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轼的生平的传记哪个出版社的最好?谁写的?

作者&投稿:杭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苏东坡的个人传记 哪个版本最好?~

苏轼传记的一部力作--评王水照、崔铭《苏轼传》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型”天才,加之伟异卓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之影响非同一般,因此,有关他的论著也非常之多,其中的传记类著述,据最粗略的统计,现代以来也不下十数种。要说流传较广、较为引人注目的或许要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该著有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两种)及曾枣庄先生的《苏轼评传》。林著不失史实大节而假以小说笔法,主观性较强;曾著则多客观性记述,体现出较为严谨的学术性格。2000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著名宋代文学研究专家王水照先生与其弟子崔铭博士合著的《苏轼传》,可以说,该著兼采林、曾二氏之长,又塑就自己的个性色彩,为苏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首先,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苏轼传记。以往的此类著述,篇幅不一,少则数千字、几万字,多则如林著《苏东坡传》,约26万字,曾著《苏轼评传》约23万字,而此著竟达45万字,可谓堂庑大开。它前有“引言”,介绍苏轼生长的蜀中人文环境、家庭文化氛围与北宋文化大背景,而意在叙说苏轼孩童时期的生活状况;后有“结束语”,绾合全书,给苏轼以总评。正文分为12章,章题既不采用通常见到的以帝王或帝王年号标示时间递进的方式,也不用一般所说的青年、壮年这类划分人生阶段的字眼,而是按照苏轼生活、思想、创作、性格、艺术成就等发展变化的自然历程,将其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一生划分为12年段落,以富于艺术概括力的文字表现出各个生活段落的主旋律,从第一章“奋厉当世雄鹰出”,写苏轼初出茅庐、汴京应试,直到末章“皇天后土同悲悼”,写苏轼从海南北返、辞别人世。每章之下未设节次,而以数量不等的小标题提示出苏轼所经历的主要事件或其行迹、交游,如第一章第一小标题是“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第五章“柏台霜气夜凄凄”之第九小标题是“苏轼在御使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等等。全书共设小标题140余个,光看这些小标题,读者即能大体了解苏轼的一生。如果说书后的两个附录列出生平年表之类与同类著作没多少区别,本书的“后记”却有点出人意料。它不是一部著作完成之后作者画蛇添足般的琐事杂记,而是主要考证作者与读者同样感兴趣却又不太清晰的苏轼的容貌、身材问题,这实在是这部煌煌大著画龙点睛的一笔。因此,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全书既提纲挈领,章目分明,又经纬交错,组织严密,犹如一部大交响乐,前有序曲,后有尾声,中间五音繁会而不紊乱,曲终奏雅而有余韵,其框架体系的建构显示出传记作者相当高超的艺术功力。

其次,这是一部优美生动的关于苏轼传记的“信史”,是说书中叙述的种种事件,皆有史料依据,绝不凭空编造。尤其是书中大量引用苏轼自己的文学作品作为证据,这种第一手材料的运用为该著奠定了真实性的基础。即使有些故事出自宋人笔记,未必十分可靠,但这类产生于同时代的遗闻逸事,却仍然保留着真实的时代风气和风俗习惯,在不完全真实的材料中隐含着相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说它“优美生动”,是说传记作者文笔优雅、流畅,对于苏轼所经历的一切,皆以艺术化的语言,通过对传主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对白、传主和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等的描绘与分析,将传主写“活”,使其形象丰满。上述两个方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既“坚持无一事无来历”,又“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在追求某一事件、情节之时、地、人真实性的同时,允许作一些合乎情理的想象与推演(见《后记》)。这或者也可以说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吧,对于传记作品而言,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唯其如此,人物传记才能既不失其“真”,给读者以历史的直感,不会变成历史小说或所谓的“戏说”;又能让读者在“感受历史”的心境中看到富于生命活力的人物形象,得到美的享受,而不是干枯的历史资料的排列和堆积。比如,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内容丰富,可供选择的素材很多,也是本书重点叙述的部分之一,作者截取传主生活中那些最有意义的片段,将其描写得十分精彩,此不妨留待读者诸君参看,这里单说苏轼在密州任所的一段生活吧。过去某些著作只讲苏轼在密州如何勤政爱民、为民请命,如何带领百姓灭蝗、抗旱,又创作了多少重要作品等,虽然符合史实,却总觉得只是史料而已。本书自然也写到这些,但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苏轼请任密州的因由;密州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生活状况与杭州的巨大反差;苏轼心境的落寞乃至沮丧;他又如何重读《庄子》,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还谈到他的创作尤其是词作怎样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等等。作者依托史料将这些故事串连起来,虽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长,读者却不仅从中认识了历史,而且也透过时间的长廊,感知到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存在,体察到传主人生阶段上又一次重要的转折与变化。看来,传记作者的创作原则确实收到了颇佳的效果。

第三,传记著作不仅要叙说历史,重现那尘封雾蒙的往事与人物,使之活灵活现起来,而且还应站在当今的时代高度,用睿智的理性和哲人的目光审视那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并对其作了科学而公正的裁决。在这一方面,该书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其中处理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便是一例。众所周知,苏、王在变法问题上,在政治立场上,有着尖锐的对立和巨大的分歧,而两人又有私交。当然,如果对近千年来聚讼纷纭的王安石变法及围绕变法问题而产生的苏、王之间的是非恩怨进行详尽的铺写和评判,并非本书所能担当而且也不必担当。因为,尽管从根本上说,由于变法影响了苏轼的大半生,但苏、王关系毕竟只是苏轼生活道路上的一段插曲。话又说回来,如果不对当时复杂的政局及苏、王二人的个性、经历、思想方式以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与各自的出处进退所带来的心态变化等各种情况进行客观而冷静的分析,而是凭感情用事,褒贬失当,也很难得出稳妥的结论。尤其是对王安石,自宋代以来的不少作品甚至将其写成十足的坏人,显然极不公允。而苏轼作为本书的传主,如果作者厚爱有加,不谨慎从事,也容易出现偏颇。但作者较好地把握了分寸,调整了思路,即不过多地纠缠变法问题本身,而侧重从人格精神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离合。因而,书中既写了苏、王二人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表现出的不同的政见之争、深刻的矛盾对立,也写了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经宦海风波之后友谊的日益笃厚。苏、王金陵相会的一幕及互相切磋学问、谈论国政的情景都是相当感人的。作者认为,他们当年的争执皆出以公心,并非个人恩怨;他们都具有伟大的人格与渊博的学养;王安石是时代的伟人、真正的政治家,等等,这些观点具有“当代意识”,且评价不算过分。至于苏轼本人,通过作者纵横捭阖的剖析与描绘,其现世性与超越性交融在一起的智者形象盖已深入读者心中。本书题名全称为《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大概意在说明:传主真实的一生,已经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人生模式与文化性格,而这也正是苏轼与历代读者建立起来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的原由,苏轼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个体本身。以上例证,也表明传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提升本书的学术品位。

但是,不能说该著没有可挑剔之处。比如,说“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就值得商榷。现有研究成果已经证实,苏轼在任职杭州通判即37岁时已有词作问世,换言之,现存苏轼词集中的某些作品,是他通判杭州以前创作的。当然,究竟写了多少篇、是否算作一个创作阶段等问题尚可进一步考辨、讨论,但不应断定苏轼从通判杭州才开始填词。再如,附录一《苏轼生平创作年表》中列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是公元1036年,而在“生平经历”一档列“十二月十九日卯时生于四川眉山……”,其处理方法欠当,起码是不够清楚,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而且与“引言”中谓苏轼生于1037年自相矛盾(按: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农历丙子十二月十九日,亦即公元1037年1月8日)。又如,书中将年号“景佑”误作“景佑”,人名“石声淮”误作“石淮声”,书名《东坡词编年笺证》误作《东坡诗编年笺证》等,盖因排版、校对不精所致。另外,本书引用作品,多有篇名、题名,引用他人语(如叶燮、陈寅恪语)而不注出处;对白全用现代汉语,而引文采用原文。这种写法是否最好?抑或是为了雅俗共赏,可谈性强?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时有不和谐之感,故而尚存疑惑。此就书中某些观点、史实、文字、写法等方面分别举例以示苛责,供其参考。但无论如何,出现于世纪之交的这部新版《苏轼传》,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但愿它能同苏轼及其作品一样,拥有众多的读者

张振玉,是台湾大学教授。是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原著是英文)翻译者。公正地说,林语堂之传记重在写苏东坡之神,全书十几万字,由于是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所以难免过于艺术化;而李一冰的东坡传记,大多以苏东坡的文章诗词自述生平,而较少掺进个人主观的意见和看法,更真实,历史感更强,学术性较强,也是比较全面地还原了苏东坡的一生。
著名苏东坡研究者、台湾李一冰教授历时八年完成了史诗性的巨著——苏东坡传,全书有60万字,文字典雅雍容,观点新颖犀利,考证引用巨细无遗,引用资料多达数百种。不同于林语堂浮光掠影介绍东坡性情和艺术的《苏东坡传》,本书对苏东坡一生展现的更立体、全面,可谓是和北宋王朝之独一无二的信史。
本书十之八九取材自东坡诗词,参照其他文献资料,勾勒出他一生不平凡的际遇。以诗人少有的人生经历,与其心血结晶的诗作相印证,使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跃然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部分论述如下:——从来文人都不适于从政,搞政治的人,首重实际利害,而文人只管发挥自己的理想,做官的人要用传统的典常来约束一切;而文人则重视自由意志的考量,不屑规例。苏轼生有极为坚强的个性,其不适于从政,尤其如操持中书省这样需要最高幕僚技术的实际政务,就处处露出破绽来了。——苏轼是个文人气质非常浓厚的人,而官僚与文人,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人物。官僚重视利害,文人耽于想象;政治离不开权术,需要客观冷静,而文人则一腔热情,但求发泄。官僚必然看不起文人,所以朔派领袖刘挚,曾告诫他家子弟道: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人须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为,这是一个自由人所必须具有的品格。与一个过度世俗化的人
不同,苏东坡不追求利禄,不在意世俗的荣辱,他只坚持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的自由。忠于自
己观念的人,不肯苟与人同,才能“捡尽寒枝不肯栖”,在一片诺诺声中,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余秋雨对李一冰《苏东坡传》的评价:“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个人意见:学术杰作】
【阅读意见:先看李一冰的《苏东坡传》,这是对苏东坡的正解,再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一家之言和个人理解,这样就能分辨出历史上真实的苏东坡与名家、知识分子和世人眼里的苏东坡之间的差别】

附苏东坡诗作(苏东坡的诗充满哲理)

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
如果说琴声来自弹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系统哲理:所以,说琴声在指头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琴声既来源于琴,琴是琴声产生的客观条件;又来源于弹琴的手指(手指听命于富有意蕴和乐感的心灵),传递心灵的手指是产生琴声的主观条件。琴与手指对于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高的人更容易发现它的美的属性,并与之感应、交流,从而产生美。当然,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质、属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可见,琴声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

苏轼传记的一部力作--评王水照、崔铭《苏轼传》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型”天才,加之伟异卓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之影响非同一般,因此,有关他的论著也非常之多,其中的传记类著述,据最粗略的统计,现代以来也不下十数种。要说流传较广、较为引人注目的或许要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该著有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两种)及曾枣庄先生的《苏轼评传》。林著不失史实大节而假以小说笔法,主观性较强;曾著则多客观性记述,体现出较为严谨的学术性格。2000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著名宋代文学研究专家王水照先生与其弟子崔铭博士合著的《苏轼传》,可以说,该著兼采林、曾二氏之长,又塑就自己的个性色彩,为苏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首先,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苏轼传记。以往的此类著述,篇幅不一,少则数千字、几万字,多则如林著《苏东坡传》,约26万字,曾著《苏轼评传》约23万字,而此著竟达45万字,可谓堂庑大开。它前有“引言”,介绍苏轼生长的蜀中人文环境、家庭文化氛围与北宋文化大背景,而意在叙说苏轼孩童时期的生活状况;后有“结束语”,绾合全书,给苏轼以总评。正文分为12章,章题既不采用通常见到的以帝王或帝王年号标示时间递进的方式,也不用一般所说的青年、壮年这类划分人生阶段的字眼,而是按照苏轼生活、思想、创作、性格、艺术成就等发展变化的自然历程,将其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一生划分为12年段落,以富于艺术概括力的文字表现出各个生活段落的主旋律,从第一章“奋厉当世雄鹰出”,写苏轼初出茅庐、汴京应试,直到末章“皇天后土同悲悼”,写苏轼从海南北返、辞别人世。每章之下未设节次,而以数量不等的小标题提示出苏轼所经历的主要事件或其行迹、交游,如第一章第一小标题是“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第五章“柏台霜气夜凄凄”之第九小标题是“苏轼在御使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等等。全书共设小标题140余个,光看这些小标题,读者即能大体了解苏轼的一生。如果说书后的两个附录列出生平年表之类与同类著作没多少区别,本书的“后记”却有点出人意料。它不是一部著作完成之后作者画蛇添足般的琐事杂记,而是主要考证作者与读者同样感兴趣却又不太清晰的苏轼的容貌、身材问题,这实在是这部煌煌大著画龙点睛的一笔。因此,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全书既提纲挈领,章目分明,又经纬交错,组织严密,犹如一部大交响乐,前有序曲,后有尾声,中间五音繁会而不紊乱,曲终奏雅而有余韵,其框架体系的建构显示出传记作者相当高超的艺术功力。

其次,这是一部优美生动的关于苏轼传记的“信史”,是说书中叙述的种种事件,皆有史料依据,绝不凭空编造。尤其是书中大量引用苏轼自己的文学作品作为证据,这种第一手材料的运用为该著奠定了真实性的基础。即使有些故事出自宋人笔记,未必十分可靠,但这类产生于同时代的遗闻逸事,却仍然保留着真实的时代风气和风俗习惯,在不完全真实的材料中隐含着相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说它“优美生动”,是说传记作者文笔优雅、流畅,对于苏轼所经历的一切,皆以艺术化的语言,通过对传主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对白、传主和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等的描绘与分析,将传主写“活”,使其形象丰满。上述两个方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既“坚持无一事无来历”,又“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在追求某一事件、情节之时、地、人真实性的同时,允许作一些合乎情理的想象与推演(见《后记》)。这或者也可以说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吧,对于传记作品而言,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唯其如此,人物传记才能既不失其“真”,给读者以历史的直感,不会变成历史小说或所谓的“戏说”;又能让读者在“感受历史”的心境中看到富于生命活力的人物形象,得到美的享受,而不是干枯的历史资料的排列和堆积。比如,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内容丰富,可供选择的素材很多,也是本书重点叙述的部分之一,作者截取传主生活中那些最有意义的片段,将其描写得十分精彩,此不妨留待读者诸君参看,这里单说苏轼在密州任所的一段生活吧。过去某些著作只讲苏轼在密州如何勤政爱民、为民请命,如何带领百姓灭蝗、抗旱,又创作了多少重要作品等,虽然符合史实,却总觉得只是史料而已。本书自然也写到这些,但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苏轼请任密州的因由;密州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生活状况与杭州的巨大反差;苏轼心境的落寞乃至沮丧;他又如何重读《庄子》,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还谈到他的创作尤其是词作怎样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等等。作者依托史料将这些故事串连起来,虽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长,读者却不仅从中认识了历史,而且也透过时间的长廊,感知到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存在,体察到传主人生阶段上又一次重要的转折与变化。看来,传记作者的创作原则确实收到了颇佳的效果。

第三,传记著作不仅要叙说历史,重现那尘封雾蒙的往事与人物,使之活灵活现起来,而且还应站在当今的时代高度,用睿智的理性和哲人的目光审视那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并对其作了科学而公正的裁决。在这一方面,该书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其中处理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便是一例。众所周知,苏、王在变法问题上,在政治立场上,有着尖锐的对立和巨大的分歧,而两人又有私交。当然,如果对近千年来聚讼纷纭的王安石变法及围绕变法问题而产生的苏、王之间的是非恩怨进行详尽的铺写和评判,并非本书所能担当而且也不必担当。因为,尽管从根本上说,由于变法影响了苏轼的大半生,但苏、王关系毕竟只是苏轼生活道路上的一段插曲。话又说回来,如果不对当时复杂的政局及苏、王二人的个性、经历、思想方式以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与各自的出处进退所带来的心态变化等各种情况进行客观而冷静的分析,而是凭感情用事,褒贬失当,也很难得出稳妥的结论。尤其是对王安石,自宋代以来的不少作品甚至将其写成十足的坏人,显然极不公允。而苏轼作为本书的传主,如果作者厚爱有加,不谨慎从事,也容易出现偏颇。但作者较好地把握了分寸,调整了思路,即不过多地纠缠变法问题本身,而侧重从人格精神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离合。因而,书中既写了苏、王二人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表现出的不同的政见之争、深刻的矛盾对立,也写了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经宦海风波之后友谊的日益笃厚。苏、王金陵相会的一幕及互相切磋学问、谈论国政的情景都是相当感人的。作者认为,他们当年的争执皆出以公心,并非个人恩怨;他们都具有伟大的人格与渊博的学养;王安石是时代的伟人、真正的政治家,等等,这些观点具有“当代意识”,且评价不算过分。至于苏轼本人,通过作者纵横捭阖的剖析与描绘,其现世性与超越性交融在一起的智者形象盖已深入读者心中。本书题名全称为《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大概意在说明:传主真实的一生,已经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人生模式与文化性格,而这也正是苏轼与历代读者建立起来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的原由,苏轼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个体本身。以上例证,也表明传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提升本书的学术品位。

但是,不能说该著没有可挑剔之处。比如,说“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就值得商榷。现有研究成果已经证实,苏轼在任职杭州通判即37岁时已有词作问世,换言之,现存苏轼词集中的某些作品,是他通判杭州以前创作的。当然,究竟写了多少篇、是否算作一个创作阶段等问题尚可进一步考辨、讨论,但不应断定苏轼从通判杭州才开始填词。再如,附录一《苏轼生平创作年表》中列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是公元1036年,而在“生平经历”一档列“十二月十九日卯时生于四川眉山……”,其处理方法欠当,起码是不够清楚,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而且与“引言”中谓苏轼生于1037年自相矛盾(按: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农历丙子十二月十九日,亦即公元1037年1月8日)。又如,书中将年号“景佑”误作“景佑”,人名“石声淮”误作“石淮声”,书名《东坡词编年笺证》误作《东坡诗编年笺证》等,盖因排版、校对不精所致。另外,本书引用作品,多有篇名、题名,引用他人语(如叶燮、陈寅恪语)而不注出处;对白全用现代汉语,而引文采用原文。这种写法是否最好?抑或是为了雅俗共赏,可谈性强?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时有不和谐之感,故而尚存疑惑。此就书中某些观点、史实、文字、写法等方面分别举例以示苛责,供其参考。但无论如何,出现于世纪之交的这部新版《苏轼传》,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但愿它能同苏轼及其作品一样,拥有众多的读者!

生平


介绍苏轼的书 他的生平及思想 值得一读的
林语堂 《苏东坡传》我上初中时老师推荐的,我觉得很不错,所以推荐给你。《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Genius》。无论是“放任的天才”也好,还是“同志天才”,这都已经...

“异代司马迁”:李一冰写苏传
仿佛自己也在与东坡同游,乐在其中,而忘却了眼前的烦恼。这也许就是写作的魅力吧,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沉浸在另一个世界当中,与古人对话,从贤者游。这本传记对读者和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作者的生平经历却让人不胜唏嘘。我写此文的目的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知晓并阅读这本书,去感受李一冰笔下的苏东坡。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苏轼内容简介
这套书籍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以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理想追求和辉煌成就。"名言录"、"名篇佳句赏析"和"年表"等知识板块的设置,使得书籍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每一页都配有详实的历史图片和拓展链接,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收藏价值。阅读这样的传记,...

有没有关于苏轼的传记?(古文的,要译文!)
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后来读《庄子》,感叹说道:“我以前也有一些观念,但总是表达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觉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当时文风崇尚诡谲不合正道,主考官欧阳修想拯救这种现象,看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大为...

有关苏轼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东坡传-刘小川著
《苏东坡传》是中国现代作家刘小川所著的一本传记性小说,主要讲述了北宋大文豪、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的一生。小说力图还原苏东坡的真实形象、生平事迹和思想境界,深入探讨他的文学、政治、人生观等方面,呈现出别致、丰富、具有深度的文学形象。小说以苏东坡的生平经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场景的铺设、人物的活动、事件的...

关于苏轼的故事
1、触动心灵的书籍 苏轼很小的时候,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这是一部史诗般传记巨作,它不是单纯的堆叠和神话苏轼的生平,更是建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通过浓墨重彩的描绘,来窥探苏轼的精神世界的成因。开篇第一章蜀道难,三言两语便道破川的称谓由来,又通过耳熟能详的诗词引述,配以历史事件补充,蜀的历史全貌便遍跃然纸上,隐隐加深着我对蜀的好感和认同,...

跪求<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谢谢!!
http:\/\/post.baidu.com\/f?kz=45701533 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

谁知道关于白居易和苏轼的资料啊?告诉我!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五原县13517029791: 哪一本苏东坡传最好
漫蝶儿童: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最好的.我读过两个版本的苏东坡传记,林语堂先生的版本绝对是最好的.内容详实,文字幽默,还有文学性.可读性最强. 哪一本苏东坡传最好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苏东坡传》共4卷28章.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该书对苏东坡的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五原县13517029791: 苏东坡传哪个版本好 -
漫蝶儿童: 个人推荐林语堂的,行文幽默,史料充实.我这里有电子版的.如果需要.

五原县13517029791: 请问想了解苏轼的生平看哪本书最好?古书也好. -
漫蝶儿童: 强烈推荐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虽不算古书,但成书于几十年前,有繁体字竖排的版本(曾在学校图书馆借阅).本书内容生动,语言活泼,观点犀利,从文学修养、宦海沉浮、爱情经历等许多方面还原了苏轼其人.

五原县13517029791: 哪几本历史书记载宋朝苏东坡的真实历史? -
漫蝶儿童: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有你想要的,书中详细记述了苏轼的一生经历. 还有一本小说叫《西湖太守苏东坡》,书中虽有部分内容虚构,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他与朝云之间的情感是真实的.相信你会喜欢. 康震评说苏东坡传记_学者 作者:...

五原县13517029791: 我想知道有关于苏轼的书籍 -
漫蝶儿童: 1、《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2、《苏东坡传》.林语堂著,下载地址: http://www.bookhome.net/lishi/zhuanji/sdpz/

五原县13517029791: 介绍苏轼生平事迹及思想的书有哪些,值得一读的,内容专业的推荐两本.
漫蝶儿童: 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水照著《苏轼》 《苏轼:任是洒脱也多情》宋东波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东游寻梦(苏轼传),郑熙亭著,东方出版社 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 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原县13517029791: 想买本关于苏轼的传记 哪种更好一些 -
漫蝶儿童: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挺有意思的

五原县13517029791: 苏东坡 传记 -
漫蝶儿童: 《苏东坡传》作者:吴高飞著 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 《苏轼传》作者:马道宗 主编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作者:王水照 崔铭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五原县13517029791: 有没有写苏轼的很好的书 -
漫蝶儿童: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苏东坡,也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写的,很详细,无论是否喜欢苏东坡,这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五原县13517029791: 苏东坡传记除了林语堂大师和康震教授的外,还有谁的?
漫蝶儿童: 当代比较出名的有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刘小川的《苏轼:叙事一种》,以及康震在百家讲坛讲的《百年文人苏东坡》.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另外陆毅演的电视剧《苏东坡》要播了,值得期待一下. 哦,对不起,刚才说错了,康震教授讲的是《天地文人苏东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