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学《入道四行经》

作者&投稿:桑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真的有金庸小说里的《入道四行经》吗?原文是什么?~

"《入道四行经》是隋代僧人昙琳根据达摩祖师的儆言法语所笔录。全文如下: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编辑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谓「四行」,其馀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叁、「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

一、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於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叁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叁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
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遇,心无增减,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修道苦至当念往劫

行入四行,万行同摄——修行一旦进入以下四种心行境界,那么,一切修行法门都包含其中了。

一.报怨行者: 修道苦至 当念往劫。舍本逐末 多起爱憎。今虽无犯 是我宿作。甘心受之 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 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故说言报冤行。——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当苦难到来的时候,相当观想:这是我过去生生世世不知修心追求外境,产生无数的贪爱与嗔恨之心,今生虽然由于修行而没有造此恶业,但这是我以前生生世世造作的恶业的恶果,所以,我应当心甘情愿的接受承担,对一切苦难都不生怨恨之心。经书上讲,能够做到遭遇苦难而不生忧苦,是由于知道苦难产生的根源的缘故。当这种心产生之时候,就与道不相背离了。因为体会到苦难是昔日冤家报复所致而使道业增进,所以,称这种心地修行称为“报怨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众生都是因缘所生,并无一个不变的实我可言,都是业力牵引,随缘受报的结果,所以,在其一生中有苦有乐,都是缘生缘灭的幻有。如果得到好的果报,有享受荣誉等事情发生,那也是自己过去的善因所召感而现在才得到的,当缘尽之后,还归于无,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如果能够不论是得是失,都随缘而过,不因此而沾沾自喜,由于这样的心地修行暗合于道,所以称为“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 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世间人常常迷惑颠倒,时时贪恋五欲六尘,并称此为有所追求。有智慧的人由于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用理智指导自己,表现出与世俗相反的行为:内心安宁,不刻意去追求什么,随顺自然而生活,一切都不执著于心,无欲无求。功德与黑暗常常伴随着自己,在三界居住已久,这如同住在着火的宅子里,只要有此身体,皆为受苦之根,谁能够得到安稳?明白了这一点,所以舍弃一切贪著,止息妄想,无所贪求。经书上说:‘有求皆苦,无求即乐。’清楚知道无所贪求是真正的修道行门,所以称此为“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 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 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 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於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道理就是真正的佛法。用此法理观察一切事相,便知此为因缘所生的真空妙有,不可执著,因此而心不染著,没有彼此的对立。经书上说:真正的佛法,没有“众生”可执著,因为佛已经超越了众生染污的凡情凡见的缘故;真正的佛法,没有“我”可执著,因为佛已经没有了我执;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对佛所证悟的真正深信不疑,就应当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事事与法相应。法的本体,即是净之理。这里没有悭贪,于身命财三者,都能够布施出去,而没有任何吝惜。明白、通达了施者、受者、所施物这三者都是性空的,都没有执著的余地。在修因成佛这个因果关系上,即不倚因,也不著果,心无垢染,化导众生而不取相。这既是自己的修行,也能利益其他的人,也能积聚福慧资粮,庄严菩提路。布施是这样的,六度中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这样。行于六度,而心无所著,这种心地修行,就叫“称法行”。

末学才疏学浅,以上译文,仅供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经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哪里不通就在这里问吧。


禅字在什么时候开始念chan
《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儿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以二入四行为思想内容。当时有位神光僧人博览群书,慕达摩之名,自断手臂求法。达摩尊者被他的精诚所感动,逐传法于他,并帮他改名慧可...

达摩祖师和少林寺有什么关系?
达摩祖师曾在少林寺修禅练武,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少林寺达摩院是菩提达摩祖师修禅练武的地方,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从南朝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首传禅宗。随之功成的还有《易筋经》、《洗髓经》二经,奠定了少林武术的基础。为不愧...

佛教共分为几宗?教义分别是什么?
这说起来就复杂了,你可以去看看南怀谨的《禅话》; 三、大陆汉传的基本是大乘,在云南那里是傣传的小乘。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

“佛教”和“禅”有什么区别和关系?
这种“二入四行”的方法在本质上说和印度禅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方法能找到对应之处,如“理入”接近于印度宗教中的“观慧”,“四行”在本质上是对自己行为...心性问题或佛性问题在禅宗兴起之前在中国佛学界就曾热烈讨论过,如慧远、道生及一些地论师和摄论师等都曾积极参与。禅宗产生后吸收、借鉴和发展了印中佛教...

达摩祖师的简介
达摩祖师对于佛学之造诣可说无人能比,更是影响中国佛教最深之一位佛教祖师。 据传闻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传授佛学,更可以把冥顽不灵之人点化,可说是恶人,顽劣之份子经祖师之点化都是一心向佛。 又云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传授武术,嵩山少林寺之武僧或俗家子弟于佛学及武学之造诣更是冠盖群伦,然而佛学...

佛教各宗派的主旨和修行方法有什么区别?
修佛犹如从山脚走到山顶。那么每个修行者,就会根据自己的特性和能力选择不同方式。有些人用走的,有些人有爬的,有些人用飞的、空投的,还有人从后山攀登,有些人挖地洞,有些人索性用投石车弹上去。然后他们都上去了,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很不错,看看山脚下那些人还找不到途径,还爬不上山,他们都...

佛教!有几大法门
(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之善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信步入道之第一部,故菩萨五十二阶位中即以十信位为首,五根或五力中亦分别以信根、信力为最初。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九·四三三上):‘信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六三上):‘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佛学(教)中见所断与修所断差别是什么意思\/解释
复次若断彼时,修四行相道者;名见所断。若断彼时,修十六行相道者;名修所断。复次若断彼时,唯修相似道者;名见所断。若断彼时,修相似不相似道者;名修所断。复次若断彼时,修二或一三摩地者;名见所断。若断彼时,修三三摩地者;名修所断。复次若断彼时,不起断者;名见所断。若断...

达摩祖师是罗汉境界还是菩萨境界?
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 和昙林等 ,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有那些?
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这种禅,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诸根普被,故称为渐教。此外还有一种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净土法门,而不知道也是属于禅的一种,请看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

广元市13444194142: 关于佛学《入道四行经》 -
高和止泻: 行入四行,万行同摄——修行一旦进入以下四种心行境界,那么,一切修行法门都包含其中了. 一.报怨行者: 修道苦至 当念往劫.舍本逐末 多起爱憎.今虽无犯 是我宿作.甘心受之 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

广元市13444194142: 《入道四行经》的内容是什么??? -
高和止泻: 行入四行万行同摄.一.报怨行者: 修道苦至 当念往劫.舍本逐末 多起爱憎.今虽无犯 是我宿作.甘心受之 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 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

广元市13444194142: 《入道四行经》是谁作的? -
高和止泻: 达摩 他心中一静,便念起经来:“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童姥插口道:“你念的是什么鬼经?”虚竹道:“善哉,善哉!这是菩提达摩的《入道四行经》.”童姥道:“达摩是你少林寺的老祖宗,我只道他真有通天彻地之能,哪知道婆婆妈

广元市13444194142: 佛家所谓六道轮回何解? -
高和止泻: 六道轮回 所谓六道轮回,乃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是在六道里轮来轮去,像车轮一样地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又因此...

广元市13444194142: 关于佛教的书有哪些推荐 -
高和止泻: 学佛必须读《十善业道经》《地藏经》《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弟子规》 这几部书虽然囊括儒释道三家,但其实道理都是共通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有报贯穿学佛始终.作为佛弟子的基础,也是世间一切善法的基础,从做一个世间的善人君子开始,一步步行善积福,改造自身命运.真正把这点悟透了,落实到生活中,改正自己的习气毛病,造福自己的父母亲人,这就是在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入门以后,要读《金刚经》《佛说无量寿经》,金刚经教导我们不要被世间表象迷惑,都不是真实的,要慢慢看破,放下:佛说无量寿经,主要是劝我们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佛说无量寿经》是值得我们一辈子修学的,什么时候真正有把握往生了,才能放下.

广元市13444194142: 佛学入门应该诵读哪些经文比较合适 -
高和止泻: 一般都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相当于儒家的弟子规一样了.个人认为学佛最重要的是知见要正确,因果,戒定慧三无漏学,苦集灭道四圣谛,五戒十善,八正见,十二因缘等先弄清楚,就能了解各大概了.学佛建议多亲近善知识,能事半功倍.

广元市13444194142: 道学与佛学入门书籍 -
高和止泻: 佛学入门:《楞严经》,不过楞严这一关,其他经别想弄懂.道学入门:《老子》、《庄子》、《周易》.其他就别看了,没多大用处.

广元市13444194142: 想学佛的话入门应该看什么书 -
高和止泻: 可以先看《了凡四训》啊,很多人都是从这里入手的,因为他源于生活.这书还有连续剧.另外,很多师兄,都建议先学习地藏经.

广元市13444194142: 佛学入门应该诵读哪些经文比较合适?
高和止泻:可以从《了凡四训》入手,从印光大师开示入手.信佛从信因果报开始,去读一些因果故事,网上很多.学信佛、拜佛、学做佛!初学佛要明白为什么学佛,了解学佛是为什么?平时在网络上多上学佛网,佛学网,了脱网,读读因果故事,懂得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你可参考《了凡四训》,读一读印光大师开示,去了解净业三福,在生活中去看弟子规,接下去可读读《地藏经》,知道孝养父母的重要性,再可去读《佛说阿弥陀经 》,知道了生死,出轮回,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的经可随缘,随根机而定,佛法无边誓愿学. 了凡四训 三世因果文 地藏经 普门品 心经 金刚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