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分别写下来

作者&投稿:长孙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这两首小令都是描写秋天的读一读里觉得有什么不同~

两首词的共同点:
1、都是描绘秋天;
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4.体裁相同(小令),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两首词的不同点:
1、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

《天净沙·秋》描述了一种五颜六色的秋景,场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而没有悲凉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写了一种萧瑟的情景,表现游子思乡的心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痩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从创作时间上看,白朴《秋》诗在前,马致远《秋思》诗在后。明显可以看出马诗有借鉴白诗的痕迹,“老树”意象照搬来了,“寒鸦、孤村”等意象有借鉴也有改变。白朴的《天净沙·春》中有“小桥流水飞红”,马诗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有化用之嫌。马诗选择的时间也与白诗完全相同,即一幅秋日黄昏夕照图。两诗用韵也一样。平心而论,白诗也写得不差,也有“妙笔生花”之美。马诗还有部分“因袭”之嫌,为什么白诗没有广为流传,而马诗却流传千古呢?窃以为关键在于白诗的意境没有马诗的意境高妙。

一.诗中有画的视觉美

“诗中有画”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白朴诗也可以入画,但画面的色彩杂乱,整体感不强,缺少灵动之美;马致远诗却具有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首先,从画面构图造型上看。抒情诗为了增强形象性、直观性等视觉效果,往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思。但是,如果诗中的意象杂乱无章地堆砌,也不能形成视觉的直观美感效果,即不能生成“诗中有画”的意境美。所以,意象要按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和事理逻辑顺序逐步呈现出来,才能形成画面感。写景写物,或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等,须要有空间方位感;写人写事也要有空间感,更要有时间感,让人事内容有秩序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形成画面感。白朴的诗也有视觉空间感,有远景:落日、残霞、一点飞鸿;有中景:孤村、轻烟、老树、寒鸦;有近景(或中、远景):白草、红叶、黄花;有全景:青山、绿水。但作者没有作出有序的组合,意象较为零乱,时空整体感不强;意象呈现的先后顺序不利于形成空间方位感,且缺乏有视觉冲击力的近景和特写景,视觉效果不太鲜明。该诗虽也有空间立体感、整体造型美,但美感强度不如马诗。马致远的诗视觉空间感强,有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有中景:小桥、流水、人家;有特写景:古道、西风、痩马;有远景:夕阳西下;有全景:人在天涯。一句一景,不杂乱。诗人由近景到中景,又由中景回到特写景,再由近而远、由下而上写远景,最后一句全景“人在天涯”,将各个画面联系为一个整体,构成一幅游子天涯流浪图,给读者的想象造成将镜头逐步推远、淡出的感觉。该诗时空层次感极为鲜明,意象组接有序,空间方位感、立体感鲜明,以近景、特写景强化了视觉冲击力,能给人造成诗中有画的美感。

其次,从画面的着色效果看。诗境的绘画美还包括色彩效果,一般来说,要有色彩基调,以便寄寓某种情感基调。《秋》表面看色彩斑斓,有红霞、红叶、白草、黄花、青山、绿水、黑(鸦)、灰(鸿影)、灰白(烟)等缤纷的色彩。从写实的角度看,白诗的确有如一幅秋景写生图。在简洁的诗行中,实实在在地将秋天的缤纷色彩呈现了出来,也不失工巧。但正是这斑斓的色彩破坏了诗的整体着色效果,这种纯客观写实的着色方式,缺乏诗人的选择性、寓意性、创造性,从中难以见出诗人的情感寓托等主观意图,因而缺乏深情深意。《秋思》的色彩是以灰色的基调统领全诗的。诗中没有一个明显表示色彩的字词,但都能体现出或浓或淡的灰色,即便是“夕阳”,在全诗灰色基调涂抹下,也淡化了红色,而显现出灰暗的色调。所以,整首诗的画面就像古代文人的一幅水墨山水。诗人正是通过这幅水墨山水图,既写出了秋景的满目苍凉感,又衬托出游子远行在外的悲凉境遇。

其三,从画面的动景与静景的关系上看。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技法就是将人事景物画活,能让它们动起来,才叫传神。诗境的创造同样要动静结合,静景形成背景氛围或情感基调,动景显示活力生机。白诗有一处明显的动景:飞鸿,有三个富有动感的意象:落日、轻烟、寒鸦。整体来看,静景多于动景,除了能体现出秋天的“静穆”之美外,再没有多少意蕴。马诗有三处明显的动景:昏鸦、流水、西风,还有三处富有动感的意象:痩马、夕阳西下、人在天涯。整体来看,动景多于静景,既写出了秋天西风凛冽的景象,又显示出游子在外远行的疲惫境况,还能以诗境的流动感暗示天涯游子律动的心情。所以,诗境具有灵动之美,也富有情感变动的寓意功能。

二.情景交融的意蕴美

“情景交融”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又一重要标准。《秋》属写景诗,景余于意,既缺乏深情深意,而情景又不能完美地契合统一;《秋思》却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首先,从诗的立意或主题上看。《秋》是写景之作,《秋思》是抒情之作。白朴用《天净沙》曲牌写了春、夏、秋、冬四首小令,分别咏四时景物。从纯写景角度看,白诗的确能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如《天净沙·春》写道:“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也是写得相当美的。所以,白诗与马诗的价值地位关键不在景物是否写得逼真,而在于诗人选材、立意是否有创造性,诗的主题是否有文化审美内涵。白诗的立意只停留在写景层面,没有参与较强烈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也没有寄寓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流于一般性的绘景之作。而马诗却借秋景写天涯游子的思归之情,不仅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立意高远,敢于涉及古代诗人普遍描写的重大主题。“秋思”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抒情主题,是古代诗人写不尽、唱不完的身世境遇之感,因为古代诗人多为官他乡,宦游四海,每逢秋时多思乡思归,所以“秋思”主题最能引起文人墨客的广泛共鸣。古代文人写“秋思”的诗比比皆是,要出新意是很难的,马氏敢于写,而且做到借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互喻,写出了绝唱,故高白朴一筹。

其次,从诗境中情与景的契合程度上看。诗的妙境要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合一。《秋》只有“景语”,没有“情语”。当然,没有抒情的句子不等于就没有情感,那些附着有形容词的意象本身就暗含有隐秘情感色彩,如《秋》中的“孤、落、残、轻、老、寒”等都寄寓了情意。所以,该诗也是有景有情的,只不过以景为主。《秋思》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景语和情语兼容,而且所选意象也蕴涵了情感色彩,如“枯、老、昏、古、痩、夕”等。该诗有情有景,以情为主。但从景胜情或情胜景是无法辨识二者高下的,所以应从情与景的契合程度及典型化程度等方面辨其优劣。白诗的意象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比较杂乱,前三句和最后一句的意象都是表现秋天的落寞萧条和静穆感,中间穿插“青山绿水”这一带有春景特征的意象,将诗情变得不伦不类。尽管秋天也可能有青山绿水,但诗人不能照搬现实,否则就没有艺术上的典型化了。或者有人可能这样看,该诗先写萧条景象,后写欢快景象,中和为一种“哀而不伤”的和谐美②。但《秋》诗最后一句的“白草”是指枯草,“红叶”是指被霜染的枯红,只有“黄花”既可作枯黄的花解,又可作秋天的菊花解。只有作菊花理解,才能表欢乐之情,然而又与“白草”、“红叶”的情感色调相悖。所以,该诗的意象所蕴涵的情感色彩有些杂乱,难以形成整体情感色调。《秋思》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迸发出激越的情感,真正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境界。诗中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统一的,且富有变化。第一句用“枯藤”、“老树”表秋天的落寞景象,点明季节,又用“昏鸦”点明时间,且激发思归之情。第二句用理想化的美好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引发游子思家之念,且与第一、三句形成对比与反衬关系,强化游子的无家可归之悲情。第三句进一步表现游子的悲凉境遇。第四句用时间意象(天快黑了,谁不想回家呢)激发游子思归之情。第五句终于迸发出按捺不住的思归之情。整首诗的意象所体现出的情感色调既集中、典型,又富有变化,情脉意脉律动变化又能贯通一气,比那种“眼见一种景而抒一种情”的单一抒情模式要更胜一筹,即能寓变化于统一。可见《秋思》真正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意境美。

三.虚实相生的含蓄美

“虚实相生”也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白朴诗纯属写实,没有虚写的内容,所以较为平实直白;马致远诗却具有虚实相生的含蓄美。虚实相生包含很多内容,在本诗中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

首先,虚实相生包含有无相生的含义,有为“实”,无为“虚”,“有”是指作品中出现的内容,“无”是作品中的艺术空白。古代诗画都强调有无相生,着墨、着字极少,而意蕴无穷。《秋》是一幅全景图,整个都是秋天景物的排列。全诗不著一“秋”字,而满纸皆秋,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美。但该诗写景较为满实,一览无余;又缺少人事内容,缺少情感意蕴,缺乏空白处供人玩味深思,故含蓄不足。《秋思》则在同样的篇幅中,只点出几组意象画面,就写出了必要的人事景物。一句一个镜头,是一幅分镜头组接图,只在最后一句用全景扫描。每个镜头中只选择几个最有特征的意象构成一幅画面,每个画面中都留有大量空白,镜头与镜头的跳动处也留有空白,画面中有人物、有景物,互为象喻,既给人带来不尽联想,又增强了诗境的灵动之美。所以,该诗不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且“墨气所射,四表无穷”。

其次,虚实相生还包含实写和虚写结合。《秋》的景物和情思大都是写实的,是常见的秋天景物,看不出虚构的迹象,也缺乏深刻的寓意。如上文已经提到的画面着色问题,《秋》的色彩是如实罗列展现,是纯写实的;而《秋思》的色彩则有虚构、加工、选择,是富有寓意的。《秋思》的景物、人物和情感也是有实写,又有虚写的,也体现了艺术家的选择、加工、创造等主观创作意图。这幅天涯游子流浪图,表面看是实有其景、实有其人、实有其情思,而事实上都是“巧合”,特别是“昏鸦”、“人家”、“西风”、“瘦马”等意象,各得其所地承担着不同暗示功能:“昏鸦”提醒游子思归,“人家”激发游子归家,“西风”催逼游子归家,“瘦马”让游子归家的愿望难以实现,步步进逼,层层推进,为最后的一声喟叹积蓄了巨大的情感能量。然而,这些意象的组合天衣无缝,不露人工雕琢痕迹,虚构有如写实,真景真情自在其中,此正所谓“天籁”之声。

其三,虚实相生还指象与象外的相互生发。即诗境通过文本中的意象能激发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生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景外之情等。《秋》中的景物只有一种象外之意,即处处显现出秋色。《秋思》中的多数意象都能激发读者联想出不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枯藤、老树”表秋景,有落寞萧条感,也有沧桑感。“昏鸦”当作黄昏时寻找归巢的乌鸦解(有人解释为昏昏沉沉或昏昏欲睡的乌鸦③,不妥),既表时间(黄昏),又以“寻找归巢”暗示游子思归,这乌鸦应该是盘旋飞动的,又增强了诗境的动感。“小桥流水人家”句,更是意蕴无穷,将在下文中专门阐释。单这“人家”就能激发人联想出灯火、炊烟、欢声笑语等象外之象。“古道”是表意含混的意象,让人想象不尽,也说不清楚,但能增强诗境的秋色和沧桑感。“西风”意象既表秋景,又有催人思归的力量,更有动感、雕塑感,让人想象出一系列的象外之象:那瘦马已不能抗拒凛冽西风的吹打,脚步颤抖无力,瑟缩不前;骑在瘦马上的游子,在西风的吹打下,襟发飘蓬向风的方向,一副风尘仆仆的羁旅者形象跃然纸上。“瘦马”意象也是意蕴深厚:马都跑痩了,天涯羁旅何其久远;读者还可以想象这匹痩马那疲惫不堪、步履蹒跚的样子;而此情此境下,流浪的人要赶路回家,却只有这样一匹无力负重远行的瘦马,归期遥遥,有加重了一重悲凉。“夕阳西下”是唯一一个写高远天空的意象,有扩大空间感的作用,同时又表时间,暗示白昼无多,还有催人归家的作用。可见,这许多意象都是蕴藉深厚,能激发读者联想出众多的象外之象和象外之意的。

另外,该诗选景一、三句用落寞萧条的秋景以烘托悲情,第二句用美好的景象反衬游子的处境,内容正反对比,有显有隐,藏露得体。从意象情感色调的比例看,整体上用萧瑟悲凉的意象,用一句“小桥流水人家”的相反情感色调的意象反衬,轻重详略处理得当。这又是一种虚实相生之美。

四.韵味无穷的余味美

“韵味无穷”也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韵味是不定性的,可以是字词、节律运用的高妙,也可以是结构等技法的独到,意象象征内蕴的深厚等。白朴诗写得较为直白,故少余味;马致远诗却具有韵味无穷的余味美。下面略举一二。

首先,从用语和用韵上看。《秋》的用语也典雅、凝练,富有一定的情感象征蕴涵,且能充分表现出秋天的萧瑟气氛,而且“寒鸦”、“飞鸿”等意象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余味。押韵是一、二、三、五同韵,第四句变韵,有变化又能贯通一气。但与《秋思》相比却逊一筹。《秋思》用语除典雅、凝练外,还有文化底蕴,一些词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诗人选用一些常用词语,却能化平易为神奇,如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断肠、人在天涯等,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平常词语,在此恰恰具有了文化底蕴,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唤起秋思的普泛化人之常情,又富有象征寓意色彩,其韵味让人思咀不尽。诗人还独创了“昏鸦”这一独特的富有多重寓意功能的意象,又妙用了“瘦马”这个寓意深厚的意象。所以,该诗用语平易中不乏韵味,平常中不乏独创,许多意象余味无穷。从用韵上看,该诗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这对诗情诗意的贯通一气,催促断肠情思的奔泻而出,一气呵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秋思》中几个意象的形容词用得妙,枯藤的“枯”、老树的“老”、古道的“古”,这三个词将诗境染上一层古朴沧桑感,为表现游子思归的秋思之情,营造出了恰切的环境氛围。

其次,关于“小桥流水人家”这组意象的意蕴和情感色彩问题。其妙处除上文所述外,至少还有以下几点:这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它既是诱发游子思家的景物,又是游子理想归所的象征,同时又是充满动感的意象,也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诗人的高妙之处还体现为,这组代表理想生活居所的意象没有用明媚的色彩,而是灰暗色彩,这就与诗境整体色调保持了一致,没有破坏这幅水墨山水画的整体着色效果。因为该诗能让人联想出丰富的象外之象,所以出现了许多误读。如某教科书中说“小桥是孤独的,流淌在山涧的小溪是孤独的,而这远离尘嚣的农家更是孤独的,这是一幅荒寒而又寂寞的图景,表现了作者的孤苦伶仃。”④还有人说这“小桥流水人家”是“荒凉可怖的场景”,“且看那发黑的木头桥下,静静地流淌着溪水,就在这小溪的旁边有一茅屋,住着孤独的一户人家,这萧条而又缺少生气的景象,怎能不使人产生悲伤的情怀呢?”⑤ 这种联想也太离谱了,不仅情感色调完全与诗情诗意相悖,而且有点想入非非。论者缺乏起码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古代文人雅士普遍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生活,不像今人普遍向往城市,况且马致远就是一位向往归隐田园生活的人,更有白朴写春景的“小桥流水飞红”在前,所以这组意象的情感色彩是不能随意想象的。可见,那些普遍把这组意象看成孤独、荒凉、寂寞等情感色调的人,是没有理解到这组意象包含的丰富复杂的象征寓意等复杂韵味的。

其三,关于“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读及意蕴问题。这最后一句慨叹抒情的语句有两种断读法:一种是“断肠人、在天涯”,一种是“断肠、人在天涯”。第一种断读的较多,因为“断肠人”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常用术语,如“断肠人对断肠人”。但这种读法的效果远没有后一种读法的效果好。从句法结构上看,第一种是按简单陈述句来读的,句意为:悲痛欲绝的人在天涯流浪。这只陈述了一个事实,虽然文字本身也带有抒情性,但句意简单,毫无韵味。按后一种读法,句式为倒装感叹句,句意为:痛断肠也,人在天涯流浪,何其悲凉!它不仅陈述了事实,更突出了悲情。作者将“断肠”这个抒情的语词推到句前予以强调,才起到“一声喟叹、满纸苍凉”的情感迸发效果。诗歌的抒情语句一般都是多用感叹句、倒装句,少用陈述句,以便起到强烈的抒情效果。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等,都是用倒装感叹句强化抒情效果的。从“断肠”一词的限定与修饰关系看,如按前一种读法,“断肠”作“人”的定语,只修饰“人”,只能起到说明中词“人”的心态的作用,意为“悲痛欲绝的人”。而按后一种读法,“断肠”与“人在天涯”构成的是因果关系,有“人在天涯”之因,才有“断肠”之果。又“人在天涯”是一句全景,是对前面三句所写图景的回现式地概括(这在上文中已经指出),所以,“断肠”与“人在天涯”构成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是“断肠”与通篇内容构成的因果关系,即有这幅游子天涯流浪图景,才让人“断肠”的。从而使“断肠”这一抒情语句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与效果。这才是符合该诗本意的。

总之,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相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具有的诗境审美魅力,更加丰富深厚,能激发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空间,它的许多“艺术空白”和“未定点”形成了魅力无穷的“召唤结构”,期待读者参与发掘其无尽的艺术韵味。

1、虽说都写的是秋天,但从文中的“断肠人在天涯”和“白草红叶黄花”可以看出,马致远的心情很失落,而白朴的心情却很好,两位作者感情上有差异。
2、《天净沙 秋思》 是指马致远的小令
而《天净沙》只是曲牌名 谁都可以填。
3、两首诗歌的调不同。
呵呵,如有错误请大家多多指教啊!

我的答案很简单,《天净沙秋思》是《天净沙》演变而来的,确切地说"秋思"是个小标题,但因为马致远的 秋思 太经典了,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模式了,所以成了个相对独立的曲牌.

就像武侠小说里一说什么什么派原来是哪个哪个派分出来的,原理一样

《天净沙 秋思》 是指马致远的小令
而《天净沙》只是曲牌名 谁都可以填。


《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简而言之,两首散曲在写法和意境营造上均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不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土昧姐姐 2018-08-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内容有什么区别?
首先,作者不一样。《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是白朴写的。其次,在内容上,个人感觉,《天净沙·秋》只是在描写秋季的景色,多半是在写景;而《天净沙·秋思》除了有写景之外,还带了点游子思乡的情怀。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11) 141 44 曼珠沙华7022 采纳率:37% 擅长: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 秋和秋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天 净 沙 · 秋 【元】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田净沙 秋天净沙是诗的什么秋是诗的什么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补充:天净沙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以断肠人触景生情引起,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羁旅荒郊图,准确地传...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常识
天净沙秋思文学常识题 1.天净沙、秋思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净沙·秋思 (其一)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与...

天净沙 秋思 中天净沙是什么意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原文如下: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翻译如下: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

越调·天净沙表达了什么思想?
天净沙⑴·秋思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1] [2] 2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净沙·秋思 (其一)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天 天净沙秋思的易错字?
净沙秋思的易错字:藤(别写成滕),瘦(别写成廋),夕(区别于“歹”),涯(其中的“厂”别多写一点成“广”)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全曲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分别写下来《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分别写下来 -
索秋弥可:[答案] 我的答案很简单,《天净沙秋思》是《天净沙》演变而来的,确切地说"秋思"是个小标题,但因为马致远的 秋思 太经典了,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模式了,所以成了个相对独立的曲牌. 就像武侠小说里一说什么什么派原来是哪个哪个派分出来的,原理...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有什么不同点(短一点的 急用) -
索秋弥可: 这两首词都是元曲中写秋的名篇,《天净沙.秋》是白朴的写秋作品,着重写“看”,即所看到的秋景;《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写秋作品,着重写“思”,即秋景带来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是由悲到喜,先描写很萧索的景色,再托以生机勃勃的景色,写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写的是游子背井离乡的羁旅之愁,感情惆怅而落寞.两首小令一首淡喜,一首浓悲;一首“我言秋日胜春朝”,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 秋 与 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 -
索秋弥可: 两首词的不同点: 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
索秋弥可:[答案] 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写秋杰作,均通过写实手法,描绘了一幅暮秋图景. 不同的是: 1)《秋》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画面;《秋思》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物与景交融. 2)色彩感不同:...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分别写下来 -
索秋弥可: 我的答案很简单,《天净沙秋思》是《天净沙》演变而来的,确切地说"秋思"是个小标题,但因为马致远的 秋思 太经典了,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模式了,所以成了个相对独立的曲牌. 就像武侠小说里一说什么什么派原来是哪个哪个派分出来的,原理一样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有哪些异同? -
索秋弥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有什么不同? -
索秋弥可: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多么的落寞...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这两首元曲,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 -
索秋弥可:[答案] 《天净沙·秋》描述了一种五颜六色的秋景,场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而没有悲凉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写了一种萧瑟的情景,表现游子思乡的心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这两首小令都是描写秋天的读一读里觉得有什么不同 -
索秋弥可: 两首词的共同点: 1、都是描绘秋天; 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4.体裁相同(小令),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两首词的不同点: 1、情感宣泄的程...

广阳区19673013738: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的区别 -
索秋弥可:[答案] 天净沙.秋思写的是漂泊羁旅的游子心愁苦情,情调低沉,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天净沙.秋通过写秋景,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