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开卷论文: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作者&投稿:机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综述: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急!~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 “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要理解西方哲学及科学的鼻祖——古希腊自然哲学,首先我们就必须对柏拉图的这个“超感知”有充分了解。宇宙的“本原”是从复杂多样的自然世界出发的。而在这些复杂的现象背后是什么?上边通过对古希腊自然观的发展历史的简单介绍,大家应该多少知道一些这个“同构性”是什么了。自然哲学是由“存在”为基础的,也既是“本体论”。柏拉图的理念和超感知也就是相对于“存在”而存在的,他把世界二重化,或说二元化,把世界分为了可以被感知的和不能被感知的超感知两部分,这个超感知理念,简单地说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所谓的结构了。本体论本身就是以逻辑方法构建起来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一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具备形而上学特征(或说很弱),并且更缺少二元化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的哲学主要体现在《周易》上面,是比较典型的一元化哲学观,虽然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在后来的由《周易》向“术数”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四柱,六爻,或大六壬和奇门遁甲等等在起局的“复杂”化过程中也体现了多重“世界”,不过奇怪的却是始终不能上升为一种哲学能力与物质相结合,这也许是中国传统没有“自然哲学”观念的原因吧。

古希腊自然哲学,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一种理解方式。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相对是比较特殊的,因为自然哲学是科学的源头,科学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并不存在于除希腊文明与后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欧洲人之外。自然哲学做为古希腊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早期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自然观并没有巨大差异。希腊神话做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观同样与我们的自然观一样,是把自然现象附着于不同的神身上,也同样表现出了神与人在个性,情欲,爱恨争斗上的相似性,但是在这里说明一点,古希腊最原始的自然观与中国最原始的自然观有一个主要区别,那就是古希腊诸神是“人神同构”,而中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而表现为“人神同一”(也是中国祖先神的早期因素),也就是这一点为后来中国与希腊这两大古代文明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为什么这种小小的区别会造成这种巨大的差别?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也许理解“蝴蝶效应”的人会比较容易理解吧。人神之别反映了对象性思维的原始形式,人神同构也为古希腊人提供了有机的自然观念。事物总是要分清楚宇宙机体的灵魂才能更为理智的。古希腊神话也多少反映了希腊思想的对象性和逻辑性,这也是自然科学赖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怀特海曾经提到过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中就蕴含了原始的自然观念。希腊的文艺哲学家们认为命运是冷酷无情的,悲剧是不可逃避的。希腊悲剧完全附合了现代思想中——自然的秩序!

网上的原文,供参考
1 引言

“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这种看法决定着人类某一理论与思想体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不同文化体系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具体学科间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1]。自然观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重要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自然观,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2]。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下文将介绍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些研究以及两者的异同点。 2 西方古代自然观

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主张,

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

3 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理学则认为理与气合则生人,人性中之道德意识皆禀受于“天理”,因此,天与人是相通的、合一的。人与世界为一体,若无人心,则天地万物毫无意义,只是人心才赋予了世界以意义[5]。中国人对自然赋予一种本体的意义,把自然哲学化。中国社会的大秩序、大关系、大现象是效法自然界的大秩序、大关系、大现象形成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和谐是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之一

[6]。中国古代自然观被相关研究称为是“关系自然观”或“有机自然观”。 4 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4.1 中西古代自然观的相同点

4.1.1讨论什么是世界的原本

气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是中国古人和西方哲学家分别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阐释和设定。二者都认为世界由气或原子构成,并统一于物质性的东西即气或原子,这就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确立了一个唯物的理论思维基础。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发展等的差异性,才使中西方哲人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有差别。但两者都是在认识自然地过程中,试图找出世界的原本是什么,只不过是其结果不同而已。

4.1.2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处理更好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古代自然观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其认为:人是可以驾驭自然的,拥有对自然的统治权;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只有战胜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中国古代自然观,也承认人对自然进行改造、调节、控制和引导。但是,其还有更多的认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主导要素;人应该服从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虽然二者的认识相异,但其研究的对象及目的都是一致的。

4.1.3对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古代自然观崇尚的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思想对西方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的出现都起来巨大推动作用。其中,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最大,其使得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中古代自然观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例如:四大发明对很多领域的发展起了开创性的引导。但是,中国的自然观使人们养成了不求探索、安于现状的人生观,从而未使四大发明的创造精神得以延续。另外,中国古代自然观认识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开拓、探索实践的能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4.2 中西古代自然观的不同点

4.2.1对自然的认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以达到

最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们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其主要的改造的都是建立在改造自我认识论,从而更好的做到顺从自然的意志。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独立于自然之外,并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改造,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与斗争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文艺复兴,思想家崇尚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类在不断通过对上帝的否定以解放人类自身,认为自然只是实现人类需要的手段和工具。并且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只要通过不断地努力人类就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4.2.2对科学的认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敌对关系,而是看作统一的关系,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为最高理想[5]。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对自然力过于“宽容”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不发达,也不受重视,以至于中国有那么好的发展基础却长期处在徘徊状态,自然环境也处于封闭状态,无数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开发与利用,导致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的主导经济,从而丧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西方强调发展科学,崇尚人类理性的力量,高扬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大旗。率先经历工业革命,使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时的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不断地挑战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动力正是源自西方自然观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点。

4.2.3 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认识

西方古代自然观力图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这种自然观崇尚外向地、积极地干预自然,根据人类的需要去探索与发现自然界的个别属性和规律性。其把精神和物质看作是分离的部分,如此一来,人类可以独立于自然的物质基础之外,把物质当作对象改造与利用。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人们认为自然与人本来是和谐一体的,自然满足人的要求,赐予人们生活资料,人也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顺天而化。中国古代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和人一样是有“精神”的,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自然观根本不打算把

精神和物质相分离。其坚定的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照应的关系。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有许多的异同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异同点也造就了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其皆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分为正负两面,因此,在学习中西古代自然观时,我们应持批判与质疑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

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

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

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 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所需要的任何财富。从历史的角度看,过去所向往的,现在可以得到;现在得不到的,将来总可以得到。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体二分。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 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 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 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虽然具体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 人在改变自然的进程中, 今天克服不了的困难将来必能克服。

1.2 造成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原因

1.2.1 地理环境影响自然观

中国的中部地区是由长江、黄河两条河流灌溉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业耕种。定居中国的人类逐渐形成了农耕民族。只要尊崇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他们就可以丰衣足食。周边的环境却不利于异质人口的大量繁殖,因而无法抗衡中原的“人口霸权”,即使遇到皇朝的更迭或异族入侵,也不用担忧被周边的异质人口和异质文化同化。中国人对这样的自然环境相当满足,于是养成了他们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观念。在中国,偶有天灾时,人们首先想到是向神灵祈求,而不是与天灾抗争。这里的神灵是人们心目中自然界的代表。由于中国总的来说是风调雨顺,一场灾害通常很快就会过去,这时候,人们会以为是自己的祈求的到了回报,这就更助长了这种自然观的形成。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中国人才会在各方面处处模仿自然。

欧洲的自然环境要恶劣得多。首先,欧洲少平原,多山地。其次,欧洲气候寒冷,直到两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开始转暖,欧洲大陆一直被冰雪覆盖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农耕,连畜牧都十分困难。因此,定居欧洲的人类以狩猎民主为主。在他们心目中,自然界很容易被具体到了每一只羊、鹿、狼或豹的身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吃和被吃的关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与自然界战斗,并取得胜利。任何向自然界的祈求都不会得到回报。第三,欧洲的气候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气候,而温带海洋气候局限于英国和北欧,这两个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能作为欧洲文化思想的发源地。而欧洲哲学思想的代表希腊的地中海气候和德国的温带大陆气候使得这些地区夏季热量充沛,但极为干旱,冬天则细雨绵绵,缺乏热量。这些国家从来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农耕为主的国家。第四是欧洲尽管平原为大多数,但其多山地,不管是巴尔干半岛的崇山峻岭还是阿尔卑斯山,把欧洲分为一片一片的小平原,这些导致各个城邦可以借助周边高山自卫,但由于腹地和人口所限,没有一个可以迅速崛起。拿破仑的失败以及意大利的统一的艰难无疑说明的欧洲大一统的巨大难度。这样不同的客观自然界也就造就了完全不同的自然观。在欧洲人的自然观里存在着一些矛盾的观念。一方面,有对自然界的惧怕。这种观念是通过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徒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改变的,甚至无法认知。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在欧洲人心地植下了人与自然势不两立的观念,养成了欧洲人好斗、好胜的欲望。既然自然界强大恐怖,又与人类对立,那么,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改造都是无尚光荣的。

1.2.2 含蓄与张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的不同,但是更多的也造成了人们性格的不同,而很多时候,思想是由性格和表达方式慢慢沉淀出来的,因此,一个民族的性格或许更加能说明一种文明的特点。

BBC有一部纪录片《How art made the world》讲述了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的发展,作为欧洲文明的鼻祖,古希腊人认为众神有着完美的身体,故他们在雕刻塑像时总是追求逼真地再现完美的人体。中国人则追求一种默会性,著名的国画家齐白石介绍什么是好的绘画时说:“似与不似之间,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意思是一幅好的画作必须介于像与不像之间,太像了和太不像了都不行。与古希腊相比,中国少了一种对自然事物的精细描述方式。同理,在对自然规律的可言说性质上,古代中国不清晰,追求模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最好的例子,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倾向于突出其神秘性,少了客观性。而古希腊在这方面则较清晰,追求自然规律的可言说,有一种确定性。像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这类的哲学家都希望以简短的语言描述那些宽泛的规律。

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并且它“非常道”,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间歇性入侵也使得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一种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创新无法得到继承相当于没有创新,像指南车这种技术的失传就能证明这一点。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中原已有的传统、秩序、技术和经验,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可以完整地移植到边际领土。老经验、老知识只需在边际上变通,便可在新的环境里适用。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强,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国人讲究尊卑贵贱,说话含蓄,很少争论,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在大多数人思想中只要在孔子的话里找出一句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那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欧洲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区。在崇尚以理服人、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绝对权威”的环境里,欧洲哲人能够自由得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至于后来的布鲁诺和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被压制更多的是源于对于统治和精神控制的客观要求,与思想的解放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学说还是被流传下来,至少不会被焚书坑儒)。与农本社会的中国不同,欧洲的社会基础是手工业和商业。对外贸易的机会不但带来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也保证了信息和知识的流畅。居民出于牟利的内在冲动,对外界的新事物敏感好奇,使居民变得见多识广,愿意标新立异。贸易带来的暴利的诱惑,使欧洲人绞尽脑汁发明新工具、找到新方法到海外寻找新的贸易,或者不断的开疆扩土,去找寻新的贸易市场。面对凶险的海洋、陌生的土地和异质的文明,欧洲人被迫以面对现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征服未知的世界。

1.2.3 知识的掌管者决定民主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的皇帝都自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民,寸土之滨,莫非王土。人民意识中的被奴役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人民不是知识的掌管者,而中国产生帝王自然观与欧洲产生民主自然观的本质因素也在此。近代中国要推行简化字时,遭到了老知识分子的坚决反对,他们害怕失去文字的特权。繁体字的艰涩使知识在中国古代始终为少数人垄断,大平原的存在又使相对愚昧的人口迅速繁殖,因而少数精英始终能操纵愚昧大众,维持至高无上的皇权作为社会的稳态。这也是自古以来几乎所有朝代都奉行愚民政策的原因,对于古代中国无外敌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保持稳定的良策。

而古欧洲采用拼音文字,使得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垄断。有知识、有觉悟的全体市民和王权、贵族的对峙,使欧洲社会产生了民主的自然观。

民主与帝制的自然观从东西两种文明对星空的诠释中可以略窥一二。古代中国的星空是中央集权的社会特征反映,在天象解释体系中中央集权的秩序性特别强,包括二十八星宿与北斗紫微宫。古代欧洲在天象的解释方面,各种星座的神话和天文故事体现了希腊自由城邦的社会性。

呵呵,加油,我也在写,应该都是川大的吧

我是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文献检索互助知道团队为您服务

你是川大的吧??

。。。。加油啊


求开卷有益的议论文
他写资本论就读了自藏书一千余本,还到大英博物馆里看了三间房子的书。马翁得开卷之益,说也说不尽。华罗庚开卷,从小就打下了很好的数学和语文基础,曾写过几百首诗词,还写过许多散文和通俗生动的科普读物。初中毕业时,就写出数学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论文层次清楚...

有关 开卷是否有益 的议论文 急急急急~~~
所以,我希望大家切记,开卷是未必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本书的内容是全部正确的。开卷未必有益,因为我们觉得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他好的没有学到,坏的倒学了不少.我们认为开卷未必有益,是觉得现在市场上有许多书,内容不健康,它们根本无法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任何作用,反而还有负面的影响。

开卷有益议论文800字
开卷有益 书是知识的源头,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圣火,书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常在图书馆里待一待,多在书店里看一看,你将获益匪浅。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百益无害。人啊,读书吧!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实践证明了的。读文学书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读历史书可以知晓人类进步...

开卷有益议论文作文800字4篇满分模板
开卷有益议论文 作文 800字篇一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

一个关于开卷有益的辩论文
正方:“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原出自于王辟之的《渑水燕淡录》,意思说读书有好处。它历经百年,延续至今,仍有使用,可见其实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我十分赞成“开卷有益”。也许有人说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开卷”,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光独所谓有用的好书,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开卷有益议论文作文4篇
关于开卷有益议论文作文一 尽管“开卷有益”是个 成语 ,但我认为: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是否有益,主要还是看谁看书,看什么书和年龄这些因素。 如果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他吸收的总是不好的语言和思想。相反,是一个素质极好的人看书,他就会有选择性地看书,而且还会去粗取精,把 好...

开卷有益议论文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那些不健康的书看了反而有害。我认为,“开卷有益”,打开书本阅读,总会有所得益的吧!传说,宋太宗皇帝每天都会读大量的书籍,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大事,还要去看书,会不会太辛苦了,于是就去劝他,免得过度劳神。可太宗皇帝却回答...

要写一篇议论文关于开卷有益请给我5个以上的分论点
开卷有益 世界名人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理论之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这诸多意思可以蔽之一言:开卷有益。何为开卷有益呢?开卷有益通俗的说就是读书有好处。为什么读书有好处呢?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

开卷是否有益,先反驳后证明无益作文议论文
开卷者古来就有,有“五柳先生”那“不求甚解”读法的;也有朱光潜倡导的“字字推敲,咬文嚼字”读法的;更有王国维所谓的三种读书境界……但终归来看,开卷是有益的,因为开卷既是知识之源,又是古人之鉴,更是修养之法。 尽管"开卷有益"是个成语,但我认为: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是否有益,主要还是看谁...

写一篇题为“开卷有益”的议论文
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辩论 我认为开卷有益,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书让我们懂得人间的七情六欲,我就是因为读书,才知道什么是七情六欲,因为读书,我知道了,士可杀,不可辱,中国所受的侮辱,让我憎恨日本,认为一定要振兴中华。难道我们要让中国衰弱,让日本任由摆布?世界名人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

丰泽区14766961492: 试述中国传统自然观与古希腊朴素自然观及其比较? -
柞栏天香: 中国传统自然观分四种: 分别是 1天道自然,提倡“自在当然,自然而然”,也有提倡“人不胜天,天人合一,顺其自然”2变化的相对性,提倡“变化是循环的”,“变其外,不变其内,就是本质不变”3顺从自然,提倡“天人共一,自然决...

丰泽区14766961492: 请论述西方古代自然哲学的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
柞栏天香: 远古时期是宗教自然观,自然现象被人格化、神话 古希腊自哲学有丰富的科学思想 中世纪是神学自然观,上帝是最高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是自然主义泛灵 这各个时期的观点都带有明显的附魅特征 而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是机械论自然观,主要就是祛魅了

丰泽区14766961492: 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
柞栏天香: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失之于科研不够,所以哲学也会很粗糙.而且很自然的,把人和自然割裂开看,不把自然观用之于人类社会.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嘛玩意我实在不知道.或许是指牛顿的力学三定律之类的玩意,揭示的原理比较机械死板吧.那么这种自然观,当然是受当时严谨的科学观念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就比较灵活和彻底了.他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结合了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观点.只有运用这个哲学,才能实现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分析,从而把人和自然在唯物主义层面上统一起来.

丰泽区14766961492: 中西自然观有何相同之处? -
柞栏天香: 都有一种超然脱俗的美.那种既和谐又独特的美.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这都是自然的功劳

丰泽区14766961492: 中西方古代科学的差异分析 -
柞栏天香: 中国的科学只是经验性的总结,并不着迷于探求其规律,也可以说是过于功利了,也许与中庸的精神有关,往往是不求甚解;相比之下,西方的科学则热衷于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十分的严肃认真,因此,最后发展的轨道就截然不同~

丰泽区14766961492: 论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
柞栏天香: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意义:奠定了唯物主义的...

丰泽区14766961492: 求一篇论述西方文化的论文 3000字 -
柞栏天香: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

丰泽区14766961492: 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是怎么样的? -
柞栏天香: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

丰泽区14766961492: 论述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科学技术发展的异同及其启示(不少于1200字),大侠们帮帮忙,急啊,还有五天了. -
柞栏天香: 论述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科学技术发展的异同及其启示 相同点: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灿烂的科技文化,几千年来其独有的四大发明以及历朝历代不间断的各种先进的技术为推动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古代...

丰泽区14766961492: 急!中西文化相同之处 -
柞栏天香: 1.神话:在神话中不论中西天地都是由一人创造,而且之前都是黑暗的混沌 2.古代制度:都是封建的君主制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