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 调结构 工会有作为理论文章

作者&投稿:米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理论文章~

近几年,**市各级工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顺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应用,着眼党的工运方针政策的落实,着眼首都工会重点工作目标的实现,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思考和研


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尤其是全国工会理论研讨班召开后,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学习兆国同志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深入思考,不断深化对首都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展规律、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及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工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新时期工会理论研究和工会工作创新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明确了新的任务。今天,我们专门举办工会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集中对当前**市工会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是全市工会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全总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推动今后工运理论研究和工会工作发展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工会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对工会工作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就必须认清形势,努力提高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

(一)加强理论研究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连续十余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到今年11月,财政收入已经迈过1000亿大关,人均地区总值超过5000美元,这些都标志着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首都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巨大活力,也出现了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反映在劳动关系方面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企业存在超时加班现象、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仍然存在、安全生产条件不完备、一些职工的基本经济权益和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等。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责任重大。**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首都的社会和谐,在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实现“新**、新奥运”的战略构想,首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迫切需要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加强学习,认真研究,在弄清首都和谐社会建设中工会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在推动构建首善之区的历史进程中,立足特点,发挥优势,多做贡献。

(二)加强理论研究工作是适应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十一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使工会工作面临一系列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企事业改革发展变化加快,需要工会组建工作既要坚持不懈,又要常建常新;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工会维权领域既要不断拓宽,又要兼顾群体需求;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多元化,需要工会工作方式既要积极主动适应,又要不断创新发展。面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各级工会干部不断用新眼光认识新事物,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努力适应劳动关系新变化。

(三)加强理论研究工作是实现工会工作新突破、上水平的内在需要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工会理论研究是工会工作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有研究,才会有思路,才能有创新;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会有政治上的敏锐和工作上的主动。近几年,全市各级工会,注重在实践中创新理论,用新理论指导实践,推进各种矛盾、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工会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全会“1234”总体工作思路的确立,对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的竭力推动,对一大批影响力大、示范作用好的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对一项项涉及广大职工群众合法权益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对工会工作体制、机制、载体、手段、活动方式进行的积极探索,都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对思路拓宽的先导作用、对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对领导决策的基础作用和对干部队伍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也为我们今后理论研究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我们很好的总结。新任务需要新探索,新使命需要新实践,我们各级工会干部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维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工会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前瞻性



二、抓住重点,着力研究首都工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必须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发挥好作用。必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新变化,适应工会工作环境的新变化,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职工群众关切的热点、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难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大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创新力度。加强对工会工作一些前沿问题的研究,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创新,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如下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要认真研究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是中国工会独有的特色和政治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中国工会必须履行的政治使命。因此,工会必须做到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努力找到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管改革如何深化,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会改变,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不会改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不会改变,工人阶级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不会改变。工会组织必须深入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从**的情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实现“新**、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实现首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打造一支政治品德优、技能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职工队伍,需要工人阶级在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在提高首都职工队伍素质方面有所作为,认真研究职工素质的新要求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新途径新办法。当前开展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以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创争”活动,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两个重要载体,要深入研究两个载体的共性、特点和规律;研究社会、企业、职工的迫切需求和资源整合;研究调动和保护职工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教育、培训、练兵、比武、上岗、晋级的有机衔接。

二要认真研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关系双方利益主体特点更加明确,劳动关系运行机制由原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节转向契约化、市场化和法制化。与之相适应,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建设成为关注焦点。一是要深入研究如何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会宏观参与机制的研究,包括如何主动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向党组织的定期汇报制度,如何主动争取政府(行政)对工会工作的支持,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行政)与工会的联系沟通及联席会议制度,如何主动在社会层面获得对工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健全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和社会各界联合互动制度等等。另一方面是要在微观层面进一步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这是维护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机制,也是有法律保障、得到社会认可的两个机制。然而,这两个机制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工会很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稳脚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因此要下力气研究问题症结、相关关系和解决措施,使两个机制有效运转起来。二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就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完善工会的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及时掌握、深入分析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会的政策主张与建议,主动向党委报告、向政府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研究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中工会方面的代表和委员的作用,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研究如何加强工会的舆论宣传工作,利用多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职工群众的意愿和工会的政策主张。三是要研究如何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当前劳动争议的新特点,研究如何健全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制度和机制,搞好劳动保障群众监督与行政监察的配合;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积极配合党政妥善处理职工群体性事件;研究如何及时高效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将矛盾解决在企业、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要研究如何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如何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帮扶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增强帮扶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如何加大工会参与收入分配的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与正常增长机制。

三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首都职工队伍构成的新变化

随着经济组织形态、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首都职工队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由一线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普通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农民工等构成的不同利益群体。作为工人阶级的整体,各个群体有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作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又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维护好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工会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形势下,工会组织要适应首都职工构成变化对工会的新要求,深入研究不同利益群体的特点和规律,研究首都职工队伍内部的就业状况、生活状况、经济利益差别和不同的维权需求。只有准确把握不同职工群体的维权需求,才能增强工会工作的实效性。对于产业一线职工,要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着重维护好他们的经济收益权和自身发展权;对于文化水平偏低、工资收入较少的职工群体,要着重研究如何维护好他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对于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的职工群体,要研究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好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问题;对于农民工群体,要研究如何真正维护好他们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生活卫生方面的合法权益;对于非正规就业的职工群体,要研究如何加强工会组建工作,帮助他们协调好劳动关系等等。此外,要深入研究如何搭建好工人阶级队伍内部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职工各个方面互助互济的帮扶体系,进一步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发挥好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要认真研究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新途径

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格局,使工会的身份、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面对新情况,全市各级工会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工会组织建设、工作制度、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会工作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对工会的定位以及职工对工会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表现为基层工会组织缺乏活力,维权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干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工会工作整体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这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很多,基本的是要真正做到会员办会、民主办会、依法办会和科学办会。会员办会,就是要发挥会员的积极性,增强会员参与工会事务的主动性,实现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办会,就是要在工会组织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让工会真正成为职工和会员自己的组织,克服机关化和行政化倾向,实现工会的民主化;依法办会,就是要增强职工和会员的法制意识,健全和规范工会的各项制度,提高工会工作的法制化水平;科学办会,就是使工会组织运行更加符合规范,工会各项工作更加遵循科学规律,增强工会主张的科学性。各级工会要针对当前工会自身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如何改进和完善工会的活动方式,如何真正落实会员办会、民主办会、依法办会和科学办会,激发基层工会的活力,调动职工和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要积极探索工会有效维权的新方式

中央提出了工会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和科学维权,这是对新形势下工会突出维护职能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如何落实好“三维权”的要求,是当前各级工会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几年,我市各级工会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工会组建和维权的新路子,在推动工会维权工作的社会化、产业化和职业化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今后需要加强研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一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会工作的社会化,就是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争取社会的支持,扩大工会的影响,形成工会维权的社会化整体格局。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吸收有关方面人才建立工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建立与相关社会组织的工作合作制度、加强与专家学者和社科界的沟通交流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后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工作制度,积极发挥作用。二是要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维权。当前职工群体分化对于工会产生了不同的维权需求,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和职工维权面临不少困难,如何增强维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最近,我们通过加强产业化维权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市总工会上半年新成立了四个产业工委,加上原有的产业工会和工作部门,已经有了九大产业性工作机构。今后,各个产业工作机构要进一步探索产业维权的新方法,研究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性三方会议制度,加大产业性集体协商工作力度,畅通产业性利益诉求渠道。三是要积极探索工会工作的职业化。当前,在工会干部编制减少和基层维权需求加大的双重压力下,推进工会工作职业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出路。最近,在区县、街道乡镇一级工会,开展了工会助理员队伍建设,在探索工会工作职业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今后需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健全工会助理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如何进一步规范工会助理员的激励机制等等,这对于加强新时期工会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理论研究工作扎实开展

在新形势下,加强工会理论研究工作,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全会注重学习思考、实践创新的良好风气。

各级工会领导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理论研究当成推进工作创新的基本途径,当作决策和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当成改进领导作风、提高各级干部素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在理论研究中带好头、做表率。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好分层研究问题。理论研究要区分层次,“职工的需求是什么、怎么满足需求”和工会工作在满足职工需求的过程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以及“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无效”,这些问题,各级工会既要普遍关注,又要有所侧重。局总公司工会要研究从有效方法的共性和特点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成果;领导机关要从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研究把握工会着力点和判断依据,并给予理论支持和法律政策支撑。

二是要加强学习和思考。搞好工会理论研究工作,关键是要提高理论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所以必须加强学习,既要学习劳动关系理论、工资协商、社会保险、安全生产等业务知识,又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学理论和法律政策。当前,特别要加强科学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学习,用新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不仅要善于学习,而且要勤于思考,把思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对实际问题、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概括,不断提高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

三是要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所谓“务虚”就是工会理论研究是解决思想性、思路性的认识问题,所谓“务实”就是要解决工会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实际问题。理论研究工作是一项务虚的工作,也是一项务实的工作。务虚是基础是前提,务实是根本是目的。只有搞好务虚,才能提高工会工作的思想性,只有搞好务实,才能提高工会工作的针对性,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工会工作的有效性。我们过去进行的每一项理论研究都是实实在在的,其效能转化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集中力量解决职工群众最紧迫、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高质量地搞好务虚,紧密联系首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实际,紧密联系工会工作的实践,紧密联系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进行研究,善于总结和发现一批先进典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新的实践提供指导,使理论研究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领域,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路。

四是要处理好调查与研究的关系。调查与研究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调查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调查的深入和发展。没有调查,研究就失去了基础;没有研究,调查就失去了意义。要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倾听民意,了解真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自觉运用科学的思想观和方法论,进行理性思考、综合、提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探求工会工作的本质原因和一般规律。

二要努力培养一支工会理论研究的骨干队伍

要建立工会理论研究网络,切实加强市总、区县局总公司和基层单位三级工会理论研究队伍组织建设。各级工会机关有专设研究机构的要配齐配强人员,没有专设机构的要确保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和人员负责工会理论研究工作。要整合市总机关研究室、职大工会理论研究所、工运理论研究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等研究资源,努力形成覆盖全会、渗透各基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网络。

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善于发现、培养工会理论研究骨干。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新、业务技术精、创新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研究骨干队伍,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各级工会一定要把理论研究骨干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要把那些理论基础好、全局意识强,勤思考、善研究的人员充实到理论研究队伍中来。要加强骨干培养,为骨干的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把工会理论研究骨干的学习培训纳入《**市工会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之中,为建立一支学习型、思考型、研究型工会理论研究人才队伍打好基础。要搞好岗位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向理论研究干部交任务、定课题、提要求、压担子,立足岗位开展互学互助、以老带新等传帮带活动。要尊重工会理论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工会理论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工作者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健全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是理论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工会组织要结合新的实际,进一步规范研究工作的运行机制,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工作制度:

一是调查与理论研究制度。全市各级工会干部要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作为指导和开展工作的基本实践活动,认真加以坚持。市总和区县局工会主要领导要亲自主持重大调研活动,工会领导干部每年要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专职研究人员要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研究。要定期召开理论工作会或研讨会,集中对一个时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交流;要通过召开工会论坛、小型座谈会等,重点围绕某一专题或重点工作进行研讨;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理论集训和基层骨干培训,要以课题为牵引,加强针对性研究。

二是社会合作制度。充分利用首都研究资源优势,加强工会与党政机关理论研究部门、党校、高校及社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采取必要措施,吸引和鼓励社会研究力量关注和参与工会理论研究,努力提高工会理论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可程度和社会影响力。要建立市总与有关院校、研究机构工会理论研究联系点制度;加大社会研究人员在工运理论研究会中的比例;建立重大课题的招投标制度,推动形成研究工会理论的合力。

三是经费支持制度。各单位每年要专门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理论研究和成果奖励,加大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重点课题和中长期课题的经费保障力度。调研经费要列入预算进行严格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确保理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表彰激励制度。市总每年组织一次全市性的理论研究工作情况总结、成果评比和通报表彰;每两年召开一次理论研究工作会议进行一次优秀调研成果、先进组织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集中表彰。对社会影响大、推动工作出色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除表彰外还将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各级工会机关要把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能力纳入干部培养和考核范畴,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理论研究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以充分考虑。

五是成果转化制度。要搞好理论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对推进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要形成规范性文件;对具有借鉴作用的成果,要通过工作信息、专题报告、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对与职工队伍稳定密切相关的成果,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反映;对一些尚需实践检验的成果,要积极开展试点加以完善。要加强理论宣传,办好现有刊物等舆论宣传阵地,扩大工会理论在指导实践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要注重加强工会网站建设,为加强工会理论研究搭建平台。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真正使成果能够进入领导思想,进入工作指导,进入政策决策建议。

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呼唤工会理论的推陈出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不断开创工会理论研究新境界,谱写首都工会工作新篇章,为推进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第三轮检查汇报会11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实践经验,把握工作规律,巩固检查成果,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提供有力保证。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勇主持会议。
  贺国强充分肯定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去年11月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24个中央检查组深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有关行业和企业,重点围绕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了三轮认真细致的检查,有力地推动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据统计,仅第二、第三轮就实地检查2472个项目,发现各种问题2151个,目前第二轮检查发现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第三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正在整改之中;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工作中的违纪违法案件88件,查处党员干部198人。一年来,参与监督检查工作的同志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督促整改、严肃执纪,坚持健全体系、增强合力,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坚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既保证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贺国强强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这是对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证中央政令畅通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建立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责任制,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有机统一起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监督责任,加强协调指导,狠抓工作落实;要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把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经常性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专门力量监督与各方面力量监督、传统监督检查方式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完善监督检查的体制机制制度,积极探索完善监督检查的责任机制、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监督检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纠正和惩戒功能,严明政治纪律,加强绩效考核和管理,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当前,要重点抓好扩大内需、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保障民生等促进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要继续抓好前几轮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保证。
  何勇强调,要全面梳理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确保百分之百整改到位。对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其原因,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防范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对违纪违法问题的跟踪督办,对调查属实的,要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要加强政策指导,认真研究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共性问题,要尽快转请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对有关部门规章规定不一致的问题,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要总结探索监督检查工作规律,建立健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确保各级各类监督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探索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推动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工会工作
  (一)、以人为本,夯实基础年工作
  要立足基础工作考究年,在基础工作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首都地位要求和特色的“首都标准”,用全方位的标准体系来规范工作。以员工为本,以用户为本,从规范的工作标准管理入手,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牢牢把握机遇与挑战,并结合企业实际,有的放矢地做好职工教育和工会工作,重点突出职工队伍建设与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适应企业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建设好职工之家。
  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也超常规运转,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有很大的转变,更是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跨跃。工会组织和从事工会工作的同志,都要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要求,准确把握好工会工作的定位,因此,要尽快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完成工作转型,全面落实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开展好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寻找适宜企业特点的工作模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勤勉工作,按照公司建家标准做好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努力在新的层次上推进建设职工之家工作。
  三、抓好企业民主管理,深入厂务公开制度
  要按照电力公司关于规范四级厂务公开工作的要求,继续推进厂务公开制度,力求公开工作达到“三求”“四规范”:即求共识、求公正、求突破;内容上、形式上、时间上、程序上规范;对职工反映的意见、建议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对待和热心帮助解决。继续完善厂务公开的形式,开辟民主管理有效渠道,如设立经理信箱,定期召开恳谈会,以面对面谈心、对话以及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实现与员工的广泛沟通与交流;继续充分利用OA网和朝阳供电报,使公开的力度更加广泛、全面、及时。要适时组织开展合理化建活动,推动本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四、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组织劳动竞赛,开展“学习型班组”活动。
  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的优良传统。在新年里,我们要以“一本三提高创一流”为指导,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大胆创新。
  一是要抓住三个层面。即劳动者、管理者和监督者三个层面。竞赛的主体是劳动者,要积极启发劳动者的觉悟,抓住劳动者最关心而又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竞赛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管理者要把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引进竞赛,把劳动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企业、搞活企业上来。监督者要通过监督机制来确保竞赛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二要把握三个结合。即劳动竞赛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心工作、职工素质工程有机结合,使竞赛成果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中心和提高职工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改革创新的能力上来。三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努力实现企业由大变强、职工素质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激励机制由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
  班组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工会工作的落脚点要放在班组建设上。要继续贯彻《班组建设管理标准》,适当时机组织班组长培训,重点内容为:一是班组开展QC小组活动及撰写QC小组活动成果报告;二是班组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做好班组管理工作;三是班组如何做好职工安全、技能培训;四是班组如何发挥团队精神,形成合力,完成任务等。并深刻领会,落实到工作实际中。同时,要结合标准化班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班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作用,保证安全生产以班组为基础,加大班组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为了认真履行工会组织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责,工会要加强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公司、工区(站队)、班组三级网络的建设,保持企业安全生产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会及各级分会要积极协助行政重视职工素质、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的工作,要积极倡导岗位成才,调动职工学习业务,学习技术,开展“学习型班组”活动,使职工队伍技术技能素质不断提高。
  五、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落实工会“维护”职能。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坚持一条原则: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实现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职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利益作为第一考虑。认真履行好工会的四项职能,围绕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要通过具体而深化的重点工作,不断使“突出维护”得以真正落实,使工会的维权贯穿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的全过程,为企业分忧,为职工解难,使广大职工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市总工会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全市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按照王兆国同志关于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三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青妇工作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的工作大局,突出工作重点,把握主攻方向,狠抓措施落实,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团结动员全市职工为“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建功立业。
  一、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组织动员职工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1、认真贯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总、省总和市委十届八次全委会的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引导动员广大职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2、深入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竞赛。围绕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和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任务,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广泛开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做贡献”劳动竞赛、重点工程立功竞赛活动。落实全总劳动竞赛三年规划,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拓宽领域、丰富内涵。
  3、扎实推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争当“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创新型班组”活动,举办职工职业技术大赛,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技法和技术成果;深入开展“职工节约环保”和“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进行低碳经济宣传教育;进一步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和“我为企业献一计、帮助企业度难关”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活动。
  4、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进一步营造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社会氛围。做好劳模的推荐、评选和表彰工作,进一步加强劳模管理和服务。
  二、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5、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铸造诚信”等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6、积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认真贯彻全总《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继续深化“创争”活动和女职工“素质提升”活动,抓好职工书屋建设和职工读书活动,广泛开展“金牌工人”、“技能带头人”评选,积极推广“赛训结合、以赛促训”等活动方式。健全完善工会教育培训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推动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建设。
  7、努力发展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积极发展具有工会特色的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学校等各类职工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和示范性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推动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工会帮扶机制建设,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
  8、努力提高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水平。认真贯彻《青岛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救助暂行办法》,加强区(市)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提高以困难职工档案管理为基础的帮扶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帮扶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统筹安排好“金秋助学”和“两节”送温暖活动,努力实现对纳入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的职工进行全覆盖帮扶。
  9、推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政府《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落实,推动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障,推动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和使用范围,推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争取将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10、深入开展工会专项就业促进活动。做好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改制重组和关停并转企业下岗、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的再就业工作,抓好工会促进就业“三年目标”的实施进度,继续开展“助你创业行动”,加强创业基地的选树培养和管理服务,开展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11、积极推动企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把劳动安全作为实现职工“体面劳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参与对企业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和职业安全卫生防护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行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协议书》,全市建会企业签订率达到90%。全面推广“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继续扩大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四、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着力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12、大力加强宏观协调和政策参与。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加强对《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人大、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立法调研和执法检查。参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和指导,协助政府做好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实施工作。
  13、依法落实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在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大力推行区域(行业)性、集团公司职代会制度建设,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建制率达到75%以上,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到95%以上,选树一批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外商企业职代会建设较好的典型单位。推进厂务公开,坚持职代会在企业改革、改制、重组、关停并转和搬迁全过程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出台规范我市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文件,在各类公司制企业建立健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
  14、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推动创建活动向中小企业和私营、外商企业拓展和延伸,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大力推进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重点抓好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作,逐步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积极推动政府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落实国有企业工资历史清欠工作。
  15、切实做好维稳和预警防范工作。完善劳动关系协调、矛盾预警、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理等机制建设,认真做好工会信访工作,密切关注政策性关闭、破产、外迁企业涉及职工就业、生活保障、劳动债务清偿、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遗留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解决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防止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行人民法院委托工会调解劳动争议案件。
  五、改革创新,增强活力,不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16、扎实推进工会组建工作。通过加强乡镇街道、村居工会联合会建设,加强市场、楼宇、园区等区域性工会联合会建设,重点推进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业、客运出租企业、劳务派遣单位的建会和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的入会工作,不断提高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抓好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同步建设。认真落实全总《关于坚决纠正在企业改革改制中撤销工会组织、合并工会工作机构问题的通知》要求,及时纠正企业撤并和削弱工会组织的错误做法,确保工会组织不断层、工作不断线、资产不流失,并切实发挥作用。
  17、改革和完善工会的组织体制。积极探索产业、行业工会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工会规范化建设,推进区(市)以下行业性、区域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年内力争使90%以上的乡镇(街道)工会过渡到工会联合会或总工会。广泛开展区(市)、乡镇(街道)、基层工会“三级联创”活动,继续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工会“小三级”建设,形成关系顺畅、运行规范的工会组织体制。
  18、切实增强基层工会活力。认真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规范、健全、完善基层工会的工作制度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职工之家”、“会员评家”活动。加强对基层工会的指导和服务,探索完善基层工会主席产生、保护机制,继续开展向非公企业选派专职工会主席,推进基层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支持企业工会主席认真履行职责。
  19、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认真贯彻全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会自身建设的决定》,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继续开展“四个一”劳动实践等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强化调研、指导和服务;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争先创优的激情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加强工会干部能力建设;建立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改进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模式,抓好在职和新上岗工会干部的培训;健全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制度,加强工会信息和统计工作,通过调研、总结和理论提升,提高工作标准和质量,实现工作创新。
  20、不断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把工会工作放到党的工作大局中去把握,争取和运用好党政赋予的资源和手段,加强同社会各方面沟通合作,形成社会化工作格局。加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宣传力度,开展青岛工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大力宣传工会工作显著成绩,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社会影响。不断探索工会经费收缴形式和办法,加强工会经费审查,健全监督机制,依法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积极推进工会直属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确保工会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转方式,调结构。

需要人来做,

需要有知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来做,

需要无后顾之忧,全力投入工作的人来做,

需要发挥女职工的半边天作用,

需要加强民主,发挥青年人的积极性,为转方式调结构出谋划策。

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工会作用,加强职工学习,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智力支撑。(提高职工能力)
二、发挥工会作用,维护职工利益,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后勤保障(让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
三、发挥工会作用,推进民主管理,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科学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仅供参考,希望能抛砖引玉,为你打开思路。


台江县13897936566: 什么是转方式调结构 -
郎梦芩连: 转方式调结构是一个主题分解成两个既关连又不可用一种解读方法去理解的两个词. 转方式 通常用作生产方式的转变上,主要是适应与不适应,不适应的方式转变成适应,过去适应的传统生产方式,在生产进度加快的今天就会不适应,所以就需转变. 调结构 结构就是一个骨架,主要是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改革的中心之一是结构调整,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不合理的结构就需调整. 转方式调结构是企业内部对内部,内部对外部的整体战略的转变和变更,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以至机关工作上面对新形势都有转方式调结构问题.

台江县13897936566: 说明公民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应如何作为. -
郎梦芩连: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内需消费,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台江县13897936566: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基层工会工作 -
郎梦芩连: 只有转变观念进行创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上不断有新建树,才能把握机遇,才能更好地好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工人一起共谋油田最大的发展.下面我结合采油一矿工...

台江县13897936566: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推动分管工作实现科学?
郎梦芩连: 树立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二) 作者:李文利 ...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关系群众生产...

台江县13897936566: 关于“转观念、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的体会 -
郎梦芩连: 改革创新 贵在用心——《转观念、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心得体会在山西铝厂党委工作部统一部署下,生活服务中心西旺幼教开展了“转观念、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

台江县13897936566: 论工会组织如何更好服务基层电力企业发展 -
郎梦芩连: 本文从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大幅调整,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这些变化给基层电力企业工会工作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以发展的眼光和思路,提出了解决突出矛盾与问题的办法,引导工会为企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台江县13897936566: 抓好经济,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 -
郎梦芩连: 您好 经济在中国已经逐步的恢复起来,转方式,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调结构,就是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级化,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台江县13897936566: 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工会主席工作 -
郎梦芩连: 一、要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应把握三个“度” 工会主席无论是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要想得深一些、远一些,这样才能在谋划、指导、协调、服务、表率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才能使工会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序、顺利和成功.在实际工...

台江县13897936566: 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总结报告 -
郎梦芩连: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能再滞后下去了.实现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巩固农业基础的根本途径,从现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