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

作者&投稿:郎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新中国历次教育方针变革及评论
  一、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变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权的巩固、政治经济基础的重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塑是紧迫的任务。建国初,具有宪法效力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上述指导思想转述为教育目的:“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0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文,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二、20世纪5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
  1953年我国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阶段。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党和国家对教育方针作了相应变革。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以及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都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表述上看,最突出的特征是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1956年《人民教育》11月号,专门编发“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否可作为教育方针的讨论文章,毛泽东主席也参与进来,1957年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教育界关于教育方针讨论,提出了他对教育方针的意见:“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
  “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在表述上虽然坚持了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但是在实践上却异化了“两个必须”。将“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在实践上异化为“为阶级斗争服务”;将“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上异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并在实质上将教育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由于教育指导思想与当时国家政治气候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倒退。
  四、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方针变革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代。在“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前提下,教育方针也成了反思的对象。80年代国家教育方针在表述上有重大变化的是: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劳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与50年代教育方针比较,“两个必须”代之以“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教育界影响深远,在实践中起到了教育方针的作用。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从教育方针的内涵和形式来讲,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80年代教育方针的理论探讨。
  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变革
  在吸取80年代教育方针民主讨论积极成果的基础上,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一教育方针在表述上对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方针表述进行了重要的修订,表述更加简洁概括,在表述框架和思路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向50年代初和毛泽东表述的回归。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对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蓝图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方针也明确写入《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1、封建时期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异。《学记》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即用教育来化民成俗,为统治者服务。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即用做官为诱饵,培养遵守伦理纲常的“圣贤君子”。《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2、近代的教育目的

近代教育目的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它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出发,历经洋务派的“培养技术人才”到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涵养健全人格,教育目的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3、建国后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对所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它一方面规定所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即受教育者的个性结构,包括知识、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规定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学术界对素质教育的涵义尚在探讨,一般认为是如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识教育,发展个性与主动精神。

扩展资料

特征

1、概括性与抽象性

教育目的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而非具体的、特殊的。例如,“发展人的理性”、“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可以称作是“教育目的”,但像“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能正确回答美国总统的选举方法和程序”这样的表述,就不能称作为“教育目的”。

因为它比较具体、特殊,把它称作是“课程或教学的目标”更为合适。一般来讲,从表述的抽象与概括程度上讲,“培养目标”较之“教育目的”更为具体、更为特殊;“课程与教学目标”较之“培养目标”更为具体、更为特殊。

可以说,抽象的、概括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逐层具体化的,其关系表现为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理想性与终结性

教育目的的表达总渗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着人们对理想人生、理想社会的看法与理解,它带有很强的超越现实生活的性质。

例如,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或“个体一切才能的充分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像这样的教育目的表述就具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完全超越了现实,甚至是不可企及的,无法完全达到的。

不过,正是由于这种理想性与不可及性,才使得教育目的具有精神上的感召力。记住,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长期的,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的,绝对不是“教育目的”,只能是课程或教育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目的



1. 封建时期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异。《学记》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即用教育来化民成俗,为统治者服务;“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即用做官为诱饵,培养遵守伦理纲常的“圣贤君子”。《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至唐代创科举选士更是把这种教育目的根深蒂固下来,唐太宗曾笑曰:“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耳。”唐初进士,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随之而废,实用性科目渐渐不受重视。由于不能凭实用技术入仕,学习者渐少。其后历代科举皆仿唐制,只重视文学性科目,不重技术性科目。明经科重视帖经,久之以帖字为通经,不穷义旨;进士科则重诗赋创作,久之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艳。两者演变至后期都各走极端。
2. 近代的教育目的
近代教育目的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它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出发,历经洋务派的“培养技术人才”到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涵养健全人格,教育目的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3. 建国后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对所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它一方面规定所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即受教育者的个性结构,包括知识、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规定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学术界对素质教育的涵义尚在探讨,一般认为是如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识教育;发展个性与主动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

1.封建时期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异。《学记》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即用教育来化民成俗,为统治者服务;“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即用做官为诱饵,培养遵守伦理纲常的“圣贤君子”。《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至唐代创科举选士更是把这种教育目的根深蒂固下来,唐太宗曾笑曰:“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耳。”唐初进士,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随之而废,实用性科目渐渐不受重视。由于不能凭实用技术入仕,学习者渐少。其后历代科举皆仿唐制,只重视文学性科目,不重技术性科目。明经科重视帖经,久之以帖字为通经,不穷义旨;进士科则重诗赋创作,久之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艳。两者演变至后期都各走极端。
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教育目的是从企图统治受教育者的那部分人出发的,这部分人就代表了“社会”,它是为了捍卫统治和压迫而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异化了受教育者。道德和知识原本是一体的,但在封建社会中,道德的束缚演变成压迫的合理化工具。其次是教育目的过于单一,只注重人文学科,到后来甚至人文学科也未掌握,只重死记硬背,实用技术被忽视,基础理论更是如此。这导致人的发展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以至于压制了受教育者冲破这个局限的欲望。
2.近代的教育目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亡国灭种的危机使教育目的发生变化。曾国藩重视“一技一艺之流”,提出“师夷智以造船制炮”,李鸿章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张之洞主张培养“习知西事、通体达用”的实用人才,以上是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的根本前提。维新派提出教育应培养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民”,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康有为主张变科举、开学校、开学会、派游学等,以“通世界之知,养有用之才”。梁启超认为教育应“以造就国民为目的”,其新民人格特征包括国家观念、权利思想、自由和自治等18种之多。严复认为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而开矿、练兵、兴商务等治标不治本。他认为教育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革命派中孙中山主张用“三民主义”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提出“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养成“健全人格”的主张。[1]
近代教育目的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它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出发,历经洋务派的“培养技术人才”到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涵养健全人格,教育目的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3.建国后的教育目的
从政策文本来看,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指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1993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次全教会正式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归纳如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从学术界来看,《教育大辞典》将“教育目的”定义为: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也有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对所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它一方面规定所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即受教育者的个性结构,包括知识、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规定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2]学术界对素质教育的涵义尚在探讨,一般认为是如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识教育;发展个性与主动精神。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个历史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就是根据人教...
中国古代史:远古人类——原始居民——黄帝尧舜禹——夏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近代化的起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代社会文化生活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

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而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对个人的全面的知识体系的塑造,并不是为统治阶级输出人才,是为了社会集体谋福利,是整个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其次:教育阶段也不同 就教育阶段而言,大家都知道古代传统教育有三个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关键在于父母,教做人之道;私塾教育——关键在于老师,教...

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确定过哪几条不同的基本路线
4、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1969年4月,中共九大根据“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前即已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主张和“文革”中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提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5、党在社会主义...

中国历史阶段如何划分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3、现代:1949至今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为什么学习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科重要的分支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了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特点,并且对教育思想和前任总结的教育规律做出了客观科学的评价,还揭示了教育历史上封建落后的一面,发扬了先进民主的一面。学习中国教育史,不仅可以让我们...

教学评价发展历史的五个阶段及各个阶段对教学评价的理解。
现代教学评价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的,并在随后的岁月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美国学者e.枯巴和y.s.林肯研究指出,现代教育评价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四代不同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与此相联系,现代教学评价的发展也可以区分为相应的四个基本阶段。1. 测验时期(20世纪初-30年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中国古代国防分为哪几个阶段?
从民族角度看我国国防史,古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近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而现代国防史则是一部民族振兴史。古代国防史 中国古代“国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共同特征:注重内防、注重防御、注重文治。这三个共同特征形成中国国防教育侧重于内防和防御的总体方案,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

与一般的历史教育不同四史教育具有鲜明的什么其实质是一种以历史为平 ...
其次,时代性是“四史”教育的另一重要特点。历史是时代的产物,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通过学习“四史”,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再次,阶段性是“四史”教育的又一重要特点。历史是一个不...

简述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经历的几个阶段
从20世纪初至今,普遍性道德已变得不可诠释”,“道德相对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绝对主义而成为伦理思潮的一种普遍趋势”。这使得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陷入“荒凉的时代”。这一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等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对德育模式...

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是一种什么因素
另一方面,应充分看到每一宗教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宗教类型,而同一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外观,对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从社会结构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部落、民族、国家、联盟等都曾经或迄今仍与宗教相关,在许多历史...

镇雄县17520413081: 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 -
宾钩普适: 1. 封建时期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异.《学记》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即用教育来化民成俗,为统治者服务;“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即用做官为诱饵,培养遵...

镇雄县17520413081: 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演变? -
宾钩普适: 由最初的科举制度演变成现在的读书政策

镇雄县17520413081: 我国不同时期教育目的有何共同点? -
宾钩普适: 都以选拔人才为首任

镇雄县17520413081: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
宾钩普适:[答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校长、老师,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党的教育方针,...

镇雄县17520413081: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改革开放后,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教... -
宾钩普适:[选项] A.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B. 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C. 改革开放前,我国不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D. 改革开放后,文化的作用才显得重要

镇雄县17520413081: 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什么 -
宾钩普适: 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