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全面的宏观的梳理朱大可的人文思想对当代贡献的文章?目前为止,我看到的都是相对单本书的评价。

作者&投稿:绪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话语的革命
  ——略述朱大可《流氓的盛宴》


  文/魏英杰

  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化史稿。书中最有分量的部分,在于朱大可对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的精辟分析。作为 1980年代迄今中国文化嬗变的在场者与“他者”,朱大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话语创造力,勾勒出这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文化剧变的清晰脉络及其后果。
       
  一

  与大多数文化研究文本不同的是,朱大可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广义流氓学体系,藉此进入文化堡垒的核心,对现行文化研究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
    
  所谓广义流氓学,建立在对流氓、流氓主义以及流氓话语的重新定义基础上。在朱大可的话语体系中,“流氓”并非传统理论给定的狭隘对象,而是拥有身份危机、异乡情结和精神焦虑三种识别标记的个体,从而大大扩大了“流氓”这一词语的内涵。由此,在身份危机的语境中,以异乡情结、焦虑心理和反叛立场为精神特征的流氓意识形态,形成了朱大可所谓的“流氓主义”。而流氓主义的自我叙写,相应地被称为“流氓话语”。
    
  这是广义流氓学的几个核心概念,也是作者文化研究旅程的出发站。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将重点放在对流氓话语的文化阐释上。在他的视域中,流氓话语并不仅存在于文学领域,除了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外,影视、音乐、建筑乃至新近勃兴的网络话语,均为流氓话语强有力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学科边境上的界碑一旦拆除,崭新的流氓文化学版图便清晰地呈现眼前。
    
  简单来说,广义流氓主义以国家主义的“反讽性镜像”破空而出,理所当然,流氓话语也是别于国家话语的另一套话语体系。但流氓话语既是解构国家话语的一种力量,却也具有重大建构作用。正如朱大可所说:“如果没有流氓话语,中国现代艺术和文学都将面临枯竭和死亡的危机。”
    
  从这样的视域来看,长久以来的国家主义文化理论的致命伤一目了然。比如,缺乏流氓学维度的当代文学史,不仅对 1980年代以“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面孔出现的先锋诗歌流派茫然无措,对于“下半身”、“口语诗”等流氓主义诗歌,更摆出一副嗤之以鼻的腔调。即便同样属于国家话语体系的“朦胧诗”,也一度遭遇国家主义理论家们的攻讦。在正统文学史教科书中,“流氓写作”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地位,或者只能作为正谕(典)话语的陪衬或对立面,轻描淡写地提上一笔。
    
  但在朱大可笔下,流氓话语俨然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不可忽略的的叙事谱系。从鲁迅到王小波,大量文化精英投身于流氓主义的话语事业,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生态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流氓主义不仅是国家主义的“反题”,也和国家主义“正题”一起构成总体意识形态的“合题”。
    
  按照传统的理论,流氓是国家永不饶恕的敌人,而在朱大可的话语体系中,流氓主义不失为国家主义的“对偶”。或者说,流氓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将之排斥在总体意识形态之外的话,它就将成为国家主义的刺客,一旦注重其“解构中的建构性元素”,流氓主义便将给僵硬的正典话语注入生生不息的新鲜血液。毕竟,“流氓主义不是指向未来的信念希望,恰恰相反,它只是一个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无法抹除的存在而已。”

  正因如此,朱大可这本书不仅是对既有文化理论的颠覆,更是还原现当代中国文化史真实面貌的史稿。朱大可将长期被排斥在正典之外的流氓话语英雄们,一一请进文化的历史序列,恢复了他 /她们本该拥有的名誉。毫无疑问,这一举动不啻为一场“话语的革命”。

  二

  当然,朱大可的雄心并不仅在于寻觅文化史上的失踪者,并将这些流氓英雄抬上文化神位。朱大可绘制这幅文化地图的宏旨,更是为了揭示一个长期以来为正典史纲所忽略的事实——流氓话语对社会文化的颠覆性重构作用。
     
  在市场主义大行其道的商业时代,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流氓话语作为国家主义的“对偶”,一直肩负着颠覆与消解国家主义话语权威的重任,从而使国家主义话语不至于彻底走向专制、垄断的“文化帝国主义”。这就是“话语的革命”的第二重涵义。
    
  在朱大可的流氓话语谱系中,本土流氓话语的崛起以1980年代崔健的“红布叙事”开始。那首曾经在中国大地的上空回荡的《一无所有》,可以视作新时期文化领域“流氓归来”的宣言。“《一无所有》是一个在身份(财务、道德和社会尊严)上‘一无所有’的人的自白,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公告,宣示了新流氓主义的诞生。”与此相呼应的是崔健在演唱时经常用来蒙住双眼的那一块红布。在朱大可看来,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意识形态隐喻”:“‘红布’和眼睛的反讽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它象征人民所遭受的文化专制与文化蒙昧。”
      
  流氓话语与国家主义话语的对抗,由此成为新时期文化的重要命题。这不独表现在摇滚音乐方面,在同一时期的诗歌、小说、电影等美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流氓主义的诡异笑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流氓叙事的觉醒。小说的大规模话语反叛始于1985年。这一年,“那个叫作马原的汉人”发表了中篇小说《虚构》,音乐学院女生刘索拉发表了处女作《你别无选择》,而在烤鸭店里当清洁工的徐星发表了《无主题变奏》。这三篇小说共同构成了当代流氓叙事的复兴前奏——马原是新时期国家主义话语“第一个真正的语言槌击者”,但他仅仅撕开了国家主义话语的一道裂缝;刘索拉“率先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讽”,“却最终站回到了秩序一边”,是一部未完成的流氓叙事;而徐星以其“更逼近反叛的本质”,成为“当代流氓小说的真正先驱”。
    
  紧接徐星等人之后,王朔以更加无畏的流氓精神登上了当代流氓叙事舞台。王朔的大院子弟身份,使其兼具国家主义与流氓主义双重特征,而当他成为国家主义弃儿之后,便彻底转向流氓主义。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王朔既熟谙正典话语体系,又操着流利的流氓话语,进而老练地利用正谕话语进行多重反讽。国家主义话语堡垒,由此在其内部被撕裂开来,“悄然崩溃了”。
    
  从此,民间的流氓话语大规模涌入文学,揭开当代流氓主义的狂欢序幕。这一场“话语的革命”,最终以网络话语——整蛊主义的兴起为标志,达到了高潮。
    
  朱大可正是这一场“话语的革命”的目击者和讲述者。

  三

  但这一场“话语的革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在当前语境下,流氓话语逐渐丧失了建构精神,越发展露其具有强大颠覆作用的背面。这或许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朱大可指出,流氓话语在消解、颠覆国家主义话语的同时,也向后者提供了新的资源,使其实现自我更新。流氓话语的涌现“改变了国家主义的单调面容,这种情形最终形成了‘流氓国家主义’的新话语格局,也就是国家话语大量租借流氓话语,并从中获得新的说服力和威权”。在这方面,金庸小说是一个典型案例,张艺谋从流氓主义电影积极分子到国家主义电影“首席旗手”的转变,又是一个显例。
    
  另一方面,朱大可也指出,流氓话语的颠覆、破坏特性在消费主义时代已经泛滥成灾。“在晚期资本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的消费理念的全力支持下,流氓主义的表情已经深入人心,它热烈(反讽地)拥抱着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并且坚持要为它的亡灵送葬。”“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变得像今天这样街痞化、厚黑化与整蛊化。”
    
  从下半身诗歌的肉身叙事到行为艺术的“暴力竞赛”,从“妓女小说”到摇滚精神的没落,从网络大话运动到“第四代”儒生的“国术”表演,不难看到,流氓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关系变得日益暧昧,甚至在市场的温床上实现了媾和。这一切构成了朱大可所谓的“后流氓主义”的“夜宴图”。
    
  而在这幅图景中,“灵语”(精神叙事)的不在场,成为当代一大文化迷案。对此,朱大可认为:“在国家主义信念退却之后,幼稚的中产阶级仍在襁褓之中,而市民理性主义也没有发育成熟,所有这些元素都导致了精神叙事在中国的巨大真空”。
    
  毫无疑问,作为流氓话语三大头的色语、秽语和酷语,固然对国家主义话语具有强大颠覆性重构功能,但其建构精神的展现更多依赖于精神叙事的介入。当色语大肆侵袭灵魂叙事的空间,秽语形成“多数人的话语暴政”,更为关键的是,当知识精英长期丧失精神叙事的能力,那么,具有普适意义的人文精神的重建将变得更加艰难。
    
  正因如此,朱大可不无痛切地指出:“自从1990年代以来,精神叙事运动从未在中国知识界真正展开过。它的失踪案,无疑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最大耻辱。”
    
  在当前语境下,必须看到,曾经作为国家主义话语的“对偶”而存在的流氓话语,它的批判建设性立场正在逐渐丧失。它在颠覆国家主义话语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地制造着社会的道德、信仰以及法治危机,使整个社会走向“零度信仰”。 可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剧变。
    
  面对中国文化思潮当前走向,朱大可认为:“这事实上是后集权主义时代的流行文化特征,也就是在全民娱乐的名义下所实施的大规模文化转型。”“过去它被上演了数千年,但其形式过于坚硬和血腥,如今在资本权力的改造下,其表面变得日益柔软、平滑和人性化。这就是发生在中国的话语天鹅绒革命,它正在把十几亿中国人带往一个流氓主义、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三位一体的崭新世纪。”
    
  但不管怎么说,在对流氓话语怀着极大敬意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其可能引起的文化灾难保持足够的警醒。

  四

  广义流氓学的提出,特别是厘清流氓话语与国家主义话语的对偶关系,可以视作朱大可对当代文化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与此同时,更不应忽略朱大可对汉语的颠覆性创造方面的贡献。当代文化批评的酷语化,朱大可实为始作俑者。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朱大可在词语领域掀起了另一场“话语的革命”。

  当下,酷评正以更为积极的姿态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在时评等新兴文体也大量出现了类似“制度伤害”、“审美疲劳”、“文化焦虑”等朱式酷词,并受到作者与读者的双双垂青。曾经有人认为,朱大可的评论文体,因其用词十分奇崛,别人很难模仿。事实上,“朱语”正在被大量模仿、复制,乃至滥用。因此,有人反过来又将此归罪于朱大可,甚或认为朱大可的文化评论除了词语创新,思想乏善可陈。

  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朱语”的一种误读。在我看来,“朱语”只是朱大可人文思想的副产品。在朱大可眼里,思想的表达端赖于词语的创造性演绎,惟有改变汉语的陈旧面孔,才能更为准确地抓住这个大变革时代的脉络,也才能与国家主义话语形成均势,进而恢复公民话语的产权。

  不难看到,作为汉语产权重要内容的命名权与阐释权,一直把持在国家主义手中,无论是精英知识分子还是普罗大众,长期以来不无生活在国家主义话语的淫威之下。面对国家主义话语的强势,知识精英的话语反抗,显得过于柔弱无力。“朱语”的出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面貌。特别是在国家主义文化理论领域,“朱语”犹如一道“话语的闪电”,照亮了国家主义理论家们苍白的面孔。无视“朱语”强悍的思想力量,根本无法体察朱大可评论文本中词语与思想的另一重对偶关系——“朱语”既颠覆了国家主义话语的陈腔滥调,又给当代人文话语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当代人文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然,诸多“朱语”拥趸们一边学习与模仿“朱语”,陷入话语的狂欢,一边又踩踏着“朱语”的肩膀,发出轻蔑的笑声,这还可以看作是一种“弑父情结”的集体发酵,或另一场“流氓的盛宴”。

  归根结底,惟有精确把握“朱语”及其思想特质,才能更为清晰地了解《流氓的盛宴》一书的内在精神。


  摘自:豆瓣读书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91767/

朱大可

(学者、文化批评家)
编辑
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获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新世纪》周刊、财新网专栏作家。
朱大可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他思想前卫、睿智,话语闪耀着理性、激情和启事的光辉。他用独特的话语方式——“朱语”对中国文化现状和社会弊端制造了许多激烈的、尖锐的批评;他学识渊博,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深刻,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茅盾文学家得主麦加曾这样评价朱大可:“他让有些人害怕,因为他拒绝媚俗;他让害怕他的人依然对他心怀敬意。”“他就是安徒生笔下那个喊出‘他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
2006年9月号《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朱大可入选,被誉为“中国文化守望者”。
2014年6月,朱大可推出20余年学术研究成果《华夏上古神系》。全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多种学科工具,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发现并证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点,可视为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
中文名
朱大可
民 族
客家人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57
职 业
学者,文化批评家,作家
毕业院校
悉尼科技大学
主要成就
发现并证明全球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中国文化守望者”
代表作品
《华夏上古神系》《流氓的盛宴》《燃烧的迷津》《孤独的大多数》“朱大可守望系列”(5卷)
目录
1 个人履历
2 主要著作
3 相关言论

个人履历编辑
1983年7月,朱大可从华东师大毕业,被分配至上海财经大学汉语教研室工作,讲授“大学
朱大可
语文”课程。由于与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不符,加上失去了大学时代的人文环境,他的心境转向压抑,“失去了方向,心灰意懒,无所事事。”此间,除了一篇《电影系统论》,他几乎中止了所有的写作,蛰伏了近两年之久。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1985年,朱大可受邀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文艺批评新方法研讨会,“这改变了我的未来。”这次盛会几乎云集了中国当时最优秀和最走红的人才。而朱大可则是“无名鼠辈”。回去后不久,他的第一篇诗歌评论《焦灼的一代和城市梦》问世,并于1986年发表在著名的前卫杂志《当代文艺思潮》上。
“这篇文章完全背离了批评的一般准则,很幼稚,但有杀气,充满奇思怪想,与其说是在阐释他人作品,不如说是在自我卖弄。”对于这篇当年引起文学界普遍关注的文章,朱大可自己并不以为然。
1986年,他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该文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钟惦斐撰文指出:“朱大可的文章很有闪光处,除了作为理论的概括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把电影作为文化现象,表现了对整个社会和文艺的责任感。”
之后,凭借一系列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朱大可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先锋批评家地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啊,狂得要死。”他说,在很高规格的学术会上,也可以藐视与会者,自己随性说一通,然后当场退会,“得罪了很多人,因为根本不顾别人的感受。”
“这和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是独生子,精神上极度渴望自由和独立,打小就自己
朱大可
跟自己玩,孤独惯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单上,评语里总有“骄傲自满”这几个字,“老师总希望我‘戒骄戒躁’。”如今,朱大可很少与人争论,他觉得“那个没意义,浪费时间而已。”他说这个的时候,还是露出了被小心藏起来的傲气。
朱大可今年50岁(2007年时)。“其实我40岁就知天命了。”他端起茶,嘬一口。“我是很有争议的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他低头又抬头,“其实,争议是最好的状态。没有争议才是不正常的。我为下个世纪写作,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评判者。”(摘自《怀尧访谈录》)

主要著作编辑
朱大可代表性著作包括:《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记忆的红皮书》《神话》等。主编有《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大型文化年鉴,中文版八卷,日文版名为《中国文化总览》)《文化批评》(为中国学术界首部文化批评教材)等书。[1]
1《记忆的红皮书》
朱大可的话语,被许多人称作“朱语”,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织的隐喻式书写,多年来受
《记忆的红皮书》
到许多青年读者的喜爱和模仿。本书是作者20多年来诗歌、散文、随笔和小说的大部分精华的集成,其中一些篇章堪称现代汉语的杰作。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邃见解,被编织在绚丽而坚硬的语体里,形成独特的叙事一阐释风格。书中图片亦是隐喻式书写的延伸,不仅能够满足读图时代的视觉需要,而且暗含耐人寻味的文化密码。在文化垃圾泛滥和阅读焦虑日益严重的时代,本书具有不可忽略的典藏价值。
2《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当代中国分为两个社会,一个是国家社会,另一个则是无秩序、无信仰、无权威和无道德的流氓社会,它以离开土地的两亿流民为基础,成为当代中国的隐形属性。本书以身份理论为逻辑前提,以流氓话语为对象,以酷语、色语和秽语等为分析元素,对渗透在各种文化样式(小说、诗歌、美术、音乐及大众文化等)之中的流氓叙事模式,展开了全面深入和独特新颖的阐释,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流氓话语的基本特征。读罢令人耳目一新。是流氓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近年来中国思想界话语研究的罕见收获。
3《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共八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同济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该系列文化年鉴日文译本为《中国文化总览》,由日本好亚出版社出版。)
在与当下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打交道的过程中,编者试图真正有效地突入文化精神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三卷)》
的现场,以独立立场和批叛精神作为这张“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批评文选”刻录着年度文化批评的精神标高;“关键词”的纬线标识出公共文化空间中各个层面的关键记号;“文化事件”的经线,则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由此描摹出来的年度文化的全息图像,应该全貌或局部,并通过它确认文化个体的“自我”方位,从而得以以更清澈的目光洞察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其走向。在这张虚拟的文化“地图”上行走,人们将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相遇,在观察和打量中,呼吸到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4《守望者的文化月历(1999-2004)――刀锋文丛》
本书收录了著名批评家朱大可1999-2004年这五年间的大部分较有影响的文学、文化和时政批评文章。所有文章均曾公开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南风窗等著名媒体上,其中一些作品曾经引发广泛争议。作为中国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之一,朱大可迄今仍然保持着犀利而深刻的风格,与他的神学、神话和文化阐释学研究相比,他的文化批评更具“杀伤力”,并因此而有“一剑封喉”的美誉。朱大可的批评方式和话语风格,对90年代以来的“愤青主义批评”产生了微妙影响。
5《话语的闪电》
作为当代中国最有知名度的文化学者之一,朱大可的文字数量并不多,但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有重要的创见。《话语的闪电》收录了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最有代表性的13篇论文,包括《空心的文学》、《燃烧的迷津》、《甜蜜的行旅》等,这些文字充分显示出了作者锐利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朱大可的言说方式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也许是不合时宜的,但他独特的话语风格,确如“闪电”,能以劈开精神的难题,照亮时代的苍白。
6《逃亡者档案》
在“文化批评”的领域,朱大可始终以标新和立异的风格成为文坛的异数。在这本书中,他试图以尖锐的语言揭破文化的迷津,以激越的智慧拷问历史的神话。面对种种文化现象,他自信地走到台前,指指点点,揭秘纠偏,宣称事实背后的真相,宣称:“我要审判。”
7《十作家批判书》
这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的一次暴动和颠覆,把获取了不当声名的“经典”作家拉下神坛。
孤独的大多数
8《孤独的大多数》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倾情讲述了在时代变动下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孤独:信仰与信义沦丧的“世态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孤独”,浮华盛世下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化孤独”……他在行文间不时流露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关切之情,并由此创造了文化的孤独意象:孤独,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9《文化批评》
本书是中国学界首部文化批评原理,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现状,全书涉及当代中国的文化逻辑,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符号生成与读释,神话与文化意识形态,身份、权力和文化认同,身体与性别,器物文化与生活方式,空间政治和文化地理,时间与记忆,感官文化等论题,全面阐述西方和本土文化批评的主要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分析工具。
10朱大可守望者书系《神话》《审判》《乌托邦》《先知》《时光》
《神话》《审判》《时光》《乌托邦》和《先知》等5部文集,其素材选自两个方面,其一为朱大可已经出版过的旧作,如《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记忆的红皮书》等,其二是一些从未结集出版的文章,分为建筑、器物和历史传奇等三种母题。它可能会面对更为广泛的读者群落。


相关言论编辑
1关于文物市场的言论
2011年6月,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撰文称,眼下文物市场的博彩化,是古器物及其文明传承的最大悲哀。赌场效应制造出一大堆超级赌徒,而无法培育器物文化的热爱者、鉴赏者与保护者,更不能转换为推动中国文化复兴的良性动力。[3] 朱大可认为,一方面是文物价格的惊天哄抬,另一方面是总体文化价值的崩盘,这种对比形成了尖锐的讽喻。文物市场和紫禁城的故事向我们证实,残剩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被肆意侵吞、炒作、瓜分、消耗、贬损和荼毒。[4]
2关于鲁迅的言论
在《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中,朱大可写到:“鲁迅死前在病榻上完成散文《死》,并在该文原稿上立下了著名‘遗言’。这一‘遗言’全部以否定句式写就,与其说是向家人作告别演说,不如说是他的最高宣言。鲁迅利用这个言说时机进行了最后的审判--判处这个肮脏的殖民地乌托邦和自己一起死亡。由于这份‘遗言’的出现,一种我称之为‘仇恨政治学’的意识形态诞生了,并对中国的二十世纪政治运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5] 在我看来,鲁迅提前公布他的‘遗言’,是企图将‘个人事务’或‘家族事务’公共化,也就是试图将其转换成一个重大的政治纲领。它表明,在经历了长期的摇摆之后,鲁迅终于置弃了已经残剩无几的爱语(这种充满绝望的爱语在‘野草时代’曾是鲁迅的基本话语姿态),也就是彻底置弃了爱的情感及其伦理,成为一个纯粹的仇恨主义者。耐人寻味的是,由于利用‘个人遗言’的话语策略,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文献中,鲁迅巧妙地规避了他过去一直赞同的共产主义运动(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在竭力回避这一事实)。显然,任何对以爱恨交织并饱含着人本主义色彩的马克思学说的爱戴,都将令鲁迅从这种极端和无爱的仇恨立场后退,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5]
朱大可在访谈《我就是鲁迅的孩子》中说:"反思鲁迅,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整体反思的一部分。我一直坚持要把早期的北京鲁迅和晚期的上海鲁迅分开。北京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他的《呐喊》《彷徨》《野草》《坟》和《故事新编》,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但上海鲁迅却是需要反思的。他在晚年失去了爱,只剩下仇恨,他的晚期仇恨政治学被人利用,成为历史暴力的话语源泉。这是鲁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鲁迅本是复杂的人性组合体,他的单一造型误导了民众。应当把鲁迅还原成人,而不是一尊完美的金刚神像。这方面我有深切的教训。我不是完人,我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自我调试——一方面保持文化批判的力度,一方面避免人身攻击。这是一种平衡游戏。我时常感觉自己像一个体操运动员,艰难地行走在话语的钢丝上。鲁迅和胡适都是杰出的原创者,而不是守望者。还原和重新认识鲁迅,就是要正确地清理他的话语遗产,过滤掉不健康的部分,复兴他所发动的文学事业。[6]
3朱大可的器物研究言论
关于宝剑:这真是英雄辈出、光芒四射的年代。大批剑客在江湖中诞生和死亡,他们的鲜血谱写了古典剑学 的瑰丽篇章。最不可思议的暴力,与爱情、友谊、勇气和终极关怀一同生长。眉间赤,那株身影弱小而孤独的小树,却成为一座坚实的纪念碑,向我们昭示生命扩展的全部可能性。最坚硬的事物与最柔弱的生命,结成了神圣同盟。(摘自《宝剑:站在利刃上的精灵》)[7]
关于铜鼎:王室对民间和大自然的狂征暴敛,加剧了社会冲突,一种叫做“铜鼎综合症”的政治疾病,在商代开始蔓延,又随着“九鼎”传染给周人,并且在周幽王那里再次恶性发作,导致西周帝国的败亡。沉重的铜鼎改变了汤人的广阔战地,使之被迫彻底放弃游牧的习俗。经过数百年的农业驯化,彪悍的猎人变得无限温存起来,它甚至不能抵抗犬戎这样的小型游牧部落的袭击。铜鼎与其说是社稷稳定和谐的象征,不如说是国家灾难和病变的征兆。但随着铁器时代的成熟,皇帝跟民众的分歧日益严重。就在武帝统治的时代,规模巨大的民用铁器托拉斯已经形成,少数铁器制造商垄断了整个远东地区的生产和销售,而铁器成了农业耕作和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用以生火的立体支架再度出现,鼎的支足沦为画蛇添足的累赘。八千年前的锅子获得了重生,但它的材质已由陶土变成了生铁。铁锅彻底取代铜鼎,成为百姓灶台上的主体。在历经近千年的“铜鼎综合症”苦难之后,鼎器黯然退出了华夏民族的历史空间。锅就此回到了它的原初形貌。它本来就是人民的器皿,从属于柴米油盐之类的平凡事物。由于锅的起死回生,美食不再为统治者和贵族所专有,而是成为人民餐桌上的日用品,重新散发出美妙的世俗气息。而鼎则变成一种美妙的帝国记忆,它时常闪现在皇帝的梦里,展示着昔日政治筵席的浮华场景。(摘自《南方周末》2007年2月15日)
关于灵玉:玉的道德化完成于春秋儒家集团。在周王朝日益衰微的背景中,儒家学者形成了最早的世俗玉学家团队,他们的赞美惊天动地,把玉推举到道德象征的高度。他们描述玉的质地坚硬慎密,色泽皎洁冰莹,性情温泽细润、声音清越舒远。这是罕见的誉辞,儒学和玉学就此结成了坚固的联盟。他们的作为,为玉学在历史中的延展,提供了卓越的样本。玉所承载的世俗伦理语义是如此宏大,令先秦的道德哲人感到了无限惊喜。我们被告知,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时,恭敬谨慎地拿着玉圭,好像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仿佛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这不是出自对王权的敬畏,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道德表演,旨在宣谕儒家和玉的生命联系。孔子是卓越的演员,他要藉此向世人演示人与器物的崭新关系。玉不是神器,而是君子灵魂的凝结物,散发着士人知识分子德行的浓郁香气。越过玉的形态和气质,儒生看见了自身的端庄面影。玉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矿物上的伟大镜像。[1]

  我试验的答一下:

  黑暗时代的启明:朱大可

  作者:玻璃村

  在神圣的黑夜,他走遍大地。——荷尔德林

  文化批评家、文化学者、随笔作者、符号学家、教授、文体学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身份集于一身的朱大可,因其隐喻性写作的歧义性、犀利性与批判性,处于争议的旋涡。不少欣赏者孜孜不倦的模仿着他的语言(朱语),却无一不令人沮丧的失败。这失败从反面应证了朱语的不可模拟性与独一无二性。厌恶者只会用“华丽”这个词汇来形容他的文字风格,却根本无法理解他的语义,更无法进入他的思想之门。将根深深的植于文学内部而从事写作的博尔赫斯说“或许,历史的调子就是几个不同的隐喻的调子”。这是作为图书馆馆长的书籍阅读者对人类历史的全部看法。我赞同他。事实上,我们这个民族的现代史的调子,不但在朱大可的文本里隐喻的存在着,而且穿越过朱式文本在黑暗里闪烁着孤独的启明光泽。

  1语言的炼金术士

  一些人注定无法穿越朱语的迷津,他们找不到可以借渡的舟楫。目前那些自诩窥破朱语秘诀,引袭朱语批评用语的模拟者,恰恰学来的只是朱语的一些皮毛。因这是朱语最易学到的一部分。他们仅仅纠缠于词,仅仅对朱式词汇进行表面的租借,就以为自己洞穿了朱语的奥秘,这看法与做法显然是幼稚可笑的。若 “审美疲劳”、“学术超男”等从“文化口红”这个词汇衍生出来的模拟词汇。这些词汇终究只是模拟词汇,这些模拟词汇单单是漂浮在模拟者批评文本的水面,不能与别的词汇一起构成批评杀伤力,从而论证出一针见脓的、道出事物本质的真知灼见。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在世界史的遥远的开端,鹦鹉模仿了人的聒噪,而人试图模仿上帝的完美。”“这些大师外部特徵的副本,不是真葡萄树。”①那么真葡萄树在那里呢?好奇心引诱着我一直凝视与倾听着朱语。我期待着秘密之门对我开启。当某一天这巨大的视觉之门与听觉之门在我的面前訇然洞开,我看到了一条幽深的思想隧道,我听到了思想者孤独的脚步声响若洪钟。

  显然,朱大可的语言与思想在书写《燃烧的迷津》的时候已自成体系。我相信,朱语最早的形成,起因于朱大可对他生活场所中处处可见的国家主义权力话语的强烈不满。在八十年代,大陆的书面语言,多属鲁语和毛语(朱大可最早提出)。朱大可是那种极为罕见的对语言极度敏感的话语天才,他很早就洞悉了语言与权力的关系。作为一个有着高度原创精神的反抗型思想者,他的思维决定他的文字讨厌俗见并反抗权力。他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文本是他的堡垒,词汇是他的弹药。德国《法兰克福》报曾将朱大可称为“中国的本雅明”。如若将朱大可与本雅明都譬喻潜入历史的“深海采珠人”②,那么朱大可则比本雅明更多出一层任务:他首先必须在国家主义权力话语所凝冻的时代坚冰上凿开一个洞窟,而后才能在历史的深海里采摘东方古典传统与西方现代传统的珊瑚与珍珠。语言的叛乱就此发生。他来了,他看到,他炸开坚冰,他采摘,他重新命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平凡可见的词语,废墟上高高垒起的瓦砾, 经过他练金术士般的话语之手,秘密挑选、蒸馏、提取,从而在朱式文本里以反讽与正谕,戏仿与颠覆,隐喻与转喻等相互辉映的话语编织方式令人眼花缭乱的全新再现。

  然而,我要指出的是,朱语的迷津恰恰就在这里。谁单方面地纠缠于朱语的能指或所指的迷宫,谁就不能到达朱语所要表述的真理。而朱语的能指与所指,时有分裂、疏离和歧义,因而弹性十足,充满活力,处处打上了个人风格的徽记。从而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语义。这是隐喻性写作的后果。而隐喻性写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形成书写者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却因风格的存在使得作品的阐释歧义乱生。卡夫卡就是这一方面的例证。同样,朱大可的隐喻性写作,一方面奠定了他为中国当前独一无二的文体学家的地位,另一方面却有碍于朱学思想的传播、翻译与阐释。这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所有有着强烈个人书写风格者无法摆脱的困境。

  2终极真理的启示者

  神学家、先知、文化仙鹤等国内媒体对朱大可身份定位的称谓,我只想提及一个,那便是已故文学批评胡河清所称的“文化恐龙”③。虽然这称谓夸张、怪诞、宛若箴言,却因它触及了朱学思想的深层,并道出了三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得不引起我的注目:1朱大可身上有着远古大哲的野性气质,而这正是他灵魂里最为珍贵的一部份。2相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朱大可的思维,是野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目前只存留在少数优秀的思想者身上。3正因为朱大可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存在,它照亮自身文本的同时,澄澈的反观出我们被所谓现代文明异化了的悲怆面目。
   
  谈到这里,我略述一下我对野性的思维的理解。我认为野性的思维是一种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并存的多值逻辑轴思维方式。列唯·斯特劳斯如是说:“野性的思维特征在于它的非时间性:它想把握作为同时性又作为历时性整体的世界。而且它从这个世界中得到的知识与由挂在相对的墙壁上的两面镜子很相像。它建立了各种与世界相像的心智系统,从而推进了对世界的理解。”④并由此指出,费洛伊德的伟大天赋,在于他的神话性思维。而神话性思维是一种修补匠的工作,它需要在巨大的、不曾异化的想象力为基础,重新修补焊接神话。正是这种非时间性的直觉,使得费洛伊德的创立了精神分析这门学科。同样,也是这种非时间性直觉,使得朱大可的文本呈现出一种对世界的澄澈理解,并建立了他的“广义流氓学”。⑤有人无知的嘲笑朱大可对“流氓”一词的泛化,可惜,这是中国社会的最为真实的写照,真实到令我们局促不安。他看到的,我们看不到。他明白的,我们不明白。我们在丧失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受力的同时,亦丧失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只知道用记忆积累来掩饰自己的苍白,却不懂得观察、洞悉、创造、想象。 

  《信念的诞生》一文里,朱大可阐释清他对基督、佛陀、老子的道的理解,并给基础信仰、中间信仰、终极信仰每一等级进行了朱大可式的分类:(1)终极信仰:道和上帝等一切形而上地存在着的绝对真理及其代码;(2)中间信仰:母亲、家园、祖先、民族、国家、政党、权力、各种世俗道德原及其代码(如龙);(3)基础信仰:(又称工具信仰)A.生殖器、性及其代码;B.货币、一切被货币定义过的器物及其代码。

  终极信仰是个什么样信仰?有人曾言,朱大可的终极信仰是个模糊不清的信仰。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朱式文本的误读。很明显,朱语继承了古汉语高度凝炼的这一特征,他从不重复自己的观点,亦不反复饶舌的去论证。朱语是一种关于未来世界的消息。他的《洗脚之歌》、《流氓的精神分析》、《流氓的盛宴》在进行文化分析的同时一脉相承的谈论着这三种价值。他启示,但不妄判。他指引,但不决定。这和他本人言简意赅的气质有关,更与他对先知一词的深刻洞见有关:“在我看来,那些真正伟大的先知,诸如耶稣、老子、佛陀,他们从来就是些启迪者,坚定的向人们提供有关真正处境的消息,以及改变这种途径的若干方法。只有伪先知才自称能够决定他人的命运,并向着速朽的荣耀大步推进。”⑥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朱大可与本雅明的文本的本质不同。本雅明属于他自己所描述的波德莱尔的那一类人群里的“游手好闲者”。童年时代良好的家庭环境,意识到文人在工业时代即将来临的灭绝,有意无意的增加自己文字的“生产时间”,所产商品却无有雇主的过问,皆导致了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闲荡在街头,观察人群,融入人群,并在人群里做孤独的末路贵族式的、故作优雅的闲暇英雄。⑦朱大可显然不是。他走路步伐快捷,目光所过之处,很快的捕捉到他所要捕捉的信息。他无有“游手好闲”的时间。他关注的范围更为广阔。两个人唯一相类的地方在于他们皆在诗意的思考,皆在批评领域建立了一个新文类。朱大可在融入人群,观察人群之时,思考的重点是人作为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如何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自救与他救的问题。而本雅明思考的更多的却是文人存在的意义,以及商业社会植入都市人群的自杀基因。同样面对传统的断裂与传统的庞大废墟,本雅明无法笃信,朱大可却是一个真正的笃信者。在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他要再造出一个上帝来:“终极信仰,就是人在世界上仅存下他一个的时候,还要起草关于未来的报告。正是这种自救的激情帮助笃信者克服存在的大限,企及个人主义神学所描述的那种最高幸福。”⑧很显然,这是一种存在主义哲学与个人主义神学的全新结合,这里面既有《西西弗神话》里西西弗的悲剧英雄的形象,并有朱大可个人主义神学信仰的无法熄灭的伟大激情。
   
  3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

  桑塔格在回忆罗兰·巴特时曾说,巴特面对着一个雪茄烟盒,都能归纳出好几种看法来。朱大可显然也有这种天赋的归纳能力。只要熟读他的文字,我们便能看出,无论何事、何人、何物,在他的笔下,皆可分出一二三来。若《五四新语文运动的五大发明》、《帝国暴力美学的“四项基本原则”》、《女胸的三种历史语义》、《民族柱的权力美学》等文章,皆顺手捻来,妙语连珠,亦庄亦谐,却视角独特,条理清晰,一针见血。一个人强大的分类能力来自于哪里?我认为这来自于他对美的敏锐感受力。良好的审美观本身便通向分类学领域。作为一个批评家,他的批评文本闪现着罕见的艺术光芒,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艺术品中思想的玫瑰朵朵怒放。他给中国的批评界、文学界以双重的奉献。他模糊了批评文本与艺术文本之间的界限,他给汉语建立了一个新文类。我更愿意将他称为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

  对无法解读朱大可批评文本的读者而言,2007出版的《记忆的红皮书》,是一条理解其艺术修养的最佳长廊。这本闪现着智性光辉的书籍,体裁博杂:有散文、随笔、书评、先锋小说以及诗歌等等,但皆涉及到一个核心,那便是汉语写作本身。在《书架上的战争》一文里,朱大可如此谈及他对中国人记忆的看法“在这个失忆的消费天堂,记忆不过是异乡人的病态反应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遭到简单曲解的时代,需要动用内在的生命体验来加以修复。这是我折回历史的原因。”显然,面对着一个容易患失忆症并充斥满以编织蕾丝花边歌功颂德为能事的官方文人的民族,朱大可试图以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来修复我们千疮百孔的文化记忆体系。他应用他罕有的书写天赋,编织出一种独一无二的原创性朱式散文:既镂刻又反思、既轻逸又厚重,既抒情又思辨。这是一种字字珠玑的阐释性智式散文。正若本雅明论及普鲁斯特书写特征时所说的一句话,我必需在此引用:他“在记忆的蜂巢为他思想的蜂群建造起蜂房。”
   在《小说烧杯和炼金术》里,我们第一次目睹了朱大可书写的小说。这个聪明人,他不但洞穿了语言与思想的秘密,还洞穿了寓言小说的开放性与拒绝阐释性。《罕达奇迹书》是最令我震撼的一篇小说。事实上它已经超越了一些曾经被称呼为先锋小说家的先锋作品。“罕达”这个乌托邦地名,隐喻着稀有到达者之意。小说以寓言的体裁承载,却闪现着诡异的童话光辉。当握有罕达秘密的小老王在监狱里将飞嘴一步步引向他所要到达的绞索时,我们才会发觉这个故事是反童话的。那么“罕达”究竟隐喻着什么?语言?社会?死亡?救赎?历史事件?……它是开放性的,可任谁也难以穷尽的阐释它。然而,它同样的事关民族记忆。
  组诗《妹妹》是一组可以与聂鲁达情诗相媲美的诗歌。这组诗歌是朱大可对他所炽爱的汉语的深情呼告。在这组诗歌里,情欲的修辞与叙事的修辞达到了高度的互文性。一声声妹妹的呼喊凄婉悠长,撼人心魄。虽然他自己在后记里呈述了对汉语“盲肠”化命运的悲观预言,但《妹妹》的第八章《哥哥的招魂辞》却泄露了他永不退缩西西弗斯般的存在主义英雄气质:“妹妹啊,我永恒的妹妹/你就坐在枕边,笑颜如花”。显然,日渐垃圾化的汉语书写就是他所要搬动的那块巨石。我看到他将巨石一步步推上山去,他所深爱的“妹妹”坐落在他的灵魂深处与他融为一体。 
   4反抗自身的反抗者

  纵观《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话语的闪电》、《流氓的盛宴》、《记忆的红皮书》以及朱大可目前所撰写的古器物、建筑物符号分析的系列文章,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他的语言,在《流氓的盛宴》中纪录中国社会从1980——2006这二十余年的话语转型的同时,自身亦轻盈的转型。这种话语的变更,显然是考虑到传播之故而对读者做出的轻度妥协。他的研究对象,从终极价值(《信念的诞生》、《亚细亚痛苦及其消解模式》等系列神学研究文本)→中间价值(《洗脚之歌》、《流氓的盛宴》等系列涉及国家、家园、权力的中间价值研究文本)→基础价值(《灵玉的精神分析》、《民族柱的权力美学》等系列涉及基础价值的研究文本),呈现了一个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的全景式研究谱系。他的声音越来越令人亲近,他的文本越来越归于澄明,他的思维(由下到上)与他的研究方向(由高到低),呈现着一种有趣的倒转镜像。我更愿意将之理解为一种越来越成熟的思想者自给自足的平衡,一种内心足够强大的哲人的回溯性反思,一种反抗者从对外部世界的反抗,最后发展到对自身的反抗行为。或者,这便是朱大可永葆写作青春的秘籍:他的内心在笃信终极信仰的同时,不断的调整他自身的声音、语言、观点、姿势以及那深不可测的思维方式。

  在一个平庸支配一切的年代,多数旧有的所谓知识、思想、文学先锋,不是向俗众投诚,就是其创作生命力衰竭倒退到令人吃惊的地步。而朱大可却展示出一种天才独有的,随着岁月的推进,激情更为飞扬的逆向创作青春。他的思想越来越先锋、越来越有力,但他并不冒昧激进,而是始终保持着一份恰当的、客观的理性。他颠覆,但不疯狂。他解构,同时建构。而每当同时代的人们,面对任何一种前无仅有、独一无二、远远超出他们能定义的美好事物时,总是喜欢追源历史,用一种约定的俗语来赞美他们所发现的事物。若美的像海伦一样,中国的巴尔扎克等等。我不赞美这种俗论,我等待着这样的一天,这一天必将被未来的人们所证实:看哪,这个人,他的作品像中国的朱大可!

  摘自朱大可《燃烧的迷津》。
  汉娜·阿伦特曾将瓦尔特·本雅明誉为“深海采珠人”。参见阿伦特所著《瓦尔特·本雅明》。
  参见《胡河清文集》。
  参见列唯·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参见朱大可《流氓的盛宴》。
  摘自朱大可《信念的诞生》。
  参见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
  摘自朱大可《信念的诞生》。


何兹全文集
中华书局在2006年7月1日推出了《何兹全文集》这一重要作品,该作品共分为六卷。这部著作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研究的多个领域。第一卷主要聚焦于中国社会史的深入探讨,深入剖析了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第二卷则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国史论,对历史的宏观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读。第三卷是《...

高考复习总结(错题)
接着说刚才的话题,高三,或高四,是小概率事件频发的一年(记住这句话,你会深有体会),所以无论你的以往对么优秀,哪怕是年级第一也好,都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也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复习阶段。考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找到每科中的一条宏观的线索,提纲挈领,全面...

5.研究缺乏一个总结该怎么解决
2)意义过于宏观,究竟有什么意义,看不出来;3)意义过于庞杂,仅意义一项就写了1-2千字。因此,最重要的或者比较好的做法是对意义有具体说明,如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究竟有什么意义,或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什么贡献等。二、研究现状方面的问题 9.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几乎没有述评 研究现状缺少综、梳、述...

英语六级真题满分兵法的书籍前言
实践证明,在逐题实战操作的过程中,本书所倡导的满分技巧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考生解决“看懂了文章依然无法选对答案”的问题,甚至达到“文章看不懂也能猜对答案”“不看文章也能选对答案”的神奇效果。二、对各题型的编写框架进行全新突破本书在各个题型的编写框架上都有全新突破,目的在于帮助基础薄弱...

如何提高财政收入
收入征管部门要坚定打好收入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税源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强化收入征管措施,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增收的重点要放在依法治税、强化征管上,既要防止有税不收,又要坚决制止收“过头税”,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非税收入作为 *** 收入的...

当代中国外交变迁和转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内容简介
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弥合社会科学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实践之间的理论与实际鸿沟。通过对对外政策行为模式及其根源、政策选择的深入探讨,文章试图从宏观角度梳理中国外交的进步脉络,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中国外交的视角。它旨在解析中国外交的独特策略,探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意,即理解外交...

有哪些理财的书值得推荐?
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财的书,是一本告诉你 " 为何自己是穷人,而其他人是富人 " 的书。 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他思想上不想改变原本的生活,只要他内心没有痛改前非的冲动,那么任何技能上灌输都只是浪费时间。3.《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按公共财政要求如何调整完善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对现行的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合理的收费只是那些为地方 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融资的收费项目,对于合理的收费项目按其性质进行全面梳 理,纳入“规费”和...

高三一轮复习有什么注意事项
也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复习阶段。 我们的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找到每科中的一条宏观的线索,提纲挈领,全面复习。这个阶段的复习,直接目的就是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教育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检验和阅兵,是你选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一模成功,可以使...

如何写文章
我是感觉,谈如何写文章,是一件挺傻的事情,有装牛逼之嫌,挺恶心人的。同时,万一说错了,也惹人笑话,不怎么好玩。不过,今天阳光明媚,心情突然好了起来,也就唠叨几句。 我想,我是不知道什么叫散文的,即便是我自己写的,有些东西可以叫随笔,可以叫咱问;叫一叫散文,也似乎没有什么错。把自己的文章界定为什么...

离石区18265609287: 结合作品分析张贤亮对于知识分子的反思 -
伊钧三七:转给你一篇朱大可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朱大可结合作品把张贤亮的反思意识在层面和路径上做了比较全面的勾勒,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文学反思录 作家张贤亮的苦...

离石区18265609287: 朱大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怀旧 -
伊钧三七: 因为怀旧不需要思考创新,不需要你们多费脑子,因为中国老是有悠久的历史,曾经灿烂的文化,所以很多人喜欢怀旧,如果说现实当中的其他的怀旧的话,那是一种与现在得比较,是对过去时光的一种怀念和寄托

离石区18265609287: 文化传媒定义 - 文化传播学的定义?文化传播学是如何界定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研究方
伊钧三七: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 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离石区18265609287: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明诗文学生态研究中英文摘要有哪些呢?
伊钧三七: 本文尝试着以一种视文学为生命的同情眼光梳理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年的诗歌历程,以一种宏观多元的研究视角,立足诗歌文本与史实资料,在社会现象与思想学术的交织考...

离石区18265609287: 快高考了怎样把知识系统地归纳起来 -
伊钧三七: 把每一本书的“目录”默写下来,然后把目录下每一姐的重点知识、考点默写下来,然后再翻开课本查漏补缺.当你能够做到对每一道题宏观把握他的考点,并能够由点及面想到一系列相关考...

离石区18265609287: 请帮我完成下列2题:(1)从宏观和微观上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变可不变".�请帮我完成下列2题:(1)从宏观和微... -
伊钧三七:[答案] ①元素的种类 ②原子的质量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总和 ⑤物质种类 ⑥原子数目 ⑦原子种类 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x0d(1)五个不变:从宏观上看(①元素的种类 )和(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不变;从微观上看( ②原...

离石区18265609287: 小明对知识进行梳理,下面四种知识排序错误的是? -
伊钧三七:[选项] A. 植物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株 B. 宇宙结构层次: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C. 物质微观的结构层次:夸克,质子(或中子),原子核,原子,分子 D. 大恒星演变过程:大恒星,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