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清照的辞为例分析她的辞作与人生经历的关系·急急急~~!!

作者&投稿:标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清照有没有写的霸气一点的词~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她一生经历了表面繁荣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安的南宋初年,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生活美满的前期和流离凄苦的后期,在这前后两期中,由于社会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她的前后期词作在题材、风格,社会意义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在寥若晨星的女作家行列中,她是一颗灿烂的明星,她的诗、词、赋、文自成一格,独树一帜,赢得了后人的好评,特别是她的词,达到了婉约派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她的才华,更多的取决于时代的变革和生活的动荡。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她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年),卒年不详,大约活了七十多岁,李清照才调绝伦,在宋代刊有《漱玉词》,现已失传,今辑录所得词仅七十余首。李清照一生经历了表面繁荣、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安、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生活从优裕走向苦难。因此,她的词作可以南渡为界,分为生活美满的前期和国破家亡流离凄苦的后期,在这前后期中,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她的前后期词作在题材、风格、社会意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对李清照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
  李清照一生的创作 ,是与她生活的时代有着血肉关联的,李清照享年七十多岁,前四十多年生活在北宋末叶,后二十年左右生活在南宋初年,由于北宋末和南宋初这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变化都很大,因此,她前后期创作的题材也不尽相同。
  北宋末叶,民族矛盾时趋紧张,但由于统治者的委曲求全,没有引起巨大的变动,承平的日子较多,都市的表面歌舞升平,城市的商业自隋唐朝以来,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时候,汴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都市生活的繁华是全国之最的,这里有巨大的乐队伴奏着乐曲的豪华场面,有赏宴行乐的文士阶层,李清照年轻时代多半生活在汴京,都市生活对她前期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李 清照十八 岁时,与山 东诸城 的一 个大学 士赵 明诚结婚。这一时期,北宋时局看来繁荣安定,但新旧党争达到了白热化,朝夕风 云,变化莫测,新旧党 派之争曾使 她的父亲失意,赵氏家族也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因此,赵明诚也只好带着李清照回故乡一住十年。这些事件,虽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她的生活,但是封建社会妇女无权过问政治,政治派别的斗争也没有直接扣击她的深闺,父亲与夫族的政治失意对她不过象微风吹皱一池春水,影响不大。总括她前四十年在北宋的生活,生在宦门,又嫁入宦门,物质生活优裕,但生活圈子小,内容平淡乏味,因此,这就决定了李清照在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必然是狭窄的,主要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另外还有一些词描写自然景物和少女生活情趣的,例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前一首小令是以词人少女生活为题材的,词中描写了她在一次出游时所遇到的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断。这首词不仅使一个嬉戏游玩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后一首小令是写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因为两人情投意合,生活美满,而赵明诚却常外出,这难免给李清照平淡的生活造成寂寞或忧伤,所以常以赏花来道寂寞,借饮酒而排忧伤。这一首词就是通过写暮春时节,词人的感触,与侍女一段别致的对话,委婉曲折地道出了词人惜花伤别的心境。
  除了以上两首小令外,其它的如《点绛唇》(蹴罢秋千)描写少女生活也是十分有趣的) 而《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点绛唇》(寂寞深闺)等作品对于离人愁思的刻画都是相当深刻感人的。
  李清照后期生活是以”靖康之难“那年开始的,在剧烈的民族斗争中,她已被无情地推出了深闺生活,卷入社会的动荡,故国的沦陷、家庭的不幸,使她的创作不期然走向了怀念故国旧家的题材中,忧国感时成了她后期作品的主题,创作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为题材的作品。
  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宋高宗在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当时,一些主战派,据理力争,要求乘金人暂时北撤的机会,挥师北上,收复汴京,可是赵构为了一己的利益,竟置大片失地于不顾,一味向南逃跑,并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至此,南宋统治者恃和苟安,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行都临安和当年的汴京一样,完全成了达官贵人的行乐场所,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动乱,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象无波春水一样平静的生活。随着北宋的灭亡,她也家破夫死,颠沛流离。这时候,她再沉溺于个人生活的哀愁和怨叹之中已不可能,她不能不重新考虑需要什么样的现实条件才能维持她过去那样的生活,于是,她增加了对朝廷的不满、对卖国贼和侵略者的痛恨,而倾向于主张出兵收复失地的主战派。
  在这样一种进步思想的指导下,李清照写出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之作,使她的创作题材范围更为广阔,思想更为深刻 。例 如 :《菩萨 蛮》(风住 尘香 花已 尽)、《清 平乐 》(年 年雪里)、《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这些词作的内容与她前期离愁别恨的词作相比,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充实,都有明显 的 不 同 ,特 别 要 指 出 的 是 她 的 著 名 的《 永 遇 乐 》(落 日 熔金),这首词就是词人流寓于临安时,有感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写的。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词中说:”那是一个元宵佳节的晚上,春意渐浓,天气晴和,女词人独自坐在家中,默默思念不幸早逝的亲人。忽然外面传来清脆的銮铃声,原来是“酒朋诗侣”邀她同去观灯。然而如今境况不同,苦乐有别,她婉言谢绝了,在孤灯下回忆北宋汴京时元宵节的盛 况,如今时 过境迁,历史劫波,两鬓如霜,倒不如藏在帘子底下听人笑语。这首抚今忆昔的词作,既写出了盛衰之感,也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词人的不幸是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从词中还可以看出,在李清照周围,依然有些人在追逐赏宴观花的生活,把国愁家恨抛到九霄云外,李清照的《永乐遇》(落日熔金)不只写她个人生活的痛苦和不幸,更多地在感慨故国旧家的沦陷。
  在李清照后期的词中,还有一些表现一定爱国情绪的作品,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中的“空梦长安,认取长薄春安道”;《菩萨蛮》(风柔日犹早)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长安,在这里是故国的象征,故乡自然是指北方的沦陷区。词人 因为“空梦长 安”,而永夜欢 意少;因为怀念故乡,而“唯有杜康”,这与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所表现的感情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李清照前期由于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因此创作题材范围狭窄,而后期由于异族的侵略,生活的改变,视野的扩大,创作题材更为广阔。

  二
  我们已将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题材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现在,我们就李清照词的前后期艺术风格的变化,进行进一步剖析。
  李清照的词代表了婉约派的高峰。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所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王士祯也说:“婉约派以易安为宗”(《花草拾蒙》)。
  李清照早年曾作《词论》,对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词人进行了评论,她主张“词别是一家”,要求协音律,运用故实、文雅、典重。但是,她后期创作却突破了她早期的理论,这与她生活境遇和性格的改变有极大的关系。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仕宦的家庭里,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祖国的历史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振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丈夫赵明诚对金石很有研究。李清照幼年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结婚以后,她是丈夫的贤内助,在词的创作上,又远在丈夫之上。
  这种学术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环境和简单的社会关系,对李清照前期的性格和创作风格起了一些影响:多方面的知识,丰富了她的审美观,帮助她在诗歌创作中有一些创造性的构思和艺术形象的捕捉。另外,单纯的社会关系,剔除了封建社会的庸俗的事物,培养了她健康的生活意趣,能够抒写出清新灵透的作品。再则,因为是年少负才,生活中没有遇到什么波折,培 养了她逞强好胜的 性格,因 此,写 词要写惊人句,在字与句的布局上,力求创新出奇,来压倒别人,所以,虽然她前后期艺术风格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她前期的风格总的是比较清新,曲折含蓄,在语言上,讲究奇字奇句,在情感上潇洒疏朗,带上一股淡淡的忧伤。
  在后期的二十几年生活中,李清照历尽了人间的苦难,靖康之乱后,李清照也随着仓皇南渡,在逃难中,多年精心收藏的金石书画损失一大半。##$%年,赵明诚又病逝,这对李清照无疑是极为严重的打击。这以后又相继投奔妹婿和弟弟李远。在她飘零转徙孤苦无依之时,又有人诬陷她以玉壶通敌。
  为了洗清这不白之冤,李清照倾其家产以求解脱。最后,连身边仅有一点贵重物品也被盗去。一个世家女子竟陷入如此境地,其悲痛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生活上饱经忧患,因此早年那种逞强好胜的性格有所改变。在创作上,她不再在字句上创作奇迹,由惊险句一变为平易浅近,所谓灿烂之后归于平淡,有意趋向于炉火纯青。另外,作为婉约派的词人,她本来在艺术上的特征就是用含蓄曲折的手法来表现她对沦陷了的故乡、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已经不相称了,所以,在风格上趋于直抒胸臆;在语言上明白如话;在情感上更加悲郁苍凉。
  为了说明李清照前后期风格的变化,我们可以她前期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后期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进行分析比较。
  《醉花阴》词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篙把酒黄昏 后,有暗 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这首词是在重阳节填写的,传说有一年,赵明诚出仕在外,李清照思夫之情不能自己,遂填《醉花阴》一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读后,叹赏不已,自愧不如。
  词的开头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写的是独处的寂寞,但她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是给“薄雾”“浓云”拟人化,赋予人的感情,使它们都为白天时间过得太慢而发愁。这种寄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情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使人感到手法十分新奇感人,接下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词是说:
  重阳节的时候,睡在碧纱橱里,枕着细磁枕头,到了半夜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凉了,实际上是说:由于思念丈夫,从而夜不能寐,虽然时过半夜,还一直没有睡着呢。思夫之情,多么强烈,然而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词的末尾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作结,她来了一个抢白:“不要再为离别而伤神吧!”让人直觉得破空而出,转眼间一阵清风吹来,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闪出窗来,由于日夜思念丈夫,而花颜憔悴,以花比人,实在妙哉。
  《萍州可谈》说,李清照多才多艺,“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所谓出人意者,就是说她善于捕捉形象,描写心理,能用轻巧尖新的手法,写出别人难以写出的心境,就这首词而论,也确实如此。
  后期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样是抒发个人的不幸和痛苦,但风格上却有所不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一开头就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音节自然流畅,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之后的精神状态,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高深的典故,只用浅近通俗的语言直抒胸臆,但却是血与泪的倾诉,是向苍天的悲愤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紧接着,词人又从各个角度进一步抒写愁情,写“乍暖还寒时候”,写“淡酒”写“归雁”,写“黄花”,一一道来,娓娓动情,因为所见所闻都是这样不顺心,所以更感愁苦难熬:“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语言平淡,但却发人深思。正当词人度日如年的时候,那老天又偏偏下 起绵绵秋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行文中又一次用了叠字型,同篇首一样,自然朴素,但却注入词人强烈的感情,因此,有人觉得,点点滴滴的雨不如说是“点点滴滴”的泪了,感情抒发到这里到了不可名状的地步,因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几个字都是妇孺皆知,但这一笔既总括了全篇的内容,也更见词人愁情之多,忧患之深了。
  这种喷薄而出的 痛苦之情与前期 的《醉 花阴》(薄雾浓云)相比,完全不同。如果说,南渡以前,词人是用含蓄曲折的手法,在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感情上,涂上一层淡淡的哀愁,那么,南渡以后,词人则是以直抒胸臆的手法,用涂满浓重忧伤 的词句去 描绘周 围的景 物,去抒 发自己 深沉 的感情了。为什么会 这样呢?推其原 因,是 因为词人已 走出深深庭院,来到了离乱的江南,因此,词人的风格才发生了变化:由清空隽永变为沉郁悲凉,由潇洒疏落变为低徊窈眇。而《醉花阴》(薄雾浓云)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则可作为前后期创作风格变化的突出例子。

  三
  以上,我们对李清照前后期的词的题材、风格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现在我们通过分析李清照前后期社会地位不同,来说明她的词在前后期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
  李 清照开始 走上文 坛时,同某 些有 远大抱 负的 诗人不同,她当时的社会地位纵然不能算是一个“贵妇人”,却也是一个有文化教养而缺乏政治理想的上层妇女。她在北宋亡国之前,由于个人生活的美满,对国民计生不是太关切,尽管她的诗里多少还写过一些忧患内容比较深广的句子,对统治者也有一定的批判作用,但是,这种倾向在她的词里是没有反映的。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的内容多以“离愁别恨”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少女生活情趣的,这些属于个人感情抒发的词,如果象某些推论者所说的具有反封建的社会意义的话,我们则认为是不能正确评价一个诗人的。考察一个诗人或一篇作品有没有反封建的意义,必须把他们描写的内容,提到在当时有没有进步意义的高度来理解。《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还魂记》里的杜丽娘,她们之所以成为反封建的典型形象,是因为他们的爱情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摧残,因而她们勇敢反抗,甚至以死殉情。而就李清照个人生活来看,在婚姻问题和夫妇爱情上,不但未受到阻碍而且极为美满。她并没有意识到封建伦理观念与她有什么矛盾,又怎能说她的作品具有反封建的社会意义呢?但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妇女,即使生活在贵族家庭里,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她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到苦闷、压抑,从而抒发个人的感情,从这点上来说,她的词作,还有一定意义的。因此,我们认为,对李清照前期的思想意义过分的推崇和一味的抹杀,都是不公正的。
  南渡后,李清照的社会地位已由一个书香门第出生的上层妇女沦为“飘零遂与流人伍”的“寡妇”,代表了在民族灾难中地位下降的一部分士大夫阶层,在民族受辱,国家危机之时,她与普通人民一起逃难,他们有相似的命运,因而有共同的愿望,发出了许多哀愁和怨叹,但这些哀愁和怨叹的内容已远非前期的“离愁别恨”所能相比,这其中不仅有个人身世之感,更多的是国破家亡之恨。个人的不幸和民族的灾难紧紧地连在一起,抒发出怀念故国旧家的感情,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例如:《永乐遇》(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等词作,都反映了这种精神。
  这些怀念故国旧家之作,写于国破家亡之后,其意义已不是个人不幸的哀叹,更多的包含着对民族灾难的忧伤。拿李煜与李清照所处的时代和他们对现实的态度来比较,更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李煜处于中国社会由分裂到统一的时代,而李清照则处于异族 侵略、国家 危亡的时刻 ,因此,李煜的“抚今思昔”是由于对囚徒生活的不满,而追思过去他享受的权势。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个人身世的挽歌,没有更多的意义。而李清照后期所作的怀念故国旧家之作是有感于民族危难而发,她怀念故乡的感情,对异族入侵的仇恨是和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李清照后期的词作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不可否认的,只不过表现形式比较含蓄,不象在诗歌中表现得那么明显罢了。
  总之,分析李清照作品思想意义的大小,应该与词人的社会地位联系起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评价她的全部作品,这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别林斯基说:“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别林斯基论文学》)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奠定她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她后期的词。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词人,是与她生活的时代,遭遇的生活,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由于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的局限,李清照没有也不可能写出象岳飞、张元干、陆游、辛弃疾等人那样气壮山河的,高亢悲壮的爱国主义战歌,但她也曾含着血泪倾诉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故土家园的无限深情。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剗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被平定是中国历史是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诗。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

一)言谈举止轻柔妩媚。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小姐,李清照自然比一般的普通女子更为知书识礼,在行为修养上更胜一筹,即使有少年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和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天性,但还是脱离不了女孩子特有的温柔和妩媚。“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主人公还带着昨晚的醉意和未消的睡意,轻声地问来卷帘的侍女,一问一答,如同家常,“卷帘人”的答话,细心的主人公却不大满意,两个“知否”的重复,是对侍女小声埋怨和提醒,“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对自家花草的怜爱,显出女主人公的温柔和细腻。“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几个细节,“溜、走、倚、回首、臭”等一连串柔和的动作,配合着那纤巧的小手、苗条的身材、轻柔的衣裳,塑造了一个轻盈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轻解”与这柔和美丽动作的对象“罗裳”相一致,展现出女性特有的妩媚,在清新自然的意境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穿着轻盈、美丽、时尚、得体的富家小姐,在充满荷香的小湖旁边,轻轻解下了她身上美丽、轻柔、绵长而又飘逸的衣裳,小心翼翼地跨上一只雕琢美丽的小船,慢慢的划动船浆。那姿态、那动作如仙女下凡一般的优美。
(二)情感意绪柔婉细腻。李清照有超出一般女性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是她重要的个性、气质,这也使她能淋漓尽致地抒写她内心的情感意绪,使词作充满清新自然的细腻美,也是她词作达到极高艺术造诣的原因之一。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三十三字的小令,内容十分丰富,层层转折:从昨夜的“雨疏风骤”、借酒消愁到今朝醒来,虽醉意未消,睡意朦胧,但却从昨夜的风雨就想到今晨的落花,忙问来卷帘的丫环家中的海棠如何,听到的回答是“依旧”,细心的主人公却在追问中纠正了丫环的粗心大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首词篇幅虽小,却把主人公惜春怜花的感情表现得曲折细致,表现出词人高超的艺术境界。韩屋《懒起》诗云:“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首诗内容跟李清照的词虽然相似,但体现出的细腻的思想情感方面,显然远不及李清照这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是李清照抒写相思离愁之作,清秋时节,孤寂无聊,于是独上兰舟,出外游玩,以遣愁怀。无奈处处触景伤情,体现出无限的细腻情怀:远见“红藕香残”感叹年华流逝,青春易老;低头见眼前流水而有“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感;抬头望空中飞鸿而怀念托书寄情的远人;回程时“月满西楼”,但人月难团圆。真是处处愁景,处处触景伤情,她不禁感叹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中层层展现主人公细微的内心情感世界,给人以无限柔婉细腻的美感。
(三)景物的平和幽静。李清照词作中的事物,取材于身边所见、所闻、所感的景物,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情感体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由于她为弱小女子,且特别后半生孤单寂寞,总在寂寥的环境中度过,因而所见景物皆是平和幽静。如露、花、荷、梧桐、柳树、小舟、楼阁、月亮、夕阳、微风、细雨、白云、流水、燕子、鸿雁等自然界中弱小、轻柔、平和的景物为主。如“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念奴娇》)此词写近寒食节时的落寞心绪,上片写醉梦醒后的观感,有庭院、斜风、细雨、重门、宠柳、娇花、飞鸿,点明了恼人天气中,寒食节的闲愁滋味和“万千心事”;下片写梦后晓晴,慵倚栏干,引出游春之意,显现其忽悲忽喜的心理变化,反映出其落寞心境。写到楼、帘、栏干、梦、露、桐、烟等景物,语浅情深,清丽婉妙,浑然天成。
(四)铺陈手法和迭词的巧妙运用。李清照词的柔情美在铺陈手法和迭词的巧妙运用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写景特别是抒情细致入微上。在写景上或对多种景物作横向的具体铺排,或对景物的声色状貌、静态动态的细致描摹,突出景物的特征。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在上片的写景抒情中,对景物作横向的层层铺排,描绘了春天夕阳晚照下的美好景色,与下面写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相一致,同时与自身孤苦寂寞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丽景哀情相映,跌宕有致。在抒情方面,不仅写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外表,而且注意“解剖”人物的心路历程,由今及昔,由此及彼,迂回曲折、层层深化,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声声慢》写景抒情,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把无限的哀愁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出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缠绵哀怨,感人至深。又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都采用了同样的抒情手法,使抒写的情感既真实,又动人。
迭词的巧妙运用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开端三句连用七个迭字,回溯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于回环往复中,体现出哀意缠绵,思绪万千,心事重重。“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后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气贯下”,“卓绝千古”。又如“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点滴霖霪;点滴霖霪”,也饱含浓愁。这些迭字的巧妙运用,声声呜咽,字字血泪,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样的迭词在《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等多篇词作中广泛运用,都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五)词作的合乐性。注重“音乐美”是我国古代诗词乃至整个文学的传统特色,词是一种诗歌,它理所当然地具有音乐美的一般性。
1、中国古代诗与乐的结合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先秦时代,《诗经》跟雅乐结合。在汉魏南北朝时代,所谓“乐府”诗,就是以清乐结合的歌词。其中,有跟北方音乐结合的,如汉魏的“相和歌辞”;有跟南方音乐结合的,如南朝的“清商曲辞”。唐宋词配合的音乐主要是“燕乐”,又称“宴乐”,这种音乐曲调繁多、变化多端,优美动听。句式整齐的诗与这繁多的曲调难于配合,也难于协调,于是长短句歌词就应运而生。
2、词是一种诗、乐结合的新形式。词与乐结合的新形式不单体现在长短句式与乐配合的新,还体现在词与乐结合方式上的新。《诗经》和乐府诗都是先有诗、后配乐,而词是先有乐而后配诗,即是按照曲调填上歌词的。按曲填词要歌词的形式服从音乐的形式:(1)词调依曲为名,即依曲调名为词调名,而不另外据词意立题。(2)词依乐段分片。“片”也就是“遍”,唐宋时乐曲一段叫做一“遍”。(3)词依乐“均”押韵。(4)词依曲“拍”为句。(5)词根据乐声的高下升降以选择确定的字声。一般说来,“大处合拍,细处审音,寻常处讲平仄,紧要处分四声”是词协音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唐宋词通论》)。
3、李清照词的“声、情”和谐与声律美。词的音乐美,不仅是声音配合的效果,还讲究“声”与“情”的和谐,又注重声律美。宋代词人是力求“唱歌兼唱情”的。宋词有一千多种词调,一调有一调之“声情”,在依声填词时,善于选择某一适合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曲调,把“词情”与“声情”紧密结合起来。如婉约词常用《诉衷情》、《蝶恋花》、《临江仙》、《雨霖铃》之类宛转缠绵、凄咽清怨的词调;豪放词常用《满江红》、《贺新郎》之类激越奔放、慷慨悲凉的词调。
声律美方面,主要体现于语言的节奏感和音调的和谐上,主要靠音节之间的“顿”、“逗”以及押韵造成的。词的分片、押韵、依曲为句等,使词的节奏、韵律更加灵活多变,具有集长短、奇偶、整散、疾徐、轻重、断续、清浊、抑扬、顿挫为一体的、错综变化的美感。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指出:“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声声慢”其实是曲调,“寻寻觅觅”以下的内容才是歌词。词人为了表达自己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境况下的无限哀愁相协调,她选择了《声声慢》这个沉郁幽咽的曲调。《声声慢》“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与所抒之情更谐合。这首词中,以八个入声字(戚、息、急、识、摘、黑、滴、得)通押全篇,运气短促、音调急切。全篇多用齿声字和舌声字(齿声字有:寻寻、清清、凄凄、戚戚、乍、时、最、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识、积、憔悴损、如、谁、守、着、窗、自、怎生、这次、愁。舌声字有:难、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听来如泣如诉、低沉凄恻。尤其全篇运用十八个迭字,不仅读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且从外表到内心,层层深化地表现了女词人空虚无聊、无以慰藉的极度愁苦之情,达到了声情俱美。同时,还在全词的关纽处运用了四个反诘句(“怎敌它晚来风急”、“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词人无可奈何的哀叹、抑郁不平的悲慨,使词情富于变化。总之,这首词堪称“以文字之声律助音乐之谐美”的、声情并茂的佳作,体现了李清照词的独特的音乐美。
李清照作为宋代的一代词宗,有着曲折的经历,有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也有其细腻的感情和极高的艺术造诣,在词作中展现出的柔情美,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将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文学爱好者,其作品将在中华大地永永远远地流传下去。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赏析二】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前期词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期词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篇用了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有了突破,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晚期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虽然此类作品多已散失,但还有她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李清照词往往“于细腻处写敏锐感受,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试举例分析...
而关于这里的“卷帘人”也有众多说法,多数以之为侍女,但也有以之为怜花人丈夫的观点。在此,私以为前者更为恰当,后者有究之过深之嫌。其一是据《李清照简明年表》载,此词大抵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彼时的李清照尚未婚配。当然,并不是说李清照没有结婚,就写不出夫妻间的故事,只是这个题材与...

李清照的艺术特色分析
李清照的艺术特色分析如下: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

如何来评价李清照所写的诗词?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二、详细分析:1、善于移情于物 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惨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李清照善于熔铸典故和...

分析李清照前后期的词表现的内容与风格有什么不同?
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求有关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的论文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亿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

以《五陵春》为例,谈谈李清照的诗词风格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

简述题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论述题 论述...
其二,李清照组句新奇别致。根据塑造形象、抒情表意的需要,她常构建出许多奇绝不凡、精妙脱俗的句子。她通篇撷取秋天的一些典型实景:秋风、秋雁、秋花、秋树、秋雨来层层渲染她那不堪的愁情,表面上看是词人在悲自然之秋,但由于词人以实寓虚又化虚为实,高明的读者在想象与联想中又分明能领略到女...

试分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在那样一个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社会中,宋代理学家们绝没想到撑起这一时期词的大厦的竟是一个“应该”被封建礼教死死束缚的女子。生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的...

怎样解读李清照的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醉花阴》的愁闷是因为她老公赵明诚与她两地分居,她思念丈夫而愁,就是思念的愁。《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丈夫死后又嫁遇人不淑,离异,晚景凄凉,此愁是对人生、对自己境遇的一种愁。个人见解,不知对错否,望采纳。

李清照的《如梦令》如何从本义和引申义来分析?
李清照一共写过两首《如梦令》,分别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虽然两首词都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但其中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都十分深刻,寄寓着李清照本人的所思所想。《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借游玩乐事来回忆往昔,《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百色市13394438529: 请分析李清照辞反映的人生情怀. -
贾策仁青: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大多都是以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同期时代妇女 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使我们强烈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她的词无论写少 女的天真活泼,还是写少妇的相思.愁苦,或是写老年妇女的悲惨命运,都表...

百色市13394438529: 如何从李清照的词分析她的性格 -
贾策仁青: 李清照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李清照看成一个感月吟风、悲悲切切的柔弱女性,研究李清照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娟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李清照.也有不少人把她看作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

百色市13394438529: 简答题,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具体分析她的词 -
贾策仁青: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

百色市13394438529: 简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
贾策仁青: 一、纯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

百色市13394438529: 李清照词的特点? -
贾策仁青: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

百色市13394438529: 李清照的词赏析(词要短) -
贾策仁青: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

百色市13394438529: 分析李清照的诗和她的词中的自我形象? -
贾策仁青: 这个是她早期的作品,因为她早期的生活较为富裕,加上年纪尚轻,血气方刚,所以还能看出些豪放派词人的特点,而随后她的生活逐渐落魄,心中更是感叹世事之变换无常,忧伤之情也在他的词中,从而转变成婉约词人,而她为后人所传唱的大多是他生活落魄后的作品,所以把她归入婉约词人一派.

百色市13394438529: 李清照词作赏析 -
贾策仁青: 满庭芳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

百色市13394438529: 至少从两方面谈谈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
贾策仁青: 一、词作刻画了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 与“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及大多数前人和同时代词作的抒情者在词外(即代闺中女性抒情或借词作的叙写抒词家之情)相比,李清照词的抒情者则既抒词中之情,又抒自家之情;既...

百色市13394438529: 李清照的词的品析 -
贾策仁青: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