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形象

作者&投稿:冶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形象~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恃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魏延

魏延在演义里首次登场,乃是真正风虎云龙之时:曹操百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刘备残军拉着大队百姓杀到襄阳,蔡瑁拒绝开城。剑拔弩张之时,忽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然后刘备假仁义了一下,率军闪了。魏延与文聘单挑了几个回合——注意此处,老罗不经意间在一出场就渲染了魏延的威武:能和文聘斗而且全身而退者,也算是高手了——毕竟文聘在刘表军团中是屈指可数的猛将。然后魏延很没面子的去投韩玄了。

这一系列画面给人的印象是:魏延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深有大志,而且善择明主,勇武不凡。大致如此。虽然有背主之嫌,但是中国人的思维:你反好人就是叛贼,可是反坏人就是弃暗投明,应该鼓励的。所以大家看了这里会对魏延有个好印象。

第二次出场就有名了。黄忠要被斩首了,魏延出来英雄救美——

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

厉害吧,一次很成功的内部政变。但注意此段文字中,第一次对魏延有了评价:”玄怪其傲慢少礼“。休小看此数字,含义巨大。几乎是盖棺定论。但这次魏延还是很酷的,救了黄忠,取了长沙——还有,能够一呼间让长沙人民反了韩玄,一方面借重了黄忠的魄力,一方面亦可见魏延的厉害——可是,之后就是诸葛亮忽然变脸,要杀魏延了: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我看了大大不以为然。如果以此为标准,法正呢?孟达呢?马超呢?刘备军团叛将多矣,何故就对此人耿耿于怀?我后来看了三国志才知道此乃虚构。老罗此处设这段话无非是要说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其实是间接恶化了孔明的形象。

魏延归了刘备后,屡立战功,一直发展到他和黄忠随刘备入川,已经由刚开始的降将一跃成为仅次于关张赵三大猛将的重要人物了。后来在与冷苞邓贤的作战中还算有功劳——虽然多次被黄忠搭救——但多少是有功劳的,算得是猛将。在孔明策划的几次军事行动中,他都干净利落的完成任务。可是后来与马岱一战颇没面子: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但注意此后的一段:

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觑我!”挺枪跃马,直取张飞。战不十合,马岱败走。虽然单挑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但是毕竟能在十合中挑败马岱的人不是很多——魏延和张飞都是在十合中打败马岱,虽然考虑到马岱与魏延挑时的诈败因素,依然可以视为魏延勇武的象征。

还有,可能魏延没想到。此时射他一箭的男人,二十年后还取了他的首级。

后来就是汉中之役。魏延先是跟着张飞大破张合,然后在与曹操斜谷会战中: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

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魏延的功劳很大了。射中曹操——之前审配和陈宫都有射中曹操麾盖的记录,但是射中本人印象里似乎没有——而且大战庞德——庞令名的勇武我不多谈了,大家都清楚——真是骁勇无双的猛将。还有,此处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可见其忠。

汉中平定后,魏延升任汉中太守——在三国志里有一段精彩无比的文章谈论此事。我一直奇怪,为何如此漂亮的传奇没有被老罗收录,想来是因为魏延是叛将,不能美化他。但无论如何,都很动人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要知道,汉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而刘备不托马超黄忠赵云,独托魏延,可见对他将才的信任。而魏延之言——对不起我想再重复一遍,太帅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实在气吞山河。而事实上,在他镇守下,汉中固若金汤,确实如此。要注意,他承受的压力比关羽荆州大——关羽在荆州拥有绝对独辖权,而且兵力强大。而魏延在汉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么大的压力下依然可以坚守。不能说其将才超越关羽,但显然没有决定性差距。

三国的猛将陆续谢幕后,魏延和赵云成为诸葛亮仅有的可依靠的人。在平云南之役,魏延起到了以老带新的作用——把一些年轻将领拉到前台,而他依然是定海神针。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藤甲兵会战中,他第一次担任了丢人的角色——连丢十五个营寨,如鼠贼一般逃跑。魏延“面有怨色”。换了我也是。举世名将,当时天下屈指可数的猛将,居然要这么丢人的逃窜。当然不爽了。我开始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这种使用,几乎算得上折辱——此类活要王平高翔做岂非更适合?但后来一直到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时,却有了一个新看法诸葛亮策划了一个很漂亮的战役要求几个将领先与张合作战,牵制其兵,另几员将领做埋伏合击。而司马老儿大军拥来时,这些将领必须以少打多,强行与其周旋,而姜维率军偷袭司马老儿大营,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马可以随之掩杀。在选择那个负责独战张合和司马的人时,诸葛亮说:“非智勇之将不能当此任。”还“目视魏延”。但此刻“延低首不语。”

在三国志里是这么说的

后来此次战斗打的很成功。我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诸葛亮对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过磨练和提携——包括让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时任命他为前督部等——为自己培养一个接班人。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后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将军。但是,在历次实践中,他都发现了魏延的一些致命弱点,这使他开始倾向于姜维。对魏延表现出的某些问题他开始予以注意。诸葛亮对于任何有小问题的人都不放过——例如李严,例如廖立——可是对于魏延却无比宽容。六出祁山时,有如此事

权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

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

演义中这么说,几乎是盖棺定论了。

三国志里对魏延的功绩如是说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

还有,忘了说。王双是魏延斩的。射杀张合则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诱——其实,即使魏延和张合强行单挑,应该也有胜算。不知道老罗为何如是写。

六次北伐与历次一样,魏延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又一次扮演了丢人角色——引诱司马老儿入上方谷,可是一烧之下未曾成功。然后就轮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义里,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统兵继续与司马老儿交战,在杨仪和姜维、蒋琬商定退兵后悍然起兵追击,然后被诸葛亮安排好的马岱杀了。一切都理所当然,一个有勇无谋的叛将被神机妙算的孔明杀了,着实呱呱叫,大快人心。我最初也有此快感。可是看了三国志后,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有一些曲笔,但想来大家都看得明白。诸葛亮是把魏延作为重要的断后者,但考虑到一旦他不肯,那么大军自己进行。而魏延与杨仪在此时彼此攻击,谁对谁错不知道——魏延是不肯给杨仪为下,要求自己独立率军北伐,而杨仪则是伙同了更多人反魏延。而在彼此上书中,后主身边的人都“保仪疑延”,这可能和平时魏延“刚而自矜”有关。但我实在找不出魏延要谋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让诸葛亮的心血白费啊!而杨仪则率军追杀,杀了魏延——何必杀呢,为何不把他擒拿后拉回成都对质呢——还踩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做恶否?”还灭门。这是什么行径?禽兽之行啊。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都有个注脚: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仪羞惭自刎而死。

你看杨仪是个什么东西?如此猪狗不如的东西,我根本不相信他会是什么好人。

三国志在魏延传末尾说: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连陈寿都委婉的说:魏延是冤枉的。可是老罗还是义无返顾的把魏延写成了叛贼。

魏延死了。蜀汉最后的五虎时代猛将消失。姜维登上了前台,成为了蜀汉的一号人物。

29年后蜀汉灭亡。

屡败于魏延之手的郭淮后来数次遏止了姜维的北伐作战。

而魏延在史书中与杨仪放在了一起。天意吧。

两次说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黄忠,归顺了蜀汉,一次则很可能并不存在,却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骂名。

我想起杨仪踩在魏延头上的那只脚。想起杨仪狰狞的嘴脸。

那又如何办呢?那只是个叛将。历史就是历史。

本来,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关张马黄赵并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过一篇小说,魏延的一句话:

“我只是不想让丞相的心血付之东流。”

诚如所言。

我很关心的是,姜维看着魏延死时,想到了什么?

这个年轻的男人,34岁的将领,从此看见了自己在这个国家的军事近乎统治性的地位。可是看到这个人,他会想到什么?

什么都无须说了。叛将,老罗替陈寿做了盖棺之论。

我只是常想起汉中之时,五虎具在,刘备独选魏延后,“一军皆惊”的情景。气吞山河还想得起那句话,叛贼的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也谈《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将军 tU~EH~_kh
j%mv^*Q,|L
近来本坛对魏延的评价较多,引经据典,沸沸扬扬,说得也是头头是道,大有为魏延“平反”之势。在此背景下,我也试着参与一下,我的评论依据都只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陈寿的《三国志》无关,请诸位明确! /enxonHd4
至于历史上真实的魏延将军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不妨去看一下kplee兄的大作。 +=6hG (
u50 r<}BO
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一个怎样的人,做过哪些事,和哪些人共事过,和其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最后你会得出结论,这个人的形象究竟如何! kg0SAr
dSL, (L
一、魏延其人 "vRQVk. o
1、魏延第一次出场 wP$ 9O e
是第41回,在刘备离开新野后准备,“到襄阳暂歇”,但由于刘琮已降曹操,蔡瑁、张允不让刘备进城,还“叱军士乱箭射下”。 /}46OHXjU
正在危急时刻,这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魏延与文聘交战,从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延乃拨马而逃,却寻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U]~}bNj
从第一印象来说,魏延做的不错,是刘备以“本欲保民,反害民也”为由不愿进城。大家注意,一是孔明这时在场是当事人,二是魏延“面如重枣”四个字,与关羽有点相象;三是另外此时的刘备羽翼未丰,尚处困顿,魏延能投刘备实属不易,但“延乃拨马而逃,寻不见玄德”,并未努力追随,说明他对刘备并不真心仰慕,于是“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于是错过了精彩的赤壁大战。 9n_9w<]P
罗贯中这样写,都有深意。 .]h5#[_:Q>
%aZ;[>C:
2、魏延第二次出场 %q%(* s
是53回,关羽战长沙,魏延杀韩玄救黄忠献长沙。 '1IC,DJ: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至少知道: 8Ye->6d
·魏延杀韩玄,是因为“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我看“轻贤慢士”才是主要原因,因为“韩玄残暴不仁”也是“轻贤慢士”的结果,魏延对韩玄心存怨恨。 b y$SynGI
但韩玄之所以“轻贤慢士”,是由于“其傲慢少礼”,遂“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 +\2hbN
·魏延的形象也从“面如重枣”(与关羽相象),增加到“目若朗星”(与关羽相异)。至于为何与关羽对比,后文另述。 qSSb3-MsD
·孔明杀魏延,是因为“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因为刘备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才“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GNNGC
孔明杀魏延的理由,乍听不大合情理,因为除了关张孔明,其他人如伊籍孙乾简庸甚至赵云都曾侍二主或多主,但真正的原因孔明未说,就是魏延的“傲慢少礼”,对他不好就“杀其主”,前者说过他“自投韩玄”,对刘备也不是真心的“忠”,薄情寡义,所谓“反骨”或许只是一种托词,毕竟话一点透,就无法相处了。留了他的性命,因为正是用人之际,再说以刘备之德,魏延也不会很快“生异心”,刘备的求情,也给了刘备人情。 EIQ}meT
此后,魏延便一直在刘备手下效力。 N(W,<}>
5g{o~DB-B
3、魏延的能力和他在刘备手下的表现 6/9O[D
应该说魏延确实还是有本事的,论武力仅在关张赵云五虎将之下,他也是很有些谋略的,能力应该没问题。但他从攻打西川,到六出岐山,到七擒孟获,都始终处于配角地位,其勇其谋都没有用对地方,自作主张,傲慢自大,有几次差点坏了大事,攻打雒城时若非黄忠,恐怕性命也丢了。 g[<Y0`sD4
这当然是罗贯中故意这样写的,因为他不喜欢这个人,如果抛开作者的意图去谈论书中的人物就失去了根本,也不可能说明白,这是很重要的。 ~@=(2W
但平心而论,魏延在此期间还是出力的,也并无二心,基本按照刘备孔明的意图和命令行事,刘备对他还是信任的,还派他做汉中太守,几乎达到与荆州关羽同样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可以胜任。 |vDG|a-
tC`NO:udl
4、孔明的“不听魏延之计” Jt-n3}0z 
在后期,尤其和司马懿战时,魏延给孔明献过很多计策(92回最典型),孔明都没有采纳,魏延也有“孔明向日不听吾计”之说,但事后来看,孔明总是对的。有一次,魏延自作主张单独行动,差点全军覆没,大败而归。孔明几次都要杀他, ~Ecx.cnzQ
但魏延还是不服气,甚至闹情绪,孔明虽不喜欢他,但还是“怜其勇”,每每让他担当重任,但魏延越来越不服,也很有情绪。难免“心中不悦,口出怨言”,“孔明只作不知”(103回),加以忍让。 2XlSyf0eO
有一次(99回),孔明唤众将商议曰:“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须以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王平出曰:“某愿当之。”可见,魏延竟然消极反抗了。 DfBP
由此可见,孔明再不喜欢魏延,但其能力是无人可替代的。因为关张赵云等有其他重任或者都死多时了。 @Xr8HKO
o$u]Lrjsf
5、关于魏延的造反 >T~ zm@'
孔明说,魏延“有反骨”,“他日必有异志”,后来果然应验,那么他是怎么“造反”的呢? f'] 
孔明在日,魏延敬服,不会有“异志”,但104回,孔明新死,魏延“本寨中,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听行军司马赵值说“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于是魏延大喜,遂野心膨胀。 Tzbo#; 
从此魏延目中无人,小小的杨仪更不在话下,于是烧绝栈道,引兵拦路,上书告发杨仪“造反”。之后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延大喜,遂同马岱引兵直取南郑。 \3@vE9>`B
这是明目张胆的造反了,赤裸裸的反叛了,他的眼里没有什么匡扶汉室,也没有先帝之恩丞相之命,完全是惟我独尊惟利是图唯恐天下不乱。 L;\qRE
这就是罗贯中的狠处,不仅让魏延造反,还提前让魏延说了句“我等投魏,若何?”把魏延的人格已经贬低到极点! Ats?[6P
3ECbzJ~k?E
6、魏延个性之总结 3npzgdX
罗贯中笔下的河南人魏延魏文长,就是这样无情无仁、不忠不义、妄自尊大、傲慢无礼。 ,G_j( V=U
奇怪的是一切尽在孔明之掌握,在死后,尚能以计杀之。 `KHzp<+R
当然,用的是马岱之刀! 7jx,M8q:C
KjXMm8o)
我说过,是魏延额名字不好,意为“魏国延续下去”,犯了刘备孔明的忌讳,纯属笑谈! t/Og{ 7
-=*.nCu?l
7、魏延的身体就是好 Lmy0e6
魏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身体好,身经百战,别人全入土了,他还很硬朗,不知如何保养的,这一点也值得研究。 S}\#C '
JFaNq0| 3
二、魏延与其他人的关系 9E<AV# C
1、魏延与关羽 r+l&RY o
之所以谈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觉得这是罗贯中故意描述的对比形象,虽然有些隐晦,象红楼梦的笔法。 &b&91.q
从外形来说,两人都是面如重枣,喜欢身着绿袍(赵云白张飞黑刘备红也都是烘托个性),只是关羽“卧蚕眉,丹凤眼”,魏延则“目若朗星”。 Odl [s PF
从个性来说,关羽目中无人狂妄自大,魏延傲慢无礼反复无常,两人的共同点就是“傲慢”两字,程度也是不分上下,只是魏延无论地位能力都比关羽差一些而已。 D\St Zcy y
同样是傲慢,也同样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5KVgM %t
关羽的傲慢导致与东吴关系紧张,最终走上麦城不归路,但也有刘备孔明的战略导向和东吴吕蒙陆逊之辈的目光短浅背信弃义等复杂的客观原因; ^~9xTt3^
魏延的傲慢导致其野心膨胀,突发异志,以致最终走上了“造反派”、“反革命”的不归路,虽然有杨仪等人的客观推动。 P@^-?b as
关羽傲慢但一生忠义两全,为后人所尊敬仰慕,成为武圣人; kg>ZvK(E
而魏延傲慢却无情无仁不忠不义,为后人所不齿,其“反骨”形象,成了反复无常的代名词。 H=w-t3ri
可以说,这是罗贯中有意描写的对比形象,正如晴雯和黛玉一样,关魏二人的异同也是明写暗写、正写反写的文学手法。 h0!]#WFfh
因为两人都傲慢都目中无人,也绝对不能合作,因此在长沙后,作者也未让两人合作共事过。 j xxjCLnq
-#.;,QG&H
2、魏延与赵云 Nw|.kD?\f
魏延和赵云的共同点是两人投刘备前都经历了两个主人,也都未得什么重用。 I(&hE&`*eL
赵云是袁绍和公孙瓒,在袁绍处“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公孙瓒)麾下”;第7回,与袁绍开仗,“公孙瓒初得赵云,不知心腹,令其另领一军在后。”说明其目光呆傻,对赵云的不信任,刘备也是数次借赵云,虽然两人相悦,但赵云仍不肯弃公孙瓒而投刘备,只是在公孙瓒兵败而死后才追随之。  ?:]:hU
魏延曾侍刘表和韩玄,刘表死后魏延造反,韩玄被魏延杀死后造反,虽有一定缘由,但其手段和方式毕竟令人难以接受。和赵云的本质区别显而易见。 * [c3
赵魏二人的合作也是比较多的,尤其关张马黄等将死后,两人是绝对的主力,尤其是平定南蛮数次战役,两人的关系也是一般,但魏延对赵云服气,赵云也非生事之人,大部分情况下,两人的利益一致,没有闹什么矛盾。但还是以赵云为主的。 m}EJ.pJm
kfZHG=3v
3、魏延与张飞 8nO^=(,
两人是在中期合作,最主要是汉中与张颌之战,张飞是刘备的三弟,张飞使计醉酒破张颌,魏延也是配角。两人也没有什么摩擦。从性格上讲,张飞勇武,经验值上升又学会了用计,魏延虽傲,尚服张飞。 l[ H5BO5}
wwO,x`#
4、魏延与黄忠 s.]x:8
两人的关系可直溯到长沙的同事关系,那时黄忠是绝对的第一主力,魏延只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就是那次魏延的“造反”救了黄忠性命。 g/ 7 qk4
在62回,“攻雒城黄魏争功”,刘备庞统打西川,黄忠魏延同行,但魏延是不服黄忠的(这一点也与关羽相似,关羽也看不起黄忠,对五虎大将与其并列颇为不满),说“老将军年纪高大,如何去得?小将不才愿往。”魏延自作主张打算抢功,但不料中计大败,“魏延策马飞奔,那马忽失前蹄,引足跪地,将魏延掀将下来。邓贤马奔到,挺枪来刺魏延。枪未到处,弓弦响,邓贤倒撞下马。”是黄忠救了魏延,也报了长沙救命之恩。 o)!xs N
为什么就“那马忽失前蹄,引足跪地,将魏延掀将下来”?我看就是罗贯中故意写的,一方面突出魏延的性格,另一方面把魏延救过黄忠的人情还给他。 ; i*X~a@
但耿直的黄忠并未领情,还在刘备前告了魏延一状,“径来见玄德,说魏延违了军令,可斩之。”魏延是从不主动承认自己错误的,若非头脑活分擒得冷苞,险些不能收场。当然刘备又得个人情,说“延虽有罪,此功可赎。”令魏延谢黄忠救命之恩。 TE/lO
B={.(}r\!
5、魏延与刘备 U3-b8p+B
应该说,相对曹操而言,魏延还是尊重仰慕刘备的,刘备在襄阳危难之时,魏延助之且欲投之,可以看出来。刘备并不在乎孔明的“反骨”“异志”之论,对魏延也不错,十分赞赏其武功谋略,任命其为汉中太守。至于汉中太守一职夺了张飞的饭碗,那是《三国志》所言,《演义》对此没有说法。 !LFs_ "
在这个问题上,刘备是理智的,孔明虽没有表态,但照情理此职任命是征得孔明同意的,否则决无可能。 OMPv-7\
所以说,刘备在日,两人关系非常融洽。 8&Q$}QGfF
; A $M=og
6、魏延与孔明 wU|nZS7*i'
两人的关系,非常复杂,非常微秒。 nq4n7S>
从襄阳到长沙,从荆州到西川,两人都是当事人。孔明第一个见面礼就要杀魏延,当然就在魏延心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孔明对魏延的态度始终如一,就是“此人虽勇,但心有异志,久后必反”,总是寻找理由杀之,又恕之,再杀之,再恕之,“欲杀之”是打击魏延的“异志”让其敬服,“后恕之”是用其所长。 B;FH3P;t7
而最终还是依孔明之计,丧马岱之手。 "' B]cs
a2O}x&
魏延刚开始还服气,但后来野心越来越膨胀,献计数次,孔明不加采纳,明明是孔明对了,他还是不服,这已是很危险的心态了,近乎于偏执狂了。孔明新亡,魏延还说“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 l>c?X_I96
到最后竟率兵直取南郑(魏延此时是南郑侯),对城上的蜀军说“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 W^L- zf5g
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就是死路一条。 &A@ [(IgN7
应该说,孔明未在死前先杀之,是怜其还有可用之处,也是给他机会,如果魏延永不造反不说什么“谁敢杀我”,他也应该有个好下场的。 Y.QN%W7
看来魏延并不完全了解孔明,但孔明是完全深刻的了解他,就算自己死了,也照样能够杀了他,控制住局面!!! w ux0L
1bt; .Z!
7、魏延与杨仪 BgK@Nb4a
如果说魏延的个性是其造反的根本原因,则他与杨仪的关系就是他造反的直接原因。 Gf!nhY
因为杨仪同样是一个傲慢人物。 x}LxWod*{
第105回,魏延与杨仪都上书说对方造反,此时蒋琬奏曰:“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臣愿将全家良贱,保杨仪不反。实不敢保魏延。” V_%$W|vJ
董允亦奏曰:“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若杨仪,,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y:zQ-T`N
这两人所说应该是客观真实的,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蒋琬同时对魏杨二人做了精准评价,说杨仪"禀性过急,不能容物”,不能容物,就是近乎傲慢,容不得人,可能也是由于杨“才干敏达(董允语)”!? :D5$/ 0A
二人的性格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势同水火,必不能共事,以蒋琬话说就是 “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也就是看到孔明将大权给杨仪,魏延不服。不服就造反,造反,就会有马岱追随,随时可以要了魏延的老命。 9*L6"$(M
应该说这个结局是孔明能够想得到的,也是最有可能的,只要任命杨仪就会这样,这真是无法抗拒的命运。

http://cache.baidu.com/c?word=%A1%B6%3B%C8%FD%B9%FA%3B%D1%DD%D2%E5%3B%A1%B7%3B%D6%D0%3B%B5%C4%3B%CE%BA%3B%D1%D3%3B%D0%CE%CF%F3&url=http%3A//www%2Eysxh%2Enet/bbs/read%2Dhtm%2Dtid%2D3542%2Dfpage%2D2%2Ehtml&p=8f70c64ad5c613ed42bd9b7e080dcc&user=baidu

谨供参考!

祝您好运!

  1.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登场时的形象十分正面。在第四十一回,刘备军为曹操所迫,走至襄阳,刘琮听信蔡瑁之言不让刘备进城。当时魏延就挺身而出,大开城门招刘备军队入城,可是刘备为免惊扰百姓而决定不进城。后来魏延与文聘交战后,力孤投靠长沙太守韩玄。

  2. 后来关羽攻长沙,与大将黄忠交战,韩玄认为黄忠战斗不力而要把他杀掉,魏延一方面因韩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积怨,另一方面激于义愤,便率吏民杀掉韩玄,投降刘备军。可是甫到刘备营中,便被诸葛亮判断其脑后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其处决,幸得刘备求情方才作罢。此后刘备率军入蜀,魏延随军前往,于刘璋的酒宴上奉庞统之命起身舞剑,意在乘隙杀死刘璋,但被刘璋部将阻止。攻雒城时为争功反陷入苦战,幸得黄忠所救。于马超进攻葭萌关时出战,击败马岱,却被败中求胜的马岱放箭射伤。于瓦口关之战中曾奉命援助张飞。

  3. 汉中之战中无视曹操的招降而对曹操放箭,射中其人中,但被庞德杀退;战后被封为汉中太守。刘备逝世后,魏延随诸葛亮平定“南蛮王”孟获的叛乱。于诸葛亮北伐时献“子午谷奇谋”之策,但未被诸葛亮采纳;因此在奉命进攻箕谷时无视诸葛亮的军令,险些败北。于诸葛亮向天祈祷延命时进帐报告敌军入侵的消息,不慎碰倒主灯,导致诸葛亮的祈祷失败。诸葛亮临终前遗命杨仪统兵,魏延对此不满,于诸葛亮病逝后率军反攻杨仪,而杨仪则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挑衅魏延,魏延大喝一声“谁敢杀我”后被潜伏在一旁的马岱所杀。



魏延在演义里首次登场,乃是真正风虎云龙之时:曹操百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刘备残军拉着大队百姓杀到襄阳,蔡瑁拒绝开城。剑拔弩张之时,忽然: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然后刘备假仁义了一下,率军闪了。魏延与文聘单挑了几个回合--注意此处,老罗不经意间在一出场就渲染了魏延的威武:能和文聘斗而且全身而退者,也算是高手了--毕竟文聘在刘表军团中是屈指可数的猛将。然后魏延很没面子的去投韩玄了。

这一系列画面给人的印象是:魏延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深有大志,而且善择明主,勇武不凡。大致如此。虽然有背主之嫌,但是中国人的思维:你反好人就是叛贼,可是反坏人就是弃暗投明,应该鼓励的。所以大家看了这里会对魏延有个好印象。

第二次出场就有名了。黄忠要被斩首了,魏延出来英雄救美--

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

厉害吧,一次很成功的内部政变。但注意此段文字中,第一次对魏延有了评价:”玄怪其傲慢少礼“。休小看此数字,含义巨大。几乎是盖棺定论。但这次魏延还是很酷的,救了黄忠,取了长沙--还有,能够一呼间让长沙人民反了韩玄,一方面借重了黄忠的魄力,一方面亦可见魏延的厉害--可是,之后就是诸葛亮忽然变脸,要杀魏延了: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

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

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我看了大大不以为然。如果以此为标准,法正呢?孟达呢?马超呢?刘备军团叛将多矣,何故就对此人耿耿于怀?我后来看了《三国志》才知道此乃虚构。老罗此处设这段话无非是要说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其实是间接恶化了孔明的形象。

魏延归了刘备后,屡立战功,一直发展到他和黄忠随刘备入川,已经由刚开始的降将一跃成为仅次于关张赵三大猛将的重要人物了。后来在与冷苞邓贤的作战中还算有功劳--虽然多次被黄忠搭救--但多少是有功劳的,算得是猛将。在孔明策划的几次军事行动中,他都干净利落的完成任务。可是后来与马岱一战颇没面子: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
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此书,只注卷、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远不如关羽显赫,更不像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
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像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恰恰相反,几百年来,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老幼妇孺皆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恶名如此昭彰.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主要人物分别有哪些人~?
魏:曹操、曹丕、曹植、张辽、司马懿、司马昭、邓艾、钟会;蜀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姜维;吴: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议、黄盖。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史诗巨著《三国演义》中讲的是哪三国的故事,统治者分别是那个人?_百 ...
分别是:魏国(统治者是曹操、曹丕、曹叡)、蜀国(统治者刘备、刘禅)、吴国(孙权)。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

《三国演义》魏国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魏国:曹操,夏侯_,徐晃,张辽等;魏国(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

《三国演义》是怎样描写魏、蜀、吴三国的?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魏国(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主要人物分别有哪些人
魏国:1、曹操: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2、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之族弟,八虎骑之一。群雄征讨董卓时随曹操一同起兵,后征战四方,屡立...

三国演义里的魏是什么意思?
三国指的就是三个国家呀,魏蜀吴。魏国是曹操的政权,所以呢,这个魏就是这个意思。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主公、谋士、大将分别是谁
曹魏:1、主公:曹操。曹操,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魏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召等...

《三国演义》哪三个国?
三国演义中分为魏蜀吴三国。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魏国(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是...

在《三国演义》里,魏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背叛曹操呢?_百度...
首先纠正问题里一个小错误,只有《三国志》提到过魏种,《三国演义》中并无此人。所以这个问题要按照《三国志》来回答。我们首先看一下魏种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三国志》中,关于魏种的记载不多,仅仅在《武帝纪》中提到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夺取河内以后,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让他管理河北...

三国演义中的魏国、蜀国、吴国的君主分别是谁?
吴:孙权。 ,曹操没有称帝历史上三国真正建国的应该曹丕、刘备、孙权 刚开始的时候魏国的是曹操吴是孙策蜀是刘备 魏国君主曹操 蜀国君主刘备 吴国君主孙权 魏国:曹丕 蜀国:刘备 吴国:孙权 魏--曹操 蜀--刘备 吴--孙权 魏:曹操 蜀:刘备 吴:孙权 魏:曹丕 蜀:刘备 吴:孙权?(称王...

翠云区13870409509: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
蔡底欣易: 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有一次魏延用计,结果诸葛亮不采纳,然后就有了矛盾,实际上那次魏延和陈式对诸葛的用兵就很不爽,但是后面没有说明白,因为三国里面美化了诸葛亮,所以对于魏延的评价是不公平的. 里面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之类的,纯粹是诸葛亮胡诌,为了杀魏延,最后魏延叛变,实际上也是被逼的.因为当时魏延打翻了祭坛,被迷信的古人认为他是杀害诸葛亮的罪人,实际上,后期在蜀国他已经无立足之地了. 诸葛亮本身是不会用人的.比如马谡,比如魏延. 魏延是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不过能担任汉中太守.地位仅次《五虎将》,可见他的地位还是很重要.

翠云区13870409509: 请分析三国中魏延的性格和形象 -
蔡底欣易: 骄横,善变

翠云区13870409509: 三国里魏延是个怎样的人 -
蔡底欣易: 首先,魏延不是反贼,魏延是极其忠诚的. 其次,魏延很受刘备重用,将汉中门户交给他,本身就是极度信任他的表现.甚至还超过了马超. 第三,他的死因,魏延的确没有反,只是杨仪为了能继承诸葛的爵位和权利,故意陷害魏延,导致魏延致死...

翠云区13870409509: 【三国演义】中魏延具有哪些特点 -
蔡底欣易: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魏延 蜀汉名将.刘备入蜀之时,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提拔魏延总督军事要地——汉中,加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1] 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劝诸葛亮出奇兵攻取长安、潼关.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翠云区13870409509: 《三国演义里的魏延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物?三国演义》里的魏延是个
蔡底欣易: 我在这里引用《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全文,《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正史,在《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诸葛亮观魏延脑后生有反骨而伺机必反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翠云区13870409509: 三国时魏延是个怎样的人? -
蔡底欣易: 一位具有独到眼光,武力超群,不压于五虎将的军事能才,有一呼百应之能.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刘阐是个十足的SB,因为历朝历代,当皇帝快死时必杀大将,怕自己的儿子驾驭不了这些能臣,而刘阐连个P本事没有,诸葛亮(充当父亲角色)为稳固帝基,不得已来个莫须有的罪名除了他,所以著就了诸葛亮的忠,而也造就魏延的怨.所以我特别佩服亮,真是大忠臣,但他那知刘阐是个十足的大傻B啊.

翠云区13870409509: 三国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三国演义里面看的不要拿出来说
蔡底欣易: 本为刘表部将,当刘备携百姓前来投奔刘表之子刘琮时力主迎接刘备入城,为此而与文聘敌对.刘备离去后转而投奔韩玄.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时,韩玄认为部将黄忠通敌而欲斩之,魏延大怒,一刀杀死韩玄,献城投降,因为此举而被诸葛亮认...

翠云区13870409509: 三国魏延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
蔡底欣易: 我是一个和你一样喜欢三国的人,但对于历史没什么深入的研究,只能简单的谈下我的看法.对于马超的任用问题,入蜀以后,诸葛亮已经不能完全得到刘备的信任和重视,虽然身为丞相,但并没有能够直接任用和罢免像马超这样重要军事将领...

翠云区13870409509: 大家帮忙评论一下魏延这个人
蔡底欣易: 这个人不好说啊,但历史嘛,总是真真假假 魏延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空有一身好武艺,一生颠沛游离,保了三个主人,没有一个信任他.刘备对魏延稍好些,又碰上个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诸葛亮,压制了他一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