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来历

作者&投稿:裴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桥的来历~

造字本义:古人用原木高架在在沟壑或溪流上通道。古人称凿壁架木的悬空仄道为“栈”,称凌空跨沟的横木为“桥”,称作为水上过道的木制建筑为“梁”。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参见乔木),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启闭式桥梁给大船通过的空间。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纪)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桥。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木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扩展资料
以主要的受力构件为基本依据,可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斜拉桥、悬索桥五大类。
1、梁式桥
主梁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主梁受弯。主要材料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多用于中跨径桥梁。简支梁桥合理最大跨径约20米,悬臂梁桥与连续梁桥合宜的最大跨径约60-70米。
优点:采用钢筋砼建造的梁桥能就地取材、工业化施工、耐久性好、适应性强、整体性好且美观;这种桥型在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上都发展得比较成熟。
缺点:结构本身的自重大,约占全部设计荷载的30%至60%,且跨度越大其自重所占的比值更显著增大,大大限制了其跨越能力。
2、拱式桥
拱肋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拱肋承压、支承处有水平推力。主要材料是圬工、钢筋砼,适用范围视材料而定。跨径从几十米到三百多米都有,目前我国最大跨径钢筋砼拱桥为170米。
优点:跨越能力较大;与钢桥及钢筋砼梁桥相比,可以节省大量钢材和水泥;能耐久,且养护、维修费用少;外型美观;构造较简单,有利于广泛采用。
缺点:由于它是一种推力结构,对地基要求较高;对多孔连续拱桥,为防止一孔破坏而影响全桥,要采取特殊措施或设置单向推力墩以承受不平衡的推力,增加了工程造价;在平原区修拱桥,由于建筑高度较大,使两头的接线工程和桥面纵坡量增大,对行车极为不利。
3、钢架桥
是一种桥跨结构和吨台结构整体相连的桥梁,支柱与主梁共同受力,受力特点为支柱与主梁刚性连接,在主梁端部产生负弯矩,减少了跨中截面正弯矩,而支座不仅提供竖向力还承受弯矩。
主要材料为钢筋砼,适宜于中小跨度,常用于需要较大的桥下净空和建筑高度受到限制的情况,如立交桥、高架桥等。
优点:外形尺寸小,桥下净空大,桥下视野开阔,混凝土用量少。
缺点:基础造价较高,钢筋的用量较大,且为超静定结构,会产生次内力。
4、斜拉桥
梁、索、塔为主要承重构件,利用索塔上伸出的若干斜拉索在梁跨内增加了弹性支承,减小了梁内弯矩而增大了跨径。受力特点为外荷载从梁传递到索,再到索塔.主要材料为预应力钢索、混凝土、钢材,适宜于中等或大型桥梁。
优点:梁体尺寸较小,使桥梁的跨越能力增大;受桥下净空和桥面标高的限制小;抗风稳定性优于悬索桥,且不需要集中锚锭构造;便于无支架施工。
缺点:由于是多次超静定结构,计算复杂;索与梁或塔的连接构造比较复杂;施工中高空作业较多,且技术要求严格。
5、悬索桥
主缆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外荷载从梁经过系杆传递到主缆,再到两端锚锭,主要材料为预应力钢索、混凝土、钢材,适宜于大型及超大型桥梁。
优点:由于主缆采用高强钢材,受力均匀,具有很大的跨越能力。
缺点:整体钢度小,抗风稳定性不佳;需要极大的两端锚锭,费用高,难度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桥

桥的概念
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车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



桥的意义与特点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 地域性。我国土地辽阔,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负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又要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二) 多种多样性。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生了。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连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国古代的匠师建桥,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而南方地区广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南方雨多日照强,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特别是很多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商业活动。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这座桥全长五百余米,?quot;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桥上建廊屋、楼后做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以至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传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四) 群众公益性。桥梁自产生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性,唯有桥梁(除私有的园林中桥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为社会所公有。故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被民众所推崇。因此,修桥或建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查看史志,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大概有四种: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此种最为多见,如著名的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士绅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此多属较大的桥梁;四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的。所以,我国古桥遍布各地,连穷乡僻壤也多建桥。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居世界首位。


桥的产生与发展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 “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桥的类型与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按结构及外观分
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浮桥的优点:一是施工快速,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武昌,只用一夜时间就建成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二是造价低廉,明代邹守益在《修凤林浮桥记》中,曾对石桥与浮桥做过比较:“若用石梁桥,要费千金,而用浮桥,则费五百金便可,可根据需要而定。”三是开合随意,拆除和架设都很方便。缺点是载重量小,随波上下动荡不定,且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时拆撤,并要人照看,管理繁琐,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要经常修葺和更换,维护费用昂贵。因此,很多浮桥的最后归宿,都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展。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其他造型
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未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


桥的材料与构造
桥梁的构造,除较原始的独木桥、汀步桥以及浮桥外,一般均由跨空部分和跨空支承部分构成,即桥墩与桥身组成。
(一) 梁桥,根据其所用材料和构造情况,可分为木梁桥和石梁桥。“木梁桥”包括木梁木柱桥、木梁石柱桥、木梁石墩桥、木撑架桥,其中“木梁石柱桥”是从木梁木柱这种原始的木桥发展而来的。
“石梁桥”包括石梁石柱桥、石梁石墩桥、石伸臂桥(类似木伸臂桥)、三边石梁桥、漫水石梁桥、石板平桥(多见于园林“曲桥”和“纤道桥”)。其中以“石梁石墩桥”最为常见。这种桥比用石墩木梁又更进一步,避免了木梁桥面易于腐朽、常需维修的缺点。
桥梁中还有一种与浮桥相结合的桥式,即“开合式桥”。其中间浮桥可根据需要开合启闭。如潮安县的湘子桥。其东西两端是石梁桥,中间则用十八只木船搭成浮桥相连接,以利排渲洪水,及“通巨舰,排放木筏”之用。
(二)拱桥,根据其构造情况以及拱券的圆弧和排列形式可分为:陡徒和坦拱式拱桥、尖拱和圆拱式拱桥、连拱和固端式拱桥,单孔和多孔式拱桥、实腹和空腹式拱桥,以及虹桥等等。其拱券的圆弧则有半圆、马蹄、全圆、锅底、蛋圆、椭圆、抛物线圆及折边等形式,排列形式则有并列和横联两种,其中横联式应用最多,并派生出镶边横联券和框式横联券两种。

(三)索桥,根据其采用不同质地的绳索及过度和构造形式,可分为竹索、铁索、藤索和溜索桥、城防吊桥,以及单索、双索、多索网状桥、并列多索桥等。

广州石围塘街,有座五孔石桥,俗称为五眼桥,过去是“省佛通衢”,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至今还坚固如初。更有奇特之处:所谓“栏杆”,只不过是高出桥面十五厘米左右的石条,但几百年来,从未有人在桥上失足跌下水。

  且讲明代南海盐步,有位李老伯,他私下纳服侍自己的婢女为妾。婢女怀孕时,老伯病重,他担心自己万一亡故,腹中的孩儿不为李家承认,临终留下遗嘱:“七十一老翁,临老入花丛。生儿李待问,生女李少容。”不久老伯去世,婢女产下男孩,按遗嘱取名叫李待问。由于有老伯的亲笔遗嘱,李家的人不敢赶她母子走,但总是冷言冷语。婢女不愿寄人篱下,搬到邻村,搭座茅寮,替人做针线度日。

  李待问到七八岁时,因家贫无钱读书,但他勤奋好学,日间趴在私塾窗外听课,晚上偷看武师教武,靠“偷师”居然练得文武全才。后来他投身军旅,屡立大功,很得大官的赏识,职位青云直上,若干年后,时来运转,居然当上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

  这时,他母亲已年迈多病,李待问是个孝子,不会忘记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毅然抛却高官厚禄,回广州开一间商行,每隔十天八天必返盐步探望母亲一次。

  从前由省城到盐步,要经过一条秀水河,摆渡的是一位姓潘的老伯。有一次,李待问走得匆忙,留下一包银在船中,但回来时潘伯将原银奉回。李待问感动了:“潘伯这么穷尚能拾金不昧,我为什么不做些善事,造福乡梓呢”?于是出资建了五眼桥,并送一笔钱给潘伯养老。

  桥落成之日,李待问站在桥头,雅兴大发,出了一句上联:“桥眼五通连水秀”。此句看似平凡,妙在能够倒读成“秀水连通五眼桥”,而“秀水”是地名,到现在还未有人对上。

--------------------------------------------------------------------------------
五眼桥

五眼桥坐落在芳村区石围塘街五眼桥河(曾为“秀水河”、“厚水河”等名)上,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近四百年的历史,是芳村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桥。桥长42.8米,宽2.8米,桥为五孔拱桥,中间一孔最大,大木船下桅后可通过,其余四孔对称排列,桥两端的石阶,每级宽度为55至60厘米,高度仅15厘米。五眼桥造型美观,桥身桥面为红砂岩,桥栏及桥拱边缘则嵌以白花岗岩,白调柔和古朴。桥拱之间贴近水面部分,用花岗岩建成船形石台,以减小水的冲力。五眼桥是历史上省佛大道第一桥,设计时为便于轿马大板货车通过,故桥栏只稍作装饰,台阶阶距小,且坡度也很小。

乾隆《番禺县志》载:市桥“旧议建县治,已立城门,后乃改为附郡。今两水犹称东城涌、西城涌”。据说从前东城涌桥(故址即今大北、东涌、大东、桥东四路交汇处)畔闸门石匾刻有“石桥市”三字,后有人将这三字颠倒读作“市桥石”,复因“石”字残缺,约定俗成读作“市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但清末其办理乡事机构,仍称“石桥公所”(故址在水边屋上街,1992年建马路时拆除)。
清代,市桥为沙湾都平康社属,是沙湾巡检司驻地。民国时为市桥乡,是第一区署驻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县治于此。1950年为区级镇。1958年12月至1964年5月,一度改称市桥镇人民公社(以下各人民公社均称“公社”)。80年代初,定为广州市卫星城。
镇的西南、北、东北三面为低丘。旧镇区被市桥水道、东涌(民国时辟作马路)、西涌、北涌(1984年改为下水道,上为环城路)四水环抱。80年代中期,先后扩展了新城、东城、北城3个居民点。
全镇总面积(含辖内水域。以下各镇同)5.94平方公里。镇内街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有水田1830亩,旱(基)地906亩,鱼塘147亩。辖大南、海傍、桥东、西坊、新城、东城、北城等7个居民管理区,东郊、南郊、西郊、北郊、沙圩一、沙圩二等6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1991年数。以下各镇同)。1992年1月,沙头镇并入市桥。
相传生死轮回的途中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的孟婆汤."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一杯搀着眼泪的孟婆汤…于是终于忘却了一切,忘却了三生。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奈何桥的来历:

桥可通神、通仙、通天国,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狱。从民间文化的层面看来,桥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与中介。

与“神话”与“仙话”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口碑文学中,另有一类独特的“鬼话”。虽然我们常用“鬼话连篇”,来形容某人所言荒诞不经或不足为信,可是在民间“鬼话”里反复出现的“桥”,却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荒诞。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鬼”是由于死亡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超自然存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许多鬼话中,桥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没之所。

那些水死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灵,徘徊于桥上,常在“桥普请”时,弄歪桥板使人落水的说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话中虽然不能马上托身转世为人,却往往能够在冥府升官,或最终总能感动冥府阎王,甚至得到阎王的特许转生为人。

有一则题为“陆阿唐”的鬼话,说宝山境内练祁河上原本有座陆家桥,桥南为陆家宅,桥北为唐家宅,两姓人共利此桥,故双方协议于每年的三月份要轮流维修此桥。有一年,陆家修桥时,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这个水鬼拖唐家修桥者落水为替身,使自己转世回到了阳间。从此,每年三月修桥时,总要有人落水死亡,人们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该桥沦于荒废。后来,有一个从唐家入赘陆家,名叫陆阿唐的人,自愿成为替死鬼,让大家放心去修桥。陆阿唐成了水鬼后,不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还在桥下保佑修桥者。于是,他备受陆、唐两姓的奠祭与供性。后来,凡路过此桥者,均要先在桥头拱手,表示对陆阿唐的尊敬,然后才过桥。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桥时,人们供奉给陆阿唐的香火便更加兴盛,最后终于惊动了陆、唐两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后,玉帝封陆阿唐为陆桥的桥神,并赐给他一根打鬼棒。从此以后,陆家桥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会被淹死,因为陆阿唐受封为桥神以后,一心为民除害。有时候,有人被鬼驱赶,但只要跑到桥上,就会受到桥神陆阿唐的保护。

从这则鬼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生与死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看到玉帝与阎王之间的联系、“人柱”与桥神之间的联系,以及桥在两姓人之间形成的联系等等。

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阴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

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在中国由来甚久。唐人张读所撰《宣室志》上曾提到,奈河出自地府。中国古代向来就有地府与阳间有河流相隔,亡魂须过渡以桥的观念。唐人段成式撰《酉阳杂徂》上提到冥途,便说“……有水东西流,……一桥饰以金碧,过桥北,入一城,……疑即冥司。”传统中国的地府观念,后来与佛教的地狱阎王、来世轮回等观念发生了契合,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现在民间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桥的俗信。约到南宋时,民间的地府传说,逐渐将冥府鬼都确定在四川省的丰都县。此后,历代在丰都鬼府均有营建,其中包括人们常说的阴阳界与奈何桥。丰都鬼府的奈何桥,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座了。

根据人类学家卫惠林先生于1935年刊行的《丰都宗教习俗调查》的记载,在丰都鬼府,通过山门即为大雄殿,殿前有一座石拱桥称作奈何桥,桥下一个石池即为血河池。此奈何桥东首为地藏殿,西首为血河将军殿,相传奈河是鬼魂要过的第一道关。为了附会这一类的“鬼话”,明代蜀献王朱椿曾在丰都平都山,建造过三座连拱石桥,并称之为奈何桥。据说,旧时香客在渡过这里的奈何桥之前,必先燃香、化纸,求神保佑:而庙内的僧人,又常常故意在其青石桥面涂以桐油,使过桥者经常滑倒,吓个半死,从而可获得更多的香火之钱。


有关桥的故事
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 自来桥的传说 "有病不请医生-自来瞧(桥)",这一地名歇后语常听人说,但自来桥这名字的来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一个双休日,我回了老家明光,走访了一些老人,这才知道它颇有点神奇的来历。 自来桥位于明光市东南约40...

扬州莲花桥的来历和传说
如下:1、来历:扬州莲花桥位于扬州市北郊瘦西湖莲花埂上,因桥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共有15个,故又名五亭桥。这座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2、传说:在古代,瘦西湖里有一种恶魔,经常出来伤害百姓。一位叫做五亭的勇士决定要消灭这个恶魔。与恶魔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最终将其...

遵义的名桥以及它的来历
遵义的名桥:迎红桥、可桢桥;遵义县乌江镇的乌江大桥、山盆镇落炉的铁索桥、江界河大桥。它的来历:1、迎红桥位于遵义市万里路南端,原名丰乐桥。此桥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十日,同年冬月二十二日竣工,命名丰乐桥,取"民丰崇乐"之义。桥跨洛江,为五孔圆拱石桥,长60、宽7米。解放后于...

五河彩虹桥历史
彩虹桥历史悠久,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 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了建桥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宽的河面 上;分解洪水冲击力的半船形桥墩设计;根据洪水...

狗河大桥的来历
狗河大桥的建设是为了解决郑州市内交通压力和提升交通效率。狗河大桥于1960年开始修建,历经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67年完工并通车。这座桥梁跨越狗河,全长约2.57公里,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钢筋混凝土拱桥,也是中国桥梁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狗河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郑州市内的交通状况,提高了交通效率,...

请问"奈何桥"一词的来历
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阴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在中国由来甚久。唐人张读所撰...

泸定桥的来历
泸定铁索桥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

杭州西湖九曲桥的来历 关于杭州西湖九曲桥的来历介绍
1、九曲桥,因为桥共分成九曲,曲折迂回,因此叫做九曲桥。2、“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单数,古有“九九归一”和“九五之尊”之说,均是对“九”这个充满吉祥、尊贵的吉数集中的概括。九曲桥是汇通景园三十六景之一,在汇通月潭的上方。3、九曲桥九曲十八弯,且每个弯曲的角度大小不一,有大于90度直角...

苏州的桥的名字的来历越多越好
连接苏州规划展示馆与胥门公园跨护城河的是著名的万年桥,它与南郊宝带桥、山塘彩云桥并称苏州桥梁的“三鼎甲”。但万年桥的命运可以说是坎坎坷坷:该桥始建于宋代;明朝嘉靖年间被整座桥拆下来送给大贪官严嵩;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1936年将石级改成斜坡,并拆除了桥亭和牌坊;1952年拆除旧桥...

中国有什么桥,他的名字来历
漫话中国古桥 中国北宋时期的"飞桥"(也称虹桥)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公园1111-1125年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汴水上的虹桥。这座拱式木桥建于宋·庆历间(1041-1048),以三杆构架与四杆构架相间排列,节点贯穿横梁,互相固结,构成板拱:四杆构架的两端嵌固于由巨石叠砌而的台座中,...

青羊区18970918791: 古今中外各名桥名称的由来及桥的典故 -
门咳盐酸: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

青羊区18970918791: 关于桥的来历100字左右 -
门咳盐酸: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

青羊区18970918791: 有关桥的名称的由来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桥的名称由来 -
门咳盐酸:[答案]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 “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

青羊区18970918791: 谁有关于桥的知识?如桥的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桥 最新的桥 反正是越多越好 谢谢大家了 帮帮忙啊 -
门咳盐酸: 中国古时石桥,建筑宏伟,设计别致,构造精美,久享盛名,不仅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有些还是世界桥梁工程上的首创.其中尤以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广东湘子桥等三座古桥最著名.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洨...

青羊区18970918791: 有何传说?桥的由来?桥的由来,有何传说?
门咳盐酸: 很古的时候,虽只一水之隔,但路为河 断,两岸的人只能望河而兴叹.渐渐地,人们 懂得了放些石头在水里,形成一条线,踩着石 头,蹑步而行.这些渡人行走的石头便是最 原始的桥.后来,人们看见大树被风吹倒,恰 巧横架于小河上而可步行通过,便想到从河 边立一株树,使它倒向对岸,这就是有意识的 “搭桥”之始. 历史上最早的桥梁是我国的渭水浮桥,距 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青羊区18970918791: 求中外各种著名桥梁的来由、诗歌、传说等
门咳盐酸: 1.卢沟桥桥名的由来:从前,这里没有卢沟桥,只有一个渡口,有个姓卢的山西人... 青马大桥:香港女诗人蔡丽双有一首诗《青马大桥畅想》断桥:民间有关断桥的传说...

青羊区18970918791: 桥的用处和起源是什么? -
门咳盐酸: 桥的起源: 桥的历史悠久,关于世界上的第一座桥的,恐怕无人知道它是哪座桥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悠久.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由于大自然的狂风暴雨,把大树吹倒了,恰好搭在对岸,于是一些动物沿着大树跑到对岸,这是大自然...

青羊区18970918791: 与桥有关的传说有哪些 -
门咳盐酸: 谢桥就是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 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谢娘一种说法是指唐时名妓谢秋娘;另一种说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号称“咏絮才”的一代才女谢道蕴.后来,“谢桥”成为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

青羊区18970918791: 笑笑因为一些缘故,需要一些古今中外各名桥名称的由来及桥的典故,神话也可以(注:不是叫你理解名称的意义,是要你告诉我有关桥名的典故啊之类的)... -
门咳盐酸:[答案]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 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

青羊区18970918791: 桥的由来 -
门咳盐酸: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 “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