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内容概论

作者&投稿:不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民俗学的内容介绍~

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后的中国,百废俱兴。为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固有的学术传统,主持中文系工作的徐中玉教授,在对留校的青年教师多次专业考核后,亲自执笔修书一封,选派刚从事文艺理论的我上京,投奔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钟敬文教授门下,进被当今民俗学界戏称“黄埔一期”的讲习班研修,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自1979年至1983年,我有幸得以两度进京,聆听费孝通、钟敬文、杨成志、容肇祖、白寿彝、马学良、杨垫、罗致平、常任侠等一批著名老教授,以及当时年富力强的刘魁立、张紫展、乌丙安、王汝澜等老师亲执教鞭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讲座,先生们铮铮的教诲,唤起了我对所研修专业的洞察和挚爱。其间,罗永麟先生极力推荐我参加刚成立的上海市民间文艺研究会和《采风》报社,兼任编辑和协会工作,得以有机会经常深入乡间原野、城市里巷,直面清新刚健的原生态民风俗。从此,从理论到实践上彻底扭转了我文化艺术上原有的文人立场和观念,孕育了我从“田野作业切入的三重论证”研究问题的方法,奠定了我日后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倾向。本教材就是其中的一个成果。在上述基础上,自1982年开始在中文系、外语系、心理系先后开设了中国民俗学课程,经过多年的课堂和社会交融的实践,以及日本、德国、苏联(俄罗斯)、芬兰、美国等国民俗学的比较研究,中国当时现有民俗学教材的分析对比,逐渐初步构建了自己的民俗学框架和理念。这就是本书原版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俗》。本书与一般的民俗学概论不同,它从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对像——“民俗”出发,结合生动的活态民俗事项,层层解析,对民俗的表层范式、深层结构、本质特征、社会性能、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缕析,其间不乏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

民俗包含: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3、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扩展资料: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要丰富,要宽泛。我认为并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民俗学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看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并不矛盾。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中国和日本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源远流长。两国间一衣带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这种文化的各自传承和相互间的扩布,提供了方便条件。无论从历史的或现实的角度讲,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在两国学者之间,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切磋,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1987年拙著《民俗学概论》一书出版后,得到许多海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和朋友的关心,希望能有译本在日本出版,以便使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和民俗学研究现状。这种盛情使我非常感动。在此,允许我借日译本出版之机,聊叙本书写作的一些情况和我对中国民俗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的创立,始于本世纪2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俗的蓬勃发展,曾形成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传世的研究成果。今天再次检验这些成果时,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民俗学研究,不仅出现过一个对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研究高峰,而且它的发展是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但到了50年代之后,在将近3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广大民众的民俗生活竟然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联系在一起。民俗学在中国,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学问而遭批判,待遇是极不公正的。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时间推进到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思想的解放,强加于民俗文化和民俗学的禁锢被解除。于是,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民俗文化热”,民俗学研究随之得到空前的发展。应该说,摆在诸位先生面前的这部民俗学著作,正是80年代中国民俗学得以恢复和重建的产物。如果没有这一时期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恢复民俗传统文化的声誉,中国民俗学不仅不能起步,也很难和世界民俗学界产生如此广泛的对话。

  80年代开始,为适应重新崛起的中民俗学研究热潮,中国民俗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是人才培养。1983年暑假,刚刚成立的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举办第一届民俗学讲习班,对来自全国的150多名民俗学爱好者进行短期培训,以解决当时民俗学研究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后来这些人员回到各地之后,成了当地民俗学活动的中流砥柱。之后,民俗学这一研究民俗文化等学问,很快进入大学讲堂。教科书的写作也被提上日程。本书便是在我多年深入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俗考察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1987年本书出版之后,引起很大反响,很快在中国的30多所文科高等院校,被选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这并非本书立论高明,实际是它阐述了民俗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其体例和内容又适合教学的需要。目前在中国,除部分文科大学在本科教学中,设立民俗学课程外,有些大学还招收民俗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民俗学人才的培养已被纳入正常的轨道。本书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中,发挥了它应发挥的作用,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这是深感欣慰的事。

  80年代,在中国得以恢复和重建的不止是民俗学学科。同时还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不过,中国的民族学从某种意义上讲,除带有明显的政治民族学特点外,主要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为主,而作为民俗学的研究。以往都是以中国的主体民族的汉族民俗为主,而忽视了众多的具体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这同样地令人遗憾。现在学者逐渐认识到,无论民族学还是民俗学,都有必要将汉族和少数民族结合起来研究。就民俗学而言,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学研究占有十分特殊位置。因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直至50年代初,社会形态的发展并不平衡。当时有的民族,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则已进入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这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使它所保存的民俗文化,带有明显的社会历史发展和时代烙印。本书的写作,在将汉族民俗与少数民族民俗结合来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某种意义上讲,这部著作或多或少带有民族民俗学和比较民俗学的特点。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对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框架曾作过一些思考。这在全书章节的安排中可以见端倪,但未作详尽的叙述。我认为,作为中国民俗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似应包括:A、理论民俗学;B、记录民俗学或民俗志学;C、民俗发展史和民俗学史;D、民俗资料学(民俗资料的科学搜集和保存)。至于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最近几年来,学者们正逐渐走出文献和传统的领域,强调民俗学的“现在性”,并开始对民间传承的活生生的民俗事象,做田野考察、记录和研究。这一新的起点,和世界民俗学的研究又一次取得呼应。

  中国民俗学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国民俗学在诸多社会学科中,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这并不否认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特点。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民俗学者,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修养,只靠单一的民俗学知识和理论,要胜任民俗学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民俗文化就其实质而言,它是民众集体参与创造,集体传承享受的文化,也是民众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多种社会学科成分,是社会学科的源头和母体。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学、语言学、宗教学、法律学等社会学科的精细分工,都是从民俗文化中渐次分离出来的。所以从事民俗学研究,需要多种社会学科的帮助。需要不断借鉴国内外本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在这一方面,日本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民俗学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8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民俗学家的频繁交往与合作,日本民俗学著作的翻译出版,给了中国民俗学以很好地借鉴。本书在一些章节中,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中国民俗学与世界民俗包括日本民俗学的对话成果。

  最后,关于本书的出版,我要特别感谢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系的佐野贤治教授。佐野先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作田野考察,足迹遍布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学研究的进展是相当熟悉的。1989年他曾倡议翻译本书,但由于教学和研究任务的繁重,未克实现。1991年筑波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上野稔弘君作为高级进修生,来到我所执教的中央民族学院,我作为导师指导进修中民俗学课程。佐野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完成翻译工作的机会,便提议由上野君翻译,翻译中遇到难题,由我直接答疑。这样经过一年时间,翻译工作始告完成。本书是介绍到日本的第一部中国民俗学理论著作,它凝聚着两国学者的心血。在此,对佐野先生和上野君敬表我深深的感激之情。如果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能使日本学人了解中国民俗学的研究现状,推动两国民俗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我必将是一种望外之喜。


民俗学概论中介绍过一些相关理论主要包括
民俗学概论中介绍过一些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确定民俗的范围与分类,是为了建立认识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论框架。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然状态的民俗丰富多彩,千头万绪,民俗学产生不久,学者们就尝试提纲挈领地把握它们。二十世纪上半...

民俗学专业学什么?
民俗学概论,主要是学什么的呢?不难,民俗学是很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休戚相关。民俗学概论的通用教材一般是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这是一本民俗学的入门教材。民俗学概论主要的学习内容有: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民俗学的发展史、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风民俗...

民俗书有哪些
二、《民俗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是民俗学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介绍了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涵盖了民间信仰、民间文艺、民间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民俗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三、《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习惯》《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习惯》详细介绍了中国民间的...

民俗学专业研究的是什么
1、学科简介与专业概论 民俗,以民间风俗和习俗为载体,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与社会传统,也是当代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对社会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学界基本认同民俗学为"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已从一般常识认为的"民间风俗"扩展到"民间社会"及文化...

民间文学概论
国际上,英国、芬兰等国在民俗学研究上占据领先地位,德国格林兄弟、俄国维谢洛夫斯基等人的贡献丰富了这一领域。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建设始于1935年,钟敬文先生倡导构建本土特色。 4. 民间文学的魅力与影响 集体创作与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反映集体意识,通过口头交流,富有情感和生活气息。 口...

中国民俗学之父指的是钟敬文。
3.著作介绍 钟敬文先生的著作颇丰,主要有《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民间文学选辑》等多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民俗学概论》,被誉为中国近代民俗学的源流。4.学术影响 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成就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式,使之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钟敬文编纂了哪些民俗学著作?
1979年,与多位知名教授如顾颉刚、白寿彝等人,钟敬文发起了建立全国民俗学会的倡议,为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他更是担任了民俗学会的理事长,引领民俗学研究的潮流。在他的学术生涯中,钟敬文不仅撰写了多部教育部文科教材,如《民间文学概论》和《民俗学概论》,还有专著如《民间文化学:...

美国民俗学概论内容简介
对于想深入探讨美国民俗学的读者,推荐《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作为补充材料。该书精心挑选了36篇论文,配以详细的题注,旨在提供广泛的视角。这些文章被分为三个部分:文本研究、阐释研究和理论文章,展示了民俗学的多维度内容。首先,理查德·多尔逊主编的《民俗和民间生活概论》(1972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版)...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研究民间文学,不能脱离...

民俗旅游学概论内容简介
这部民俗旅游学概论详尽地阐述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交融。全书共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深入剖析了民俗旅游的各个方面。首先,第一章探讨了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基础概念,通过本章概要、专业术语的解析,帮助读者理解两者的关系。接着,第二章关注民俗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通过章首案例和思考题,引导读者...

兴宾区18356212880: 民俗学概论(高考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图书) - 搜狗百科
呈宰诺欣: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兴宾区18356212880: 中国民俗学中六个民俗事项是指哪些 -
呈宰诺欣: 民俗可以说是最早的法律,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这要从它的功能来看: 1、教育功能.例如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学会尊老爱幼等; 2、规范功能:指的是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兴宾区18356212880: 民俗包含哪些内容 -
呈宰诺欣: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

兴宾区18356212880: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大概讲什么 -
呈宰诺欣: 首先对民俗这个概念进行了自我认定,然后根据其内涵外延分门别类地介绍描绘各类民俗.

兴宾区18356212880: 中国的民俗有哪些保留了 -
呈宰诺欣: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1、生产劳动民俗;2、日常生活民俗;3、社会组织民俗;4、岁时节日民俗;5、人生仪礼;6、游艺民俗;7、民间观念;8、民间文学.——常识民俗篇.

兴宾区18356212880: 中国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 -
呈宰诺欣: 1,民俗作为地方性的娱乐活动 2,民俗作为一种纪念性活动 3,民俗作为作为群体性活动 4,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传承

兴宾区18356212880: 中国民俗现象分析 -
呈宰诺欣: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观照 对于生活在九十年代的许多人来说,民俗文化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座的各位自愿在这里接受民俗文化和礼仪知识教育,本身已足以说明各位礼仪知识的觉醒.对于诸位来说,不管以前是否了解文俗文化...

兴宾区18356212880: 中国民俗简介 -
呈宰诺欣: 中国民俗节日有哪些和介绍.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

兴宾区18356212880: 中外民俗概论课前口语表达存在哪些问题 -
呈宰诺欣: 第一章 民俗概论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一、民俗的构成 二、民俗的养成 三、民俗的传承 第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