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作者&投稿:钟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文档: 湖南教育书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
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生率
-
死亡率

2
人口增长模式


1
)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
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
)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
18
世纪——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


20
世纪
50
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

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
原因: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
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
3
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
;
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
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
社会经济因素
2
制度因

3
计划生育因素
P8
5
世界人口达到
50
亿:
1987 7 11
达到
60
亿:
1999
达到
65
亿:
2006 2 28
年龄结构

0
——
14


65
岁(中国
60
岁)以上

年轻型

大于等于
40%
小于
4%
成年型

30%
——
40%

老年型

小于
30%
大于
7%|60
以上大于
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
1.0%
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
1.5%
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
世界人口的“
J
”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
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
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
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
1
)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
平的物质基础。


2
)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
2.535
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
占淡水储量的
0.03%
左右。


3
)土地资源:
1
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
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
我国土地
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
)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
用)

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沙化速度加快,
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
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



最高人口数量


5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
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
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
即最佳人口数量
)
注:重点阅读
P14
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
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
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

1
)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




2
)与科学技术水平成

比(
3
)与地区开放程度成

比(
4
)与人类的文化生
活消费水平成



7
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
)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
2
)地形(
3
)经
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

1
)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
耕底面积小(
2
)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
3
)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
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1)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
2
)科
技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
3
)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1

气候适宜,
热量降雨多,
农作物成熟快

2

经济科技水平高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

1
)必须改变定居地(
2
)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
3
)必
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
人口流动:
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

3
分类(
1
)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
和县际迁移(
2
)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
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
/
排斥力与拉力
/
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
1
自然
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
2
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
1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2
经济布局
3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政治因素
1
战争
2
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
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
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
20
世纪
50
——
70
年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

(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6
人口迁移的影响
P16
7
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P21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1
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混赢得俄稳定程度
2
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

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
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1
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
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
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
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


1
)地形:温带——平原,热带
——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
2
)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
适中(中地位地区)

3
)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

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1
)资源:矿产(
2
)交通运输:武汉,徐州
(3)
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

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
巴西利亚,伊斯兰堡(
4
)旅游(
5
)科技(经济)

6
)宗教:麦加,麦地那,梵
蒂冈,拉萨(
7
)军事:嘉峪关市

3
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
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4
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
,地形
(平原)
,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
,注意环境保护

5
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
: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
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

6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历史文化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状况等
P30
7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
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8
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P32\33
9
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
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
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
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
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
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
3
倍)
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
高级服务
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
(相同级别的中心地
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
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
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
城市化的意义
P36
3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
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尤为密切,工业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
大量劳动力就业,并未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
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6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
市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展不合理(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

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滞后城市化”


6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7
中国城市化特点
P40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病

2
逆城市化阶段表现: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祖
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环境良好、房租地价便宜,基础设
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3
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
动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
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石
油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其开采活动受石油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的是工业生产
(由于需降低省成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
移到发展中国家)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人群)

3 P52
4
生产协作类型: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布匹的生产)


对独立的零部件厂的生产联系(汽车生产)

5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类型一:自发和规划建设

类型二:传
统(矿产)资源

新兴(硅谷,中关村)技术和资金——规模效益

6
商贸联系:区际贸易(更密切,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信息,
市场)国际贸易(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

7
现代物流业:产生原因:满足区际间物资源流动的需要

作用
P55
8
科技与信息加强的意义: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9
技术的扩散类型: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

10
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原因
P58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
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P60
1
光照:影响因素(纬度、海拔、气候)——年辐射量;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
的地域分布)

2
热量:活动积温(指标)
:对农业的影响(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3
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农业,高效农业)
、土地类型、土地肥力

4
地形
;
坡度与高度



5
水源

二技术经济因素
P61
1
劳动力

2
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
(
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
治等
)
——提高劳动生产率

3
种植方式: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
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实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

三社会经济因素

1
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农业类型与规模

2
交通运输:
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改善
(影响园艺业、
乳畜业、
商品农业)

3
农产品消费状况

4
政府政策

2
绿色农业:特征(无污染、无公害)和核心(绿色)及根本途径(更新传统观
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

3
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4
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业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型农业和商
品化农业
P63-64
5
集约型农业: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生产资料投入为主)
、技术集约化

6
亚洲水稻的种植特点
P65
7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型)

8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非洲的埃及和尼
日利亚、南欧的部分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9
我国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
P66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1 城市空间结构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湟水谷底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运转 赣州
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巴黎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P34)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 环境;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 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l )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2 )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长短、强弱的地 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 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
①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②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③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3. 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运输: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土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移动的。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来说,土地供给 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显得十分重要,是仅次于运输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相关产业的集聚, 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印象就可,考试中可能渗透到)
自然资源:诸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如高科技产 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直接面向 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信息和知识因素: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市场信息、科技开发信息、人才信息等)对企业作用十分重大。
●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原料地指向型(制糖、水产品、水果加工等)、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市场指向型(食品、印刷、家具、瓶装饮料、石化等)、劳动力指向型(纺织、服装、家电装配等)、技术指向型(电子、飞机制造等)。
3.3、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 “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的含义
工业生产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
② 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对工业转移、工业集聚的影响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重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工业区面临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
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成的关系: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 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的关系:在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在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城镇发展、兴衰的影响: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行,带来了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沪线建成,这些城市迅速衰落。铁路沿线的城市常能迅速发展壮大(如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格尔木),并逐渐形成由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中枢地带(如陇海一兰新沿线经济地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地带、京广铁路沿线经济
地带)。
4、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通过影响人流和物流来影响商业布局的。便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从而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
4.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
4.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此部分内容要细读教材)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一定的方法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2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3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4唐代:曲辕犁5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1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2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2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2、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A
?(1)井田制:1形成:商周时期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1形成:战国时期
2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B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1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2制瓷技术:①东汉末年:青瓷②南北朝:白瓷
③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④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⑤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⑥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⑦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3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官营手工业:产生:西周时期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时期?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求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一下册地理半期考的复习提纲
求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一下册地理半期考的复习提纲 越详细越好... 越详细越好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张桂梅帮助的只有女生吗?匿名用户 2011-02-27 展开全部 第一章 认识大洲 1.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

求高二理科寒假作业,,湖南邵阳版的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二寒假作业答案­语文:P1-5页 1.D 2.D 3.B 4.C 5.松菊犹存,有酒盈樽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 6.A 7.D 8.D,A,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使情节更加合理严密;充分地表现出人物性格 9.树的颜色 有落叶的枯黄干燥之感,容易联想 使文章句式更加生动,升华主题10...

人教版和湘教版和苏教版有什么区别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一、出版社不同。1、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苏教版,经教育部核准,江苏教育出版湘教版,湖南教育出版。2、人教版,这套教科书在低年级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编排上,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二、出版地区不同:1...

求湖南出版社高一暑假作业答案,谢谢
你是要语文的呢?还是数学的呢?还是英语的呢?

人教版是湘教版吗?
人教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全国很多地方都用这个版本的。湘教版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应该就湖南省在用。

学习高中数学有哪些参考书值得推荐?
9.《高中数学历年真题及详解》(湖南教育出版社):这套书收录了近年来的高中数学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考试趋势和提高应试能力。10.《高等数学基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这套书适用于高中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内容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提前...

湘教版数学和人教版哪个更难
人教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全国很多地方都用这个版本的。 湘教版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应该就湖南省在用。 扩展资料: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 “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

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的评价
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坚持科技立社,以科研为先导,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音像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任务,建立了一支较强的音像教材研究、编制和推广应用队伍。重视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出版物的科技含量。录音带和录像片制作广泛使用电脑;投影片使用电脑辅助设计和制版,实现...

湖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十年1978-2008图书信息
湖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组编撰的书籍《湖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十年(1978-2008)》于2008年11月1日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为9787535557902,展现了湖南省基础教育三十载的历程与成果。本书共装订成16开的精装修帧,页数丰富,详细记录了从1978年至2008年间教育体系的变革与...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湖南教育出版社的)
初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万门、学科、诸葛)合集。

武侯区17852419126: 求高一地理必修二湘教版作业本答案. -
皇常德天:[答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 A 2. C 3. C 4. D 5. A 6. A 7. B 8. D 9. C 10.C 11. D 12. B 13. A4. C 15. B 6. (1) ... (2) A 国: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重,兵源不足等)B 国:教育及就业等压力大 (3) A国:适度鼓励生育(移民、健全...

武侯区17852419126: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
皇常德天:[答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武侯区17852419126: 急!高一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的简便复习提纲 -
皇常德天: 必修2全书复习提纲(1)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

武侯区17852419126: 湘教版地理必修2的主要内容
皇常德天: 城市人口容量城市化水平

武侯区17852419126: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
皇常德天: 必修二主要讲人文地理,偏文,背的多,第一章人口,没什么,无非是三种人口模式,再就是看图说话,比较多的图就是人口金字塔;第二章城市化,表现,影响;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自然(重要)、社会经济,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区位,因素:社会经济(重要)、自然,工业区;第五章交通,主要是铁路;第六章协调发展,人地关系.这可是我拿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打的,好累,建议你买个一轮复习的练习册,知识疏理比较完整.你可以问我一些具体的题(不带图,手机看不到)

武侯区17852419126: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电子书形式 -
皇常德天:[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 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

武侯区17852419126: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电子书 -
皇常德天: 湖南教育出版社网址是 http://www.shoulai.cn/09_index.aspx 或http://www.hneph.com/ 人民出版社网址是http://sqsm.ccpph.com.cn/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http://www.bnup.com.cn/main/ 电子书我以前看过不知现在还在不,你可以去查查

武侯区17852419126: 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下列城市中,可以被称为“火车拉出来的城市”的是 -
皇常德天:[选项] A. 鞍山、包头 B. 大庆、玉门 C. 大同、黄山 D. 石家庄、株洲

武侯区17852419126: 求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
皇常德天: 如果你是选修地理的,把天体运动,区域地理,自然地理这三个好好学好;如果是必修的,为应付会考,好好把天体运动,水循环,洋流那几章学好就行了,会考嘛,简单的很!

武侯区17852419126: 高一必修二地理 -
皇常德天: 1 “三北”防护林2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 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生物措施:种草种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以牧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3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