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明成祖朱棣为了感谢他的母亲在现在的南京建造了白瓷塔,这个历史事件哪里有记载?

作者&投稿:镡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

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 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著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於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於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乾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於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著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於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出长城的关门向西约1.5公里里处,有个叫"狼窝"的地方。提起"狼窝"这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带严重缺水,树难生草难长,秃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辈辈过著极其贫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难。这头仙猪个儿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长。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干活,只见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脚下立刻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河,翻滚的大水顺沟往前涌。仙猪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关了,万里长城像条巨龙横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猪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该向哪里拱呢?正在犯难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麼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猪正在拱土开道,如果让它再往前拱,那万里长城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居庸关,顺著关沟往东下去,就是一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仅要冲垮平原上万顷良田,而且连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个计策,阻止这头猪向前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仙猪说:"前面是"狼窝",有大狼三百三十三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三百三十三个,专吃猪下水和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心惊胆颤,心想,真是万幸,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头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条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远的"永定河"。老汉见仙猪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由於老汉的几句话才保住了长城,没有被毁,北京城也没被水淹。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於这棵古柳树还有著一段传说。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麼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 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著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 浃背,唇乾舌燥,面红耳赤。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八戒无奈,只得撅著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不料。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著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乾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的士兵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十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龟盖山,那里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於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220丈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完全出於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约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出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出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这个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於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於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著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著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著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著:"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著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乾渴得喘著粗气,人人嘴乾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麼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人们登上嘉峪关,在西瓮城门阁楼的后檐台上,可见到一块青灰色的石砖放在那里,这块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定城砖"。据传说,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的防御,派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关城和城楼。负责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时心狠手毒,经常残害工匠们。在修建关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开占的师傅,技艺超群,设计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十分坚固,用料节省、精确。开工前,郝空霸气十足地问易开占:"修建此关到底需要多少块砖?"易开占满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过了,一共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郝空听罢冷笑道:"你所需要的这些砖我如数拨交给你,哪怕是多一块或少一块,我都要砍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开占毫无惧色,便带领工匠们加紧施工,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辛勤劳动,关城终於竣工了,工匠们万分兴奋。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块剩余的城砖慌忙来找易开占,当众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正巧此时郝空赶了过来,对易开占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为什麼没计算准确,多出了这块砖,明天就拿你砍头是问。"易开占一点儿都不害怕,断然说道:"这块砖是定城砖,要把它搬掉,全城倾刻就要倒塌!"吓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人们把这块砖叫"定城砖",把它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甘肃嘉峪关西约20公里,有个叫"双井子城"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木兰箭"。相传很久以前,那里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场,有个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小尕梅正准备赶羊回家时,忽然见到一支碗口粗、 锹把长的木箭斜插在地上,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闪闪发光。小尕梅又惊又喜,准备把箭拨出来,可是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动箭的丝毫。小尕梅见天色已晚,只得罢休,并在箭的周围垒上许多石块作为记号,准备第二天上午与伙伴们一起来拨这支箭。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带来小伙伴找这支箭时,不仅没找到木箭,就连那些做记号的石块也不见了。小尕梅便暗下决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从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终没忘记找箭。有一天他赶羊群来到一条小溪边,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那里用褡裢背土筑墙。小尕梅上前问明原由,原来老爷爷在筑城保护一支神箭,并对她述说这支神箭的来历: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镇守边关,她武艺高强,并射得一手好箭,箭壶里有三支红漆羽箭,人们称它为"木兰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贵族发动战争,声言要与花木兰决一死战。木兰将军不慌不忙的应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与你决战。"敌将心想这一箭之地无非二三十丈远罢了,有何妨,便一口答应。话音没落,只见木兰将军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听"嗖"的一声,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关。敌将见状,立刻掉转马头,慌忙逃跑。当地人流传著这样一道歌谣:"花木兰脚蹬黄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要看找不见,不找在眼前。"老爷爷接著说道:"我想把这支神箭设法保存起来,留给后人观瞻,所以在这里背土筑城。"小尕梅听后,惊喜不已,立刻与小伙伴们一起帮助老爷爷背土筑土城,取名为"木兰城"。就在刚筑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兰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帮老爷爷在木兰箭旁边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饮用。若干年以后,有人企图抢夺这支神箭,并放火来烧木兰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倾盆大雨把火浇灭。神箭又不知飞到什麼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闪出一眼新井,与原来的那眼井并列在土城中央,於是,这座古城被人们称为"双井子城"。

大报恩寺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传说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惨死的生母碽妃(朝鲜人)而兴建的。


另一说是为了纪念其侄子朱允炆,在1412年到1431年期间兴建的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
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

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宣德三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
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乱,由于担心石达开部队占据制高点向城内发炮,大报恩寺被北王韦昌辉下令炸毁,仅存一青铜色塔刹(1930年代后失踪)和8米高的石碑。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
1958年在眼香庙、芙蓉山、窟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构件现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2004年后南京市政府开始筹划复建事宜,2007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启动建设。

南京民间流传是这么说的:朱棣的母亲原是元末时其它义军首领的妃子,朱元璋打败其它反王后,纳为自己的妃子,不久后有孕,诞下朱棣。朱元璋一直怀疑朱棣不是亲生的。后来朱元璋修南京城,并在城东紫金山脚下建紫禁城。竣工时,朱元璋乘兴与文武大臣、皇子们登上城墙欣赏,别人都称好,只有朱棣童言无忌,触了霉头:“若在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都轰你紫禁城。”
朱元璋心中恼怒,又联想起一直的怀疑,当下赏了朱棣一个去皮去筋的桔子。回宫后,朱棣母亲知道后,大惊:“你父皇是要把你剥皮抽筋啊!”忙连夜安排朱棣逃出南京。第二天,前来拿朱棣的宫人扑了个空,就抓了朱棣母亲,朱棣母亲因此惨死在宫中。朱棣逃走,朱元璋只好封朱棣为燕王,统领当地最受番邦骚扰的燕云地区。后来朱棣成皇帝后,为感谢母亲种种恩情,在南京聚宝门外(今中华门)长干里附近,建成大报恩寺。

另外更正一下:不是白瓷塔,是琉璃塔。塔为大报恩寺塔,寺名大报恩寺。清末时塔仍存,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和日本侵占南京的前后两次战火。大约九十年代南京博物院将出土的残留琉璃构件进行了复原,复原出了一个拱门,并进行展出,我十几年前去看过,真是美仑美奂。
朱棣修大报恩寺真是下了血本,这两年南京考古界打开了大报恩寺塔的地宫,出土了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等多颗佛骨舍利,比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等级要高多了,成为佛教界的一大盛事。电视台有很多报道和视频,搜一下就能看到。

发现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确实复杂,但总离不开这样“四个女人”:朱元璋的发妻马秀英,高丽(今朝鲜)女子碽妃李氏,元顺帝妃洪吉喇氏,蒙古女子翁氏,她们与朱棣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下面我一一地来讲讲,辩证一下这四个女人中到底谁是朱棣的真命母后。

第一个女人:皇后马秀英

称朱棣的母亲为马皇后,最为广泛。在清人朱好阳编纂的《历代陵寝备考》中有记载,“后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晋王桐、成祖、周王”。这里说得十分清楚了,朱棣为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四个儿子。而这一说法,来源于明朝当时的史书,如《太祖实录》、《太宗实录》、《靖难事迹》、《玉牒》等。《靖难事迹》中有相同的文字:“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挟,次晋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朱棣更是亲口说过,他的母亲是皇后马秀英,“每自称曰:‘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但也有秘史称,马皇后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一世无子,正史上记载的包括太子朱标、燕王四子朱棣在内,五个儿子都是别人所生。而马皇后采用了过去皇家最惯常的手法,把别的妃子所生育的孩子据为已出,是一出明版“狸毛换太子”。这种说法,为朱棣的生母之谜平添了一份神秘。

皇后的生平我已在前面的BLOG里谈过了,(见刘邦与朱元璋的“夫妻生活”之差别)一文,这里不多说了。

第二个女人:朝鲜女子李氏

称李氏为朱棣生母不少人很相信,认为证据很充分。《南京太常寺志》有这样的文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代王、郢王、齐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左三位皇贵妃,生湘献王、肃王、韩王、沈王;左四位皇贵人,生辽王;左五位皇人,生宁王、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南京太常寺志》,太常寺为皇家机构,自然此书为皇家文字,其记载应该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明人沈玄华在《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中有,“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因此,包括当代的历史学家吴含先生在内,都深信朱棣的生母为“碽妃”李氏。

碽妃,为高丽(现在的朝鲜)选送给朱元璋的女子。据说,李氏生朱棣时尚未到预产期,为一个早产儿。但朱元璋怀疑她私通,给自己戴了绿帽子,龙颜大怒,赐硕妃“铁裙”之刑。所谓“铁裙”之刑,就是用铁片做成裙子给人穿上,然后把人放在火上烘烤。这样,碽妃给活活折磨死了。据说,朱棣知道自己的生身之事,在皇袍加身后,于永乐十年,即公元1412年在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以报答生母碽妃,与马皇后“狸毛换太子”手法如出一辙,朱棣也来了一个障眼法,用的名义“以报答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在当时,大报恩寺塔常年大门紧闭的,属“禁地”,以保守这个惊天秘密。有人悄悄进去过,发现里面供奉的真是碽妃像。

但这些记载都是后人所写,真实性无人能保证。有人考证,朝鲜向中国称臣送贡女是在1365年,而史学上明确记载,朱棣生于1360年,其时朱棣已5岁了,难道朱棣是她从朝鲜带来了的?显得是不可能的,所说根据这种推测,朱棣生母是李氏的说法也不靠谱。

第三个女人:元顺帝妃洪吉喇氏

这个说法,可上溯到朱元璋没有称帝前。在至正年间,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兵反元,郭子兴病死后,朱元璋取而代之,南征北伐,先占领集庆(现在的南京),后又攻下大都(现在北京)。元顺帝看看大势已去,遂弃大都,退守蒙古。朱元璋入城后来亲临元顺帝后宫,看到落难人群里有一位美女,姿容娇美、眉目含情,顿时引起朱元璋的注意,遂收她收为妃子。这个女子即元顺帝的第三位妃子格勒德哈屯,她是元顺帝洪吉喇托太师的女儿。

但故事到此复杂了:早在朱元璋攻占北京之前,洪吉喇氏已怀孕七个月,元顺帝出逃时,不方便带上,让朱元璋白白地捡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儿子。三个月后,洪吉喇氏生下一个男小子,此即朱棣。据说,当时朱元璋心中知道此子非己子,并不想认这个儿子,但看到朱棣相貌不凡,朱元璋就喜欢上了。况且,说自己的后宫女人生了其他男人的孩子,传出去可是一桩天大的皇家丑闻,朱元璋也不得不认下这个儿子。民间对这种说法传得神乎其神的,而朱棣与其他几个兄弟相貌长得确实不一样,一点也不像麻脸朱元璋,这也加大了这种猜疑,民间据此称朱棣是蒙古人。

但史上记戴,大都失守是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时间相差七、八年呢。因此,这种说法最不靠谱,朱棣生前也从未承认过。有史学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民间在骂朱元璋和朱棣。前者杀人如麻,不仁;后者则是非法当上皇帝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不孝。

第四个女人:蒙古人瓮氏

与第洪吉喇氏一样,翁氏也是蒙古女子,也是元顺帝的妃子。刘献廷所著《广阳杂记》称,“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瓮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大监为彭恭庵言之。余少,每闻燕之故老为此说,今始信焉。”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朱棣不是马皇后生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蒙古人翁氏。因为曾是元顺帝的妃子,所以史书上不方便提这事。但朱棣没有忘记这位蒙古生母,而是在宫中另外建庙,供奉她的牌位,让世世代代纪念她。刘献廷为清朝人,他的文字,就如我现在写这BLOG一样,仅是自己的观点。况且,他的依据是来源于北京一带的坊间传言(“每闻燕之故老为此说”),而且是小时候听说的,你说这靠谱么?

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现在的情况来看,马皇后和碽妃李氏最有可能。那比较一下马、李二人,朱棣还应该是马皇后所生,因为碽妃的情况与洪吉喇氏、瓮氏一样,在时间上有破绽,生育时间与朱棣的年龄对不直号的。但有人提出反对,说是在朱棣没有夺位之前,他是妃生的没有人提出异议。但在他通过政变取得皇后,情况变了。篡位本来就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如果自己是妃生子,那就等于承认是庶出,而不是马皇后生嫡出。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是没有资格承继大位的,即皇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棣为掩人耳目,把自己标为嫡出,以证明自己是的资格当皇后的。就授意史官,有意将事情搞混,以掩人耳目。

在民国时期即有多名学者考证后得过,明史中不少文字都改动过,特别是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的官方记载,都被做过手脚了。本来应该是最权威的《明史》等典籍是清人万斯同编纂,他也给明史“抹黑”,好多东西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以讨好清廷,但这给后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留下许多历史悬念。

而目前史学家认定朱棣为庶出的唯一“官方文件”,也是最权威记录,来源于明代《南京太常寺志》。但据考证,这书也被人做动过了,据说“枪手”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进士、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而孝陵内碽妃的牌位为什么为“独向西”,有两种说法,一是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叔侄在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弄乱的,二是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明南都太庙,嘉靖中为雷火所焚嘉靖年间,孝陵前的供殿让雷击中,发生火灾,在神位重新摆放,有可能弄错了。

清朝人记的,说是打到南京后打开看的

可以看看明朝的文人笔记


朱棣是个好皇帝吗?如何评价其在位期间五件大事的功过得失?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帝之一。后世有不少人认为,如果明朝只能选出两位好皇帝,那么有资格入选的也只能是明太祖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了。然而随着现代对明朝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朱棣身上许多负面事件被不断发掘出来,其人物形象逐渐变得模糊。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究竟...

名人故事:朱棣,一个人的战争
朱棣这个精通方圆、软硬、真伪、善恶两极变化的人,比以往任何帝王都懂得治理他的国家和民众。他应该是一个辩证法大师,只是欠缺了边界或者说底线而已。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永乐年间的层层迷雾,看看朱棣是怎样一个形象—第一印象显然很好,这个人侃侃而谈,似乎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仁者。 永乐元年九月初一,明成祖朱棣发表...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明君吗?为什么后世之人往往对其嗤之以鼻?
不过人们在讨论朱棣成为皇帝之时,更多的时候不是说他谋权篡位,成功拿到了皇权,而是说他并不具备登上皇位的条件,也就是人们口中说的不是正统,曾经强烈反对他当上皇帝的儒家大生方孝孺本人,以及十族就被他以非常残忍的方式,清理的干干净净。朱棣的这一举动,无疑是给自己披上了暴行的外壳,很多人...

彪悍一生的马上帝王:朱棣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之叔父,在位二十二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就藩北平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向建文帝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1402年朱棣正式即位皇帝。 其统治期间,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及完成迁都北京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1424年在第五次...

历史人物:朱棣
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不久朱允炆大举削藩,朱棣被迫起兵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攻破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五、永乐盛世靖难之役导致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明成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上大力...

传说明成祖朱棣很残暴,曾经活剐了三千宫女,是真的吗?
但是曾经活剐三千宫女,这件事情应该是有夸张色彩的,当时宫里的宫女人数要是活剐三千人怕是都没有宫女了吧。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非常专一的人,他特别爱他的王妃徐氏,王妃徐氏是一个非常知书达理的女人,而且还可以上场杀敌。两个人感情特别的好,所以在明成祖登基之后,就把徐氏封为了自己的皇后。

明成祖朱棣到底怎么死的?
1、朱棣从小身体就不好。据历史资料记载,朱棣的身体并不好,小的时候他就有很多毛毛病病,原本看起来这么文弱一个人是没有机会继承王位的。可以说,朱棣差点就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与皇位失之交臂,由此可见,小时候朱棣的身体有多差。2、朱棣追求长生不老,经常吃奇怪的药。因为朱棣从小身体就不好,...

为什么说军事天才明成祖朱棣是个大流氓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曾经发生过一起骇人惊人的后宫惨案,当时其皇后仁孝皇后逝世之后,后宫管理比较混乱。明成祖曾经为了一个宠爱的妃子突然暴死事件,当时在没有查明事实的情况下,牵连后宫佳丽数千人受其株连至死!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桩惨不忍睹的事件,也可以看出当时明成祖虽然把国家治理得仅仅...

明成祖朱棣是怎么开创永乐盛世的?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那么朱棣是怎么开创永乐盛世的?史书又是如何评价他的?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

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朱棣最后为什么会选择造反-趣历史网
一点儿元大都原来的痕迹都没有,现在北京的基本建筑四九城,就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再怎么着,他也是皇子,权力地位他都有。而且,为了能够在北边替明朝守好天下,他手里还有十几万重兵,兵权在握,随时防备蒙古入侵。那个时候造反的成本是很大的,包括他爸爸朱元璋,当年在安徽凤阳是要饭出身,父母双...

峄城区19280772498: 天妃宫究竟是什么? -
慈淑强筋: 天妃宫,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麓,是明成祖朱棣为感谢天妃娘娘妈祖等诸神护佑郑和航海平安而敕建,与静海寺相邻,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 天妃宫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史称龙江天妃宫...

峄城区19280772498: 故宫的殿宇为什么有9999间半
慈淑强筋: 故宫的房间有9999间半是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据传说,明成祖朱棣建造紫禁城时本来想建一万间,但有一天他梦见被玉皇大帝召见,责其建房一万间,与天宫相同,有凌驾于天廷之上的嫌疑,罪不可恕.朱棣醒来后召来刘伯温讨教,刘伯...

峄城区19280772498: 为什么元宵节要猜灯谜呢 -
慈淑强筋: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

峄城区19280772498: 明成祖朱棣的亲生母亲是谁? -
慈淑强筋: 首先官方的说法当然是从太子朱标到周王朱橚还有宁国公主、安庆公主,一共7位都是马皇后所生不过明史里面也有些许疑惑的地方,比如一方面确认了周王和朱棣是亲兄弟,另外一方面又写了周王...

峄城区19280772498: 郑和下西洋的皇帝 -
慈淑强筋: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永乐皇帝 等.

峄城区19280772498: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谁呢?
慈淑强筋: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他统治的那段时期被后人称之为“永乐盛 世”.朱棣生于应天,恰逢战乱,被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变,起事攻打侄儿建 文帝,夺位...

峄城区19280772498: 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
慈淑强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牶“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

峄城区19280772498: 朱棣生母究竟是谁呢?
慈淑强筋: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拥有重兵,镇守北平.建文 元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经过3年多...

峄城区19280772498: 关于朱棣生母的问题到底哪个说法认可度最高?
慈淑强筋: 朱棣亲妈四个版本正史加上野史、秘史,朱棣的亲妈到底是谁,有N个版本.昨天,陈济民一一列数.版本一:马皇后.在正史中,朱棣的母亲赫然是朱元璋的正宫皇后马...

峄城区19280772498: 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条件有哪些 -
慈淑强筋: 同学你好,现在简要地为你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即位以后,政通人和,国力强盛,有对外宣扬国威的需要,当然也存在寻找传说中的建文帝的需要,这两点是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自宋朝以来的造船技术的发展是出使西洋的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宋代造船业水平即已达到世界第一,广州和泉州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造船基地.元明时期,大型超大型海船的制造成为可能.尤其是朱元璋早期与陈友谅的水战失利成为明政权注重发展造船业的重要原因.到永乐年间,建造出长140.8米、宽50.6米、吃水8米、载重8000吨的“宝船”即是明证.另一方面,郑和坚定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素质、百折不回的品质、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也是其出使西洋的基础条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