议,但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及至孝文帝亲政,北魏立国已近百年,即使自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以来,也近半个世纪,如果要继续推进北魏的统一大业,自然要进一步南进,将政治中心迁徙到华夏文化故国的中心地,从而实现与中原汉族大族的进一步融合,扩大北魏的社会基础,在取得汉族上层拥戴的基础上,使北魏获得文化上的合法与正统的地位。孝文帝内心仰慕汉文化,且以华夏正统自居。492年,群臣讨论五行次第,孝文帝采纳汉族士人李彪的建议,认为北魏直承西晋,具有正统的地位。既如此,他一定要将都城迁到中原地区。孝文帝曾对反对派说:“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孝文帝意欲全面汉化,必然将北魏汉化从一般的制度层面推进到文化层面,而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后堡垒,这对大多数鲜卑人而言,在感情上是很难自觉接受的,而平城作为鲜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保守势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平城进行全面汉化,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孝文帝对此很清醒,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他认为只有迁都中原,才能深入推行其一系列汉化方略。因此,诚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迁都洛阳乃北魏汉化政策中一大关键”前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40页。。
  其次,孝文帝迁都还与其统一全国的战略关系密切。自太武帝拓跋焘以来,北魏在军事上已逐渐形成了对南朝的优势地位,并把军事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南朝。孝文帝时,北魏的版图已扩张到淮河一线,南朝在军事上处于守势,孝文帝本身汉化修养极高,无论是出于正统的观念,还是天下共主的愿望,他都急于迁都。孝文帝一再表达他的这种急切愿望,他曾对出使南齐的卢昶说:“卿便至彼,勿存彼我。密迩江扬,不当早晚,会是朕物。”他对李冲说“方俗经营宇宙,一同区域”,“取南之计决矣,朕行之谋必矣”。又谓北海王元详说:“江吴窃命,于今十纪,朕必欲荡涤南海。”当有人以为统一时机尚未成熟,主张不要轻举妄动,孝文帝很不以为然,说“奋臂一呼,或成汉业”,“将希混一,岂好轻动”!正因如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先后三次亲率大军南伐。孝文帝既“取南之计决”,便必须将都城南迁,以便坐镇指挥,否则在平城遥控,无法具体实施其统一战略。对孝文帝的这一心态,宋人叶适已有清楚的领会,他在《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四中指出:“孝文迁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土,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其与卢昶语可见。”
  再次,孝文帝迁都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魏孝文迁洛原因,除汉化及南侵二大计划外,经济政策亦为其一。”前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75页。北魏旧都平城处于塞外,生活物资主要依靠中原地区的供应,耗费很大。因此,遇到灾情严重的情况,平城人口便往河北等地“就食”,明元帝便因此有迁都的打算。相反,迁都洛阳,交通便利。孝文帝看中了洛阳的漕运优势,打通黄河与淮河之间的运河系统,“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大大便捷运输军队及物资,“此乃军国之大计”,又说:“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可见孝文帝以为都洛能通四方运输,关系到军国大计。
  洛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具有“正统”地位的王朝曾定都于此。孝文帝以华夏正统自期,并以此号召天下,着力统一全国,洛阳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地位,以及定都于此将带来的浓郁、热烈的汉化氛围。任城王元澄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凡此种种,最终促成了孝文帝决意定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汉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也符合北魏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引起了北魏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激烈冲突。从当时北魏统治阶层人员的构成情况看,主要可分为鲜卑宗室贵族、鲜卑非宗室的代姓贵族和汉族士族集团二大群体,具体细致分析,鲜卑宗室人物又有不同房支、不同年龄、不同辈份等分别,汉族士人又有不同地域、不同门第等级的分别等,情况比较复杂。从鲜卑贵族集团的总体情况看,孝文帝的兄弟及其他一些年轻的鲜卑贵族比较赞同迁都与汉化,这与他们自身的汉文化修养是密切相关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任城王元澄,他不仅参预迁都的谋划和落实,而且对反对派做了很多劝导、瓦解的工作,故孝文帝称其为“社稷臣也”,“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鲜卑贵族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迁都与汉化持反对态度,“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可见反对势力很大。

  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往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望采纳




孝文帝把都城迁到哪里了
孝文帝将都城迁移至洛阳。关于迁都的原因,北魏长期以平城作为都城,但该地气候寒冷,风沙频发,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因此,孝文帝决定迁都至洛阳。迁都的过程如下: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率领大军从平城出发,南征至洛阳。大军沿途秋毫无犯,孝文帝在途中感慨地看着洛阳故宫的残垣断...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
(1)迁都洛阳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试题分析:本题主...

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哪里
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哪里如下:洛阳。扩展知识:1、迁都原因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成迁到哪里?
1.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这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平城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而洛阳位于河南西部,地处中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历史原因上来看,当时的洛阳比较发达,交通便利,因此孝文帝选择将都城迁至洛阳。2. 唐朝的都城从长安迁到了洛阳。唐太宗李世民...

孝文帝迁都是要迁去何处迁都后北魏统治者
由平城迁往洛阳 孝文帝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决定将国都自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至洛阳。他担心大臣们反对迁都的计划,因此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的提议作为掩护。在一次朝会上,他提出了这个进攻计划,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尤其是任城王拓跋澄的强烈反对。孝...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什么迁到了什么
迁都洛阳,使得北魏更加接近南方的政权,为可能的南征提供了军事和政治上的便利。事实上,在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确实开始积极准备南征事宜。尽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得到了部分朝臣的支持,但迁都的决定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为了克服朝中的反对声音,孝文帝声称要南征南齐,并以此为由发兵至洛阳。到达洛阳后,...

北魏孝文帝迁都从哪迁到哪?
北魏孝文帝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推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南朝齐...

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1. 孝文帝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移至洛阳,这一举措背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汉化改革和实现南征统一大业。2. 在494年,北魏孝文帝正式宣布将首都迁移至洛阳,这一决策不仅有助于加强与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也是为了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限制。3. 迁都洛阳的行动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引发...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哪里
迁都 孝文帝元宏在公元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这一举措是北魏实行汉化政策的重要步骤。

北魏孝文帝改迁都,迁到了哪里呢?
迁都洛阳。在进行汉化改革之前,孝文帝将首都迁至洛阳。在北魏初期,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首都在抵御、进攻柔然、高察和入侵中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孝文帝时期,它越来越不适合作为首都了。从政治上讲,它不是国家的中心地区,不便于统治中原的广大地区。面对中原人民日益严重的起义,它似乎力...

君山区13826589208: 孝文公把都城迁到哪里 -
比菡莱阳: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迁到了洛阳.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解决粮食供给问题,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文化及其推崇.2.统治中原的需要.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3.洛阳地理位置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4.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地寒偏北,粮食产量有限,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能从根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君山区13826589208: 北魏孝文帝迁都到了 -
比菡莱阳:[选项] A. 洛阳 B. 咸阳 C. 建康 D. 平城

君山区13826589208: 请回答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问题: ①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什么地方 ? ② 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 ③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 -
比菡莱阳:[答案] ① 洛阳 ②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君山区13826589208: 北魏孝文帝是从哪里迁都到洛阳的? -
比菡莱阳: 平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将国都由平城南迁至洛阳.

君山区13826589208: 简答题:(10分)(1)、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2分)(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 -
比菡莱阳: (1)迁都洛阳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君山区13826589208: 449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哪里
比菡莱阳:孝文帝迁都洛阳.

君山区13826589208: 孝文帝迁都的用意是什么.详细的.
比菡莱阳: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经过深思熟虑,孝文帝准备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史书上所讲的原因太过简单:“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

君山区13826589208: 北魏前期的都城是() -
比菡莱阳: D.平城 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拓跋宏493年起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君山区13826589208: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 -
比菡莱阳: 目的:为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和笼络汉族上层地主,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原因:1、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君山区13826589208: 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 -
比菡莱阳: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地处中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个人看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洛阳的风水有龙脉,许多历代帝王都曾以洛阳为都城,还有就是环境和交通比较便利,从历史原因上来看,应该是当时的洛阳比较发达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