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诗经》中《东山》的主旨

作者&投稿:矣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经 东山 表达了什么~

沉默火圣0801:你好。
《诗经 豳风 东山》:
这是征人还乡途中念家的诗。在细雨濛濛的路上,他想象到家后恢复贫民身分的可喜(第一章),想象那可能已经荒废的家园,觉得又可怕,又可怀念(第二章),想象自己的妻正在为思念他而悲叹(第三章),回忆三年前新婚光景,设想久别重逢的情况(第四章)。
《东山》的最大艺术特色,是丰富的联想,它是国风中想象最为丰富的一首诗。

注:东山: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思乡

东山主旨就是通过描写战士在归途中对家乡的思念和胜利后返归的喜悦心情来表达人民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1944.html

  全诗四章,采用叠唱形式,抒发了返乡士卒的复杂内心世界,客观暴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生活灾难及心灵上的痛楚,流露了广大人民尤其是从军士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心情。
  诗一开头,以第一人称的口气直截了当地喊出了主人公久征在外不得归的怨愤,表现出思念家乡与诅咒战争的情绪。
  “我徂东山”,极言离家之远;
  “慆慆不归”,又言时间之久。
  这极具时空感,又包含了强烈情感的诗句把征人一直想归而又不得归的愁苦情绪像波涛滚滚的江水一样倾泻了出来。而一旦听到可以返家的消息,主人公内心应该是有喜悦的。“我来自东”就透露了主人公由可以返乡而带来的一丝喜悦。我说“一丝喜悦”,是因为这喜悦并不会太大,决不是杜少陵那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的喜悦。而且这“一丝喜悦”刚一绽露,旋即又为阴影笼罩,正如“零雨其蒙”的天气所给人的感受一样。故云: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悲喜之情在这里异常真实地交织在一起。这是主人公历尽磨难,偶得生还,开始返乡,去与亲人团聚时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活动。古人云:“大抵思家之情,在久居之处,犹或可忍;归心已动而未至,则其情尤切,故东归矣,而复言西悲也。”现代解释者多爱用唐人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来揣摩和理解这里的感情。这都是符合诗意的。《小雅?采薇》的结尾“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表达的是同样的心境。“我心西悲”的“悲”,是由对家中情况的悬想与担忧所带来的。“西悲”的内含十分丰富。主人公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想起了以往种种生活情景。有当初被迫应征时与家人难舍难分的情景,有离家后音讯断绝的担忧,有奔波这么多年才得以返回的悲凉感慨。战争无情地破坏和平生活的种种事实为他所目睹,所亲身体验。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则都是相似的。主人公已经获得返家的自由了,但他好像还有顾悸。这是长期奔战带来的心理创伤。他禁不住发出呐喊: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裳衣”和“行枚”是两件普通物什,但很有代表性。“行枚”代表过去,“裳衣”代表今日和未来。朱熹《诗集传》对此解释到:“于是制其平居之服,而以为自今可以勿为行阵衔枚之事矣。”
  “勿士行枚”,是对一种生活的否定。
  “制彼裳衣”,是对另一种生活的肯定。
  否定的是战争,是长期征战、动荡、不安的生活;肯定的是和平,是永久安宁、充满生机、洋溢着幸福的生活。
  征人在返乡。途中的情景是:

  蜎蜎者躅,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客观叙写,同时又当看出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有一种“比”的关系。野蚕在桑林栖息可谓得其所,而人团宿在野外的破车下则不得其所。因而这里的“比”不仅仅是一种比附,而且具有对比、反衬的效果。战争无情地破坏了人的家园,使人丧失了安身歇脚之处。没有温暖,只有彻骨的寒冷。
  上为第一章。
  第二章主要抒写主人公途中所见的残破凄凉景象及由此引发的感受。沿途的情景有:瓜萎挂满了屋檐也无人料理,土鳖虫满屋乱爬,蜘蛛结网已封住门户,村头田间成了野鹿任意践踏的场所;到夜间,磷火到处流动闪光……这些异常荒凉、萧索、破败的景象组合在一起,具有极大的说明性和穿透力,让人从中感受到和平是如何被战争毁掉的,幸福的生活是如何失去的。尽管路途荒寒、艰难,且夜间有鬼火闪动,但主人公并不畏惧。诗云: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思家念妻的感情压倒了一切,使他鼓起勇气,向前跋涉。
  第三章是对征人家中情景的想象性摹写。由“鹳鸣于垤”引出“妇叹于室”,勾划出了一位家中思妇的形象。就像征人思念妻子一样,妻也在终日思念他,本是征人思家,却以悬想之笔,写对方的思念与哀叹,这就写出了婉曲,写出了新意。后来杜甫的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也是采用这种笔法。思念本是双向的,因而宕开一笔,从对方写起,便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立体效应。《东山》的主人公向我们倾诉:“在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妻子可以说是终日哀叹,度日如年。如今我回来了,她的悲叹生活也该结束了。她在打扫房屋,堵塞鼠洞,迎接我的到来。自我们夫妻不见,已经多年光景了。”征人的情绪已渐转为喜悦。“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是摹写征人自家院落的风物,颇有亲切感,是征人家园意识的体现。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的“三年”,不少注本都照实理解为三年,以与“周公东征,三年而归”的史实相符合。但我以为,还是以不坐实为好。“三年”应解作多年,这样才与文中的“慆慆不归”更合拍,也与诗的情感更谐和。
  第四章。仍然以想象之笔,描写婚娶时的辉煌一刻,抒发征人对妻子的深厚情感。这最后一章的表达最为新颖巧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新就新在借回忆新婚时的景况,表达一种特殊心情。《读风偶识》的作者崔述对此种写法颇有体会,他说:“此当写夫妇重逢之乐矣。然此乐最难写,故借新婚以形容之……极力写新婚之美者,皆非为新婚言之。正以极力形容旧人重逢之可乐耳!新者犹其如此,况于其旧乎?一句点破,使前三章之意,至此醒出,其善于行文者。”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主人公多年的戎马生活结束了,心中又燃起了重新生活的欲望和构想。当此之际,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最亲爱的人——自己的老婆。想妻子自然想到了她最光彩照人的一刻。这里以四句诗描绘新婚景况,对全诗而言,笔墨不算少,但作者又能做到有节制,故抓取了最有代表性,给征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了“皇驳其马”、“亲结其缡”和“九十其仪”这样三个场面和细节,这便写出了个性和特色,把一对新人当时的热闹、欢乐气氛烘托出来了。结尾两句最妙: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妻子在结婚时非常生动美丽,那么,久别重逢之时,她的面貌又该如何?她的皮肤还是那么光洁吗?她的脸上出现皱纹了吗?她是美丽依旧呢,还是因岁月的风霜而发生了改变?作者没有具体说,诗已经结束了,而他的所思所想,他那丰富的心理活动,都包含在这“其旧如之何”的一问之中了。
  对结尾两句的含义也有不同理解者。如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言东征之归士,未有室家者,及时而婚姻,既其美矣。其旧有室家者,相见而喜,当如何邪?”这里,朱熹把作品反映的征人理解为群体:有已婚者,有未婚者,现在都准备回家了,未婚者想象自己该迎娶新娘了,而已婚者则想象自己的旧人是否改变了模样。目前,这种理解为多数人所不取,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破坏了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统一性。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理解为个体,个体的特点写得非常鲜明,同时其意义却并不局限于个体,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东山》一诗,在艺术表达上具有令人称道的特点和成就。首先,它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如第一章中蚕虫的众聚与人之独行的对比,第三章“鹳鸣于垤”与“妇叹于室”的衬托;开头“我心西悲”之愁绪与结尾婚娶的欢悦构成对比,现实中的“独宿车下”与想象中的夫妻重逢形成反衬等,都是十分明显的。正如崔述《读风偶识》中所说:“不写未归时之苦,不见既归后之乐也。”“前两章纯用反跌,文势极佳。”
  其次,《东山》诗典型地体现了《诗经》语言形式上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全诗四章的开头四句完全相同。这种反复咏唱,不仅仅是韵律上的反复,而且是情感的反复与深化。“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反复出现,也同时佐证着现实中是一种荒寒、孤独的暗格调,而温暖和团聚只存在于征人的想象中。
  第三,本诗写征人思妻,反从对方用笔,这种写法在《诗经》中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早的和有意义的,它对后代诗人的写作自然要产生影响。前面解释中,已提到杜甫《月夜》的笔法与此类似,这里不再多说。
  从外,移情于景,见景生情,以及根据抒情主题的需要选取典型材料的做法,也都是本诗表达上的特点,值得在反复含咏中细细体会,也值得学习借鉴。


文学成就 诗经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

大学 古代文学考试默写考点
就内容看,这是一篇行役诗。行役有兵役、劳役、事役。行役诗在《诗经》中,占着重要的位置,说明行役在当时人民身上和心上压力之大。反映这一史实诗,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篇所写,属于兵役。是写诗中的主人从军出征,经过三年之久,才得回来时的悲喜交加的心情的。每章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

《诗经》的艺术成就
作者们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伐檀》《硕鼠》《君子于役》《东山》《氓》《柏舟》。3、其次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兴”就是托物起兴。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

《诗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诗经大概内容是什么?

诗经》中的“雅”分为
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小雅》为《诗经》中的一部分。其中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如《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

结合你所熟悉的《诗经》中的作品,谈谈《诗经》的艺术特色
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

《诗经》中的“风”是指《诗经》里的什么
《诗经》中的“风“是指《诗经》里的”国风”。1、关于诗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

答题 将《诗经.豳风.东山》改写成现代诗。要求:不改变原意,句式长短...
一、区别 1、概念不同 旧体诗的概念:在现代,旧体诗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与现代的新诗相区别,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新诗出现以前,自《诗经》以来的辞赋、古风、律绝、词曲等,与“古典诗歌”的意思相近。二是指新诗诞生后,现代人用古典诗歌形式创作的主要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诗歌作品。50~60...

《诗经》的概括
诗经大概内容是什么?

诗经是什么?里面讲的是什么?有必要读吗?
诗经有必要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文学上都是国学文化的起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作品,所以,作为华夏儿女不读《诗经》,不知《诗经》中的几句经典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现在读《诗经》,同样具有很多方面的意义。第一,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文学的影响无疑...

禹州市13196713330: 简述《诗经》中《东山》的主旨 -
蒲枯转化: 全诗四章,采用叠唱形式,抒发了返乡士卒的复杂内心世界,客观暴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生活灾难及心灵上的痛楚,流露了广大人民尤其是从军士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心情. 诗一开头,以第一人称的口气直截了当地喊出了主人公久征在外...

禹州市13196713330: 《诗经·山豳风·东山》意旨是 -
蒲枯转化: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_^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

禹州市13196713330: 《诗经.豳风.东山》意旨是 -
蒲枯转化: 此诗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

禹州市13196713330: 《诗经·幽风·东山》中表达的是()的思乡之情 -
蒲枯转化: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

禹州市13196713330: 关于诗经《东山》的解析 -
蒲枯转化: 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於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於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

禹州市13196713330: 诗经豳风东山意旨的是 -
蒲枯转化: 在赋、比、兴之中,赋的解释比较简单.《文心雕龙·诠赋》:逗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地刘勰的说法是根据郑玄来的.这个概念很好理解,象大家都知道的名篇《魏风·伐檀》、《豳风·七月》都是逗赋地.由于逗铺陈地的意...

禹州市13196713330: 诗经东山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战争的灾难的? -
蒲枯转化: 1、以胜利者的苦难作为切入点来描写战争的灾难.《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里没有雄赳赳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2、运用想象与对比描写战争的灾难.主人公将眼前之景与对家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而眼前之景的萧条荒芜又从侧面突出了战争对民生的伤害、对家园的担忧与思念.家中的萧索与新婚时的快乐又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战争对家庭的伤害.

禹州市13196713330: 诗经《东山》的反战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从四个层面来解释 -
蒲枯转化: 四个层面好分,一般都是“一章写将归,二章写归途,三章写归至(到家),四章写归后”.照这个套路分就是了. 体现反战思想这个事,个人觉得是有点拔高的,不过这不影响在文字上帮你牵强一把,前提是你已经基本拿下了字词句了哦: ...

禹州市13196713330: 《采薇》和《东山》的异同? -
蒲枯转化: 东山是《诗经·豳风》七篇诗中的一篇.按汉代经师的说法,是周公东征,三年凯旋,大夫为了赞美他而写的.采薇是表现征人内心痛苦的一首诗,两首诗主旨有所不同.相同点是都写到了战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