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谈朱熹的学说

作者&投稿:满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熹的课程理论是什么??。~

1、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2、理气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3、格物致知论。
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
4、人性二元论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

扩展资料:
朱熹的影响深远,最广为人知的是“程朱理学”: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後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细分来讲,陆王与理学有所差异万不可混为一谈。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道、佛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
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教的灭欲观和道家的哲学与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
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近思录》、《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朱理学

王阳明
从王阳明的哲学创作来讲,又多是针对朱熹理论做反对而来,就此而言,王阳明实在是受到朱熹影响很深,两人真正的差距,不像是哲学史上将程朱、陆王分为理学、心学两派之差异那麽样的极端。又从实际上王阳明所争辩的问题来看,则多为朱熹工夫不得力的批评,这就又有属於朱熹谈工夫理论还是朱熹自己的工夫修养程度两种问题,阳明亦是混淆此两者。又从工夫理论的批评来讲,阳明又有哲学基本问题的错置,将朱熹谈於工夫次第及形上学存有论问题的发言都从本体工夫的形式去批评,以致失去其批评的准确度。此外,还有从不同的先秦典籍之义理依据而做的文本诠释之批评,以及对《大学》版本本身的意见不同之批评,但上述批评,还是可以化约到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所致之批评。本文即以此为进路,说明阳明批评朱熹的意见是有可以被解消之处,关键即在问题意识不同。此外,阳明对朱熹的态度,既有对人格的肯定,又有对理论的否定,对朱陆之争,有站在象山的立场,但更有企图化解争端的态度,不过,这却主要是教导弟子专心修养自己、莫论前贤是非的用意。总之,阳明对朱熹,有种种冷热不一的态度,终其一生,都在与朱熹的理论与人格景象做抗争,可以说他从未摆脱朱熹的影响,纵然创造了他自己的儒学体系,但不宜高看两人之间的理论差异,反而更应该在良好的研究方法使用下,保住两者做为儒家两大体系应有的义理一致性形象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朱子语类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编辑本段]学术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刘致中、刘 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二十一年,受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罗从 门人李侗为师。始知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平实。二十七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不就。淳熙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南康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总之,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按朱熹《年谱》,《周易本义》成书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启蒙》成书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据今人朱伯昆考证,“《本义》于《启蒙》前,并未成书。”(《易学哲学史》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年)此说可谓精确。需要说明的是,《易学启蒙》虽列朱熹名下,而并非他一人所为,是他与蔡元定通力合作的结果。蔡元定学生翁易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记载道:“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辨有所启发者非一。……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则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蔡氏九儒书》卷首《蔡氏诸儒行实》)此“先生”是指蔡元定。翁易关于《易学启蒙》是由蔡元定起稿、朱熹删润而成的记载,在《宋史》中有同论。《宋史.蔡元定传》曰:“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毕竟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这一点同时在未熹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印证。朱熹在给蔡元定信中说:“《启蒙》修了末?早欲得之。”(《文集.答蔡季通》)又说:“《启蒙》所改是否?又天一地二一节,与天数五地数五相连,此是程子改定,当时不曾说破,今恐亦当添程说,乃明尔?”(《文集续集.答蔡季通》)朱熹在《启蒙序》中也明言:“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此“同志”即蔡元定。“为书四篇”中“书”即《启蒙》。由此可知,翁易所记可信。
人物评价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其实已经不是很大了。因为对于社会的影响,除非是社会思潮,否则的话只能在一些伦理层面有所影响了。而今天的儒家伦理在中国的影响本身就不是很大,就算有,也分不清这个是孔子孟子还是朱子的影响。
当然了朱熹是儒家发展中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所以还是会留下很多印记的。比如朱熹把儒家从基本上算是伦理学的东西转变为一个比较哲学化的东西。朱熹继承二程而看重“天理”,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就是那种性善论而发展出来的天人合一,是万物一体之仁。朱熹把一切都道德化了,包括自然界和人本身。我感觉朱熹就像中国的康德,以前的一切汇聚到他那里,以后的一切又从他那里流出来。中国以后的儒家思想都受到朱熹的很大影响。
朱熹的学说其实对清朝人的影响比较大,虽然清朝人在学问上比较赞赏汉儒,但是在修身功夫上是绝对尊奉朱子的。就是每天的一言一行、读书养气,都是按照朱熹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清朝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一切修身方法都已经摆在那里,只要照着做,就能成为仁人君子。但是这个风气到了五四以后基本上就很少了,今天的中国就更加不用说了。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类别:教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类别:读书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修养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类别:友谊
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类别:道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类别:道德
朋友,以义合者。 类别:友谊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 底:同“的”。 类别:道德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类别:读书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类别:修养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类别:修养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类别:修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类别:时间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道德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类别: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类别:学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类别:读书

1为封建正名的理学,不仅规范了封建社会等级思想,而且是现代的社会崇尚权力和地位的范本,而且对后世的男尊女卑观念产生了影响。2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行合一


朱熹的简介资料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

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二程”、朱熹的学说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 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世人习称“程朱理学”。3、与朱熹同时的南宋伦理学家陆九渊在程朱理学之外,异军...

朱熹的办学理念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

简述朱熹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395.htm

朱熹的简单介绍20字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自孔孟以来最为知名的儒学大师。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系统全面,自成一家,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他从事教育活动大约五十年,在他之后元、明、清六七百年,朱熹的哲学思想一直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占据封建意识...

有人说儒学毁于朱熹,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孔子当初创立儒学的初衷是想惩恶扬善,弘扬仁义道德的主旋律,然而他生不逢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必须富国强兵,哪有机会搞这些没用的,所以他周游列国,想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却屡屡碰壁,“惶惶然若丧家之犬”。朱熹的学说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

朱熹的主要思想啥
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朱熹的学说,在他晚年被斥为"伪学"。庆元四年(1198),宋宁宗下诏要求伪学之徒改视回听,并订立《伪学逆党籍》。列入党籍者从宰相到士人共五十九名。致...

朱熹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主要成就: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

朱熹理学为什么能成为宋官方的正统儒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便于统治者统治

南湖区17099713866: 朱熹的主要思想啥 -
蛮邱好及:[答案]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故乡 点击数:3245 文章录入:枫韵 ]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南平龙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星. 朱熹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

南湖区17099713866: 朱熹提出的什么理论? -
蛮邱好及:[答案] 朱熹提出的哲学思想■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南湖区17099713866: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
蛮邱好及:[答案] 因为朱熹是理学家,儒学家,教育家,关于他的理论简单是说就是一种哲学观念.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朱熹所谓的理...

南湖区17099713866: 简述朱熹的法律思想. -
蛮邱好及:[答案]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朱熹在总结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因素的基础上,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融合道教的宇宙构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建立了比交完备、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而把二程...

南湖区17099713866: 朱熹的理学讲究什么
蛮邱好及: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原人.三十一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李侗是程颐的三传弟子.他通过李侗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使“程朱...

南湖区17099713866: 什么是朱熹学说?
蛮邱好及: 朱子(1130〜1200年),名熹.徽州(今江西)婺源人.中国南 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他生于福建,他所建立的学派称 为“闽学”. 在宇宙观上,朱熹认为理为世界本原,理生于万物而存在.对 理、气的关系,他提出“理气相依” “理在气中”的思想.在认识这 个“理”时,他认为人人心中有“已知之理”,但需要通过再认识事 物才能达到. 朱熹把自己的理学推及社会和道德领域,提出“存天理,灭人 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 朱熹的理学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兴盛,被元、 明、清各代奉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湖区17099713866: 朱熹的主要思想知道朱熹是古代的伦理大家,只知其名,不悟其意.望请
蛮邱好及: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故乡 点击数:3245 文章录入:枫韵 ]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南平龙溪.是南宋著名...

南湖区17099713866: 朱熹的哲学理论是“存天理,去人欲”,貌似是道家观点,为什么人们说他是一代鸿儒 -
蛮邱好及:[答案] 道家没有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道家典籍里面所说的都是无为法、道法自然.而儒家提倡的是仁义礼仪.大家这时候可以百度往回翻翻朱熹都干过些什么事儿?为了实现他的“存天理,去人欲”,他制定了多少的仪和礼?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

南湖区17099713866: 如何看待朱熹的思想主张? -
蛮邱好及: 首先我们应清楚的看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有独特贡献的,特别是精神人文方面,更是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道德框架,但历史形态向来就是这样,一种理论思想达到一定的总会面临着,来自四方的驳斥、挑拣.不过这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必然的积极因素”. 那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客观“看待”. 我认为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是深受统治阶级所推崇(喜欢)的思想! 仅对此题做一解答:)

南湖区17099713866: 试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
蛮邱好及: 朱熹在教子方面主要强调“学习”和“交友”.在学习上要“勤”.关键在于“记”,即读书的时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要随时用本子记下来,以便向老师求教,不能放过.“思”,平时读书要多思考,请教老师或其他人之后,仍要“思省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