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政治关系中,中国,日本,韩国是怎样一种关系?

作者&投稿:诸葛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韩国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比较~

  (一)日本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的国际战略基本上是围绕它与美国的关系展开的。以美国人的视角从日本的立场出发看待亚洲,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战争和占领淡出历史舞台,亚洲变得更加重要,而日本的重建和经济影响力也使它成为这一地区占有绝对领先地位的经济强国。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所寻求的不只是在某一时期充当亚洲与西方的中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及20 世纪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在80 年代的全球金融市场中迅速崛起,而这更使得日本完成了从美国的附庸国到支持国的战略关系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的日本在很多方面对美国的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3]它协助完成了对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些基础制度的革新,带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某一时期曾是最大的国际援助贡献国。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干预金融市场和重新调整世界主要货币币值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也因此为本国企业在多个生产领域的外向型发展提供了机会。尽管在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对美国开放其市场的要求表现出了不情愿,但是在90 年代还是慢慢屈从了美国的压力,开放了其商品、服务及资本市场。

  作为美国的坚定支持者,日本把亚太看做一个它可以行使经济领导权的地区。在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塑造各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时,日本政府想利用国际援助、贸易和建议等直接手段领导亚洲,同时以值得效仿并且有吸引力的经济成功模式对亚洲国家实施间接影响。日本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一个发展的、完善中的亚洲。它希望把提高生产力作为焦点,以此转移人们的视线,避免政治上的争吵并驱散历史造成的对它的敌意。日本注重拉动出口和对外合理投资,为促进有竞争力的产业的繁荣创造政治条件。因此,地区发展和日本的强大自然地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所谓的双赢局面恰恰可以为日本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不对称披上自由主义的外衣。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在20 世纪60 年代,由于其他亚洲国家对日本及它所提出的各种计划的质疑和敌视,日本为正式的地区融合方案所做的设计纷纷失败。20 世纪70 年代初,经历了数次无情拒绝的日本政府转而关注一些非正式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亚洲地区融合方案。它开始青睐一些更为松散的非政府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吸收尽可能多的成员以扩大日本的影响,有的甚至可以在没有日本参与的情况下运作。在1985 年日元戏剧性的升值后,日本企业很快发展起全新的大型分包商及子公司网络。现在日本企业的国外供给线在地区范围内运作,它们为日本的纺织、汽车和电子等行业提供了地区性的基础结构。无论是生产厂商还是买家都需要这些复杂的多层次安排。因此,日本的对外投资对具体经济部门接收投资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所在的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日本的介入促进了东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而现在,韩国、朝鲜、中国台湾、东南亚以及中国企业更为这种一体化趋势提供了新的动力。

  能够不断吸收亚洲出口产品的美国开放市场(先是来自日本,然后是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新近完成工业化的东南亚国家,最后是现在的中国)是实现地区化进程的结构条件。一个可渗透的亚洲地区经济的出现,需要美国消费者对亚洲低价产品的“好胃口”,需要美国向亚洲产品开放的市场。而且这完全符合美国的大战略,那就是支持开放性市场的自由化,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迅速工业化却趋向保护主义政策的经济。如果失去大商场中的美国货架,就不会有那么多亚洲经济奇迹,更无从谈起亚洲地区主义。

  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更直接地体现了它作为美国支持国的角色。[4]由于受到反战主义大众文化的限制,再加上不得不顾及颇有争议的和平宪法第九条, 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及九一一事件之后,日本政府一直奉行支持美国的政策。这种坚定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委身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可以得到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好处。对于日本来说,它之所以能做到只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用在国防开销上,是因为美国纳税人负担了大笔费用。随着日本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扩大,美国也对其施加了更多压力:美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要承担更多义务。日本的两位首相中曾根和小泉纯一郎一直是美国值得信赖的伙伴,他们都适时地抓住美国政策所提供的政治开放空间,使日本以自信甚至武断的姿态出现在国际事务中。

  (二)中国

  中国加入全球市场,逐步发展成一个可信赖的地区强国,而且将会在全球事务中担当主要角色。这是苏联解体后,影响美国帝国体系的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已经能够取代日本,成为在亚洲有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强国。实际上,中国与日本之间仍有很大差距。在2002 年,日本GDP 占全球GDP 的13.5%,这一数字几乎是中国GDP 所占全球GDP数据的4 倍。与购买力平价标准相比,市场调剂外汇能更好地衡量地区经济活力。日本的市场调剂外汇以4:1 的比例领先中国,而如果按人均计算,这一比例跃升为40:1。经历了10年的经济停滞,日本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总GDP 所占比值从72%下降到65%。在同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即使是这样,中国GDP 占日本GDP 的百分比只是从13%增加到了23%。[5]也许在未来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直到2005 年中国仍大大落后于作为世界主要出口国的德国。有些记者和政治家在80 年代曾经大肆吹捧日本的经济发展,现在也有人盲目称赞中国。不过无论怎样,确实有一些重大变化正在重塑东亚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中国作为一个可信赖的地区强国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这一点可能还没有被所有人接受,但是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6]20 世纪70~80 年代,中国从一个革命者的角色转变成了一个有现实主义头脑的国家。中国的政治思路倾向于权力政治。这使得很多观察家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耻辱之后,中国究竟是不是要恢复往日的光辉?体育中的国际政治、对能源的不断需求、排外的民族主义、经济上的重商主义、无不印证着这种猜测。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使很多现实主义理论家没了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卷起铺盖,把视线转移到了东方。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个“有足够敌对气氛”的地区,而中国台湾正是那个最有可能被点燃的导火索。[7]

  但是中国外交并没有一直遵循权力政治的思路发展,这种变化使现实主义者们大失所望。中国意识到增强经济实力和“和平崛起”会带来更长远的好处。因此,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时候,中国成了多边主义的积极拥护者。从2002 年9 月以来,美国的国家安全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把美国定位成了革命者,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充当了现状维持者的角色。在反恐的斗争中,美国政府追求的是长久性的彻底变化。即使在有时间和机会争取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美国也想拥有先发制人进攻的权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起坚持认为,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所引领的多边主义时代一样,国际授权(动武)是合法而且必不可少的。中国既要顾及其领土主权利益,又得考虑多边主义外交的需要,包括棘手的朝鲜核问题。因此,它必须提倡反对霸权主义。对中国来说,中国式的“跟风”政治是更加合理的选择,远比在东亚地区效仿当年欧洲的均势政治安全得多。

  这并不能排除未来中国国家安全政策与美国政府不同部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上,中国的运作方式是统一的,而美国不是。几十年来,正是美国的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之间不断产生的矛盾,一直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比如在促使日本做出贸易让步的过程中,美国的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来自国会的压力,可以增加对外谈判时行政部门讨价还价的筹码。在中美关系敏感的台湾地区问题上,美国行政部门倾向于支持中国政府(一个中国)的政策;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在美国国会以及整个美国政治系统所进行的长期游说活动,给一直试图扩大政治影响的台湾当局提供了回旋周转的余地。在任何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中,国会(对中国台湾)的支持使美国总统不敢轻易放弃这个小岛。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不会妨碍渗透性地区的形成,而会从结构上成为形成渗透性地区的诱因。这是在美国帝国体系中,中国的上升趋势所具有的特殊性。散居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不会回归中国,但是他们会与中国密切合作。[8]19 世纪,成百上千万中国人离开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到东南亚的不同地方安家谋生,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中国移民在不同的国家成为当地的经济精英。他们长期持久的家族关系是他们在地区市场发家致富的关键。不断有亚洲国家在其他新兴发展型国家的帮助下创造自己的经济奇迹。而海外华人的关系网就是连接政治精英和国外企业的重要中介。虽然华人经济的核心仍然是家族控制,但是很多股份和行政控制权还是逐渐被当地的政治精英们所接管。据报道,20 世纪90 年代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经济,单就经济规模而言,列世界第4 位。

  和“亚洲”这个概念一样,“海外华人”的内涵也是模糊易变的。对于19 世纪散居在外的华人来说,方言、家乡、血缘关系还有行会都是造成分割的因素,因此他们缺乏统一的认同感。后来,中国又深陷在内战和革命动乱中。虽然东南亚各地的华人都过着流亡国外的生活,但是这不足以抵消他们在各个国家所形成的不同政治经验和观点。如果要定义海外华人的文化特征,那就是他们几乎不受限制的机动性。通常,他们以家庭为中心的经济组织、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责任上,而不是以法律和国家凝聚力为基础。

  1949 年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这些跨国界的经济网络成了需要中国面对的一个难题。在1953 年的人口普查中,海外华人被算做中国人口的一部分。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海外华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拥有代表权。[9]但是和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冲突使中国政府改变了政策。华人的民族向心力被视为对这些国家政权的“威胁”。1957 年以后,中国采取鼓励海外华人获得当地公民身份的对外政策,并支持华人们接受当地教育。1975 年和1978 年的中国宪法取消了海外华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资格。在过去30 年中,大量海外华人在他们的新家园接受了公民身份。现在海外华人指那些在东南亚出生并拥有当地国籍的华人。他们以很大的比例控制着东南亚经济。海外华人拥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高达80%的公司法人权,拥有大约40%的菲律宾公司法人权。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无论是中国中央政府还是各地方政府,都通过鼓励外商投资、允许汇付、发展旅游业等方式,努力加强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和中国台湾的关系。巴里·瑙藤(Barry Naughton)所谓的 “中国经济圈(China Circle)”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华人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断加强的结果是台湾迅速的产业空洞化。尽管台湾当局试图抵抗中国经济的巨大引力,但是现在有近100万中国台湾商人住在中国内地,这使得台湾当局的努力付诸东流。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吸引了约5 000 亿美元的外商投资,这大约是自1945年以来日本得到的全部外商投资的10 倍。据估计,在1985~1995 这10 年中,中国2/3 的外商投资实际上来自国内,一些中国商人利用香港规避国内税收,真正意义上的外商投资只占1/3。而1995 年以后,外商投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 500 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中,大概一半来自中国台湾,还有一部分额外投资来自东南亚。[10]尽管没有具体数据,但是随着亚洲商业网络在全球的扩大,未来海外华人与中国内地之间更加紧密的商业联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崛起和亚洲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是由这些非正式、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联系所确定的,而不是那些正式机构。因此,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不是国内现象,而是一个地区现象。由于身处亚洲,在很多问题上,中国与亚太及美国帝国体系密不可分。

他们都是美国盟友,但日本实力大于韩。且有独岛之争与历史之争。而中日也有这两个争议,所以中韩比较走的近现在。另外中朝关系遇冷也为中韩关系变好有作用!

A                                          中日韩三国关系


  中韩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主要是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对中韩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近年来中韩两国国民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韩国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韩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这种为政治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惜的。

  但中韩双方增进友好、深化合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中韩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是中韩关系的主流。而由于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原因,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相当脆弱,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信任,两国互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中韩之间的政治磨擦不断,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对“战略合作”的理解有所不同,韩国更看重半岛无核化问题并期望中国发挥相应的作用,而中国更着重于东北亚地区的长期稳定与共同发展,关注的是长期利益。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中日双方的形势。“钓鱼岛”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理智讲,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日两国都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形势如何,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

  中日韩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

        首先,对于日本来说,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正常国家,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中日韩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有美国的存在,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所以,这三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三国间应当从促进贸易自由化开始,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韩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三败俱伤。未来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中日韩的和解与合作又将大大推动东亚联合的事业。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三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可以说,韩日中关系与东北亚的稳定的根据,是以国家利益的政治性判断为优先。作为东北亚中心国家的韩、中、日,一方面比过去任何时候要更好地维持经济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争夺该地区现实的主导权,其中心问题是湾问题、中日领土、日韩领土纷争和朝鲜的核问题等。中日韩三国惟有互相尊重才能产生相互之间的信任。

  



中国和日本最近好像有点事情 但是韩国和中国是处于有好关系 (貌似韩国和美国是一派i的)


多级化国际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

试论非传统安全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试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上升。欧盟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多极化逐渐形成,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将促进世界力量的均衡化趋势。在政治、军事领域,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关系影响的上升和与传统安全问题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任何大国包括唯一...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地域关系等。其中国际政治关系又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关系,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美国国际关系专家汉斯·摩根索和法国的雷蒙·阿隆认为,国际关系就是国际政治,二者等同。西方一些学者将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关系与军事关系视为“硬政治”,视经济关系为“软政治”。

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第二次是21世纪初,新兴经济体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经济优势地位的下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的格局为之一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显著提升,20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成为讨论世界经济的主要平台。从国际政治与安全秩序而言,冷战的终结导致了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全球层面的...

举例说明什么是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政治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规则和安排。这些规则和安排确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和关系,以及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危机的机制。国际政治秩序通常是由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协议构成的。其中,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之一,其宪章规定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如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

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多极化的积极影响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6.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主要说明的是政治力量的对比,经济一体化主要涉及的是经济趋势的问题。政治多极化表现(1)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

什么是结构性矛盾?
将一个事物分开,看到这个事物由多个部分构成,其中一对或者多对单元间存在竞争或者矛盾关系,这种关系在事物内部只可以通过协调降低烈度,但不可消除。如要消除,除非将此事物拆开重构。此时,这种事物内部组成单元间的矛盾就叫结构性矛盾。部分存在于一个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总体当中,每个部分所占有的份额...

为什么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原因:和平问题:因为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巨大,所以和平问题主要是东西方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问题。“南北”主要是指位于南面的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与位于北面的发达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怎样理解过去几十年里,中日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延伸?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美关系一直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中日关系则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对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往往会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中日关系的发展也会对...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83718897: 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地位和作用? -
唱泻敏立: 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83718897: 谁来分析下中、日、韩、美、朝几国之间的形式和关系?
唱泻敏立: 我不是专家,但我知道,中国在竭力阻止战争,美国、韩国、日本经常挑衅,自己也不敢先动手,想让中国和朝鲜先动手,有机会了肯定就是想打中国. 其实我告诉你,美国,在亚洲的所作所为,最终的目标就是从中国身上得到好处! 美国现在是不会先动手,毕竟他还不想打,各国还要发展经济,他的一切只是为了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战略部署罢了!打下了朝鲜,最大的意义就是方便打中国!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83718897: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
唱泻敏立: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1.雅尔塔体制及其实质与作用 (1)雅尔塔体制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三大国首脑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83718897: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唱泻敏立: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形成 多极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欧盟等都成为多级力量中的一极. 政治必修一.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83718897: 当今的国际格局是怎么的?具体表现 -
唱泻敏立: 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美国在近些年将会一直保持着一超的地位,多强指的是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这一类的国家.这种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分布在近些年将会一直保持着.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83718897: 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 -
唱泻敏立:[答案] 当今世界格局为一超多强的局势,“一超”为美国,“多强”,中国,日本,欧盟,俄罗斯.所以我国处于“强"的地位.美国极力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德国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是...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83718897: 现代中日关系 -
唱泻敏立: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83718897: 中国和日本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中日关系的处理对两国,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 -
唱泻敏立:[答案] (1)戊戌变法 失败(2分) (2)九一八事变 东北三省沦于敌手(2分) (3)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2分) (4)暂时“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趋势发展(2分) (5)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民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