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倡以弱胜强,还有一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福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的无和有指的是什么?~

关于《老子》的几道测试题(此为修改稿,第2楼为草稿)


按:显然,出题人是站在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老子》,并且还设了不少的陷阱。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也是对自己老学素养的一个测试: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了解道家思想的立论根据,即老子的“道论”

1)老子的“道”具有双重属性,即既具有物质的特性,又具有精神的特性,你如何理解?

答:拿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原因,使人整体感觉老子就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但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根据陈鼓应先生的说法,“道”只是人们概念中的一个创造物,这似乎又表明老子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但是,《老子》在二十一章却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又成了有形有象的物质实体(虽然这个实体是模糊的),这里论述的显然是“道”的物质性。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等对“道”的解说,则明确地展示了“道”既具有精神又具有物质的双重属性。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要拿西方哲学分类中的那些帽子硬要往老子的头上戴的话,无论哪一顶都是不合适的。

2)《老子》中有一个命题,即“道法自然”,它是不是道生万物的意思,那么,道和万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这里要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的一个完整论述,才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看出,老子的“道”具有世界的本体属性,它可以通过“道→一→二→三→万物”的顺序,产生出整个世界(万物)来。但是,“道”又不是一个像西方哲学中“逻各斯”、“绝对精神”和西方文化的“上帝”那样一个绝对的世界本体,她也不是一个具有能量无限大的永动机,她也还要从她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这样来看,在老子眼中的世界结构,就是一个“道→一→二→三→万物→道”的循环形式,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圈子,它类似于现实中“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这样的循环。最后一个环节(关键环)“万物→道”、“树叶→树根”与前几个环节(普通环)“道→一→二→三→万物”、“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环属于“以强克弱”型,关键环则是“以弱胜强”型(详见田茂著《似与不似——“三”的哲学智慧》“第二章 绳子与链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3)如何理解《老子》中“道”的本原性特点和终极性特点?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地位?

答:根据逻辑学中内涵和外延成反比的规则,老子的“道”在空间上具有内涵无限大,外延无限小,同时,内涵无限小,外延无限大的特征,即所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同理,在时间上,老子的“道”也具有万物之始和万物之终的特征。这一点,和现代数学射影几何中的“无穷远点”的特性不谋而合。自从老子对“道”进行定义以后,整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就成了一部解说“道”的历史,《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表明“求道”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3.《老子》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代表性的名言就是“反者道之动”

1)如何理解《老子》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名言,能不能把这句话绝对化,为什么?

答:反,既有返还的意思,也有相反的意思。反者道之动,指的是矛盾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运动规律。弱,既有弱小的意思,还有柔弱(灵活)的含义。弱者道之用,则讲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柔和与灵活。老子在这里解释的正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道理。但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保证其通用性。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2)老子》中有很多关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句子,它表达的基本意思是不是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为什么?

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都是老子中关于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的论述。一般认为,《老子》特别强调柔弱,提倡无为,这并不是说老子就否定刚强,否定有为,而是由于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正面、阳面、上面,往往忽视事物的反面、阴面、下面的缘故。事实上,老子看问题很全面,他在许多地方都明确地提醒人们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尤其是他还特别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才是老子要向人们表达的核心观点。

3)《老子》中的辩证法有时候有诡辩论的味道,你是否看出这一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所谓诡辩,就是把事物的两面性推向绝对化,认为真的就是假的,黑的就是白的,主张对事物的两极要进行平均分配。类似的语言在《老子》中比比皆是,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关键是如何解读这些语句。事实上,老子对两端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有所倚重的。

4.《老子》对“道”的态度是不可言说,因此才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说

1)对于《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段话如何加以理解?个“道”的意义是不是一样的?

答:在更原始的简帛《老子》中,“常”为“恒”。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可以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够称呼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名。三个“道”字意思均不一样,第一个指“小道”,第二个指“表达”,第三个才是老子主要论证的“大道”。在现实中,只要具有“无限信息”的认识,总是不能彻底言说的,更遑论老子的“大道”了。

2)在《老子》中往往是:不说“道”是什么,而说“道”不是什么,比如“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和“博之不得”等,这体现了什么思维特点?

答:由于老子的“道”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又有点神妙莫测、难以捉摸的特性,所以用“是什么”来定义是行不通的,只好用“不是什么”的排除法来解说。这虽然是个无奈之举,但它也显示了老子善于应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3)读《老子》,你有没有注意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个风格就是否定性语言表达特别多,具体而言就是“不”和“无”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为什么?

答:《老子》中善用否定性语言的独特风格,就是提醒人们特别要注意事物的反面、阴面和下面。也反映了老子善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5.《老子》中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理论上的设计和规划,即“小国寡民”的模式

1)《老子》一书为什么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定位在“小国寡民”这样一个模式上,它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联系?

答: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的规律,由此推论,原始社会部落型的“小国寡民”,经过夏商周春秋这样的“大国众民”,通过否定之否定,最后也一定会再次走向“小国寡民”。现代社会的种种迹象(如各国幸福指数、人均收入指数排名靠前的大都是“小国寡民”类型的国家)表明,老子的理想很可能会逐步变为现实。

2)《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与其否定性的思维方式有联系,这表明了《老子》中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什么特点?

答:《老子》七十章有云:“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因此,《老子》中的社会历史观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提倡顺乎自然,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减少人为干扰,这样才能使社会尽量避免动荡而平稳发展。

3)《老子》中的理想社会的构想也表达了其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这个态度是什么,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老子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显然是不满意的,但更不满的,则是儒家提倡仁义礼的主张。认为人为地提倡某些理念,反对另外一些理念,会更加促使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追求眼前利益,这样的结果,损失的一定是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6.关于社会控制和治理,《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理念

1)《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立论根据是什么?其中的“无为”和“无不为”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答:“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立论根据还是“道法自然”,老子主张人类要以自然为师,认为只有仿造大自然“非以其无私邪”的做法,就能达到“故能成其私”的效果。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而“有为”得来的仅仅是一些小有为,有时甚至会把事情弄糟。

2)《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中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之说,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消极意义,今天我们能不能推行这种主张?

答:“不尚贤,使民不争”指的是过分地提倡树立所谓的道德模范,就会使人们变得虚伪和势利,追求虚名,不干实事。但是一般人们对此都会有误读,认为老子在这里反对使用有才能的人,实际上,老子只是反对使用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因为社会竞争激烈,而不顾长久,只顾眼前。这样只能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3)《老子》的“无为”主张中还反对“以智治国”,认为这是“国之贼”,认为“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结合实际加以理解。

答:反对“以智治国”,指的也是过分地提倡机巧,得到的也只能是眼前利益,丢掉的是长远利益。实际情况正是如此,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使人们过上了暂时优裕的生活,但却是以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为沉重代价的。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有一种叫刺鲀的鱼。平时看起来温顺也很弱小。但一旦受到攻击时就会胀大肚子,伸展开身上的刺,强大的鲨鱼有时会把刺鲀一口吞下,往往会被刺鲀刺破肚皮,从鲨鱼肚里逃生,过不了一会,鲨鱼就会一命呜呼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老子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老子这么说,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对其正确解释,常常以神化的力量进行曲解。比如对于洪水,人们将其比喻为猛兽,以为有一个管理水的神在统治着它,它时而温顺时而来势汹汹,力量难以估量,所以老子说它“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说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样貌弱而实强。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被灌输进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争先、争强,决不能软弱,因为软弱就会被欺负。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然而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都是不争,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温顺无比,却是最有力量。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说明真正的君主应具备的品德。配得上做一国之主的人能够承受得了耻辱,忍辱负重,他像水一样柔弱,能屈能伸,而不是穷兵黩武,他们知道爱惜民力,知道尊重老百姓的生命,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国家的君主。
  “正言若反”是老子对相反相成的言论的一种概括,比如大成若缺、大白若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等。正面是成,反面是缺,正面是一套反面又是一套,正面和反面是矛盾的统一体。

个人感觉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主张以什么为退
《老子》主张贵柔、守雌,“进道若退”,以退为进,反对刚强和进取,并把它引申为制定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基本策略的出发点,以达到以弱胜强、以屈求伸的目的。老子认为一切看似柔弱的东西,恰恰是最为强大的。他经常举例子说,活人的身体是柔软的,只有死人财坚硬,充满生命的树木是柔软的,而枯槁的草木...

老子认为什么者道之动
综合起来理解,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一个自然规律的,人们应该顺应这个规律而不是逆势而行。同时,他倡导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谦虚谨慎地运用规律,而不是强求妄为。最后,他强调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有和无的相互转化和...

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道德经》的艰涩难懂,就像是中国最古老的高山,老子是古代哲学家中最高寿的,同时,思想也最透彻、最孤绝、最高深的。《道德经》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

老子主张以什么为进?
老子主张以退为进。《老子》主张贵柔、守雌,“进道若退”,以退为进,反对刚强和进取,并把它引引申为制定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基本策略的出发点,以达到以弱胜强、以屈求伸的目的。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

精锐教育: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哪位思想...
以柔克刚”,这一点更是与《道德经》中老子所持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一致。练太极的好处: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注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太极拳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老子。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和老子的主张:贵柔处弱,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观点不谋而合。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主张贵柔守雌进道若退以什么为进?
老子主张贵柔、守雌,“进道若退”,以退为进。反对刚强和进取,并把它引申为制定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基本策略的出发点,以达到以弱胜强、以屈求伸的目的。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

主张贵柔守雌进道若退以什么为镜
《老子》主张贵柔守雌,进道若退,以退为进,反对刚强和进取,并把它引申为制定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基本策略的出发点,以达到以弱胜强、以屈求伸的目的。贵柔处下被认为是老子贵柔守雌思想的来源和依据。老子认为贵柔守雌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虽看似地将卑微,实则是极致高深的处世谋略。古代帝王多以孤...

感悟老子目录
首先,老子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认为柔弱的力量能战胜坚硬,如同水能穿透一切。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懂得知强守弱,遵循反者道之动,以柔克刚,如兵法中的以弱胜强,以雌守雄,以黑守白,以辱守荣。在贵贱关系上,老子主张贵以贱为本,认为真正的王者懂得谦卑,如侯王自称孤寡...

老子的修身思想包括哪些
3、柔弱胜刚强: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认为柔软的力量比刚强的力量更强大。他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和对矛盾转化的深刻理解。4、返璞归真:老子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和本真。他认为,人类应该抛弃世俗的欲望和虚荣,回归内心的平静和纯净。这种思想体现了...

枣阳市19210513909: 道家学说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
毋言妇肤:[答案]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

枣阳市19210513909: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毋言妇肤: 这是来自《道德经》吧.老子还有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事无绝对,很多时候,看似背道而驰,实则曲径通幽.受国之垢,受国不详,看似自取其辱,惹火烧身,然则正可成其君王之业.柔能克刚,智者之为用也,如孔明之气周渝.

枣阳市19210513909: 老子说“以柔克刚”,孙无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毋言妇肤: 你好,殿主.不对.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只是观点上相同,并未说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自唐代李百药的《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为玉碎,不能瓦全”.其义为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罐而保全.比喻宁愿壮烈地死去,不愿苟且偷生.貌似没听过孙无.望采纳,谢谢!

枣阳市19210513909: 以柔克刚是谁的思想 -
毋言妇肤: 是老子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枣阳市19210513909: 皈元真柔是什么意思? -
毋言妇肤: 皈元真柔亦为皈原真柔,出自六治.老子在年轻的时候,曾千里迢迢去太乙山修学,拜当时的隐士紫真先生为师,修学治世之理.紫真先生赐老子六治,让其参悟,这六治为:1、治心,清静无欲;2、治身,皈原真柔;3、要治世,自然无为;4...

枣阳市19210513909: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不行.” - --老子老子水性哲学所包含的宁静容忍道理足以受用一生. -
毋言妇肤: 是啊,上善若水.

枣阳市19210513909: 老子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
毋言妇肤: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甚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概括起来讲,就是英国军事学家李德哈特后来提倡的“间接路线”战争战略.可以搜索下军事学家李德哈特的相关资料和学说,你会对老子的军事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枣阳市19210513909: 怎样理解老子《道德经》中所谓"守柔曰强"这一思想理念的 -
毋言妇肤: 老子曰:守柔曰强.意思为:一个人可以坚持他的柔软,那是最坚强的人! 天下最坚强的就是柔软.“柔弱”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也是一种克敌制胜,自我保全的策略艺术.在老子看来,既然“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那么...

枣阳市19210513909: 老子说的话有哪些? -
毋言妇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枣阳市19210513909: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能受国之垢 -
毋言妇肤: 2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一处1分) 21.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勇于示弱,学会以柔克刚参照译文 参考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