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

作者&投稿:当涂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与中道什么关系~

一种情感过激之后就是有危害 比如勇敢 过激了就是鲁莽 过少了就是懦弱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客观的理念 是确定的 这是一种道德哲学上的理念说
即使所谓伦理学的 黄金法则
其实和孔子是大同小异的

有学者云:中庸之道乃是人类较早领悟到的思想方法之一,具有世界的普遍性。(注:王耀贵:《中西方古代“尚中”思想的不同走向》,载《光明日报》1996.5.28。)由这一事实出发, 对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关注,持一种比较学的视角,这是很自然的且也是应有的态度。不过,在目前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著中,很少有人对亚氏中道观的人性论基础与儒家中庸之道的人性论构建作出比较性研究,这不可谓不是一大缺陷。设若这一缺陷得不到弥补,则我们便难真正把握到亚氏中道观的西方文化特征,从而也就难以了解儒家中庸之道理论构建的逻辑特征。

欲弄清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论特征,首先必须从亚氏的“德性”观念入手。
“德性”一词,是英语“Virtue”的汉译,有时译作“美德”,此外还有“贞操”、“长处”、“优点”、“效能”、“权力”等意义。而在希腊语中,“德性”一词源自于“arete”, 它的意思是“卓越”或“优秀”。可见,“德性”实际上是一个含意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指人的各种才能及优点,而不独指道德(moral)方面的美德而言。
对古希腊这一传统的“德性”观念,亚里士多德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在《尼可马克伦理学》一书中,亚氏在许多地方总是将“德性”与“优点”并列使用,如他说:“我们曾分灵魂的德性或优点为两类”、“道德的德性或优点”、“因为每种境地就是每一种才能的优点或德性”(注:《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 出版, 第310—311页。)等,皆是其证。亚氏还举例说:“马的优点可使马成为合格的马,即使他跑得更快,便于骑,能对抗袭击。”(注:《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出版,第295页。 )这里所谓“马的优点”实际上是指马作为一种动物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这种特殊功能可以使马成为合格的马。而德性亦是如此,它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这种特殊功能可以使人成为善人。由此可见,在“德性”总是以一定的“自然力”或“天赋能力”为根据这一点上,亚氏秉承了传统的观念。亚氏明确地说:“自然给我们以获得德性的才能”,“我们总是先有潜能,然后把这种潜能运用到行为上”。(注:《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出版,第291页。 )正因为如此,“德性”并不违反“天性”。
但是,亚氏并不像荷马史诗一样将诸如双脚的“卓越”及外在的美丽等肉体或器官的功能也看作是人的“德性”,而是旨在发现一种只为人类所特有的功能来作为“德性”的基础。亚氏通过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发现:任何生命都是质料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而质料就是肉体,形式则是灵魂。灵魂是有机体的第一隐德来希,是生命的本原,是推动生命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工具来构造的力量。(注:(德)E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出版, 第198页。)亚氏认为,动物、植物和人皆有灵魂, 植物的灵魂是植物的营养吸收方面,动物的灵魂是动物的感觉方面,而人的灵魂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所以,“人的功能,决不仅是生命。因为甚至植物也有生命。我们所求解的,乃是人特有的功能。因此,生长养育的生命,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其次,有所谓感觉生命,也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因为甚至马、牛及一切动物都具有。余下,即人的行为根据理性原理而具有理性生活”(注:《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出版,第287页。)这才是人的“特殊功能”。由上可知, 亚氏的“德性”观念已摒弃了把人的四肢等感官的功能作为德性的基础的传统观念,因为,若把快速跑步者的双脚也看作是一种“卓越”的才能的话,很显然,动物比人更显得“卓越”或有“德性”。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因此,只有将人的“德性”奠基于一种只有人才特有的功能——理性思维的能力上,“德性”是人的“卓越”或“优点”才是昭然的。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衡量德性的准则.所谓"中道"即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就是善,过与不及就是恶,"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中道德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对于恶与不当的情感和行为,它们的恶性质是绝对的,"不存在中间的过度,永远是罪过".中道的实现是不易的,但是可能的,这需要行为者具有知识,且需用理智去克服欲望.中道德性论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中道德性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亚里士多德关于mesotees(中道)的著名说法,不仅仅是给行为方式提供一个准则,它还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痛苦和快乐。在痛苦中反应过度成为鲁莽,不及了变做怯懦,只有中间了、适度了才恰到好处,表现为勇敢。对待快乐,如若过度了成为放纵,只有节制才是快乐方面的中道。伦理德性就是关于痛苦和快乐的德性。德性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只有像勇敢的人和节制的人那样做事,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和节制的人。合乎中间的品质才是可称赞的。德性不同于技术,技术的目的在制作的结果中实现,伦理目的只能在不间断的实现活动中。

中道说在思辨的德性论伦理学里,更重要的是一种理智德性的优先论。因为,亚里士多德的mesotees作为行为准则,它是舵师的航标,射手的箭靶,如柏拉图的paradeigma(模式)一样不过是一种诗的比喻,其自身并不能起实际的规范作用。在战场上要断定一个士兵的行为,是过度了,不及了,还是恰恰守在自己的战位上,击中靶的,就须思考,反复地思考。如若是实现一种勇敢的行为,将军培养勇敢的战士,进行勇敢的战斗,那就不但须更多地反复思考,还要周密地策划了。《孙子兵法》上也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始计》)这里也是把智之德放在第一位。可见在实际活动中理智总是先行,不然就是蛮干的将军,盲目的指挥。中间属于量的范畴,判断何者过度,何者不及,何者不偏不倚中了目标,恰到好处,首先就须备有一个衡器。而属人的事物中,是是非非,并不存在一种公认的衡器。在这里,中间、过度和不及,每一方都以某种方式和其他两方相对立,两个极端与中间相反对,它们自身之间也相互反对,中间又和两个极端相反对。这种情况的出现,亚里士多德指出,是由于实践和行为都是个别的,所以相互反对,既在个别事件中有其原因,在我们自身中也有其原因。

判断行为中的过度、不及和中间的困难,既然在我们自身也有其原因,那么也就可在主观上找到一个准则,使人们掌握了它就具有了善于选择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发现这一准则就是应该(DEI)。
这一准则的发现首先把伦理判断简化了。在这里人们不必仔细去推敲中间和两极之间的种种对立,就可以判定凡是应该的行为,就是合乎中道的活动,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应该的。其次,怎样才算应该虽然没有一个确定衡度,属人的事务中本就不应要求和数学同样的精确。但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到底有了更多的、较为确定的参照系。在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中,人们可以就对象、时间、地点、数量、目的和方式等诸多方面作出选择。如果对一个应该的人,在应该的时间,从应该的地点,以应该的数目,为应该的目的,用应该的方式去忍受痛苦,他就有了勇敢的行为,是一个勇敢者。同样,他以同样的种种应该去享受快乐,他就有了节制的行为,是一个节制者。最后,就应该来判断,虽然仍不具备数学那样的确定性,但思维层次却是加深了,把伦理德性的领域拓宽了。正因为应该这一范畴的提出,增强了伦理思维的活动,在这一基础上康德筑起宏伟的德性伦理学大厦来。青出于蓝,这位王山(K@①nigsberg
)教授也确实做到了,像对自然科学一样,给伦理学发现了一种普遍、必然判断,一种绝对命令式来:“你应该!”
话虽如此,不过伦理德性是习俗的领域,为他的境界,在这里一切判断所针对的是个别事件,到底该对应什么人,应该在何时何地,应该有多大数量,以什么方式,应该抱什么目的,我们并不是可信的裁判者。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生活优裕固然不易,行为优良则更加困难。只有理智德性,只有思辨才是巴门尼德所描述的清净洞天,这里既无杂多,也无变异,是惟一的、永恒的、静止的。在这里思维和存是同一的,是自身,思维是思维着的存在,存在是可思维着的思维,在这里既没有什么过度,也不存在什么不及,当然中间也就自行消失了。理智德性是第一位的,伦理德性、实践德性既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是相互对待,有条件的。它在很多方面是出于肉体,与感性相关,按各有其分的原则,要求诸多。而且行事越是巨大,越是高尚,这种需求也就越多。为了能准确命中中间,它像在大海中需要经验丰富的舵师,在弓箭丛中需要技艺高超的射手一样,需要善于选择的品质。伦理德性就是我们感受好坏的品质,过度和不及都是坏的,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合乎中道的行为才是好的,才是应该的。失误多种多样,而中间只有一个,命中只有一次。所以,理智德性,思考和策划贯穿在全部伦理德性活动中,是一刻也少不了的。这种实践生活中的智慧,就是明智phroneesis,或智谋。


道观里的小木牌
    “在你兄弟中是不是有人已经走了?”    我心里一惊:啊?有这么神么?十多年前是有一个弟弟因病去世了。于是我看着端坐在面前的这位大师,只见他:    圆圆红润的脸,光头上刚刚冒出一点点头发,大大的两只眼睛自信坚定的看着我,他腰背笔直的坐在...

如何进道观上香
一般情况下,在宫观里用斋,道长们是不会主动收饭钱的,入斋者应自觉在殿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 五.举止有礼 在宫观中见到道士,要拱手稽礼并称“无量天尊”,道长也会以拱手还礼。经坛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此外,道人们都忌讳别人贸然探问他(她)的身世、年龄和出家缘由...

我是一个从接触佛教到信奉道教的姑娘
我喜欢看电视剧妈祖,特别想成为那种可以解救海民的女中豪杰。我喜欢设计卡通形象的时候画土地公公,觉得他憨厚的形象甚是可爱。我升学的时候家里人都去拜文昌帝君,保佑我可以金榜题名并独占鳌头。上学的时候语文课经常学习文言文,老子的故事深入人心。      原来道教的文化已经深入...

道观,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2)寺院大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有的供三尊佛(中释迦佛、左东方药师琉璃光佛、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主尊两侧,常有“迦叶”、“阿难”,或塑文殊、普贤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面,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二十诸天。佛去背后多塑一堂“海岛观音”。3)庙宇供奉一些历史上实有其人、...

武汉这座道观建筑群在国内堪称“唯一”,藏有三绝,雨天极为幽静_百度...
德是基础,道是升华。 “道”生成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道在何处?沿着潮湿的石阶,路过猫与公鸡,穿过各个大殿,来到最高处。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十分醒目,这座数百年的道观被围绕其中,却因“幽深之意境”而忘却闹市繁华...

道家人是怎么生活的,都在道观中吗
在白云观里这样背诵经卷恐怕从元朝就传下来了。如果是现在,我就可以录音,可惜当时正处于战争之中,我只能侧耳谛听。晚上九点敲钟板,可以宽袍休息,一天的紧张总算过去了。道士们在庙周围和近郊区散散步走走。有时我邀安监院和我一起散步,人们看见他低声说:“白云观老道”,可是他们却惊愕不解地瞧...

崂山的道观蔚竹庵怎么叫了一个佛寺的名字?
庵,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庵字以后又变成‘庵’,据说是用瓦盖屋之故。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庵’,俗称尼姑庵。和尚住处多为寺院。崂山蔚竹庵 道教庵堂。在山东省青岛市...

什么是“道观”
度师只有一个,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为表示你勤奋、好学。道教的宫观有两种性质:一是子孙庙,二是...相传民女赵京娘随父去北岳还香愿,不料路遇响马,被扣押于赵匡胤叔父赵景清所在的道观里。赵匡胤闲逛...赵匡胤即位后,得知此事,感佩京娘的忠贞,并专门为其敕封立祠,据传故事中的道观就是安阳长春观。2013...

道观和寺庙有什么不同
1、含义不同。。寺庙是佛家修行的地方,是寺和庙的通称,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教宫庙称“观”或者"庙"或者"宫",而不称"寺"。2、所属的宗教不同。寺庙属于民间的泛神崇拜的类似宗教的活动场所。比如关帝庙、妈祖庙、岳王庙、城隍庙。与寺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它源于中国的本土信仰。道观...

破旧道观的清晨
“当然是为了参悟大道,证道长生,逍遥于天地间。”老道士枯柴般的语气中难得透出一丝希翼。“那师父你现在长生了吗?”“呵呵,为师离得道长生还早着呢。”“可是师父你这么老了都没能得道,我岂不是还要过很久很久才能得道?”石头苦着脸,想象着自己变得和师父一样老的一天。道长脸上皱纹一紧,吓...

金湾区18993205530: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 -
依宰宁芬: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衡量德性的准则.所谓"中道"即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就是善,过与不及就是恶,"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中道德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

金湾区18993205530: 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亚氏的“中道”与我们平时谈论的“中庸”之间有何差别是从哲学方面考虑的 -
依宰宁芬:[答案] “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它其实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意思:真理超越于私人情感,比私人之间的情感更重要.学生与老师朝夕相处,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学生油然而生敬爱之心,这是古今皆然,是人之常情.中国古人甚...

金湾区18993205530: 亚里士多德的为政中庸与儒家之中庸之异同 -
依宰宁芬: 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3)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

金湾区18993205530: 在教育中如何从“过”与“不及”方面培养学生的德行 -
依宰宁芬: 事实上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道德判断与选择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将道德培养简单化了,看起来只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关于人的培养的参数不是如此简单的,而是很复杂的.可以看看李鑫的《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中道观及其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影响》、彭飞杨文斌的《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与和谐社会之建构》、陈兰萍的《浅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道德判断和选择》 就现实而言,教师在学校中只传授知识而不传授具体的、个性化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不敢教也没精力教.

金湾区18993205530: 为什么中庸是一种美德? 从孔子、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考虑 -
依宰宁芬: 你好啊,孔子的哲学思想方法论即为中庸,它即使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中指的是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庸有三义,一是平常 二是不易三是用.在论语当中处处可以体现孔子的中庸之...

金湾区18993205530: “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战胜自己的力量还要勇敢”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
依宰宁芬: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中道”学说,并认为“中道”是一种德性.所谓中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

金湾区18993205530: 亚里士多德提倡导性善论对吗 -
依宰宁芬: 在伦理学中,德性问题始终是一个永恒话题.毕达哥拉斯曾把德性归为数目的比例关系,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柏拉图则确立了著名的四德性说.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论,为后世的德...

金湾区18993205530: 关于“中庸之道”,怎么理解? -
依宰宁芬: 中庸不是中间,中不偏,庸不易,因此中庸实则很难,就其为唯一合适举止之尺度而言,它乃是极端.

金湾区18993205530: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中庸有哪些共通之处?
依宰宁芬: (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3)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

金湾区18993205530: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
依宰宁芬: 如果把希腊哲学的概貌比作群峰竞秀的景观,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无疑代表着突兀的双峰.他们的思想达到了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一定的意义上,早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准备,晚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余续.他们对哲学的共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