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作者&投稿:堵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帮我分析一下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格~

自然因素:1.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 较长且多暴雨 2.支流较多,雨季时,干支流同时 涨水 3.无入海河流,只注入洪泽湖,泄 洪能力较小 4.地势较为地平,河水流速较慢人为因素:1.中上游植被的大量破坏,导致 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 力下降,河床抬高

1.采集渔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3.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
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淮河是我国南北之间的自然地理界线,淮河以南
属北亚热带,以北属暖温带,南北冷暖气团经常在淮河
流域交汇、相持,夏半年极易形成暴雨。淮河流域暴雨
区移动方向大致由西而东,非常接近淮河干流中游段,
很容易造成下游河水排泄不畅,形成洪涝灾害。但这
不是引起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因为现代气
候至全新世中期即已形成,此后仅有小的波动。大量
确凿的史料证明,在公元1128 年黄河南泛夺淮入海前
数千年里,淮河水系具有足够的排泄能力,将其流域内
洪水顺利排泄入海,并未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且由
于人民生活的富裕,故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
谚广为流传。

现代淮河流域灾害的根本原因是淮河先入湖、再
入江的畸形水系,而这种水系的形成又是近千年来中
下游水系变迁的结果。在公元12 世纪黄河开始南泛
夺淮入黄海前,淮河是一条含沙量较低、畅流注入黄海
的清水河流。当时淮河中下游河漕深广,两岸天然堤
非常发育,隋唐时代的邗沟和通济渠两条南北向运河
就是由淮河河口段沟通的。从公元1128 年起,淮河水
系发生了重大变迁:首先是黄河南泛夺淮入南黄海达
700 余年(公元1128 年~1855 年) ,使淮河河性发生了
重大改变;其次是洪泽湖在明清二代扩张形成,湖面构
成淮河中游的地方性侵蚀基淮面,这种基准面的抬升
是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根源;第三是公元1851 年淮河
入江水道形成,淮河实际上成为长江支流,形成先入
湖、再入江的水系。畸形的水系形成了畸形的河床纵
剖面,尤其是洪泽湖以上、浮山以下河床倒比降和洪泽
湖以下入江水道的河床低比降,使淮河中下游河流排
泄能力大为减少,这是酿成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的直
接原因。入江水道原为里运河大堤以西的低洼地带,
河床纵比降仅为十万分之四,每遇洪水下泄的高邮湖、
邵伯湖、白马湖连成一片,河湖不分;若遇江淮并涨,更
易滞遏成灾。
新中国成立之前淮河流域以“大雨大灾,小雨小
灾,无雨旱灾”著称,因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得到
有计划地全面治理的河流。50 余年来按照“蓄泄兼
筹”的治理原则,淮河流域灾害得到了明显缓解,但灾
害隐患并没有根除,流域防洪能力仍然较低,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相当低下。1993 年全流域人均工业产值仅
为全国平均值的4315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
平均值的60 % ,在我国东部沿海各大流域中倒数第
一,介于胶济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之间的经济低谷区。
全流域有耕地面积1330 多万公顷,其中1000 万公顷
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近667 万公顷农田排涝标
准低于三年一遇。全流域受堤防保护的耕地和人口均
占全国受保护耕地总量的24 % ,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
293 万公顷耕地中,有100 万公顷受堤防保护。淮河
中游干流沿岸相当部分农田靠近或本身就是行洪、蓄
洪区,由于生活水平很低,这些地区群众在非汛期便盲
目围垦、养殖,使行洪、蓄洪能力减少,汛期时又不得不
放弃农田等生产、生活资料进行转移。15 年~20 年一
遇洪水,1991 年安徽省有100 万群众撤退、转移,留下
重大的社会隐患。
沂、沭、泗三河发源于鲁中山地,其中泗河原本是
淮河下游最大支流,而沂、沭河又分别是泗河的支流。
从公元12 世纪初黄河夺淮河下游入黄海,特别是从
15 世纪末黄河固定地夺泗入淮起,泗河水系发生了巨
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泗河水系变成三条基本上各不相
干的河流,也不再与淮河干流相通。水系的如此混乱,
使沂、沭河下游泄洪能力严重不足,再加泗河上游洪水
最终也排入沂、沭河道,洪水极易泛滥,沂、沭、泗河流
域成为著名的多灾地区。

希望有所帮助!

http://59.175.213.77/kns50/detail.aspx?filename=ZDCK2000Z2075&dbname=CFJD2000&filetitle=%C0%FA%CA%B7%CA%B1%C6%DA%BB%C6%BA%D3%A1%A2%B3%A4%BD%AD%A1%A2%BB%B4%BA%D3%C1%F7%D3%F2%C8%CB%B5%D8%B9%D8%CF%B5%B5%C4%D1%DD%B1%E4


淮河并不算长,为什么被誉为我国最有故事的河流?
3. 这里说的淮河,就是古语“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中的“淮河”,也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史上和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的“淮水”。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豫皖苏三省,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山东五省。4. 宋以前裂陆誉由...

淮河注入什么地方?
另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8公里;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北上连云港市,经临洪口注入黄海的海州湾。2003年开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黄海。江苏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几十年前的淮河流域,可以用一句话来...

淮河流经城市图片
淮河水系全图 2.淮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安徽临泉县、江苏沭阳县、河南固始县、安徽颍上县等等,这几个县的人口几乎都接近200万人口,比西部许多地级市的人口还要多。那么为什么此地会有这么多的人口在此繁衍生息呢?看了以上淮河流域全图,我相信你会明白的,因为人要吃饭,只有拥有足够的水源...

中原人民南迁的原因是
3. 北宋时期的“靖康之乱”,由于金朝的入侵,使得黄河流域成为战场,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地,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4. 金朝的“金完颜亮”时期,淮河流域成为战场,迫使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地区包括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5. 蒙古...

为啥淮河流域易发洪水
降水变率大和南方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的特点。 黄河改道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水灾多发.人为: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农田面积大,农业用水量大; 开发历史久,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矛盾突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使淮河流域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为什么风阳人都恨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古称钟离,是淮河流域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元代虽然升为濠州,但所辖不过四县。在全国政治布局中默默无闻。除了当王朝更替或南北分裂,淮河两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时在史籍中偶尔露一下面外,很少有人提到它。但朱元璋的发迹使凤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 早在吴元年收复濠州后,朱元璋马上升...

淮河起源地和终点分别在哪?
作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在历史上享有“四渎”之一的尊崇,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从桐柏山太白顶的源头到三江营的终点,这条河流见证了中国中部的变迁与文明。淮河流域的总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横跨东经112度至121度,北纬31度至36度,流域内地理多样,孕育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历史:人口迁移分布有什么特征
多于儿童和老人。从间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看,迁出地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但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与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迁出,使迁出地的抚养、教育费用受到很大损失。对迁入地区,由于人口和劳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也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他社会问题。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雨受季 ...
(3)此外,为了更好地管理淮河流域的水资源,还建立了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这些努力不仅减轻了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还有助于保护和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4)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淮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流域内居民的生活安全,...

淮河起源地和终点
一、起源地详细解释 淮河的发源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桐柏山。桐柏山地势较高,有着丰富的水源,是淮河的主要源头之一。在这里,多条溪流汇聚成河,形成了淮河的上游。二、淮河流程 淮河自桐柏山起源后,一路向东流经多个省份,如河南、安徽、江苏等,最终注入洪泽湖。淮河流域广泛,支流众多,是中国的...

师河区18368126694: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经过了哪四个阶段 -
夏磊云南: 1.采集渔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3.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 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师河区18368126694: 总结一下各个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夏磊云南: 这是地理选修——自然环境的知识, 1.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 2.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3.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4. 后工业文明--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 史前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弱,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

师河区18368126694: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怎么样的? -
夏磊云南: 1、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较小,崇拜自然--天命论 2、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改造自然---人定胜天,因地制宜 3、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才开始出现矛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 4、后工业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和谐,和谐论---可持续发展 人地发展的主要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师河区18368126694: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史前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 -
夏磊云南:[答案] 人地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1.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2.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3.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4. 后工业文明--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史前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弱,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

师河区18368126694: 该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44 - 45题. 小题1:图中①时期,人类对自然 -
夏磊云南: 小题1:C 小题2:B小题1: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图中①表示人类过度的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忽略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为人类中心论,体现的态度是征服自然.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小题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图中②为环境决定论,③为人地伙伴论.所以演变的顺序为②①③.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师河区18368126694: 人地关系认识各个阶段的观念是 - -- -
夏磊云南: 人地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1.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2.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3.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4. 现代文明--协调人地关系

师河区18368126694: 介绍旧石器时代 安徽境内古人类分布情况 -
夏磊云南: 安徽省境内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就有40余处,新石器之后的古人类遗存就更是不胜枚举.尤其安徽长江段流域分布众多古人类活动遗迹.国家“九五”攀登研究计划安徽课题组在芜湖繁昌孙村人字洞发现更新世早期灵...

师河区18368126694: 动画科普:为什么淮河流域容易发洪水 -
夏磊云南: 梅雨季节或夏季风较弱的年份,雨季长时期地停留在江淮地区,降水量大.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北方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和南方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的特点. 黄河改道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水灾多发. 人为: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农田面积大,农业用水量大; 开发历史久,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矛盾突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使淮河流域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师河区18368126694: 淮河文化的主要特点 -
夏磊云南: 淮河文化是安徽的四大文化圈之一.安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四大文化圈(包括淮河文化、庐州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各具特色,影响深远,淮河文化因基本上均在安徽淮河两岸,作为区域文化,故可综合称皖文化,...

师河区18368126694: 为什么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 -
夏磊云南: 由于人口的变化和人类需求的变化,使得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发生变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