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更暑伏,三更共有几天?是如何判断的?是否每年的时间都一样?

作者&投稿:大狐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夏至三更便暑伏”具体是什么意思?~


更通“庚”,是指庚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三庚”就是从夏至起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幼学琼林》中说:“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由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暑伏即“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农历气候规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从哪一天开始数伏的问题还是不大好解决,因为一般在日历中都不标明天干记日法,因而不晓得哪一天是庚日,从而也就不好推测从夏至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是哪天。辉山兰狐可以给大家提出一个简便的方法,由于十天一个庚日,而一年(回归年)为365天,虽然不是庚日周期的整数倍,但相差半个庚日周期,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推算哪一天是庚日了。比如,2005年的7月15日属伏,是个庚日,则2006年的7月10日必定是庚日,而2007年的7月15日又将是庚日,依此类推,不是很容易推算庚日吗?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公历有闰年,每一个闰年为366天,2008年就正好是闰年,这也好办,凡是闰年就多推算一天,比如2008年若不按闰年推算,7月10日应是庚日,可是这年的二月分多了一天,则把这天算上后,7月9日就成为了庚日,2009年又可以按前面的办法推算,7月14日为庚日,直到2012年再往前调一天。

一般情况下,夏至日在6月22日,可是一个回归年的周期大约为365天外加6小时左右,这样一来,夏至日就在6月22日前后有了波动,一般会在6月21日和6月23日之间波动,不管夏至日如何波动,下一年数伏的日期只能提前或滞后五天(遇到闰年则提前6天或滞后4天),所以数伏的日期推算虽然复杂一点,到还是相对稳定的。下表给出了今后10年的属伏日期。

年 代 夏至日 数伏开始日 中伏天数 立秋日 末伏开始日
2005年 6月21日 7月15日 20天 8月7日 8月14日
2006年 6月21日 7月20日 10天 8月8日 8月9日
2007年 6月22日 7月15日 20天 8月8日 8月14日
2008年 6月21日 7月19日 10天 8月7日 8月8日
2009年 6月21日 7月14日 20天 8月7日 8月13日
2010年 6月21日 7月19日 10天 8月8日 8月8日
2011年 6月22日 7月14日 20天 8月8日 8月13日
2012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2013年 6月21日 7月13日 20天 8月7日 8月12日
2014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这样就知道一更是多少天了.


夏至三更变暑伏是什么意思
根据三伏的计算规则: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的开始,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每年的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夏至到立秋节气之间共有45天。如果这期间有4个庚日的话,那么中伏就有10天,如果这期间有5个庚日的话,那么...

夏至三更变暑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更变暑伏是指夏至时节,天气变化频繁,气温逐渐升高,进入暑伏天气。详细解释如下:一、夏至的含义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的正式开始。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二、三更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更”是夜间的一个时段,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

夏至三更是暑伏中的"更"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更”是指庚日,按照干支纪日法计算,带“庚”的日子即为庚日。“夏至三庚”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暑伏就是“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夏至三庚”是计算入伏时间的口诀。就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

"夏至三更是暑伏"中的"更"是什么意思
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总称三伏.”也就是说立秋如果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后,那么中伏就是十天,立秋如果在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后,那么中伏就是二十天.所以伏天有的年份三十天,有的年份四十天.初伏的第一天,古人称为“伏日”,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天津至今还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的...

"夏至三更是暑伏"中的"更"是什么意思?
如庚子、庚寅等。夏至三庚,就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这是确立入伏的依据。暑伏即为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是初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是中伏的第1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和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在一些年份是10天,在一些年份是20天。

夏至和暑伏是什么意思 暑伏和夏至是什么时候
暑伏和夏至是什么时候 1、暑伏和夏至不是同一天。2、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前后。而暑伏就是从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的。夏至三更暑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更暑伏的意思是:指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换句话说,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三...

夏天一更是多少天夏至三更便是暑伏,一更是多少天?
“三庚”就是从夏至起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幼学琼林》中说:“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由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暑伏即“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

夏至三更变暑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这天,三更也就是凌晨两点,开始变成暑伏天,很炎热

夏至三更一更是几天
一更是2.4个小时,一更就是0.1天。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四个班次,开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2.4小时。戌初一刻为一更,亥初三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找几个对联小故事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

武侯区15035012544: 夏至三更入伏的三更是多少天 -
倚晴辰立: “夏至三庚入伏”而不是“夏至三更入伏”,这个“庚”是“庚日”的意思,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2020年夏至到入伏有25天; 2020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时间: 2020年6月26日(庚子日) 2020年夏至后第二个庚日时间: 2020年7...

武侯区15035012544: 夏至三更入伏的三更是多少天? -
倚晴辰立:[答案] “夏至三更”,就是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一伏的第一天(10天),第四个庚日就是进入二伏(10或20天),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10天).

武侯区15035012544: 夏至三更必暑伏,三更是多长时间 -
倚晴辰立: 夏至三更必数伏,“更”是这个“庚”,天干第七位.天干共十位,一个庚日的轮回是十天.数伏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因每年第一个庚日不固定,所以每年数伏的日期也不同.

武侯区15035012544: 夏至三更暑伏,三更共有几天?是如何判断的?是否每年的时间都一样? -
倚晴辰立: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

武侯区15035012544: 俗话说夏至三更开始进入伏天,这三更是多少天
倚晴辰立: 我觉得三更应该就是三庚吧,因为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分别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

武侯区15035012544: 每年的夏至三更便数伏的“一更”为几天?是怎样定的? -
倚晴辰立: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

武侯区15035012544: 俗话说夏至三更数头伏这是怎么回事?更到底是多少天? -
倚晴辰立: 请参考:“夏至三庚便数伏”中的“庚”是十天干之一,结合地支是古代纪年、月、日用的一种方式,由第一庚日到下一庚日是十天,所以是十天一伏.今年的第一庚日在夏至后,即6月23日,由这个庚日算起,第二个庚日是7月3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3日,所以7月13日数伏.

武侯区15035012544: 夏至三更就数伏,一更多少天? -
倚晴辰立: 夏至三庚入伏,庚是庚日天干计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说的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这个“更”是古时夜里计时,一更两个小时,一夜计5更,由黄昏开始19—21点戌时为第一更,依次至五更天凌晨3—5点寅时.

武侯区15035012544: 夏至三更变暑伏是什么意思 -
倚晴辰立: 夏至这天,三更也就是凌晨两点,开始变成暑伏天,很炎热

武侯区15035012544: “夏至三更便暑伏”具体是什么意思 -
倚晴辰立: 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在我国,年月日时的计数与西方的数字计数不同,而是采用干支法,也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逐一配对来记录年月日时,所以,每十天中就会有一个带“庚”字的日子.这样的话,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转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如果说入伏的大约时间,可以说是夏至日后20-29天之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