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中,媒介(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作者&投稿:乔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播学真题论述媒介文化现象有哪些~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
负面新闻的定义及其传播效果研究
新闻-宣传异同论
论中国在信息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论美国“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新闻”的概念界定
论“三贴近”
党报改革对策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新闻的真实性
论电视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古典文学修养对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请参考以下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一.广播电视的由来

1.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

从纯粹技术和物理性能上看: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确切地说是通过电磁波传导方式向特定范围播送音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一般意义:通过无线电波和导线向无线区域内传播

广义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radio+tv)



2.信息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发展的五个阶段

a.原始阶段:指传播方式的原始,并不意味着仅存在于原始社会

b.语言传播:优点:自由,灵活;缺点: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在时间空间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信息所传的范围很小,所传的信息也不能长久的保存,传播过程又有很大的失真性

c.文字传播:克服之前传播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文字传播的开始,标志着人类原始传播时代的结束和文明时代的开始

d.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运用使文字信息,得以大量复制和更广泛,更大规模的迅速传播。

e.电子传播:以广播电视为代表,广播电视的出现,将人类信息传播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视听结合阶段。优点:信息丰富,易于被接受——直观,时空方面的进步等。另外:网络传播,信息得以快速传递,但可靠性不够强。

3.广播电视学在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基础上产生,按媒介划分,广播电视学属于大众传播学的分支;按内容分:广电和新闻有交叉

4.人们对广视工作以及广视事业的认识的五个层次

a.广播电视节目b.广视节目的制度者和接受者c.广视机构d.广视系统 e.广视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

广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既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又与众多的相关科学交叉



二、广电的基本性质

以科技为基础,辅以传播的特性,具自然、社会两大属性。

1. 自然属性

优势(特点):a.传播对象非常广泛;b.传播的时效性强c.节目通俗直观d.接收的随意性

弱点:a.按时间顺序播出(电视广告插播)

b.转瞬即逝(要求广电内容通俗易懂)

2. 社会属性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媒介不可能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必然与政治相联系

a. 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广电机构的性质是主体国有,非国有的中国广电机构受到相关管理制度的约束

b. 宗旨:通过传播新闻,娱乐宣传,服务等传达政党集团的言论`,以及政治纲领等,具有多种职能的大宗传播媒介

c. 功能:自然功能(基础);社会功能(对社会的一种掌握)

具体包括:a.传播新闻 .b.宣传舆论c.文化娱乐d.社会教育e.社会服务

d. 任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全体人民加入到经济建设中(我国)



三、广电与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与经济:

a.经济环境对广电的制约作用:国家经济政策,人民经济水平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广电事业形成差距

b.广电对经济的反作用:广告,节目销售,有线电视的销售及收视费

2.与政治:

a。政治环境对广电的管理作用:对广电内容的管理(中国政治状况使得中国广电具有以下特点:有制作权而无自主播出权,必须保证政意畅达)

b.广电的所有制形式、传播内容、发展方向均要与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相匹配

c.反作用:广电传达的信息,形成的舆论对一些政治事件以及一些政府部门产生影响(如焦点访谈)

3.与文化:广电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影响力较大的一种大众文化

a.观点目标受众的不同文化层次影响其内容和形成

b.地区文化差异给广电传播内容带来差别

c.反作用:广电内容影响着社会文化;广电内容对文化的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广电在发展过程中本身也形成一种广电文化,促进其他文化的发展,带动一些社会现象(如流行时尚)

第二章 中国广电事业的发展

一、广电发展简史(见书P57~58)

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馆合作,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广播公司电台”,并于当年1月23日上海首次播音。

1926年10月1日,由我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刘瀚主持筹建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率先开始播音,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

1929年2月国民党公布了广播条例,允许民间创办广播电台。

到1937年6月,国民党的广播电台有23座,全国收音机总数约有20万架。这时期发展最好的为上海,特点是私营电台多。但随着战争的爆发,被日本间接控制的就有50多座。

1939年2月6日在重庆建成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对国外正式播音,1940年1月定名为国际广播电台(VOC——中国之声)。这是国民党创办的首个国际电台,为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有促进作用。

1943年,军中播音总队。国民党的地点在重庆,是中国军队广播的开端。

1940年12月30日晚,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是人民广播的第一座电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此诞生。这一天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1949年3月25日,陕北台随中央迁入北平播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9月27日,又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6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领导并管理全国广播事业。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规定广播宣传的任务有三项:发布新闻和传达政令;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指导方针)

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这一天成为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日。9月2日正式播出。

文革期间,不允许地方台播出节目,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1967年,地方台不能办广播,只能转播中央广播播出的内容。

1969年,中央台播出的内容也是要广播事业局允许的。

1973年,北京电视台开始用国产设备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和全国各省级电视台联合试办《新闻联播》。标志着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广播电视网的形成。

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为中央电视台。

中国农村的有线广播也没有受到文化革命太多的影响,保持发展只能是设施上和技术上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加速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方针政策。会议确定:全国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省辖市(地、州、盟)和县(旗)“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中国有线电视开始于1958年,4月份,中国研制出第一套黑白电视和摄像器(物质基础)。

1958年5月1号,北京电视台(第一个电视台)--------中央电视台。1958年9月2号,正式播出,当时北京只有32台电视机。

文革前期,只有13座电视台,属于初创时期。

文革期间,技术上的发展,①录像设备的使用。1966年1月,北京电视台首次使用,范围有限②微波网的扩大,地面接收站接收北京电台1985年26个省市,自治区。③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过渡。1973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广播电视。1977年5月份,中央一套的全部彩色播出。

1978年1月北京电视台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标志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视网形成。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1983年第十一次广播电视会议,电视拥有量和发射设备都有发展。

80年代以来,发展的突出表现为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发展。(80年代之前,有线电视最早为在企业中,作为福利事业在做。80年代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A信号少受到干扰,好;B可以收到更多的频道)以声调为范围的有线电视网开始。

卫星电视系统比较适合面积范围广大的国家,中国有70%为山区。1982年,决定采用卫星电视来覆盖全国。1984年,利用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来向内蒙古等发射。完成试验,拉开了卫星广播电视的序幕。1992年中央有8套可以利用卫星覆盖全国。4套可以利用卫星传到外国。1985年,8月,中国租用了~~~~~~

1996年,中央台的全部节目能通过卫星传播覆盖全国。2004年10月1日美国有个“长城平台”,有11个汉语频道,2个外文频道(法语,西班牙语),为北美的华人,华侨提供收视服务,向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人们战士中国的风采。

二、广电发展中得出的规律

1.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广播电视的发展):

a.科学技术:广电的历史也是科技发展史,突破性的发展源自科技的突破,科技是广电发展的硬件保证

b.广电管理:存在宏观管理即国家的行政管理等和微观的管理即广播电视机构内部的管理,而且存在宣传过程的行政管理逐步为市场运作,产业的经济规律管理。

c.人类因素:首先作为接收者,高质量的受众群体,具有高度参与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并需要更多的信息,促进广播电视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其次作为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制作出更好的电视节目,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e.经济:生产力决定的整个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实力(决定投资能力),居民消费水平(决定广视接收装置,对不同信息的消费量),广告市场规模(广告收入支撑广电传媒的运转)



2. 文化是广电发展的依据(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对广电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a. 文化本身对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会使广电调整传播的内容及方式,以适应广电传播所指向的文化体系及环境的需要

b. 先进的发达的文明程度较高的或在某方面有优越性的文化更易得到传播和扩大

c. 文化圈影响广电的受众范围,节目形式:文化圈是指对某种文化具有共同要求的人群,随着文化类型的增多,文化圈也相应增多,从而使广电指向的受众范围变小,变窄,形成“窄播”趋势,如专业电台的增多,节目内容的分类细化等。

3. 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这里的竞争有两层意思: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介的竞争以及广播电视内部各个相对独立的机构的竞争,广播电视与不同媒介的竞争营造了压力,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广播电视内部的竞争主要为技术,管理,节目内容以及资源的竞争。

a.技术:争取硬件设备技术的优势,在条件允许下,尽量使技术达到目前最先进的水平。

b.资源:传播渠道以及人才的竞争,前者实际上就是市场分额的竞争,后者主要为智力资源的竞争以及魅力竞争。

c.节目内容:媒介内部竞争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即传播信息内容的竞争,节目内容竞争的目的在于建立尽可能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建立在广告市场上的媒介优势,节目内容的竞争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主要是通过扩大节目的播出量两争取观众,从而扩大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实现广播电视的经营目标,当量的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则转为质的竞争,竞争体现在:

1制作节目的技术上,制作出“人有我优”的节目。

电视节目有自办和采购两种,广播多为自办-à努力大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台频道的名牌栏目/也存在自办与采购的一种融合再包装的,如《动物世界》

购买节目的竞争,(A购买具体的电视节目如电视剧,影片等,B购买大型国际活动的电视转播权,广播电视对购买的节目的判断和控制是为能够建立起可能庞大的受众群体,形成在广告市场上的媒介优势)国际重大活动节目的转播权,如:奥运会,世界杯,购买具体的电视节目产品,这主要取决于电台的判断力,如电视剧,记录片,娱乐类栏目

2指节目制作的选辑,策划以及自由度

现实存在的问题:节目克隆现象,产生原因:广电节目无版权;定位:形式内容上基本上没有变动;产生危害:如果克隆粗糙则受众易产生反感从而电视节目生命力减弱;解决办法:从长远上,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制订一定的规定十分必要。

d.经营管理:

前提:我国原有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化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经营管理

体现:首先借鉴外行的经营管理经验其次是为媒介相互之间的学习

4.受众是广电发展的支点

广义上:大范围的可能性认为所有大众均为受众,现实性只有实践了收听,收看行为的社会成员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的受众,受众即为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积极参与者,是最后的目标和归宿。



第三章:广播的改革与发展,特指狭义广播:声音广播,并特指国内

时代背景:

A在电视以及更新的大众媒介的出现的情况下,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传媒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广播如何人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2003年为我过广播发展年,为广播发展提供支持和强大的动力,广播仍有独到的优势,广播的存在并不多余,属于时代的需求,到20世纪末,我国广播电台覆盖率已达80%但广播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合理,使得广播效益低,难以在媒介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大众传播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由来已久,它的出现及繁荣无疑让人类的现实生活更加丰富、便捷。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勃兴、各种媒体的整合,给受传者以前所未有的交流空间。如今,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人们可以便利地接触到许许多多原本不可能接触、或者需要很大代价才能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建立了广阔的信息网人际网。关于它的积极功能,学界已经有了许多论述。

现在,当人们为大众传播的强大功能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而兴奋不已时,也有必要从文化的深层意义上对其负面功能进行理性与清醒的认识。

首先,交往视野逐步开阔,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媒体是人与人或人与物交往的中介形式,在一种集多种交往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的传播和交流中,人们从各个渠道与媒体负载的内容接触,这让受传者有了更大的交往空间,地理的、民族的限制都消失了。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社会时空,信息泛滥同时也会造成信息污染。沉溺于这种交流的受传者,交往的视野是更加开阔了,但个人心灵却越加封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有所减弱,久而久之,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直接接触。究其原因,对媒介的过分依赖是最主要的一点。只有通过媒介交往才能得到自如感,才能充分发挥个体内在的智慧、幽默等交际潜力,因而渴望间接交往、恐惧直接交际成为一种越来越深刻的习惯心理。这实际上导致个人心灵更加封闭。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介质进行的大众传播虽然成为一种便利的时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找到了一条间接化的途径,放大了许多人的精神交往世界,但却从另一方面限制了更多人面对面的接触空间。

其次,诉诸形象、色彩等因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强,精神意义明显削弱。传播媒介对受众的精神麻醉作用影响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大众传媒的作品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和观看兴趣,也十分注重形式,画面非常鲜艳、活泼,并习惯性地强化内容的逼真和感染效果,这种做法尽管降低了受众阅读收看的障碍,加强了普及性,但在客观上也削弱了其中思想的意义。现在的一个事实是,所有的传播内容都可以通俗化、游戏化。这就让一些内容中原本具有的庄严、崇高的精神意义大大弱化。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多媒体化,这正如袋装茶喝起来简便,但永远不如功夫茶带给饮者的享受多。轻松、夸张不能替代所有内容的风格。

第三,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记忆效果趋于强化,思考引导明显淡化。技术支持不断发展,伦理约束明显滞后。这一项负面功能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网络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并且在众多的信息产品中,教育类占了绝对多数,利用网络的远程教学或者说是多媒体教学,的确将一些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十足。但问题在于,仅仅依靠这种教学成长的孩子,知识的积累相当成功,可情感的培养却非常苍白。整日对着机器在游戏中学习,没有真实环境里的情感交流,各种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的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基本的情感不可能从机器中得到,有的只是分数、对错以及游戏。这正如用所谓电子宠物来培养孩子爱心的企图只能是商家的广告一样,仅与机器打交道的孩子,不可能具有健全的身心。在机器的训练下,人的智商可以很高,但情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另一方面,制作者太重视将技术性的东西突出,知识点与知识点的网状连接让阅读者目不暇接,而思考的空间却很少,除了眼花缭乱与查找方便之外,本应带给读者的思考引导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收获却难以找到。

第四媒体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这种个性特征让每一个个体在使用中得到极大满足,但问题在于技术上不断鼓励多媒体的个人化,而管理上又必须采取一定的集体行为。个人化是为了张扬个性,整体化是为了维系社会伦理,而整体性的伦理约束力量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对个人化的支持。尴尬的现实引发了一种有趣的争论:对各种利用网络高科技作案的人,人们一方面指责他们的破坏行为,另一方面又认为正是这些捣乱者促进了技术自身的日臻完善。换言之,这些犯罪者既是E时代的破坏力,又是E时代的创造力。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但如何使用科学却是主观的,科技也有伦理,正如日本有人试图用“性机器人”的VR技术来克服社会的娼妓问题,而对“克隆”技术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道德范畴一样,网络的日新月异带给人类的也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社会秩序、价值观念的颠倒与错乱。

最后,大众传播中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文化霸权也就愈发明显。大众传播技术以及理论的源头及领先者,都是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它的全球化趋势扩大了资源的共享范围,使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与发达国家一起分享各种信息。但同时,技术优势、经济进步也形成了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1998年10月25日美国《华丄盛顿邮报》刊登题为《美国的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文章,列举了美国软件及娱乐产品世界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其他任何行业。而根据1999年5月美国第五届电子娱乐软件博览会的数据,1998年美国电视和电脑游戏的贸易额增长了24%,许多游戏人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偶像。

信息革命已经更正了旧的地理概念,全球村正在形成。全球化势不可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副教授罗斯科普夫(D.Rothkopf)在美国《外交政策》第107期上撰文指出:“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主要指无线电广播),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美国要努力促进全球化的过程,弥合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差异。“美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转型中处于领导地位,它是处理全球事务的‘不可缺少’的国家,是信息时代的信息产品与服务业的领头者。”作者非常乐观地认为:“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几乎普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事实上,美国在设计全球化进程时,它所考虑的根本出发点并不是什么全球利益、世界大同,而是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来安排全球化的方向与节奏。当我们对英特尔、比尔·盖茨津津乐道时,一种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就已经形成,并且会深深地印在人的头脑中,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目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光将会日渐黯淡。

因此,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大众传播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由来已久,它的出现及繁荣无疑让人类的现实生活更加丰富、便捷。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勃兴、各种媒体的整合,给受传者以前所未有的交流空间。如今,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人们可以便利地接触到许许多多原本不可能接触、或者需要很大代价才能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建立了广阔的信息网人际网。关于它的积极功能,学界已经有了许多论述。

现在,当人们为大众传播的强大功能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而兴奋不已时,也有必要从文化的深层意义上对其负面功能进行理性与清醒的认识。

首先,交往视野逐步开阔,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媒体是人与人或人与物交往的中介形式,在一种集多种交往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的传播和交流中,人们从各个渠道与媒体负载的内容接触,这让受传者有了更大的交往空间,地理的、民族的限制都消失了。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社会时空,信息泛滥同时也会造成信息污染。沉溺于这种交流的受传者,交往的视野是更加开阔了,但个人心灵却越加封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有所减弱,久而久之,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直接接触。究其原因,对媒介的过分依赖是最主要的一点。只有通过媒介交往才能得到自如感,才能充分发挥个体内在的智慧、幽默等交际潜力,因而渴望间接交往、恐惧直接交际成为一种越来越深刻的习惯心理。这实际上导致个人心灵更加封闭。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介质进行的大众传播虽然成为一种便利的时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找到了一条间接化的途径,放大了许多人的精神交往世界,但却从另一方面限制了更多人面对面的接触空间。

其次,诉诸形象、色彩等因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强,精神意义明显削弱。传播媒介对受众的精神麻醉作用影响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大众传媒的作品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和观看兴趣,也十分注重形式,画面非常鲜艳、活泼,并习惯性地强化内容的逼真和感染效果,这种做法尽管降低了受众阅读收看的障碍,加强了普及性,但在客观上也削弱了其中思想的意义。现在的一个事实是,所有的传播内容都可以通俗化、游戏化。这就让一些内容中原本具有的庄严、崇高的精神意义大大弱化。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多媒体化,这正如袋装茶喝起来简便,但永远不如功夫茶带给饮者的享受多。轻松、夸张不能替代所有内容的风格。

第三,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记忆效果趋于强化,思考引导明显淡化。技术支持不断发展,伦理约束明显滞后。这一项负面功能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网络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并且在众多的信息产品中,教育类占了绝对多数,利用网络的远程教学或者说是多媒体教学,的确将一些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十足。但问题在于,仅仅依靠这种教学成长的孩子,知识的积累相当成功,可情感的培养却非常苍白。整日对着机器在游戏中学习,没有真实环境里的情感交流,各种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的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基本的情感不可能从机器中得到,有的只是分数、对错以及游戏。这正如用所谓电子宠物来培养孩子爱心的企图只能是商家的广告一样,仅与机器打交道的孩子,不可能具有健全的身心。在机器的训练下,人的智商可以很高,但情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另一方面,制作者太重视将技术性的东西突出,知识点与知识点的网状连接让阅读者目不暇接,而思考的空间却很少,除了眼花缭乱与查找方便之外,本应带给读者的思考引导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收获却难以找到。

第四媒体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这种个性特征让每一个个体在使用中得到极大满足,但问题在于技术上不断鼓励多媒体的个人化,而管理上又必须采取一定的集体行为。个人化是为了张扬个性,整体化是为了维系社会伦理,而整体性的伦理约束力量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对个人化的支持。尴尬的现实引发了一种有趣的争论:对各种利用网络高科技作案的人,人们一方面指责他们的破坏行为,另一方面又认为正是这些捣乱者促进了技术自身的日臻完善。换言之,这些犯罪者既是E时代的破坏力,又是E时代的创造力。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但如何使用科学却是主观的,科技也有伦理,正如日本有人试图用“性机器人”的VR技术来克服社会的娼妓问题,而对“克隆”技术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道德范畴一样,网络的日新月异带给人类的也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社会秩序、价值观念的颠倒与错乱。

最后,大众传播中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文化霸权也就愈发明显。大众传播技术以及理论的源头及领先者,都是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它的全球化趋势扩大了资源的共享范围,使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与发达国家一起分享各种信息。但同时,技术优势、经济进步也形成了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1998年10月25日美国《华丄盛顿邮报》刊登题为《美国的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文章,列举了美国软件及娱乐产品世界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其他任何行业。而根据1999年5月美国第五届电子娱乐软件博览会的数据,1998年美国电视和电脑游戏的贸易额增长了24%,许多游戏人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偶像。

信息革命已经更正了旧的地理概念,全球村正在形成。全球化势不可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副教授罗斯科普夫(D.Rothkopf)在美国《外交政策》第107期上撰文指出:“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主要指无线电广播),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美国要努力促进全球化的过程,弥合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差异。“美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转型中处于领导地位,它是处理全球事务的‘不可缺少’的国家,是信息时代的信息产品与服务业的领头者。”作者非常乐观地认为:“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几乎普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事实上,美国在设计全球化进程时,它所考虑的根本出发点并不是什么全球利益、世界大同,而是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来安排全球化的方向与节奏。当我们对英特尔、比尔·盖茨津津乐道时,一种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就已经形成,并且会深深地印在人的头脑中,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目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光将会日渐黯淡。

因此,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一遍~然后自己概括大约得记一下呗~


谁发现的色彩心理学
最后,我们讨论紫色族群,此色群中位于色梯中最高记录区的人在心灵事物上具有高度直觉力,他们极欣赏高度的智慧,且因其博学及极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成为鼓舞...了解灵化原子法则后,我们立即明白河以所有事物都必须不断地放射其独特的精髓与太(光、磁现象的媒介物)。所有以太都或多或少含括这些具有最细致之发散的...

疾!简略介绍清代文学。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手机答题 我的 疾!简略介绍清代文学。 我需要较晚清的时候的资料,尤其从鸦片战争开始。... 我需要较晚清的时候的资料,...不过在普及这个领域中,严复的贡献不及梁启超。严复仍用典雅的、博学的文言散文翻译斯宾塞、赫肯黎和J.S.穆勒的著作。他虽然提倡小说,却不愿对“民众的欣赏...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枚乘.写了一篇叫《七发》的文章。请问内容是什么...
出入都乘坐车子,就是麻痹瘫痪的兆头;常住幽深的住宅、清凉的宫室,就是伤寒和中暑的媒介;贪恋女色、沉溺情欲,就是摧残性命的利斧;甜食脆物、肥肉烈酒,就是...在这时让博学善辩的士人,考订山川的本原,穷尽草木的名称,譬喻叙事,选词造句,以类相连。漫游纵览之后,在虞怀宫中摆设酒宴。宫殿的回廊四面相连,台城重迭,...

周志强的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42. 《德勒兹、鲁赛尔乃至陈冠希,大众文化还能造神吗?》,《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5月;43. 《道德在左 情感在右——谈王小帅电影<左右>》,《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4月;44. 《媒介改变社会 改变生活》,《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45. 《在媒介裂缝中走失》,《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46. 《图像 ...

“文学”是什么意思?文学作品有哪些分类呢?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2.二三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3.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

大学生与诚信演讲稿
在我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诚信”的核心是强调忠诚,主要包涵朋友的信义、爱人的忠贞、君臣的忠实等。...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有“信”和“守信”,他曾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信而笃行之。...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广泛收集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

口语交际中的技巧
当然,也要避免一开始就炫耀自己博学多才,显得锋芒毕露,令人生畏;或使人觉得你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才能给人以诚恳坦率、可以一谈的印象。 在自我介绍之后,就要选择话题了。为了能使话题成为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和纵情畅谈的开端,话题应达到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

小学六年级语文24课《学弈》的意思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本...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

能力好就该干不完的活吗?大家的单位都是怎样安排工作的?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手机答题 我的 能力好就该干不完的活吗?大家的单位都是怎样安排工作的? 我们公司真的很奇葩,能力越低的,安排的工作老是有问题不能正常完成的,反倒给减负了,什么杂事都不用做,只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就好了;而相对于我们这种安排什么事都做的又快又好... 我们公司真的很奇...

进校园活动方案
(五)各单位活动领导小组要积极联系有关媒体,做好当地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的宣传报道,此外,要认真总结经验,收集相关活动文字、图片等资料,并及时报送市语委办公室。 进校园活动方案3 一、活动主题: 诵读千古美文,争做博学少年。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
原刻肝炎: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有哪些消极影响 -
原刻肝炎: 大众传媒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促进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当我们肯定大众传媒对于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时,不能忽略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众传媒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大众传媒决定了大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新闻媒介传播的负效应,就是那些传播活动的不合理性啊,坏处啊,举例?
原刻肝炎: 新闻媒介传播有很多客观的作用和功能,而某个东西的功能如果过了一定界限就会产生负作用. 1.传播信息.负作用:信息过剩,垃圾信息充斥,影响抉择判断.今天一...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大众传播媒介 的缺陷 -
原刻肝炎: 我可以给你几点建议:1.现在的很多传媒缺乏真实性2.喜欢炒作.芝麻绿豆大的事情被他们大事化了.3.一些媒体在商业利益面前更是丑态百出,不反应事实真相就算了,还搞反面宣传4.传媒的不合适宜,不宜采访的时候偏偏就怕错过了时机没了报道村料.比如说5.12汶川地震,一些媒体真不晓得是怎么回事,人家已经困了好几天了,刚被救出来就问这问那,不赶紧让路让人家赶快去救治还......有时候我也挺讨太这些媒体的.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
原刻肝炎: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向来互相影响.举凡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都会引起传媒的调整与变化;反之,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如何理解大众传播中的 -
原刻肝炎:[答案] 大众传播有四项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信息是大众传播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①传播信息:向大众连续不断的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大众传播所处理的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的外化形式,包括正在...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有哪些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作用 -
原刻肝炎: 传媒就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体育来说,看传媒宣传的什么了,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比如传媒宣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团结就是力量,体育赛事的感人瞬间,运动员的爱过情怀等等这都是正面的,至于负面的,比如一些传媒低俗的报道体育新闻,关注体育明星的丑闻,等等.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功能? -
原刻肝炎: 大众传播有四项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信息是大众传播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①传播信息:向大众连续不断的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大众传播所处理的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的外化形式,...

果洛藏族自治州13778685674: 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有哪些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作用 -
原刻肝炎:[答案] 传媒就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体育来说,看传媒宣传的什么了,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比如传媒宣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团结就是力量,体育赛事的感人瞬间,运动员的爱过情怀等等这都是正面的,至于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