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第一段怎么分层?

作者&投稿:挚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风景谈第1段的3层大意什么?~

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文笔跌宕,结构严谨,富于变化,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共描写了六个画面,用五节概括性抒情议论的文字串联起来,表在写风景,意在歌颂人,在写景颂人艺术上实在独具匠心。


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阵


作者用静景勾勒出猩猩峡外的沙漠,向我们展现的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颜色纯白,声音是寂静。“然而”一转,用动静手法描写了驼阵,形在变化,由远而近;色在变化,由黑到猩红,声在变化,由丁当到和谐的旋律。这些一般的人类活动出现在荒凉而死寂的山摸上,就成了一幅风景画面。


末句用抽象而简括的文字,提示读者,本文虽谈的是风景,然而赞美的却是人的活动,是文章不的枢纽一下子打开了。


第二个画面:农歌夜唱


地点是黄土高原,时间是夜晚,对象是辛勤劳作、生产归来的农民。先也用静景手法来描绘背景,有梯田、秃顶的山、高杆植物。当写到“三五月明”之夜,农民生产归来,人和牛从山背上走过来,由远而近,由少而多,并且节奏缓慢“姗姗而下”,在背景上形成了“一幅剪影”,但人走过后,由飘来了“缭绕不散”的“粗朴的短歌”,于是乎,蓝天明月加上农民歌唱,就可称为“绝妙的题材”了,把人类的活动,更推进了一层。


第三个画面:学员晚归


地点仍同前一样,时间是傍晚,对象是学员,各地来延安的知识分子,也是生产归来。如果说前一节在写人时高了一步,那么这一节更侧重于人物描写。作者用工笔描写的手法,刻画了学员们职业不同、口音不同,但多唱着同一个调子,这是晚归之景;还写了个晚餐之景,画面的色彩是金黄、翠绿、白沫、黄土等,并以河水哗哗流淌衬托了这些学员的愉快,更突出了他们为寻求革命来到延安的高尚精神。这一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第二三两景的联系都是生产归来,共一节评论文字。在写人方面,更是强调了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人的生命力。这一节议论,比前一节议论更拔高了一步。


第四个画面:荒山雨景


作者换了一种表现手法,先写“西装革履”与“烫发女郎”在公园谈情说爱的情景,再花大笔墨去描写荒山、泥水、怪石、石洞这样有个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有对解放区的青年男女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在一起抓紧时间学习,追求革命真理。通过对比,突出了后者敦厚朴实、好学上进的进取精神,突出了他们“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突出了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在胡闹中求刺激”的高尚品质,而这些无疑是前者所望尘莫及的。这能不使大自然失色?这就是荒山奇迹。怎么不值得去怀念呢?


这一节评论文字,说明“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而只有“内生活极其丰富的人”才能成为这里的主宰。这第三次评论,是我们更明白了风景与人的关系。


第五个画面:桃林茶社


这一节文字表面上平淡无味,其实从文思的俯视角度看,写得文姿跌宕,谈笑风生。作者采用了抑扬法来写景颂人。开头句子写得摸棱两可,仅交代了“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石磨”、“几尺断碑”,石块为凳竟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桃林旁还有一些庄稼。这也会成为风景?与公园比,岂不“贻笑大方”?但在这桃林茶社里,由于有一群青年在热烈追求革命真理,从一般的人物描写角度(语言、行动、形态等)描写了这些人,又从与“消磨时间”的人作对比的角度,突出了追求革命的浓厚气氛。用这种抑景扬人的手法颂人,比前面又更高一筹了。


因此,这一节的议论文字说,“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这“辐射”、“填补”、“增添”,更说明了人的精神尤其重要。作者随感情的逐步加深,不禁发出了“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深刻感叹。


第六个画面:北国风光


这一画面,作者又从形、声、色的描写了两个战士,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作者由听到“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而想起一张放哨士兵的侧影。这照片是静景,也是近景,作者着力刻画了战士严肃勇敢的神情。由这严肃勇敢,又联系到听到的号声,并着力突出了战士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鲜明的形象。粉红的霞光与象征着胜利的飘动的红绸子,刺刀闪着寒光,通过动静结合、刚柔结合、远近结合,突出了战士的高大形象。作者浮想联翩,“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作者直抒胸臆,公开地、纯粹地歌颂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行文至此,作者不得不如笋剥壳、如茧抽丝,用第五个比喻句结束全文:“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伟大者!”虽然用的是假设句,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文词委婉些,但这一惊人之语,尤如画龙点睛之笔,把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及超越一切的民族的高贵精神这一主题,在层层深化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组织,本文之妙,妙在写景;本文之贵,贵在写人。全文只有六个画面加上五个议论句,结构完整。画面内容各异,表现手法不雷同。形散而神不散,完全靠人类的活动、人的精神境界的逐渐升华来组织材料。真是非大手笔,决不会到次地步。

参考一下吧,这是分析,也许能帮到你~~

《风景谈》景物描写的技巧和表达效果一、写景与议论相结合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有较强的议论色彩。文章用回忆的方式,描绘了几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体现着不同意义的风景片断。在描写完每一个风景片断之后,作者都插入了简短的评论。这些评论并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紧紧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挖掘每段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思想意义。而每一段评论,作者都围绕着人的活动是构成风景的重要条件,赞美人的伟大这样一个观点。全篇文章,正是以此作为一条红线,把那些互不相干的风景片断贯穿起来,组成一幅完整有机的图画,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革命队伍的战斗生活,歌颂了解放区蓬勃兴旺的革命事业和革命战士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二、描写层层深入,意境步步深化文章描写的六个风景片断,从写一般人到写革命者,再到写手握钢枪的革命战士;从写人类的一般活动可以使自然改观,到写革命者的革命活动、革命精神可以创造第二自然,再到写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革命气概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会,创造未来。描写一步步深入,意境一步步深化,从而把作者对解放区革命战士和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之情,一层层推向最高潮。三、对照强烈,语言生动这篇散文在景物描写中,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例如用沙漠的单调、平板、寂静与沙漠中由于出现了骆驼队的活动所产生的庄严妩媚景象相对照;用公园里绿荫下长椅上,窃窃私语的一对恋人,与怪石峭壁荒山上,被雨赶到石洞里促膝而坐,埋头看书的一对革命青年相对照;用照片簿上的号兵形象与北国五月朝阳映照下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相对照等,这些对照描写,使得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显得异常突出和鲜明,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印象。这篇散文的语言,确切生动,色彩鲜明,每写一段风景,都能把它的形态、色彩、声音、气氛、情调等等极其形象逼真地刻划出来。例如用“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形容那黄土高原上已经开辟了层层梯田的秃顶山坡,用“等待检阅的队伍”,来形容山坡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用“几乎透明似的”蓝天、离山头“似乎不过几尺”的明月,“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肩着犁的人形也出现”等语句来描写黄土高原上一幅剪影似的耕农晚归画面,并用“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来渲染这幅风景画的田园风光和抒情气氛。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 ( 一层)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深受鼓舞,(二层)同年12月写下了这篇赞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
你 时找的这篇文章吗?要是的,我想应该这么分吧


风景谈的中心句
风景谈的中心句在文中的第一段。风景谈: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风景谈是茅盾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写的被誉为姐妹篇的《白杨礼赞》成为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也是被选入...

风景谈有几大段
《风景谈》共有**10个**自然段,共描写了六个场景,每一段都可以独立为一大段,也可两段为一大段,分为三组,每组两个自然段。

风景谈笔记整理 重点
1、文中生动刻画了抗战时期延安军民的生活,《风景谈》是篇值得一读的范文。2、作者先从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勾起了他对“猩猩峡外的沙漠”的回忆。3、然后,转入正题,用轻描而浓情的笔墨,有条不絮的把一页页如画的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4、接着又从延安军人夕阳暮归之时在延河岸上平凡的生活细节来衬托...

风景谈第一段主旨
第一段:写猩猩峡外的“风景”,揭示人比自然更伟大。

《风景谈》的解题方法有哪些?
解题:“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崐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崐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崐人,作者认为...

风景谈风景画之间的和谐统一
作者以绘景为主题,从沙漠、溪流、朝霞、夕照、晴天、雨景等自然景观中挖掘出人类的活动,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人的生活景象。这些看似随意的生活场景,其实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艺术表现,让人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出人类的伟大。每幅画的结尾都有一段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些议论在内容上虽有相似...

风景谈风景画中的和谐之美
寓意深邃,《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和谐优美的风景画,赞美了延安根据地人民精神风貌。文章以《塞上风云》的联想开篇,运用丰富的艺术联想,描绘了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和北国朝霞五幅富有根据地特色的风景画。这些画面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和谐生活的美好景象。沙漠驼铃画面中,作者...

风景谈中描写了六幅“风景画”。仿照示例,按顺序填写下边表格
第一个场面:沙漠驼铃 第二个场面:高原晚归 第三个场面:延河夕照 第四个场面:石洞雨景 第五个场面:桃林小憩 第六个场面:北国晨号 希望给好评

风景谈的六幅画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在一起的?
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把这六幅风景画组合在一起的。

《风景谈》​中“万籁俱静”和“嘹亮的喇叭声”是否矛盾,为什么_百...
跟下文放在一起就不难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这一画面,作者从形、声、色的描写了两个战士,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作者由听到“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而想起一张放哨士兵的侧影。这照片是静景,也是近景,作者着力刻画了战士严肃勇敢的神情。由这严肃勇敢,又联系到听到的号声,并着力突出...

鸡西市13519623307: 风景谈第一段怎么分层? -
穆琰盐酸: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 ( 一层)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深受鼓舞,(二层)同年12月写下了这篇赞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你 时找的这篇文章吗?要是的,我想应该这么分吧

鸡西市13519623307: 风景谈第一段怎么分三个层?
穆琰盐酸: 1.说清是什么地方的风景2.说清风景的最大特色3.给人的最深感触

鸡西市13519623307: 风景谈第1段的3层大意什么? -
穆琰盐酸:[答案] 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文笔跌宕,结构严谨,富于变化,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共描写了六个画面,用五节概括性抒情议论的文字串联起来,表在写风景,意在歌颂人,在写景颂人艺术上实在独具匠心.第一个画面:沙...

鸡西市13519623307: 《风景谈》中的第一段的层意 -
穆琰盐酸: 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文笔跌宕,结构严谨,富于变化,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共描写了六个画面,用五节概括性抒情议论的文字串联起来,表在写风景,意在歌颂人,在写景颂人艺术上实在独具匠心. 第一个画...

鸡西市13519623307: 矛盾的风景谈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
穆琰盐酸: 六幅“风景画”的写法大致相同,先写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文章在结构布局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把六幅风景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显得既舒展自如,又谨严有序,表现出整体和谐统一,完满无缺,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鸡西市13519623307: 茅盾《风景谈》这篇课文解析. -
穆琰盐酸: 主题:《风景谈》以谈风景为名,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自然景色只是作为文章的背景而存在,主要突出的还是对“人”的精神的赞颂.全文一共10个自然段,...

鸡西市13519623307: 风景谈第一段主旨
穆琰盐酸: 第一段:写猩猩峡外的“风景”,揭示人比自然更伟大.

鸡西市13519623307: 风景谈第一段文字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
穆琰盐酸: 写优美的景色

鸡西市13519623307: 茅盾的《风景谈》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
穆琰盐酸: 写景与议论相结合;描写层层深入,意境步步深化;对照强烈,语言生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