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义、理、智、信”的内涵

作者&投稿:陟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90心性版感悟总结,仁,义,礼,智,信的感悟心德~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采纳一下吧,谢谢……

高中《论语》选读:什么是“仁”?(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真正含义?
仁义礼智”共同构筑了伦理道德的根本。孔子讲“义”,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义”的含义与精神主要还是孟子进行全面阐述的。孔子讲“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讲“舍‘生’而取‘义’”,孔子的侧重点在“仁”,孟子则将“仁”与“义”广泛地联系起来,共同...

仁和义有何区别
仁:亲爱。如:仁民爱物。宽惠善良的德行。如:仁爱。论语˙阳货: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 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有仁德的人。如:泛爱众而亲仁。宽厚、有德性的。如:仁政、仁心仁术、仁人君子 有感觉、感受的。如:麻木不仁。义:合宜的事情。论语˙为政...

《论语》中孔子的名言: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作者: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里仁篇》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

解释《论语》中"仁"的概念与内涵
"仁"的概念: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仁"的内涵: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

“仁义”二字中的“仁”和“义”分别指的是什么?什么是“仁”?什么是...
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

《论语》中“仁”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论语》中“仁”的具体涵义是“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十句话是什么?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求《论语》中关于“仁”的篇目+翻译
求《论语》中关于“仁”的篇目和翻译,越多越好。谢谢大家了... 求《论语》中关于“仁”的篇目和翻译,越多越好。谢谢大家了 展开  我来答 3...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

《论语》中,「仁」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综述:《论语》中“仁”的具体涵义是“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

《孟子》把《论语》的“仁”发展成为“义”对还是错?
如果由实践仁而喻解天道,那么天反之也会喻解于人,从而使人遥契天道,天人感通,开辟道德境界。其次,对于“义”的理解,有很多解释。譬如《易·乾卦》文言曰 利者,义之和也。或者说“义”与“宜”相通。如 公都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孟子之前的利与义是混杂的,认为有...

明溪县18491454836: 仁、义、礼、智、信出自《论语》第几章 -
锁征灵仙:[答案]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

明溪县18491454836: 论语里面有仁义礼智信,这无方面各指什么,! -
锁征灵仙:[答案]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何谓仁?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明溪县18491454836: 论语中对仁义礼智信的评述 -
锁征灵仙:[答案]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明溪县18491454836: 论语中里有五义吗 分别是什么? -
锁征灵仙: 没有.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出自《国语·周语中》:“五声昭德,五义纪宜.” 韦昭 注:“五义,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参见“ 五常 ”.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明溪县18491454836: 论语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锁征灵仙: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

明溪县18491454836: 仁义礼智信的最佳解释是什么?很急作业要用 -
锁征灵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

明溪县18491454836: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意思? -
锁征灵仙: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明溪县18491454836: 论语关于仁、礼、信、孝、义的句子 -
锁征灵仙: 【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7a64e4b893e5b19e31333363353735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明溪县18491454836: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下一句,及其意思. -
锁征灵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下一句是“忠孝勇恭廉” 1、“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五常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2、“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 3、“忠孝勇恭廉”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扩展资料: 仁义礼智信的来源: 仁义礼为孔子提出并组成一个系统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 董仲舒又加入“信” 温良恭俭让出处: 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明溪县18491454836: 谈谈你对论语中所讲的仁义礼信的理解和看法 -
锁征灵仙:[答案] 这个要分开理解 ”仁“ 就是爱人 也就是说 孔子强调爱护他人 ”义“就是真诚待人 而”礼“不是礼貌待人 是指”礼乐制度 就是每一个人做事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族要符合贵族的身份) ”信“是指诚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