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的生成和运移

作者&投稿:訾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

有利的构造演化对于煤层气生成与赋存的匹配极为有利。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演化对鄂尔多斯盆地聚气区上古生界煤的生气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而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对于该区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影响深刻。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演化对于西北侏罗纪含煤盆地煤的生气和赋存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1.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
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着盆地侏罗系的构造变形,也直接影响着煤层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分布。
侏罗系广泛分布于盆地中,昌吉坳陷区埋深达万米。热史分析表明,盆地地温场存在不均衡,东西处于同一埋深的侏罗系受热程度不一,如莫索湾背斜盆参2井4500 m处实测RO值刚刚达到成熟门限,而彩南地区侏罗系在2600 m埋深就可达到成熟阶段。按盆地侏罗系埋深及受热史,侏罗系煤系生烃区主要位于昌吉坳陷内,北部边界可达莫索湾凸起和彩南凸起上。生气期为新第三纪—第四纪。因此,昌吉坳陷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周缘的燕山—喜马拉雅构造带为煤层气的有利聚集场所,如煤系生气区北侧的莫索湾和白家海构造和生烃区之南的山前背斜带均有利于煤层气聚集。
燕山运动使侏罗系在构造上呈现褶皱、断裂及不整合等现象,自然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特别是形成了一些古隆起,如莫索湾背斜、拐4井和沙门子古隆起等。后期因喜马拉雅运动造成盆地北升南降,使众多古背斜发生倾斜成为鼻状构造或者造成古背斜圈闭面积和闭合度减小,使可能含气的古背斜圈闭中的气体逸出和散失。在气体散失方向上是寻找隐蔽气藏的有利场所。
燕山运动亦使侏罗系地层遭受剥蚀致使气藏受到破坏和散失。燕山运动第一、第二幕,盆地区域性抬升,构造高部位遭受剥蚀。如石南1井侏罗系三工河组顶部的区域性盖层剥蚀严重,使圈闭封盖条件丧失。盆地东部燕山运动表现强烈,对煤层气的破坏作用显著,如北三台凸起燕山期隆升幅度大,其顶部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皆剥蚀殆尽,石炭系直接出露,使早期聚集的油气皆遭散失。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呈超覆型沉积,深层已聚集的油气沿着燕山期形成的断裂通道向上运移至侏罗系地层。燕山运动形成了沟通深浅层的正断层,使深层聚集的油气沿正断层向上运移至地表逸散和在浅层聚集。
燕山运动对煤层气的聚集作用也表现得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低缓幅度的圈闭,这些圈闭成为源自侏罗系煤层气的有利聚集场所,盆地东部的圈闭、南缘齐古背斜、腹部莫索湾背斜、彩南地区和马庄等地均为煤层气的有利聚集场所。
喜马拉雅运动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表现为:①促使侏罗系煤层成熟并可大量排烃;②造成煤层气的聚集及大量散失。
喜马拉雅运动使天山大幅度隆升,重力均衡作用造成山前坳陷剧烈沉降并接受了巨厚的第三系—第四系沉积物,从而使山前坳陷区内的侏罗系埋深普遍加大,最深可达10000 m。足够的埋深、足够的热能使侏罗系成熟并可大量的生烃、排烃,使山前坳陷区成为煤层气的供应区。相反,在盆地北部喜马拉雅期沉降区,侏罗系煤系因埋藏浅则达不到成熟阶段。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系生气区主要位于中央隆起之南的昌吉坳陷。
2.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组合叠加盆地。它是古生代陆表海覆盖的地台型盆地、中生代断陷型、山前坳陷型组合盆地与新生代中间地块型盆地的叠加盆地。海西期构造活动结束了塔里木地台发展历史。在泥盆纪末,海西期第一幕主要表现为区域整体抬升,塔北、塔中隆起遭受严重剥蚀,使石炭系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二叠纪末,海西期第二幕则使台隆急剧抬升、断褶,并伴有岩浆活动。中生代印支期,构造活动也主要是抬升作用为主,使侏罗系煤系地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坳陷内形成大型开阔褶皱和逆冲断裂,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富集。燕山期构造活动导致盆内形成“三隆四坳”的构造格局,并且由于天山和昆仑山的生长,在山前形成的坳陷沉积了巨厚的中生界煤系地层,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导致天山、昆仑山继续上升,盆地内部表现为相对下降,但在山前坳陷表现强烈,使新生界地层强烈褶皱,逆冲断层发育。
塔北坳陷带包含了库车坳陷、塔北隆起、满加尔坳陷。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库车坳陷北缘发育河湖沼泽相、湖沼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向南至拜城—轮台一线以北地区则为较深水湖区,聚煤作用明显减弱。中新生代拜城—库车一带沉积达万米以上,形成巨厚煤层,在开阔褶皱和逆冲断裂发育处形成煤层气藏,如阿艾和俄霍布拉克等地。
西南坳陷受和田断裂和塔拉斯-费尔干纳大断裂所控制,西南坳陷西端处在南天山褶皱带与昆仑山褶皱带两大活动带复合部位,早—中侏罗世构造活动强烈,沉降幅度大,与南天山褶皱带西端托云坳陷都受费尔干纳大断裂控制,相互连通,形成一狭长的坳陷带。整个坳陷为南深北浅的箕状。昆仑山前,断续分布下—中侏罗统煤系地层,主要是受强烈聚煤期后构造运动改造所致。库斯拉普盆地是塔西南最大的含煤盆地,为断陷型,构造复杂,不利于煤层气富集保存。
东南坳陷受车尔臣河断裂和阿尔金大断裂控制,也为南深北浅的箕状坳陷:下—中侏罗统在阿尔金山前断续零星出露,以江格萨依一带较好,煤层气资源前景不大。
3.吐哈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
吐哈盆地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性质沉积盆地叠加而成的复合盆地,处在中国西部三大板块的汇合处,边界条件十分复杂。吐哈盆地煤系地层主要构造线方向由西向东为北东—北西—北东—北西,呈“W”形特点。北东向构造主要发育在西部的托克逊凹陷和台北凹陷鄯善构造以东至了墩隆起;北西向构造主要在台北凹陷西部地区、艾丁湖斜坡和哈密凹陷。形成这种“W”形构造主要是受基底背景和周边山系的影响。喀拉乌成山、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构成盆地北部边界。这些山体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活动,控制着盆地内主要构造走向。印支运动时期哈尔里克山活动,产生一系列北西向构造;燕山运动时期喀拉乌成山活动,产生一系列北东向构造,两组构造彼此穿插,形成燕山期盆地网状构造格局。喜马拉雅期博格达山的隆升,产生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复合、调整原有构造并形成一些近东西向延展的构造和近南北走向直立断层。受多期构造变动的叠加复合的作用,吐哈盆地总体上以南北向分带为基本特征,盆地(主要是吐鲁番坳陷北部凹陷带)出现构造成带分布特点。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决定了聚煤中心亦呈近东西向展布,吐哈东西两侧野马泉矿区和艾维尔沟由于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深大断裂活动引发中新生代岩浆侵入和深部热向浅部释放导致高变质煤发育,有利于煤层气生成和富集成藏。
4.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
柴达木盆地及祁连山含煤区属于秦祁昆地槽褶皱带。秦祁昆地槽褶皱系是北以走廊过渡带与阿拉善地块呈过渡关系,南以东昆仑山南缘断裂带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为界,西被阿尔金山所截,向东延伸到秦岭,总体走向为北西—北西西的加里东地槽褶皱系。北部祁连山地槽形成于中寒武世,南部昆仑山始于晚奥陶世,在古中国地台南部边缘解体后形成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古生代裂陷槽,连同隆起带在内,形成隆坳相间,且大体平行排列的带状构造格局。古地台的解体时间及裂陷槽的规模显示了北早南晚、北强南弱的演化规律。
侏罗纪在山前和山间盆地中接受含煤岩系沉积,木里煤田和柴北缘侏罗纪含煤地层均在此期形成。中生代侵入岩分布于都兰-鄂拉山和西秦岭印支期褶皱带。柴北缘隆起带从元古代-印支期均有岩体侵入。各期岩体展布方向和区域构造线总体走向一致,反映了岩体侵入通道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在木里江仓、热水等地由于地幔相对上隆和深大断裂多期活动而出现异常热叠加变质作用形成高变质煤,对煤层气富集有利。
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地区内各煤田主要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西翼的弧形构造、西域系及东西向构造的复合控制。分布于祁连山区的煤田属山间盆地型沉积,受北西西向构造控制,并受北东向构造分割,呈长条状展布。祁连山地区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构造变形中等,煤层赋存在北西向或南北向不对称向斜内,向斜两翼多被逆冲断裂切割,煤层气相对富集矿区分布零散。柴北缘煤田属山前坳陷型沉积,受北西向和区域性东西构造带的复合控制,压扭性构造发育,喜马拉雅运动影响造成今日的“S”型次级构造。柴北缘构造变形以走向逆冲断层切割为主,煤级较低,煤层气含量不高,不易于形成煤层气藏。
5.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是叠合在华北地台基础上形成的大型中生代盆地,构造简单。在海西—印支期上古生界煤层埋深加大;印支期末—燕山期初,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而使煤层埋深变浅;燕山期初,盆地接受沉积埋深再度加大;燕山期末,地壳抬升而结束了盆地发育史。印支期末—燕山期初的构造抬升的幅度较小,煤层埋藏特征对煤层气保存没有显著影响;燕山期末—喜马拉雅期初在盆地中心部位煤层埋深对煤层气保存影响不大,但在盆地边缘地带煤层埋深对煤层气保存条件影响深刻。
印支期,盆地主体表现为SN向挤压应力场,在盆地南部边缘地带形成一系列EW向次级褶皱和断裂。规模较大的褶皱主要分布在铜川矿区,煤层气在轴部或翼部往往相对富集。盆地东缘,印支期构造应力场作用在单斜的区域构造背景上形成近EW向的离柳宽缓鼻状构造,鼻状背斜的轴部发育近EW的地堑,向西可延伸至吴堡勘探区,成为煤层气富集的有利构造。燕山期,盆地主体遭受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韩城矿区南部边缘出现强烈挤压构造带或推覆带,同时伴随产生了规模较大的压性断裂,挤压性构造与二次生气作用同时发生而有利于煤层气保存,但煤层层间滑动导致北部出现构造煤使煤储层渗透率降低。在盆地东北部,发育了一系列NW向小型正断层或NE-NNE向次级褶皱,前者导致煤层气散失,后者具有局部富集煤层气的构造条件。盆地东南缘的乡宁矿区等地,也发育NNE向的次级褶皱,亦有利于煤层气富集。
喜马拉雅期,盆地整体全面抬升,上古生界煤层生气作用停止,盆地边缘浅部煤层卸压脱气,构造应力场挤压方向转变为NE方向为主,先期的压性断裂多变为张性,并形成大量东西或NE向正断层组,不利于煤层气保存。盆地南缘渭河地堑的形成,使渭北煤田的铜川、蒲白、澄合矿区煤层气沿正断层大量散失。韩城矿区南部先压后张且现今表现为正断层性质的构造较为发育,造成象山、马沟渠、燎原等矿的煤层气含量相对较低,但次级构造轴部向深部一侧的含气量往往较高,如象山背斜、英山背斜等。


(一)煤层气的生成

植物遗体埋藏后,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泥炭化作用阶段),泥炭又经历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煤化作用阶段)。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成煤物质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挥发分含量和含水量减少,发热量和固定碳的含量增加,同时也生成了以甲烷为主的气体。煤体由褐煤转化为烟煤的过程,每吨煤伴随有280~350m3(甚至更多)的甲烷及100~150m3的二氧化碳析出。

泥炭在煤化作用过程中,通过两个过程,即生物成因过程和热成因过程而生成气体。尽管生成气体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但同时还有水、二氧化碳、湿气和液态烃释放出来(表4-4)。

表4-4煤化作用过程中(至Ro=2.0%)所生成的气体体积表

注:①scf:标准立方英尺.Standardcubicfeet的缩写,是国外天然气行业常用单位。1scf=0.0283168m3。Tscf为万亿标准立方英尺。(据Scott,1993)

根据来源的不同(生物成因和热成因)和煤化作用过程中气体化学成分的组成变化可将煤层气分类(表4-5)。

表4-5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煤层气产生的阶段表

(据Scott et al.,1994)

1.生物成因煤层气

生物成因煤层气,是有机质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的产物,是指在相对低的温度(一般小于50℃)条件下,通过细菌的参与或作用,在煤层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并含少量其他成分的气体。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生成有两种机制,即二氧化碳的还原作用和有机酸(一般为乙酸)的发酵作用(Law,1993)。尽管两种作用都在近地表环境中进行,但根据组分研究,大部分古代聚集的生物气可能来自二氧化碳的还原作用。煤层中生成大量生物成因煤层气的有利条件是:大量有机质的快速沉积、充裕的孔隙空间、低温、高pH值的缺氧环境、低硫酸盐浓度(Law,1993)。按照生气时间、母质以及地质条件的不同,生物成因煤层气有原生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两种类型,两者在成因上无本质差别。

(1)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是在煤化作用阶段早期泥炭沼泽环境中的低变质煤(泥炭到褐煤)经微生物作用使有机质发生一系列复杂过程所生成的气体,又称之为早期生物成因煤层气。由泥炭至褐煤阶段,可生成原生生物气量约为38m3/t。

对于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和热成因煤层气的形成阶段,不同学者的划分方案不尽相同。Scott等以Ro<0.3%为原生生物气的界限值,而热成因煤层气开始生成的Ro值为0.5%(表4-5);Palmer将(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和热成因煤层气的Ro临界值定为0.5%;Rice(1993)认为热成因煤层气形成始于0.6%左右。传统的天然气成因理论认为,生物煤层气一般形成于Ro值为0.3%以下,而热成因煤层气形成于Ro值在0.6%~0.7%之上,即生气母质在Ro值0.3%~0.6%的热演化阶段不生气。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气母质在Ro值为0.3%~0.6%阶段仍然生气,且可形成相当规模的气田(目前出现的多为煤型气田),这一阶段所生成的气体称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徐永昌,1994),即是说,有机质生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煤层气也应如此。

由于泥炭阶段煤层温度和压力较低,煤的吸附能力较弱,且由于泥炭的含水量较大,煤中的孔隙表面多被水分子所占据,故原生生物成因气在煤层中的吸附量较少。大多数原生生物成因气和二氧化碳极易扩散到大气中或溶解于地层水并最终在压实和煤化作用过程被排出(Scott,1993),因此原生生物成因气较难成藏。

(2)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煤系地层在后期被构造作用抬升并剥蚀到近地表,细菌通过流动水(多为大气降水)进入煤层水中。在低、中煤阶煤中,当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微生物生存时,在相对低的温度下(一般小于56℃),细菌通过降解和代谢作用将煤层中已生成的湿气、正烷烃和其他有机化合物转变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即形成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

煤层中的生物成因气大多数可能为与地下水流动有关的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大气水通过渗透性煤层或其他富有机质岩石将细菌带入煤层,细菌的新陈代谢活动产生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因此,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与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菌是煤层在盆地边缘埋藏、煤化及随后的抬升和剥蚀之后才进入煤层的(Scott,1993)。

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形成时代一般较晚(几万至几百万年前)。煤层中存留的生物成因煤层气大部分属于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生成和保存需要以下条件:①煤阶为褐煤—焦煤;②煤层所在区域发生过隆起(抬升)作用;③煤层有适宜的渗透性;④沿盆地边缘有流水回灌到盆地煤层中;⑤有细菌运移到煤层中;⑥煤层具有较高的储层压力和能储存大量气体的圈闭条件等(Law,1993;Scott et al.,1994)。

假如煤化作用、区域抬升和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之后煤层又埋藏并进一步煤化,或者构造运动改变了盆地水动力条件,则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将会消失(Gould和Smith,1979)。

2.热成因煤层气

热成因煤层气,是在温度(>50℃)和压力作用下,煤中有机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煤中大量富氢和富氧的挥发分物质主要以甲烷、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释放出来。在较高温度下,有机酸的脱羧基作用也可以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Ayers et al.,1994)。

随着褐煤埋藏深度增加、温度上升,煤的变质程度不断提高,生成大量的甲烷和其他气体。这一变质过程导致有机质不断脱氧、脱氢、富碳。生成的气体类型取决于煤的变质程度(图4-1)。Meissner(1984)认为:当镜质组反射率(Ro,max)大于0.73%、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含量大于37.8%时,热成因煤层气开始大量生成。Law(1985)认为热成因煤层气开始大量生成时的温度为88~93℃,Ro,max为0.80%。Rightmire et al.(1984)认为:当Ro,max为0.60%、挥发分为40.24%即相当于高挥发分烟煤C时(相当于我国的褐煤—长焰煤阶段)热成因煤层气开始生成,生气高峰在150℃左右,相当于中挥发分烟煤、低挥发分烟煤、半无烟煤(相当于我国的焦煤—贫煤阶段)。张新民等(1991)以Ro,max=1.90%为界,划分0.50%<Ro,max<1.90%的成熟阶段为热解气阶段,Ro,max>1.90%的过成熟阶段为裂解气阶段。因为煤是腐殖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成岩和煤化作用期间不存在明显的液态烃过程,热解气、裂解气的划分不是十分严格。

据Hunt(1979)研究:在煤化学作用早期(地层温度<120℃),生成的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在高挥发分烟煤和中挥发分烟煤分界处(相当于我国的肥煤阶段)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是甲烷的两倍多。在该点之后,甲烷气的生成量迅速增加,产气高峰在中挥发分烟煤与低挥发分烟煤的分界处(相当于150℃)。此时,镜质组反射率达1.8%左右,生成的气量约占从褐煤至无烟煤总生气量的70%。之后继续生气,至无烟煤2号(镜质组反射率超过4.0%),逐渐停止生气过程。

热成因甲烷的生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1)褐煤至长焰煤阶段———生成的气量多,成分以CO2为主(占72%~92%);烃类<20%,而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4%。

(2)长焰煤至焦煤阶段———烃类气体迅速增加(占70%~80%),CO2下降至10%左右。烃类气体以CH4为主但含较多的重烃,至肥煤、焦煤时重烃可占10%~20%。该阶段是主要的生油阶段,如果煤中壳质组含量多,则油和湿气含量亦多。

(3)瘦煤至无烟煤阶段———烃类气体占70%,其中CH4占绝对优势(97%~99%),几乎没有重烃。

煤阶和有机质性质不同,其产气量差异很大。煤阶高,产生的煤型气多。据前苏联报道,形成1t褐煤可产生38~68m3煤型气,形成1t长焰煤可产生138~168m3煤型气,相应地形成1t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则分别可产生182~212m3、199~230m3、240~270m3、257~287m3、295~330m3、346~422m3煤型气。不同的显微组分对成气的贡献不同,王少昌等(1985)对低煤阶煤显微组分的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最终成烃效率比约为3.3∶1.0∶0.8。傅家谟等(1990)认为,在相同演化条件下,惰质组产气率最低,镜质组产气率是惰质组的4.3倍,壳质组产气率为惰质组的11倍并产出较多的液态烃。

(二)煤层气的运移

大多数煤层是自生自储的。然而,煤储层中可能包含自源或运移来的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或混合气(Rice,1993;Scott et al.,1994)。在某些情况下,煤层既是热成因煤层气的源岩又是其储层,煤层中无气体的运移。然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煤层圈闭(吸附)了从其他源岩运移来的气体,或煤层吸附煤层裂隙与水界面处微生物生成的气体(次生生物气),则煤层中出现气体的运移。

储层压力可将煤层气保持在煤的微构造中。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人类活动煤层压力降低,气体解吸、扩散最终以游离气流动,从而导致气体的运移。自然的降压方法主要是抬升剥蚀,抬升剥蚀通常发生在盆地边缘,但也可以在更大区域中发生。煤矿开采或气井采气也可导致煤层中的压力降低。煤大多是饱含水的,而煤层的泄水也能使压力降低。煤层微构造中气体的解吸和扩散过程使气体释放出来,然后开始运移,从而导致煤层气组分的变化。




吐哈盆地油气前景分析
深层气藏是盆地构造下倾方向或致密储层下部层位(盆地深部凹陷、构造下倾方向部位以及向斜中心等)、气源岩与致密储集层密切相连的天然气聚集。从成藏机理特征来看,深层气藏在孔隙介质条件的流体动力平衡条件控制下,源岩与致密储集层之间的紧密结合决定了天然气的短距离运移特征,形成了天然气对地层水的整体排驱效果,...

煤及煤层气地质
面割理和端割理形成的网络是煤岩层气态烃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割理发育的好坏是决定煤层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由岩层褶皱或断裂派生的外生裂隙,也是煤层中气态烃类重要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外生裂隙发育适度会改善煤层储集性能,但构造应力过强会造成煤体结构破坏,或因裂缝穿层会造成煤层气体的...

油气成藏与演化
桂中1井钻遇沥青层段709m,证实桂中探区存在大规模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过程;附近露头泥盆系白云岩和生物礁内,也见到缝洞内沥青和液态烃充填,特别是桂中1井3752~3753m中泥盆统应堂组顶部钻井过程中见油气显示,表明该区现今仍有油气成藏的可能,具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 桂中1井钻遇了差气层、油迹砂岩、固...

煤层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由于煤和高炭质页岩是有机质高度富集的岩石,对烃类物质的吸溶性很大,生烃量高、排烃率低,煤既是气源层也是储气层,煤成气的运聚规律与其他气源岩大不相同。煤成气运聚规律的研究通常是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含煤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演化史分析煤成气生成、运移的动力,及运移聚集的...

煤成气成藏的基本条件
图4.11表示了主要生气时期、构造的形成与储气的配置关系。 含煤地层中的有机质在漫长的热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生烃和排烃速度是不同的。构造形成期与煤成气生成、运移时期是否搭配合适,往往是决定煤成气形成气藏的关键。中国主要煤田的构造圈闭形成时期与生烃、排烃时期的搭配关系大致有以下3种型式。 图4.11 ...

存在人体表面的气叫做什么气
1. 卫气是存在于人体表面的一层气,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保卫人体的气。2. 卫气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它具有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功能。3. 卫气属于阳气的一种,它在人体内部生成,并运行于脉外。4. 卫气的功能包括温养身体、抗御外邪、滋养腠理以及调节汗孔的开合。5. 《灵枢·本脏》中提到...

天然气水合物的运移
以水溶气或独立气相进行的垂向运移,却是非常有效的。孔隙水流动和气泡相天然气在沉积物中都沿渗透性的通道运移,如断层系统、多孔易渗的沉积层等。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运移路径,就不能形成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聚集。两个基本的模型可用来描述天然气垂向运移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之间的关系。模型之一(...

四川盆地天然气的区域性富集规律
其中,开江古隆起隆起幅度达800~1400m,东、西两侧古圈闭面积分别为1970km2和2180km2,泸州古隆起北缘古圈闭和石柱隆起古圈闭面积分别为2200km2和2530km2(据陈盛吉等,1998),它们控制了川东石炭系储层中油气的二次运移和早期聚集。 (3)古圈闭形成和油气大量生成有着良好配置关系,形成了环绕古隆起分布的大型古油气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点
在陆相环境中,由于淡水湖泊盐度低,缺少硫酸盐类矿物,腐殖型和混合型有机质易被分解成H2和CO2,并有利于甲烷菌繁殖。甲烷在靠近地表不深的地带即可形成,但由于埋深太浅,大部分被散失或氧化,不易形成规模较大的生物成因气藏。在低气温的极地和深海,浅层形成的烃气可与水结合形成固态气-水合物...

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探井无法产出天然气的原因。此外,由于这种运移,原来在地球较深部位生成的天然气可以在较浅的部位被圈闭。一旦天然气运移进入了圈闭,就会聚集在圈闭的顶部并充填岩石内的孔隙。如果圈闭中也存在石油,与石油“伴生”的天然气或者在油层之上的储层中,或者溶解在石油中。伴生的天然气含有...

韶山市15559177879: 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有什么区别? -
娄袁高聚: 煤层气是一种以吸附状态为主、生成并储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甲烷气体,发热量大于8100大卡/m3,与常规天然气相比主要不同点如下: ①煤层气基本不含碳二以上的重烃,产出时不含无机杂质,天然气一般含有含碳二以上的重烃,产出时含...

韶山市15559177879: 液化煤层气和天然气什么区别
娄袁高聚: 储集机理不同:常规天然气是以游离状态储集在储层的孔隙空间当中,在气源充足的情况下,其据计量主要与孔隙空间的大小有关.煤层气则以吸附状态赋存在孔隙的表面...

韶山市15559177879: 煤成气是什么? -
娄袁高聚: 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化作用是指煤中碳含量不断富集,氧、氢和氮却逐渐减少的过程.煤成气有两种生成机理: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根据煤化作用的程度,又可相应地分为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两个阶段: ⑴ 成岩作用 发生在植物残体向泥炭的转化时期,温度不超过500C,甲烷主要来自微生物的分解,称为“生物成因甲烷气”,一般没有工业价值. ⑵ 后生作用 大部分甲烷形成在后生阶段.随着埋深增加,煤层温度和压力不断增大.甲烷主要来自有机物的深层热解作用,形成“热成因甲烷气”.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亦可形成工业性气藏. 在褐煤向烟煤转化的过程中,每吨煤可以约生成甲烷200 m3,从煤层向其它地层初次运移,于是煤成气出现两种情况:

韶山市15559177879: 1、煤层气是什么? -
娄袁高聚: 煤层气是由煤气作用生成的以甲烷为主要成份的天然气,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于煤层孔隙中.煤层气藏是一种天然裂缝性气藏,一般埋藏深度在1000米以 内、基岩渗透性差,孔隙度一般小于5%.

韶山市15559177879: 煤层气如何运输? -
娄袁高聚: 与天然气运输方式一样,产能高周围大面积用得上就用管道,比如山西政府就在规划全省的管道建设;规模小就压缩了运(CNG)或者液化了运(LNG).目前煤层气专用管道有晋城端氏至焦作博爱,也有的添加到西气东输管道中混输,槽车运输的也很多.

韶山市15559177879: 天然气层、煤层气、页岩气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区分? -
娄袁高聚: 天然气层、煤层气、页岩气层之间的关系: 专业上把天然气称为常规天然气,而把煤层气与页岩气称为非常规天然气,其本质都是“天然气”即天然形成之气,他们都是古老生物遗体埋藏于沉积地层中,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燃料,都是自然...

韶山市15559177879: 煤层气液化、煤制气液化和管道气液化,这三种液化天然气有什么区别? -
娄袁高聚: 煤层气主要由95%以上的甲烷组成,另外5%的气体一般是CO2或氮气,基本不含碳二以上的重烃,产出时不含无机杂质,煤层气是通过排水降低地层压力,使煤层气在煤层中解吸-扩散-流动采出地面,煤层气是一种以吸附状态为主、生成并储存...

韶山市15559177879: 煤成气和煤层气有什么关系?说的直白点
娄袁高聚: 煤型气包括煤层气与煤成气:(1)煤层气.是一种储存在“煤层”的微孔隙和裂隙中的、基本上未运移出生气母岩的天然气,属典型的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藏.煤层气主要以三种形式储存在煤层中[7],即吸附在煤孔隙表面上的吸附状态、...

韶山市15559177879: 煤、石油、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要简答 -
娄袁高聚: 天然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 天然气蕴藏在地下约3000— 4000米之多孔隙岩层中,...

韶山市15559177879: 求教页岩气具体定义及分类? -
娄袁高聚: 页岩气属于二次运移气藏,储藏在裂隙的砂岩中,主要成分是甲烷俗称天然气.一般含气岩层埋深在1000米以深,属于非常规能源.煤层气,俗称甲烷瓦斯,是煤层中自生自储型的气体资源,是煤矿开采时首要进行安全通风处理的对象.一般赋存在风化带一下至1500米的范围内,属于非常规能源.二者同属于新型能源,在我国储藏量很大,若开发得当,会给我国带来一个跳跃式发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