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为啥后来要起兵反叛司马昭?

作者&投稿:项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历史时间长,朝代多,据说造反次数之多,频次之密,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毫无疑问造反是个高风险的工作,古往今来那么多人干这个,但成功的无非那么几个,剩下的,都免不了悲惨的结局。在这些失败的案例中,有一例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令人不忍直视:一个足智多谋的将军,手握二十多万重兵,却仅仅造了三天的反就失败身死。这大概是史上最悲剧的造反行动了。

.持续时间长达三天的造反

公元263年,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最后一战,十八万大军由三位将军率领,以黑云压顶之势展开了攻击。不久魏国老将邓艾偷渡阴平,直下成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很快邓艾就被人告发有谋逆之嫌,于是此次伐蜀战役的主将钟会派人逮捕了犯罪嫌疑人邓艾,并将其押解北上。

公元264年的正月十五,钟会进入成都。

之后,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给了老板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反了!

在进入成都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日,钟会把魏国参加战役的高级将领和蜀国的官员请到朝堂上,然后猝不及防地抛出了一道郭太后的遗诏,说是让钟会起兵废掉司马昭。魏蜀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响应。钟会也不客气,让自己的亲信代领诸军,然后把仍在震惊中的众官员关入小黑屋,关闭了城门宫门,派重兵把守。

这时候魏国的诸位将领才缓过神来:这小子是要造反啊!

被关押的将领里有一个叫胡烈的,想办法给儿子胡渊发了条短信,说钟会挖了个大坑,要把魏国的士兵都杀掉然后推坑里埋了。胡渊一看这不得了啊,就把这个消息散布了出去,一夜之间,几乎所有魏兵都听说钟会要杀人埋尸了。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了,于是士兵们自发组织起来,在正月十八这天发动了反叛乱的叛乱,钟会及其一小撮造反集团很快就死于乱军之中。

至此,此次造反行动正式宣告失败。从正月十六起事,到正月十八失败,两头都算上,也只有三天。

短短三天时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武将谋反持续时间最短的尴尬记录,这是任何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反叛者都是无法接受的。

毫无疑问,钟会是个很聪明的人。

他生长于名士之家,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曾被司马师称赞为“王佐之才”。

他出仕后的经历也很亮眼:曾参与平定两次淮南叛乱,在平叛过程中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可谓出了不少风头;帮助司马昭粉碎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成功成为了司马氏的心腹;公元260年升迁为司隶校尉,官位虽然不高但很有实权,朝廷大小事无不插手;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战役,被任命为大军的主将。

由这份履历表可以看出,钟会确实是个聪明且有能力的人。按说这样的人一般都谋定而后动,滴水不漏。现在搞个叛乱竟然三天就玩完,这发挥实在是太失常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谋士、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

钟会的造反为什么会失败?

可能很多人都能感觉出来,钟会这次造反,准备不充分。

这确实是行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但准备不充分的原因就比较奇葩了:造反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大事,他竟然是临时起意干出来的!

具体来说,在魏国的灭蜀战役取得胜利之后,钟会确实有了反心;但在灭蜀战役之前,甚至在邓艾攻下成都之前,钟会应该都没有想过要造反。

这要从魏国攻蜀的起因说起了。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两国之间的冲突,这场战争的背后,是政治上的诉求。

这场战役发生的三年前(公元260年),当时在位的魏国皇帝曹髦由于实在无法忍受司马氏的专横跋扈,准备武力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反镇压,年轻的皇帝也被司马昭的手下弑杀。

这件事一下子把司马昭顶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从名义上讲毕竟曹为君司马为臣,这种赤裸裸的弑君行为是政治上不正确的,严格说来属于大逆不道。

司马昭为了撇清自己赶紧杀掉了直接弑君之人,但仍然处于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只能想办法把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并立下大功,才能摆脱舆论危机,进而在政治上进一步积累篡位资本。

于是司马昭看上了蜀国这个软柿子。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所以,伐蜀之役的政治意义要大于军事意义。

司马昭一开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场大战役获取政治利益,而不是非要把蜀国怎么样。

钟会作为司马昭的心腹,对此洞若观火。他并不是个老实人,此时也确实已经有些飞扬跋扈,但他是明白领导的真实意图的,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没有太多想法。

也就是说,他在战役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搞大事,因为他对伐蜀战役的定位和司马昭一样,也是积累资本,而并非要借此谋反。

蜀汉面对魏国的攻势全面收缩防守,姜维等一干蜀将放弃了汉中,全力退保剑阁,使得钟会久攻剑阁不下。此时魏国已经得获取了汉中之地,司马昭也因此而进位晋公并加九锡。

九锡是什么东西大家都懂的,可以说这时候司马昭已经达到了积累政治资本的目的,战争主要目的已经达成,所以钟会已经准备拍拍屁股走人了(史载“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这进一步说明直到此时钟会都还是没有野心的。

但一根筋邓艾却很不解风情,他偷渡阴平,一不小心把成都连锅端了。这下瞬间把事情搞大了。蜀国政权已经不存在了,当把邓艾拿下以后,钟会几乎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于是他的野心也一下子膨胀了起来,对一个参谋型人员来说,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可能不会再有机会了。应该说,直到此时钟会才有了反意,才开始做造反的准备工作。

说实话这样的机会确实难得,但也确实是个意外,所以没有给钟会太多的准备时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参谋型人才毕竟不是造反的料,钟会在准备过程中简直昏招频出。

他没有花时间争取魏国参战将领的支持,而是简单粗暴地将他们一概关押起来,这就相当于给自己埋了个大雷。姜维曾建议他干脆把这些将领全杀了以绝后患,他又犹豫不决,没能下手。

魏军士兵大多是关中人,心恋故土,钟会也没有想办法安抚军心,而是放任谣言流传。可以说钟会在匆忙之中连一些关于造反的基本常识都忘了,在联系旧部、打压异己、构筑工事、征集粮食、据守城池等准备工作统统没有做——或许来不及做——的情况下,项目就匆匆上马,此时作为钟会头号心腹共谋大计的人竟然是蜀国人姜维,真是件非常滑稽的事情。

所以钟会的造反,主谋本人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规划,起事之前基本上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也没有获取全国全军上下的任何支持,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钟会为什么要造反?

钟会为什么造反,这个问题也是历来争论的一个焦点。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与爱,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造反。只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才会支持钟会即便万分匆忙仍然要干上一票。

首先,钟会的行为,是有社会基础的。

大家都知道,钟会的老板司马氏,和司马氏的老板曹氏,其得国的手段都是不太光彩的。曹氏架空了汉朝皇帝,最终篡位;司马氏又架空了曹魏皇帝,眼看着也要上位了:这都给臣下作了个很不好的榜样。你能做初一,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十五?

当时的政治土壤,是很容易滋生反叛的种子的。

从王凌到诸葛诞,已经反了好几拨了,钟会只能算赶了个晚集。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钟会手握大量资源之后会有些想法,并非不可理解。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钟会是忠于曹氏的,他造反的目的是为了复兴曹魏。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非常值得商榷。

钟会跟司马氏的关系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代钟会都非常得到重用,并且双方私交也甚密。255年司马师在征讨毌丘俭的时候病亡,魏帝想趁此夺取司马昭的兵权,也正是钟会出谋划策,一举粉碎了魏帝抢班夺权的阴谋。

从这些史实中,很难看出钟会有忠于曹魏的迹象。

钟会造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对自身利害的考虑。

钟会曾说过,“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他担心的是自己功高震主,难免鸟尽弓藏。

他虽然是司马昭的心腹,但这种关系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是不靠谱的。

史书记载在钟会带兵前后不少人都提醒司马昭要当心他,当时的钟会虽然未必有反意但这种风声他不可能没有听到,也不可能没有想法。同时他作为司马昭心腹的位置逐渐被贾充等新贵所挤占,这都加深了他的危机感。

魏国(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事实证明司马昭对钟会确实也并不放心。

钟会刚进入成都就收到了司马昭的来信,信中司马昭表示他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于是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了长安,并表示“咱俩很快就能见面了”。

明眼人都知道邓艾是个幌子,司马昭担心的其实正是钟会。以当时的通讯速度,司马昭进驻长安肯定是在钟会进入成都之前,也就是说司马昭早就对钟会不放心了,不等钟会明确表露出反迹就已经有了行动。这自然吓到了钟会,成为了他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域加成。

蜀地交通不便,外面想打进来还是很困难的。

钟会本人就是这样,要不是邓艾兵行险招,他很有可能连成都城墙的边都摸不着。所以说蜀地就是容易让人有搞割据的想法,汉末最早形成割据势力的军阀之一就是益州牧刘焉,后来刘备也据此而立国,三分天下有其一。

钟会觉得自己就算造反不成功,也能退回蜀地学刘备偏安一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试一试?

所以,钟会的造反,在行为上看虽然是临时起意,但从动机上讲,却也是事出有因。

只不过他对形势判断不准确,准备不充分,虽有地利但毫无人和,匆忙行事,以至于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悲剧,还搭上了自己和邓艾、姜维三大牛人的性命,真是令人慨叹不已。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攻入蜀国,蜀国灭亡。然就在蜀国灭亡几个月后也就是264年正月十六,钟会矫郭太后遗诏,与姜维在成都起兵反叛,在仅仅两天之后反叛就被迅速平息。钟会作为司马昭的亲信大将又有灭亡蜀汉政权的功劳在身,为什么会起兵反叛呢?

钟会起兵反叛并不是为了匡扶曹魏政权,而是出于对曹魏政权的认可。当然对于篡夺曹魏的司马家族也是不认可的。

钟会出身士族名门颍川钟氏,他的父亲是曹魏重臣钟繇。从小便聪慧过人,长大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在二十几岁时钟会便成为了司马师的幕僚,为司马家族出谋划策平定了淮南的叛乱。

由于钟会算无遗策,人们称赞他是当时的子房(即张良)。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就曾经说过"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后来,司马昭策划伐蜀时,只有钟会坚决支持,他还与司马昭"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在这之后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进攻蜀国最终将蜀国灭掉,可就在钟会将蜀国灭掉之后却谋反了。这是为什么呢?

据《三国志》记载钟会在灭亡蜀国之后居功自傲,特别是在邓艾被捕之后,钟会在蜀地独掌大权,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再加上有姜维在旁边不断的挑唆,使得钟会最终决定起兵反叛。

对于钟会起兵叛乱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钟会因为自己太过于出色,从而引起了司马昭身边的人不满,在不断攻击抹黑钟会,最终才导致钟会起兵叛乱。就连司马昭的夫人王元姬都认为,"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在钟会攻灭蜀国之后这些人对于钟会的攻击就更加的厉害了。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司马昭给钟会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在钟会看完信以后认为司马昭并不信任自己"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知道钟会并没有想起兵叛乱,如果钟会一开始就想起兵叛乱那么一定会派重兵扼守住汉中的要塞,直到司马昭派兵之时才意识危险。更重要原因的是钟会功高震主引得司马昭的不满,引起了政敌的攻击,使得钟会起兵叛乱。



三国时期的颍川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里出了很多个在三国鼎鼎有名的谋士,例如郭嘉,荀彧等等。而恰巧这个地方的人多在魏国从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此地之后钟会的故事。钟繇75岁生下的钟会,因此对他十分的宠爱。而从小钟会就展现了过人的聪慧,于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诸多本事。

由于钟会的才能,他在魏国十分受到欢迎,同时钟会也慢慢的和司马懿走近。钟会经常会给司马懿和司马昭两人出谋划策,久而久之,司马昭就将他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当初司马懿亲征的时候,钟会还一同随行。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去讨伐逆贼的时候,钟会也一同随行。可以说钟会深的司马家族的信任,司马昭已经将他作为了自己家族的一分子。当初灭蜀之战,便是钟会强力支持下才展开的。可是最后钟会却在讨伐蜀国的半路反叛了魏国。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让深的司马家族信任的钟会走上反叛之路的?总结一下,应该是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钟会野心大

他是灭蜀统帅中地位最高的。因此很多都十分羡慕他的地位。可是就在大家都以为钟会肯定对自己的地位十分满足,可是只有钟会的哥哥了解,他的弟弟绝对不会满足此时的地位。

其二:一生太过顺利

钟会从出生开始就是以天才之名,因此他从来没有受到过挫折,于是他的心理并没有跟随者年龄成熟。在得意自满之际,他就会飘飘然,从而将自己内心的野心激发出来。同时邓艾分走了他的功劳也是导火索。要说这场叛变,最后的赢家应该是司马昭,他先是利用钟会、邓艾吞并了蜀汉,正愁着以后不好钳制这些功臣,刚好钟会给了他一个理由,一举解决了三个隐患。



因为钟会觉得司马昭给他的封赏不公平,他是有野心的,也不想一辈子屈居于司马昭之下,所以才会在姜维的挑拨下决定反司马昭。

因为当时的邓艾将蜀国灭掉了,而钟会非常不服气他,在姜维的挑拨下,钟会起兵反叛司马昭。


其父亲吓死了司马懿,司马昭的心腹爱将是谁呢?
于是成济一剑刺死了曹髦。为了司马昭,可以做出弑帝这种事情,贾充对司马昭的忠,可见一斑。而事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需要推出一个替罪羊,很多人劝他杀贾充,他却不舍,最终只夷灭了成济的三族,由此也可以看出,司马昭是真心将贾充当作心腹的。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疑问,贾逵既然死于司马懿之前,又...

司马昭为什么会杀邓艾?
可是司马昭在朝中确定灭蜀计划时候,很多大臣不支持,只有钟会特别明白司马昭的意思,并且建言献策,钟会本人又是司马昭的心腹,于是,司马昭就从其他州郡抽调兵马交给钟会,命钟会作为伐蜀主将,反而令邓艾带着陇右军马阻拦姜维在沓中,这样的计划,当然少不了钟会的谋划。刘禅听说汉中失守,这才着慌,急忙...

钟会和邓艾都很厉害,怎么结局会如此悲惨?
邓艾虽然独断专行,但是并没有反意,不然也就不会束手就擒,而钟会虽然有反意,但是也遭到司马昭的怀疑,先是派心腹贾充率十万大军屯与长安,而且钟会在谋反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准备,在要杀不杀不听令的武将的时候,犹豫未决,埋下隐患,加上钟会连最器重的部下丘建都背叛了,士兵又都是北方人,...

司马昭的心机有多深沉?竟连司马懿都比他不过
司马昭有一个心腹,叫邵悌,他建议司马昭另外择人进行领兵伐蜀,因为钟会有谋逆之心。而司马昭则笑说:我怎会不知?但钟会是难得帅才,而且对灭蜀最有信心,其他人不能比也。邵悌又说若钟会攻下蜀国,又在蜀国拥兵自立怎么办呢?司马昭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与图存。后来的事实果然...

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个心到底是什么
太子舍人成济是司马昭的心腹,也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他见曹髦离司马昭的府上越来越近,急忙向贾充问道:“情况危急,该如何是好?”贾充大声说道:“司马公养你们这么多年了,正是想让你们在今天挺身而出。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问的!”贾充本想让成济挡住曹髦,不料,有勇无谋的成济竟然...

为什么司马氏讨伐蜀吴的时候总有一种迫不得已的感觉?
更关键的是,司马昭任用伐蜀的将领为钟会和邓艾,这两人素来不和。邓艾为久经沙城的老将,钟会确是一名贵公子。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此前担任的职务为秘书郎,是司马氏安插在皇帝曹髦身边的监视者。朝臣大多反对伐蜀而钟会力挺,他早已悟到司马昭伐蜀的真实意图。故伐蜀之役中,司马昭舍邓艾而以钟会...

邓艾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司马昭非要除掉邓艾呢?
钟会、贾充、卫瓘这些人是非常清楚的,本来就是被司马昭当作心腹的,而邓艾作为声威久著的宿将,在如此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却没有明确的态度,司马昭显然是不能放心的。即便面临如此危险的处境,邓艾不仅毫无察觉,反而还在进入成都之后擅自封拜除授,还建议司马昭封刘禅为扶风王,封地放在郿县,这显然都是犯...

同为竹林七贤领军人物,为什么嵇康最后惨遭横祸?
嵇康的朋友山涛,曾经向司马昭推荐过嵇康。嵇康听说后勃然大怒,当即给山涛写了一封信《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示山涛此举会陷自己于不义,从此与山涛断交,坚决不肯出山为司马昭效力,搞得司马昭很没面子,从此怀恨在心。司马昭的心腹干将钟会,觉得自己面子比较大,亲自登门拜访嵇康,想请他出山。谁知...

三国时,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呢?
这样的话,既有强大的军事威胁,又有德行的感化,东吴很快会投降。邓艾的思路很好,也很无私,但是却犯了司马昭的忌讳。为什么呢?当时决定伐蜀时,邓艾坚决认为此时不宜伐蜀,现在伐蜀成功了,又操起大将军司马昭的心,想掌更大的权,把伐吴大权也抢到手,看来,邓艾心志不小。于是司马昭冷冷的回...

曹髦遇害是司马昭下的手吗 司马昭弑君是真的假的
司马昭将很难过关,更遑论称帝了。所以,司马昭并没有主动下令杀害曹髦,而是曹髦主动讨伐司马昭不成,结果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反杀。但是曹髦遇害之事,司马昭是难以撇清关系的,这事和他有着直接关系,是司马昭谋朝篡位引起了曹髦的反抗,才会让曹髦不计后果要和司马昭拼命。

岗巴县18540028300: 钟会深得司马昭信任,又有灭蜀之功,为何还要起兵造反呢? -
校矩热炎: 钟会是司马昭的好友 也是重臣,有攻破蜀国的大功,这是因为钟会受到了姜维的挑拨,因此才会造反

岗巴县18540028300: 三国: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钟会? -
校矩热炎: 司马昭是魏国后期的大将军,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承袭了哥哥大将军的爵位,在当时坊间流传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政治家.司马氏父子(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父子)早就有“篡魏之心”,...

岗巴县18540028300: 钟会 - 钟会为什么要反?钟会绝对算是聪明的人了,灭蜀后为什么要和姜维混在
校矩热炎: 正如楼主所说,钟会是绝顶聪明的人,不过正因为他太聪明,结果弄过头了. 他和邓艾争功,是在司马昭意料之中的.司马昭率大军到长安,也是试探钟会的一个信号,...

岗巴县18540028300: 三国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正史,非三国演义) -
校矩热炎:吕布有一女 下落不明 刘禅是长子 废长立幼 取乱之道 结局么牛人死翘翘 天下归司马 那么再详细点 司马昭让邓艾、钟会攻蜀 钟会在剑阁绊住姜维 邓艾偷渡阴...

岗巴县18540028300: 钟会和邓艾的死的原因? -
校矩热炎: 平蜀后,钟会有谋反之心,谋诛魏将,于是密报司马昭说邓艾居功自傲,想要谋反,司马昭命钟会把邓艾关进囚车解压回朝,钟会遣卫瓘在前,把司马昭的手谕传达给邓艾的士兵,于是邓艾的士卒皆放下武器,把邓艾压入囚车.既除邓艾,钟会自以为再无敌手,假传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恐麾下魏诸将不从,引蜀降将姜维为援,后胡烈用计致使全军混乱,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与姜维死于胡烈发动的兵乱之中,终年四十岁.

岗巴县18540028300: 三国演义二士为什么争功 -
校矩热炎: 二士指邓艾(字士载)和钟会(字士季).因为他们的字里面都有个“士”字,所以叫“二士”.司马昭遣钟会、邓艾分路伐蜀.钟会取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取了成都.灭蜀后,钟、邓争功,姜维从中用计,钟、邓二人相继被杀,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岗巴县18540028300: 简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的由来,100字左右 -
校矩热炎: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

岗巴县18540028300: 这句评价钟会的话是什么意思
校矩热炎: 直接翻译就是:钟会总管军事,参与出谋划策,预料敌人的举动打胜仗,有贡献谋略的功绩.但推却恩宠,让功劳给别人,恳切诚实地推辞圣旨,前后屡次推让封赏,志向不能改变.至于谋谟之勋,“谋”与“谟”是同义词,都是计谋的意思.背景是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反叛后,钟会在战役中立了大功.大军撤还后,打算升他为太仆,但他坚决拒绝.后以中郎官在大将军府任记室,为司马昭的心腹.因为讨伐诸葛诞有功.钟会被封为陈侯,但他反复辞让.然后皇帝(曹髦)下旨表彰他的气节,其中就有这一句话.古文很多时候要联系上下文才能解释清楚的.必要时古汉语字典也是好东西.

岗巴县18540028300: 也就是说 司马昭此 -
校矩热炎: 甘露二年(257年),朝廷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当时钟会守丧在家,查不到他这时候在哪个家,要么是颍川长社的老家,要么是在国度洛阳的居所. 钟会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后来诸葛诞谋反,圣驾停驻在 项 这个地方,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随行.这个时候司马昭大军到寿春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