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的字形和含义从古至今

作者&投稿:陈没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友”在古代的含义~

友〈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2) 同本义 [friend]
友,同志为友。——《说文》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3) 又如:挚友(亲密的朋友);友生(朋友)

(4) 职官名。王官之近臣 [professional officer]
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友者因文王、 仲尼四友之名号。——《晋书》
(5) 又如:友学(职官名。“友”与“文学”的合称。为辅佐、侍从之官)
(6) 借指兄弟 [brother]。如:友于之谊(兄弟间的情谊);友于(惟孝友于兄弟;兄弟友爱;借指兄弟);友弟(友悌。兄弟相友爱。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辞)
(7) 同伴,经常在一块儿玩的人 [companion]。如:酒友;赌友
(8) 同一所教会、学校、班级、职业的成员 [member of guild,class,school,profession]。如:教友;校友;工友等
词性变化
◎ 友〈动〉
(1) 互相合作 [cooperate]
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
(2) 结交,与…为友 [be friend]
瓒深与先主相友。——《三国志·先主传》
古之高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顾炎武《日知录》
(3) 又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4) 给予帮助或支持 [help]
出人相友。——《孟子·滕文公上》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 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郑码:GL,U:800C,GBK:B6F8
笔画数:6,部首:而,笔顺编号:132522
and that;moreover;
回答者:小李飞到2026 - 千总 五级 6-30 12:30
连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作为连词使用时,是从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开始,发展到现在的,没有明显的变化。

代词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代词之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清朝也有使用,沿用至今,文学作品中居多。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到西汉时广泛使用,现如进用的比少。

语气词: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西周时开始使用,出现于文学作品中至民国后,使用较少,呈下降。

动词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秦朝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到民国后用之较少。


“而”的发展,从古至今在字意含义上略有变化,但在发展过程以连词使用最为广泛。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回答者: xuqianqian1982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7-4 11:07
说明:请不要复制!
而 ér

(一)[副]在句中作状语。

(1)强调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可译为“才”。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祭祀就以恭敬的态度来对待,像这样才会成为孝子啊。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虽然如此,我现在要夺取这个地方,然后才回去。

苏轼《贾谊论》: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让天子不怀疑,大臣不猜忌,然后整个国家才会只由我为所欲为。

(2)提出更甚的事作衬托,表示甲事尚且如此,乙事更不用说。常同后一分句表示进层的连词“而况”、“且”等呼应。可译为“尚且”。

《尸子·明堂》: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禽兽愚笨,尚且不能随意网罗,何况对于吃熟食的百姓呢?

《孟子·万章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求和士人交朋友,尚且做不到,何况召唤(他们)去呢?

《韩非子·说林上》: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他儿子的肉尚且忍心吃,还有谁的肉不忍心吃?

(3)表示对人的强调。可译为“就是”。

《墨子·明鬼下》:先生者先死,若是,则先死者,非父则母,非兄而姒也。——先生的人先死,如果是这样,那么先死的人,不是父亲就是母亲,不是哥哥就是嫂嫂。

(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晚。可译为“才”。

《战国策·赵三》: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开始我以为先生是平庸之辈,今天我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呀!

(二)[连](1)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今语同。有的可译为“和”;有的可不译出。

《韩非子·显学》:宰予之辞,雅而文也。——宰予的言辞,典雅而有文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能不答应。”

《汉书·食货志上》: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所以贤明的国君重视粮食而轻视金银珠玉。

《梦溪笔谈·药议》: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萝卜等)在没有薹时采集,就饱满而分量重,在有薹时采集,就空虚而分量轻。

《荀子·劝学篇》:蟹六[八]跪而二螯。——螃蟹有八条腿和两个螯。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永州的野外产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

苏洵《权书下·六国》: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打仗,失败了两次,胜利了三次。

《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西洋人擅长使用枪炮,短于用刀剑搏斗。

(2)连接分句,表示连贯关系。可译为“就”、“于是”。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就丧失尽了。

《孙子·九地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对我)有利就打,(对我)不利就不打。

《荀子·议兵篇》: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听见鼓声就前进,听见锣声就撤退。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于是命令齐国军队中善于射箭的弩手一万人,沿道路两旁埋伏,约定说:“傍晚看见火起就一齐发射。”

《汉书·食货志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中午为贸易时间,招引天下的人,聚集天下的货物,交易以后回去,各自得到了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天下的)财货流通了。

《后汉书·张衡列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假如有了地震,酒樽形的候风地动仪就振动上面的龙,机关发动,(龙)就吐出铜丸,于是(在下面蹲着的)蟾蜍便把它衔在口中。

(3)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而且”。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楚军的士气衰退了,而且不做防备,你攻击他们,郑军为后续,楚军一定会失败。

《孙子·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不失去使敌人失败(的机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接于君。——赵国强而燕国弱,而且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与您结交。

李陵《答苏武书》: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剩下的人不到一百,而且都受伤患病,不能拿起武器(作战)。

(4)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前后两句的意思相反。可译为“不过”、“但是”、“却”、“而是”。

《史记·张丞相列传》: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高祖说:“(讲得)对。我考虑这件事也想这样办,不过群臣谁能胜任呢?”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汉书·游侠传·郭解》:自是之后,侠者极众,而无足数者。——从此以后,游侠极多,但是没有值得一提的。

白居易《与元九书》: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现在(我)虽然被贬到远郡做副职,但是官级高达五品,每月俸禄四五万。

方苞《狱中杂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这件事可以欺骗被处死的人,但是不能欺骗主审定案的官。

《战国策·赵三》: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十个人却服从一个人,难道是力气比不过(他),智慧不如(他)吗?是害怕他啊。

《左传·襄公三十年》:非相违也,而相从也。——(这种作法)不是(为了)互相违背,而是为了互相顺从。

杨万里《千虑策·刑法上》:残非出于仁之外也,而生于仁之中。——残酷的刑法不是产生在仁爱之外,而是产生在仁爱之中。

(5)表示偏正关系。

1.连接状语和谓语。可不译出,有的也可译为“来”。

《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出兵千里去袭击别国,没有不失败的。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河曲智叟笑着制止愚公。

《梁书·儒林列传·范缜》:夫欻而生者必欻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忽然产生的必定忽然消灭,逐渐产生的必定逐渐消灭。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备必喜而从命。——刘备一定会高兴地服从命令。

欧阳修《归田录》: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有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视着他,久久不离去。

《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坐着等死,哪里比得上奋起拯救它?

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诗体)按人来论列,那就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

2.连接助动词和动词。不能译出。

宋玉《风赋》: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这只是大王(享受)的风,平民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黄琼》:以为亲耕之礼,可得而废。——(他们)认为亲耕的礼制可以废除。

(6)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子产如果死了,谁来继承他?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如果懂得礼仪,谁还不懂得礼仪?

《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人而无知,与木何异?——人如果没有知觉,同树木有什么差异?

《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诸位没有(保卫家乡的)意愿就算了,诸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所向)就行了。

(三)[助]同“前”、“后”、“往”、“来”、“东”、“西”、“南”、“北”、“上”、“下”、“降”等词连用,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以”。

《论语·泰伯》: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可以)免于损伤了。

《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从孔子以来,到现在有一百多年了。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恐惧,就与汉王约定,平分天下,分鸿沟以西的地方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归楚。

《梦溪笔谈·神奇》: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墙。——郡守以下(的官吏),一会儿都来了,平民百姓围观的人(拥挤得)像墙一样。

吴从善《郁离子序》:然自秦汉而降,能言之士何限?——但是从秦汉以来,能说会道的人哪里有个限止?

(四)[语气](1)用在陈述句末。助终结语气。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出。

《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难道不思念你?因为你住得太远了。

《汉书·韦贤传》:我虽鄙耇,心其好而。——我虽然鄙陋年老,心里却很爱好(礼乐)。

(2)用在感叹句末。助赞颂等语气。可译为“呀”、“啊”。

《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他)在门屏那儿等着我呀!用素丝(系着玉瑱)垂在耳旁呀!把琼华佩带在身上呀!

《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棠棣的花,在翩翩地摇摆啊!

张衡《东京赋》:于斯之时,海内同悦曰:“吁!汉帝之德,侯其祎而!”——在这个时候,天下人都高兴地说:“嘿!汉朝帝王的德行教化,何等美好啊!”

(3)用在疑问句末。助反诘语气。常同句中表示反诘的副词“其”等呼应。可译为“吗”。

《左传·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鬼(如果)还要求食,若敖氏的鬼魂,不就要饿肚子吗?

《逸周书·芮良夫解》:下民胥怨,财单竭,手足靡措,弗堪戴上,不其乱而?——下民都在怨恨,财力完全枯竭,(他们)手足无措,不肯拥戴在上位的人,(天下)不就乱了吗?

(4)用在祈使句末。助劝阻语气。可译为“吧”。

《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者危险了。

(五)[词尾]形容词或副词词尾。附“而”的副词一般是表示时间的副词。

《诗经·齐风·猗嗟》:颀而长兮。——身材修长真高呀。

《庄子·内篇·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四个人互相看着笑了,(都觉得)心意相通没有隔阂,于是互相结为朋友,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去探问了他。

⑴、在甲骨文中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就像旧友重逢,二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
⑵、在金文中仍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
⑶、在小篆中是两只右手一上一下的靠在一起的形状。
⑷、在现代楷书中的写法,是把小篆上部的右手变成了一只左手,这样书写方便,形体美观。
“友”字的本义就是“朋友”、“友好”
如《荀子·性恶》:“择良友而友之。”
这句话中的两个“友”字词性是不同的,前一个“友”字是名词,当“朋友”讲;后一个“友”字是动词,当“友好”讲。大都互相亲近,因此“友”字从“友好”之义又可以引申为“相亲近”。
如《三国志·蜀志·先王传》:“瓒深与先生相友。” 在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
“同门曰朋”,即师从同一个老师的人称为“朋”;
“同志曰友”,即志同道合之人称为“友”。


从古至今文言文
1. 文言文的历史 详细点 从古到今的 文言文的历史自从商朝产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刻写甲骨卜辞以来,可以说就开始了文言文的历史。 我们知道文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从古至今汉字的形音义都在变化。虽然我们不知道某个字在古代怎样读,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根据字形来识别它的意义,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点。 所以在不同地方...

“不肖”一词中的“肖”有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形可知,“孝”的本义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通过字形溯源,“不肖子孙”与“不孝子孙”的含义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含义,就可以落实了,它们的意义也因为有了字形线索而可以区分得很清楚。【拓展】早期字形具有较强的象物性,字形与词义...

从古至今有些什么字体,分别是在那个年代出现的那种字体?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4.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

从古到今,一种文字形成书写系统后,其文字的字形为什么不能随便被更...
文化需要文字的传承,因此文字不能随意的更改,这是一个漫长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文化传承或多或少的会流逝掉,造成文化遗失。因此文字不能随便更改。你像越南,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古代都是用的中国汉字,只是到了近代他们各自发明了各自的文字体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丢失了很多传统文化的...

“人”字从古至今的演变
通过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可以看出从远古时代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人们对什么是人的认识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会弯腰劳作的动物才能叫人,因为不论是在田间劳动的农民,还是在官府工作的官员,以及上至皇帝统统都是要弯腰劳动、弯腰写字、弯腰审批文件。而到了后来,因为人们不理解“人”这个字...

从古至今文字的发展演化过程
整齐又长方形的小篆,结构是由均匀圆转的线条所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因此,民间很快的又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它破坏了小篆的端庄工整,把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据说这种新字体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

解释会意字从
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这种造字法就叫作会意,属于六书中的一种。从的基本解释:从[cóng]1、依顺 :顺从。2、采取,按照 :从优。3、跟随 :愿从其后。4、跟随的人 :侍从。5、参与 :从业。6、由,自 :从古至今。7、次要的 :...

丰字从古至今的演变
木,以标志所属的地界。当“丰”主要作为名词使用后,甲骨文再在“丰”字基础上再加“又”(用手抓持、执苗)另造“封”代替,强 调执苗种树。造字本义:名词,种在土埂上作为地界标志的、高大茂盛的树木。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简化金文字形,导 致金文字形中的“未”形消失、“土”形消失...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哪些字体?
隶书,包括秦隶和汉隶等,被认为是由篆书演变而来。其字形通常宽扁,横画较长而竖画较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考古发现的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5. 楷书 楷书,亦称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

介绍汉字一的解说词
而“一”作为汉字中重要的一员,恰好用最简单的笔画勾勒出了中华文化的繁复与深刻,博大与精深。(回应材料,由汉字“简单字形中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一特点,导入对“一”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从古至今,“一”的字形都是简单的一划。而在时间的标尺上,这简单的一划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金山区19390056015: 友的字形和含义从古至今 -
善杭京都: ⑴、在甲骨文中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就像旧友重逢,二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 ⑵、在金文中仍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 ⑶、在小篆中是两只右手一上一下的靠在一起的形状. ⑷、在现代楷书中的写法,是把小...

金山区19390056015: 友的原始意思? -
善杭京都: 友yǒu 友的中文解释部首笔画 部首:又 部外笔画:2 总笔画:4 五笔86:DCU 五笔98:DCU 仓颉:KE 笔顺编号:1354 四角号码:4040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3CB基本字义 1. 彼此有交情的人:朋~.~谊.~情.2. 有亲近和睦关系的:~邦...

金山区19390056015: 什么样的人能算得上“朋友”? 我们从“友”字最初的含义来探究一下,甲骨文“友”字的写法是“   ”,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 -
善杭京都:[答案] 例文: 真心朋友 真心朋友会使你理解高山流水会知音的神奇.真心朋友不仅是心灵上的相知,更多的还有人世间最珍贵的... 真心朋友不需要你给予你什么,那颗真诚的心就是全部的,最重要的给予. 真心朋友的目光中没有鄙弃,有的只是无限的鼓...

金山区19390056015: 什么样的人能算得上“朋友”? 我们从“友”字最初的含义来探究一下,甲骨文“友”字的写法是“ ”,像 -
善杭京都: 例文: 真心朋友 真心朋友会使你理解高山流水会知音的神奇.真心朋友不仅是心灵上的相知,更多的还有人世间最珍贵的真诚. 真心朋友不需要你对他许诺什么,只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全力以赴;真心朋友不需要你赞扬他什么,只要你成功时...

金山区19390056015: 说文解字朋友的解释 -
善杭京都: 文言版《说文解字》:朋,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白话版《说文解字》:朋,古文写作“凤”,像凤的形象.凤高翔时多以万计的鸟群追随,因此用凤翔之形作为“朋党”的“朋”字.字源解说 本 字 “朋” 朋,...

金山区19390056015: 爱字中的友是什么意思?
善杭京都: 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

金山区19390056015: 好友的“友”字如何解释? -
善杭京都: 基本字义1. 彼此有交情的人:朋~.~谊.~情. 2. 有亲近和睦关系的:~邦.~邻. 3. 相好,互相亲爱:~爱.~

金山区19390056015: 字典中对“朋”“友”以及“朋友”的意思. -
善杭京都: 百度字典里就有嘛.朋:基本字义1. 彼此友好的人:~友.~辈.~侪.~俦.宾~.至爱亲~.2. 结党:~党(为私利而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的一帮人).3. 成群:群居~飞.4. 古代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5. 比:硬大无~.6. 姓...

金山区19390056015: 亲朋好友中的朋和友是什么意思?拜托各位大神 -
善杭京都: 何为“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 何为“友”?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 何为“朋友”? 1.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 2.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 3.特指恋人.

金山区19390056015: 友字用作名字的意思 -
善杭京都: 相互帮助的意思,友天下士,友天下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