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我们乐曲和音乐机构有哪些发展?

作者&投稿:住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上,隋唐兴起的曲子在宋朝称为什么~

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有劳动说、性欲说、社会组织说、语言说、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情感或娱乐说、节奏说、多远说等。具体如下:
1、劳动说
艺术的劳动起源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这一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2、性欲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年)认为音乐源于史前动物,特别是鸟儿吸引异性的鸣叫声,音乐越优美越能吸引异性。此为音乐起源之“性欲说”的肇始。我国《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也记载:“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榭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3、社会组织说
此说的重要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斯冬普(Carl Stumpf,1848-1936)。他在其著作《音乐的起源》中提到原始人类为了与远方的联络,通过相互喊叫所发出的声音若保持一定的时间,就变成了音乐。几个人同时叫喊则会发出八度音程,在同一时间更多人叫喊即产生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从而产生识别音高的观念。
4、游戏说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5、语言说
有人认为音乐起源于语言音调的抑扬顿挫﹐如﹕法国哲学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n,1712─1788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认为人类在感情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声调的夸张放大﹐是产生音乐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音乐与语言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音乐具有进化的意义,有些语言学家仅仅认为音乐是语言的派生物。
6、宗教(巫术)说
法国音乐学家孔百流(Jules Leon jean Conbariou,1859-1916)执此说。我国学者王国维说﹕“歌舞之兴﹐其其于古之巫术乎﹖”认为音乐起源于远古的巫术。这一学说显然源自斯宾塞关于艺术的巫术起源理论。
7、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所有艺术的出现都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8、情感或娱乐说
此观点又称“表现说”。自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
9、 节奏说
此说的代表人物瓦拉雪科(Wallaschek,1860-1917)认为,音乐的起源在于人对节奏的冲动,节奏存在于音乐,也存在于运动,乃至视觉的形象。

扩展资料:
中国音乐的起源: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音乐,这是一种以汉族为主体的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音乐史

在隋代,相和大曲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吴声西曲的影响而有新的发展,在吴声西曲基础上也产生了一部分新的大曲,总称是“清商大曲”。在唐代,清商大曲逐渐演变成燕乐大曲。由于唐代各族音乐经过几百年的音乐大交流,随着唐代社会相对安定,唐代大曲进入了融合、消化、吸收的历史阶段。

隋代创立了著名音乐教育机构教坊,建立起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

唐代主要音乐机构有大乐署、教坊、梨园与小部音声等。前两者属于教学、行政机关,后两者是单纯的教学机构,是选拔和培养音乐人才的场所。




属于我国的民族乐器有哪些?
现代的琵琶安装四根琴弦,一般定弦为A-d-e-a,特殊的乐种、乐曲也有采用别的规格定弦的。琵琶的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又不失柔美浑厚,演奏时左右手的技巧都很丰富,能够多弦同时发音演奏和音与和弦,能够演奏全部半音,表现力异常丰富。历史上琵琶与古琴同为文人音乐的代表,留下丰富音乐文献,自清末以来,无论作为乐队...

中国十大古乐器
笙,古称卢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在现代...

高淳县15997523039: 隋唐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
字段脑震: 隋唐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 教坊、梨园 太常寺 大乐署、鼓吹署 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 唐代的音乐机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唐代,细致的劳动分工,成千上万的数千名音乐家 规模宏大,技艺高超.唐初...

高淳县15997523039: 唐代由宫廷直接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和——? -
字段脑震: 唐初设有太常寺、太乐署和教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改组了太乐署,将其中唱奏民间音乐的乐工分出来,单独成立了四个外教坊和三个梨园.

高淳县15997523039: 唐代官方音乐机构怎样简述? -
字段脑震: 太乐暑、鼓吹署和教坊 唐朝的音乐机构,原来有太乐暑、鼓吹署和教坊,都由太常寺管辖.官廷中还有“梨园”等处培养乐工.太常寺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他下面还辖很多其他机构,不能算专管音乐的) 所以你说唐代官方音乐机构,直接填太乐暑、鼓吹署和教坊.

高淳县15997523039: 唐代管理音乐的机构称为什么?
字段脑震: 唐代管理音乐的机构称为教坊,又称为乐坊,是教习音乐歌舞的场所,专门培养歌舞艺伎,同时也负责杂技的组织和训练,是一个功能比较健全完 131备的官方机构.教坊最初是在唐初武德年间由唐高祖开设的,隶属太常寺.武则天在位期间(公元684年 ~704年 ),教坊曾一度改名为云韶府,唐中宗初 年 (公元705年) 恢复旧称.唐玄宗爱好俗乐,将俗乐引入宫廷.开元二年 (公元714年),唐玄宗将教坊重新进行规划和设置,分为内教坊和外教坊.这些教坊都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不再隶属于太常寺.此外,玄宗在长安西北禁苑内设梨园,这个由他亲自训练的音乐团体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内外教坊和梨园实际上取代了太常寺而成为当时真正的音乐中心

高淳县15997523039: 论述我国唐朝宫廷音乐的繁荣情况,形式及机构 -
字段脑震: 唐代宫廷音乐管理机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堪称历代之冠.初唐时在礼部的太常寺中设置有太乐暑、鼓吹署这样两个管理部门.盛唐时期在宫廷中改组扩展了教坊、梨园、掖挺局、详校所等机构,职责各有所不同.中晚唐宫廷音乐出现过宣徽院、仙韶院、乐官院等管理机构.各机构职能既有不同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古时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高淳县15997523039: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
字段脑震: 隋、唐时期,音乐不断取得发展,在之前朝代的音乐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善与以新的因素融合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形式与品种.特别是在唐朝时期,政治制度开明,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等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为音...

高淳县15997523039: 唐代有宫廷直接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哪两个? -
字段脑震: 教坊和梨园 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以教习法曲为主的音乐机构,其名得因于此机构设立在禁苑中的梨园.梨园与专习歌舞的教坊不同,它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演奏的组织和御用歌舞组织.

高淳县15997523039: 唐代建立的掌管宫廷燕乐的音乐机构是 -
字段脑震: 最高机构为太常寺,其下设有大乐署和鼓吹署,当然也有我们所熟知的教坊和梨园.其中教坊是为了适应唐代的宫廷燕乐所设立的音乐机构.

高淳县15997523039: 中国秦、汉至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叫什么? -
字段脑震: 叫乐府. 乐府始于秦.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立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去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