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画得这么抽象,到底是怎么抓到犯人的

作者&投稿:弥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的通缉令画的那么抽象,罪犯为什么还是能够被抓到?~

只靠通缉令上抽象的画像,抓到人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小的,除非是那个罪犯有着非常明显的面部特征。抓捕一个罪犯时,不能单看长相特征,还要看通缉令上面的名字、籍贯等。

古代大多数时期,实行的是保甲制或连坐制,如果隐藏罪犯的话,全家或者全村都会跟着遭殃的。所以只要把通缉令往墙上一贴,周围的人看看名字和地址,再加上那个抽象的画像,很容易就会锁定某个罪犯,然后直接去报官就可以了。
这个是本地的罪犯,如果是外地的罪犯潜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呢,没有一个人认识,光凭借一张通缉令是不是就抓不到了呢?事实上正好相反,这样的罪犯更容易被抓捕。

古代交通不太发达,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就会呆在一个地方,村里邻外的人都非常熟悉,村子里面一下冒出来个不认识的人,全村的人都会很警惕的。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张通缉令,这些人就会对照着这张通缉令先看看这个人和画像上的人有没有共同点,比如胡子、头发之类的。
如果很相似的话,村民会继续选择告知官府,官府会盘查一下这个人的路引,也就是通行证,在古代如果一个人想要去往外地的话,就必须要有这个路引,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被当做逃跑的犯人,然后关押进大牢。

所以如此一来,逃犯一般很少都会逃往外地,而且就算敢逃往外地,也不敢出现在人群中,就只能在荒郊野岭中生活了。

在古代,为了追捕通缉犯,最常见的措施就是通过画像来追捕。发布通缉令,张贴在每个城墙上,但是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画像上的罪犯和真实存在的罪犯有着天壤之别。古代的人物画像注重的是对人物神态的特写,能够鲜明的突出人物的形象。实际上,追捕逃犯还需要用到一些小技巧。那古代通缉令的画像如此抽象,究竟能不能抓得到逃犯?答案是可以的。

区域化。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实施区域化管理,称之为保甲制度。于是,在出现有罪犯需要抓捕的时候,倘若是发生在这个地区,却没有人检举,那么这个地区的人们都将受到严惩。因此,一旦有人发现可疑罪犯,都会立即举报给官府。这样也就从侧面协助抓捕犯人。



因为在古代还没有那么先进,没有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所以通行证“路引”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倘若罪犯四处躲藏,没有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就会被押到官府。

在古代,只要有人能够抓到罪犯能够得到奖赏,这样一来大大的提高了效率,人们在看见张贴的画报类似的可疑人物,都会像官府告知,官府就会将这些人押起来。如此一来嫌疑犯可能会有好几个,这就要进行筛选。嫌疑犯可以找人给自己做个担保,那么没有人能够担保的嫌疑犯就会进入下一轮的调查,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抓捕到真正的罪犯为止。所以说,即使画像抽象,也能够抓到罪犯。

古代没电没网没天网,抓捕罪犯依靠最多的就是通缉令。但是通缉令的肖像毕竟是人工手画的,由于画工的水平有限,加上一个肖像画上个成千上百次,难免不会出现走样的情况。
如果罪犯的肖像特征不是特别明显(比如脸上一块x型的疤),再加上一张大众脸的话,那岂不是很容易逃脱官府的追捕?

你这么想就错了,古代官府“抓逃犯”是很有学问的,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点:
1、古代“身份”制度趋于完善
在西游记中,唐三藏每到一个国家就要互换“通关文牒”,这就是最早的身份证明,当然,这是国家外交层次上的。
战国时期,商鞅为秦国进行变法后,为了增强对于人口的管理,就发明了一个“照身贴”,也就是大致登记住址,姓名,人属于哪个郡县,大致的外貌特征等信息,这也就是最早的“身份证”。后来,这一措施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延伸。
所以,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只要确认姓名,关于其的通缉令很快就会生成,其信息就会被各地的衙门,捕快所得知。

2、连坐政策
连坐政策也叫做“保甲”,也是商鞅发明的。如果一人包庇罪犯,全家同罪,一家包庇罪犯,全村同罪;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罪犯是藏不住的。所以,古代“大义灭亲”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小国寡民”的思想下,古代人口流动非常小,所以一旦出现了行踪不明的陌生人,为了担心遭受到“连坐”,古人一般都会叫捕快来巡查,若是陌生人的外貌特征和通缉令上还非常相似,那么基本上就被坐实了。

3、“举报有奖”
与其说担心被连坐,不妨说用“举报罪犯”来发财。所谓奖赏分明,包庇罪犯同罪,反之举报罪犯就该嘉奖。宋朝时期,明文规定“举报凡有杀人重罪者,赏钱五万”;明朝的风气更严重,“立下举报之功者,犯人全部财产悉数归属举报人。”
在“连坐”以及“奖励”双重机制的作用下,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通缉令上的画像画得“四不像”,同样能够抓到人的原因。就算到如今,利用身份证以及给予奖金的方式,仍在沿用~

首先,身份证并不是现代人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就发明了“照身贴”,后来又出现了度牒、商贾、路引等证明身份的文件,没有这些东西,是无法入住客栈的。而且古时除了宋朝以外,每个朝代都是有宵禁制度的,晚上在街头见到闲逛的人,除了官府人员,大概率就是罪犯了,所以,在古代,身份证被通缉的人是根本没有去处的。就算是现代的通缉令上,也会注明被通缉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
第二,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保甲制度,相当于今天的居委会,古代由于人口流通并不像今天那么方便,大部分人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地方,如果在一个区域见到一个不认识的人,那么势必会遭到别人的盘问,就算是再厉害的盗匪,也禁不住轮番的盘问,时间一长,自然就会露出马脚,从而遭到官府的缉拿。
第三,每份通缉令上都有悬赏,悬赏的金额也是多多少少各有不等,“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一定会有人在重金的驱使下帮助官府捉拿罪犯,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赏金猎人。在身份证、保甲制度、悬赏这三张大网的追击下,基本上很少有罪犯能够逃脱官府的追捕。


古代通缉令上画像跟简笔画一样,为何还能对着通缉令抓到人犯?
通缉令上的简笔画一般都是大师的作品,像我们现在的警察局里也有画师,画师在询问受害者的时候往往可以把受害者最恐惧的部分调出来,从心里调出最恐惧的部分,人就可以把潜意识里看到的这个犯人给描绘出来,也就是最让人恐怖的部分,比如凶狠的眼神等等。画师在画画的时候会着重描绘让人恐怖的部分,这样...

80万大军向一万敌军投降?揭秘背后真实情况
那么,为什么“通缉令”这么抽象,还能抓到人呢?其实,这其中有很多种原因,最大原因就是上面写了13个字,这13字就决定了,逃犯根本跑不掉!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如果要到通缉的程度,就证明这个事情是很大的,上上下下的官吏都要配合,所以一般只要这个人被通缉,其祖上十八代就已经被查得清清楚楚,...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如此抽象,罪犯为何还能被抓到?
首先,正是因为古代通缉令的画像很抽象,因此古代的逃犯并不好抓。注意,这里指的是逃犯、而不是单纯的罪犯。往往逃犯逃到外地,隐姓埋名当个黑户、安安静静地过日子。生活个十几二十年的,当十里八乡的人都熟悉了之后,再由士绅、乡正之类的人作保,去上个籍。如此一来,也就改头换面过上了新...

古代,近代通缉令怎么写啊?
这古代也一样发缉捕文书,而且往往附了犯人的头像在上头,形式和现代通缉令一模一样,但是效果上就大大同,一是这画像毕竟没照片逼真,假若是那些名人官宦那只怕还罢了,人见得多了,画师综合起来画出来总有几分真的。若是那些不知名的,本就没几个人见过,即便见过的人胡诌一通,那画像又能当真才怪...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却总能抓住犯人,他们真的是靠画像吗?
画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不单单只靠画像。虽说古代没有如同素描一样可以丝毫不差还原犯人长相的画法,但古代的人像画也颇为生动传神,放大了人的特点,画像在追捕犯人上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古代没办法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外貌进行改动,一些变装或易容的手段往往极为拙劣。一张大概的画像加上一些...

古代“通缉令”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
他们又是怎么抓犯人的呢?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通常会在成门口贴上"通缉令”,"通缉令”上面画着犯人的样貌,其实"通缉令”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在东汉之前就没有"通缉令”,除了这个"通缉令”,是在什么时候才有的?还有就是"通缉令”的使用上存在...

古代“通缉令”画的很抽象,为什么还能抓住逃犯?
也就是说,这样一份从文书,通过边塞各级官署上下级的层层流转,达到了广而告之并提请从中央到地方各层官府注意的律令之用,相当于现今的“通缉令”。 不过,这份“通缉令”并未附有丽戎的画像,而是将其定罪缘由与身份信息悉数记录,同时也规定了盘问方式与抓捕时效: (丽戎)为人中壮,黄色、小头、黑发、隋(椭)...

古代的通缉令画风奇特,是如何抓逃犯的?
古代通缉令怎么抓逃犯?官员:做到四点,不画像逃犯也插翅难飞!今天小编刚看完一期现代破案纪录片,却在换台之时,发现其它节目正在播放古代 一位衙役在张贴海捕文书的画面,而且嫌疑犯就在看热闹的人群里面。顿时让小编充满了好奇,因为海捕文书上面的画像真的让人不敢恭维,难道 古人就凭借着一张...

古代通缉犯人时候的画像很抽象,为什么还能抓到罪犯?
古代没有照相机,也没有身份证,那么古人是如何抓到罪犯的呢?很多人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朝廷发布通缉令,上面画着犯人的长相,但是往往跟犯人本人相差比较大,不过这都是电视剧。虽然古人抓犯人的时候确实会用上画像,但是这只是一种辅助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抓住这个人的关键特征,就连最好的...

古代的通缉令真的能够抓到人?
我们平时看古装剧,古代抓逃犯的时候,首先就会先公布一个通缉令,在这个通缉令上面画着逃犯大致的样子,可是,我们就会有这样子一个疑问,古代这么抽象的通缉令,真的能够抓到人吗?画成那个样子,就算是逃犯自己估计都认不到,而且如果说他再稍微整一整容,估计也就没有人能够认得了吧。古代官府抓...

启东市18761954887: 古代通缉令画得这么抽象,到底是怎么抓到犯人的 -
项询乳疾: 古代没电没网没天网,抓捕罪犯依靠最多的就是通缉令.但是通缉令的肖像毕竟是人工手画的,由于画工的水平有限,加上一个肖像画上个成千上百次,难免不会出现走样的情况.如果罪犯的肖像特征不是特别明显(比如脸上一块x型的疤),...

启东市18761954887: 古代的通缉令画的那么抽象,罪犯为何还是能被抓到 -
项询乳疾: 1、因为古人未经允许是不允许离开家乡的,不允许自由旅行的.路上外地人、陌生人很少见,很容易被识别2、一般人要离开自家家乡,要到县衙审批,开具“路引”.路引上用文字描述了使用者的外貌(比如面白无须、身高六尺)、前往何地...

启东市18761954887: 古代画影图形缉拿犯人是怎么做的 -
项询乳疾: 现在还有啊,刑警他们根据目击者的描述,能画出嫌疑人的画像,而且越有经验的老刑警,他们画出来的就越逼真~~古时候衙门的那些画师也就这么个意思~~~衙门你就理解成现在的公安局和法院结合体就行了,呵呵

启东市18761954887: 古代的通缉令如何写?
项询乳疾: 这古代呢,也一样,发缉捕文书,而且往往附了犯人的头像在上头,形式和现代通缉令一模一样,但是效果上就大大不如了,一是这画像毕竟没照片逼真,假若是那些名人官宦那只怕还罢了,人见得多了,画师综合起来画出来总有几分真的,...

启东市18761954887: 古代通缉令怎么写 -
项询乳疾: 古代通缉令就是发缉捕文书,往往会在各个交通要道和主要人口聚集地发出告示文书,要附上犯人的画像及犯人特征和所犯之罪,一般还会悬赏追捕犯人,有以追捕犯人追赃的部分作为赏金的,也有直接朝廷予以赏金的.犯人若要买食物必然要去有人处,而古代人口有限,连坐保甲制度更是使得任何一个新出现的人引人备加注意,藏匿起来颇为不易,不小心就会暴露行踪.

启东市18761954887: 古代抓捕逃犯的方法张贴头像?古代抓捕逃犯的方法张贴头像,怎么能画
项询乳疾: 不可能画的很像的,只是根据旁人的描述做的话.由于古代人口流动性小,所以一般犯罪嫌疑人会有很多人认识,大家一同描述,加上画师经验丰富,就能大概的画出案犯的面貌. 如楼上所说,和现代的拼图一样.但是绝对没有现在的准确.

启东市18761954887: 古代捉拿罪犯画的画叫什么?就是在城门城里贴的悬赏画像. -
项询乳疾: 肖像

启东市18761954887: 中国古代绘画,为什么那么抽象? -
项询乳疾: 这与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点相符.古代中国,讲究寓情于景,所以绘画中更多的是体现个人感情,绘画作品中的真实景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笔端体现的意在言外,意在画外的寓意.中国古人认为实景画是下里巴人的作品,太低级无趣,抽象画才够品位,够阳春白雪. 哎!古人就是酸!真矫情!

启东市18761954887: 谋反被通缉的圣旨文本 -
项询乳疾: 谋反被通缉可能,被诛杀可能.但谋反被通缉,这个通缉是皇帝下的圣旨发起的,根本没有可能.基本上,谋逆分子一逃脱,皇帝就会把追捕的事儿交给下面的刑部去做,而这个时候,通缉是由刑部去发的.顶多,皇帝对承办通缉的部门有个口谕就不错了. 如果真抓到了人,处斩立决的时候,为了震慑,皇帝说不定还能下个圣旨.因为对方已经死定了,翻不出花了,这才是下圣旨走一波的节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